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有多胖?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體檢報告的第一頁,白紙黑字地寫著你的體重和BMI;
健身房的體脂秤,會清清楚楚地告知你,身體有多少分量是脂肪;
而照照鏡子,肚子上的遊泳圈更騙不了自己——你好像,真的又胖了。
可如果告訴你,在真正的營養學家眼中,你的胖瘦其實不該被這麼簡單地評判,能不能給你一絲絲安慰?
先別急著拿起奶茶,為了看清你究竟有多少脂肪,營養學家們花了幾十年,用上了你想不到的各種手段,只為給你一個明明白白的答案。
人體測量簡史
我們眼中的胖瘦,在營養學家看來,其實應該叫做一個人的「營養狀態」。而評價營養狀態最簡單的方法,其實和你想的一樣:
體重、腰圍、有多厚的「遊泳圈」……這些描述人體的簡單指標就是「人體測量」。其中,體重就是最直觀的身材評價標準。
不過,我們顯然不能只用一個數字來衡量人的胖瘦,畢竟,一名體重80千克的成年男子,如果身高是一米八五,大致會屬於「標準身材」;可要是他身高一米七,體型就相當圓潤了。
BMI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半個世紀前的醫生們發明了「體重除以身高平方」的辦法,得出一個「身體質量指數」,這就是如今我們在體檢報告上看到的BMI。對中國人來說,BMI在23.0~24.9之間算作正常體重,數值過低或過高也就分別意味著體重過低或過高。
每當說到這裡,肌肉發達的健身黨馬上就會提出一個問題:我體重大、BMI高,可我並不是「胖」,我明明只是肌肉多啊?
沒錯,BMI最大的局限就是把身體的所有成分一視同仁,管你是「胖」還是「壯」,在這個數字裡看不出區別。
這不難,營養學家看了看你和健身黨的胳膊,有了靈感:雖然你們體重差不多,但健身黨上臂的肌肉像個硬疙瘩,而你的……拜拜肉,軟軟的很好捏。
「皮褶厚度」就是由此而來的人體測量手段,只需要用一把簡單的卡鉗,就能量出每個人的皮下脂肪厚度。這個方法營養學家一直用到今天,最常測量的位置就是(被拜拜肉蓋住的)三頭肌。
用卡鉗測量三頭肌皮褶時,保持手臂自然下垂,在大臂背側中點處測量。 | Chuangkit
通過測量皮褶,營養學家除了能量出你有多「胖」,還能大致判斷你有多少肌肉:只要再用軟尺量一個臂圍,根據臂圍和皮褶厚度,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就能知道上臂內的「肌肉圍」。
在營養學上,上臂肌肉圍也是評價營養狀態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對於消瘦的疾病患者,能夠方便、及時地發現他們的營養不良,畢竟,肌肉也是人體相當重要的產能和耗能器官。
不過,這些基於簡單裝置和初中數學的方法聽起來總有些過於簡單,在實際操作中,也的確常常出現誤差。沒關係,營養學家還為你準備了一套精確的方案——身體成分測定。
做自己的「成分黨」
一聽到「身體成分測定」,你的教練馬上眼前一亮——快來測個體脂,遊泳健身了解一下!
的確,健身房裡的「體脂秤」就是一種簡單的身體成分測定裝置。這種方法在營養學中稱為「生物電阻抗分析」,乍一聽很深奧,其實關鍵就在「電阻」兩字上:
簡單地說,我們體內的脂肪基本不含水,所以也就難以導電;而除了脂肪以外的肌肉等組織,因為含水較多,電阻也較小。體脂秤就是給身體通上微小的電流,通過測量整體的電阻來分析脂肪到底佔多大比例。
市面上的四電極家用體脂秤| Chuangkit
原理越簡單,缺點也就越明顯:在真實的測量中,這種「理想化」的設計顯然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接觸電極的手出汗、運動使體內水分變化、甚至測量前吃飯喝水都可能讓你的體脂忽高忽低。
事實上,真正的醫用生物電阻抗分析儀與健身房的體脂秤有不小的區別,使用起來也有嚴格的條件限制,當然,教練可不會告訴你這些。
在營養學家的工具箱裡,除了生物電阻抗,還有不少更硬核的身體成分測定方法:水下稱重、氣體置換「太空艙」、雙能X線吸收法等等。前兩者利用的是簡單的「浮力原理」,也就是「脂肪的密度比肌肉輕」,用排水或排氣法判斷體內的脂肪比例;而「雙能X線」則是分析X線穿過不同組織時的衰減程度變化,在測定脂肪和肌肉的精確度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水下稱重法」的原理是最基本的浮力定律 | Pixabay
不過,營養學家對此仍然並不滿意——即便精確到知道了你體內有多少脂肪,可也只是一個「總數」,營養學家想知道的更多:
我們能在四肢或者肚皮上捏到的肥肉,其實都是「皮下脂肪」,而營養學家和各科醫生更關心的是另一種脂肪,它們積累在腹腔內的器官周圍,也就是所謂的「內臟脂肪」。大量研究顯示,內臟脂肪型肥胖才真正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胖出來的疾病」密切相關。
你大概又會想起,當初健身房給你的那份體脂秤報告上,好像也有「內臟脂肪」這一項?抱歉,我又要拆教練的臺了:
