八方馳援,共克時艱。2月17日下午2時,江西省第八批援助湖北醫療隊(贛州隊)集結出徵,來自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125名醫務工作者奔赴隨州。
疫情就是命令,馳援十萬火急,「硬核」的蘇區人民又一次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
弘揚蘇區精神,不怕犧牲。贛南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域,贛南蘇區兒女跟著中國共產黨幹革命,「擴紅運動」紛紛響應,93萬餘人參軍參戰,五次反「圍剿」轟轟烈烈,有名有姓的烈士108222人,佔全國的7.5%,讓共和國從這裡走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時至今日在疫情面前,他們依然鐵骨錚錚。請戰書上紅手印,防護服上字戳心,醫務工作者與時間賽跑,與死神角逐,人民高於一切,生命重於泰山。每一句「我報名」背後,都是有血有肉的故事,身後牽動的是千萬家庭,但義無反顧的抉擇和不達目的不撤兵的誓言是一致的,與80多年前「八子參軍」「十七棵松樹」這樣的英雄史詩一脈相承。
新長徵再出發,不懼艱險。贛南也是中央紅軍的長徵出發地,贛南蘇區兒女為了理想不怕死,長徵萬裡不怕難。在二萬五千裡長徵中,平均每公裡就有3位贛南子弟倒下。大道之行,一以貫之。我們正走在新時代漫漫徵途上,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徵服。新型冠狀病毒雖不為肉眼可見,但卻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婁山關」「臘子口」,提高收治率、治癒率,降低感染率、病死率,實現每一個小目標都要付出巨大努力,甚至是犧牲。逆行不獨行,隔離不分離。集結、出徵、抵達、迎敵,這個過程在贛南蘇區、江西老區、全國各地持續上演,也偶爾「會師」,互報「番號」、鼓勁加油的場景令人淚落如雨。
深沐黨恩國恩,知恩圖報。為破解長期困擾贛南蘇區欠發達、後發展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親自推動《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實施,並在2019年視察贛州,使贛南蘇區進入了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貧困版圖不斷縮小,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工業發展日新月異,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在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一路凱歌。飲水思源,不忘來路,贛南蘇區人民將最精銳的醫護「戰士」派往前線,集中最優質的醫療資源支援湖北。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深受黨恩國恩,又將這份恩情回饋給最需要的地方。連續奮戰8小時,哪怕冒著感染的風險,不吃不喝,何談穿上成人紙尿褲的尷尬,這些都是贛南蘇區人民敢拼敢幹的寫照。
從贛南蘇區而來的「逆行者」,只是全國各族人民馳援湖北的縮影。事實上,從1月23日起,數以萬計的「美麗逆行者」便放棄新年的團聚,奔赴看不見敵人、沒有硝煙的戰場。截至2月14日24時,各地共派出217支醫療隊,25633名醫療隊員。2月17日,空軍兩架「運20」飛機在朝陽下滿載物資和人員從虹橋機場起飛,奔赴武漢。
國家很大,力量很強,當此大疫,國家也很難。我們生長於不同的水土,但卻擁有相同的紅色基因;我們來自五湖四海,但懷揣一樣的家國情懷;我們集結出發的地點不同,但目的地一致。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危急時刻,緊要關頭,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贛南蘇區人民、江西老區人民、全國人民,把最硬的鱗都給你。
文/沈海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