市面上的大多數體脂秤都沒有分辨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的功能,畢竟只是一個電阻測量儀而已。那份報告上的內臟脂肪含量通常是按某些數學模型「預測」出的結果,當然,這可阻止不了賣卡的銷售們搬出「慢性病」「癌症風險」甚至「不孕不育」這樣的幌子來嚇唬你——我就親身經歷過。
想要知道內臟脂肪的真正含量,到底有沒有辦法呢?當然有,而且辦法比你想的還要簡單。
連人工智慧都知道我有多胖
這種既簡單又準確的方法就是——拍張CT。利用CT或者磁共振,營養學家能在橫斷面上直觀地看到你身體成份,無論是肌肉、皮下脂肪還是內臟脂肪都形態分明。誰是真瘦,誰的脂肪藏在肚子裡,這時就一清二楚了。
你可能會問,想要像體脂秤那樣測定全身的成分,難道要用CT把全身都掃一遍?
當然不需要。全身掃描費時費力,我們要的就是一個既快又準的方法:
拿肌肉來說,很多研究證實,無論你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如何,在身體「第3腰椎」高度的橫截面上(差不多就是肚臍眼高度),肌肉麵積都和全身肌肉含量明顯相關,這與雙能X線的結果也高度一致。
「雙能X線吸收法」示意圖 | Pixabay
也就是說,這一張CT上的肌肉,就能代表你的全身。像BMI一樣,營養學家用第3腰椎CT上的肌肉麵積除以身高的平方,就得到了評價你全身肌肉多少的「SMI」,這下,健身黨再也不用抱怨BMI不合理了。更有意思的是,這個位置上的肌肉正好就是腰大肌、豎脊肌、腰方肌、腹橫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也就是健身黨最關注的「核心肌群」。
脂肪就更簡單了,由於脂肪與其他組織的密度不同,在CT上的樣子再清楚不過,醫生能輕易看出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的多少。不過,無論脂肪還是肌肉,如果純靠醫生在電腦上看片時手工測量還是不夠方便,還可能會帶來主觀誤差——2020年了,這也早已不是問題:
對人工智慧來說,測量圖形面積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任務,深度學習網絡可以自動算出你整個腹腔的內臟脂肪體積。這一切如今就發生在醫院的診室裡,無論是營養諮詢的受眾,還是內外科疾病患者,或者普通的體檢人群,只要就診時拍過CT,就能在不附加檢查的情況下獲得比體脂秤準得多的身體數據。
深度學習網絡自動識別的身體成分:大紅色為皮下脂肪,粉紅色為內臟脂肪,綠色為肌肉 | 作者提供
營養學家能為你的胖瘦做出評價的手段有太多,但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仍舊是:超重與營養不良都關係著你的健康,為了免於各種疾病的風險,我們堅持維繫著體重的「標準」,但一切胖瘦並不應該成為外界對我們「個體價值」的評判
——畢竟,我的體型連結著我生命的健康,與美和其他無關。
參考文獻
[1] 吳國豪.臨床營養治療理論與實踐[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2] 石志文, 李娟, 曾欣,等. L3骨骼肌指數在疾病預後評估中的應用[J].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19, 040(004):420-425.
[3] 施文珺. 骨骼肌體積測量方法的比較與進展[J]. 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 2018, 14(3).
[4] Grainger AT, Tustison NJ, Qing K, Roy R, Berr SS, Shi W. Deep learning-based quantification of abdominal fat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PLoS One. 2018;13(9):e0204071. Published 2018 Sep 20. doi:10.1371/journal.pone.0204071.
[5] Andrew T. Grainger, Arun Krishnaraj, Michael H. Quinones, Nicholas J. Tustison, Samantha Epstein, Daniela Fuller, Aakash Jha, Kevin L. Allman, Weibin Shi,Deep Learning-based Quantification of Abdominal Subcutaneous and Visceral Fat Volume on CT Images,AcademicRadiology,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