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少科學:細說克卜勒三大定律,感受古代天文學家的智慧

2021-01-12 大臉貓愛綜藝1

天體的運行,一直以來以精炒準確著稱,但有時候,也會有些意想不到的意外出現。它們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規律呢?偉大的天文學家第谷以觀測見長,他證明了彗星現象是發生在天上的,而不是一種大氣現象。但是在地心說的模型中,各個行星是在一層又一 層看不見的所謂的天球上繞著地球在運動。於是第谷就想到,既然彗星是行星際空間的東西,又可以毫不費力地穿行於哪些看不見的天球之間,那麼這些所謂的球體或許從根本上講就是不存在的。在第谷的模型中.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周圍是太陽和月亮,而其他五個行星是太陽的衛星,在太陽的帶動下繞著地球旋轉。

而德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卻是日心說的擁護者。1600年,他來到了第谷布拉赫的天文臺,對火軌道研究了三個月。當時第谷的觀測經度已經達到了1',也就是一度的1/60,這已經是望遠鏡發明前的最高水準了。但是克卜勒發現,第谷的觀測到的火星實際位置始終與日心體系的預測相差8'左右,顯然這個偏差已經大到足夠產生顛覆性影響了。所以,後人評價克卜勒所取得的成績時,認為他有三大法寶,第一件是哥白尼的日心說,這是他重要的理論依據,第二件法寶是英國人威廉吉爾伯特的磁學,克卜勒由此想到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不是中心對稱的,或者說距離不是處處相等的,要麼軌道不是正圓,要麼軌道是正圓但太陽不在圓心。

第三件法寶就是第谷無與倫比的觀察記錄。克卜勒半計算半猜測的情況下,行星運動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浮出水面。1609年,克卜勒出版了一本值得敬畏的著作《新天文學》(全名是《新天文學:基於原因或天體的物理學,關於火星運動的有注釋的論述》), 公布了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這本著作的問世標誌著宇宙模型,甚至可以說天文學的理論開始從幾何學轉向了物理學,從運動學轉向了動力學。克卜勒發現,火星運動的速度有時快有時慢,但是有很強的節奏感,他斷定火星運動的線速度不是勻速的,高太陽近時快些,離太陽遠時慢些。同時, 他猜測,太陽至火星的連線,我們把它叫做向徑或失徑,在相同時間內掃過相同的面積。

克卜勒把這結論推廣到其他行星上,結果也是與觀測數據相符。就這樣。他首先得到了行星運行的第二定律,或稱面積定律。克卜勒認識到哥白尼體系的勻連園周運動和偏心圓的軌道模式一定存在瑕疵, 於是就嘗試用別的幾何曲線來表示火星軌道的形狀。託勒密的地心體系和哥白尼的日心體系中都認為行星軌道是正圓。然而符合行星實際運動狀況,太陽並不在圓心上,而是在圓心旁不遠處的一個點上。 但行星依然是繞著空無一物的圓心在轉。 隔著圓心與太陽對稱的那個點被稱為對點。這種偏心圓軌道形態其實已經比較接近於橢圓了。克卜勒認為引力中心應該有個實實在在的物體才行,因此,他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橢圓。

當他把圓軌道換成橢圓軌道後,他發現8的誤差瞬間就被消除了。隨後把這結論應用於其他行星也是適用的。於是他又得到一個結論行裡的軌道是以太陽為其一個焦點的橢圓,所以又叫橢圓定律。克卜勒採用精巧卻又行之有效的辦法下子解決了近100年來哥白尼體系中的誤差問題。不過克卜勒對自己取得的成績並不滿足,他渴望找到-一種適合所有行星的普遍模式,他相信所有行星之間也一定存在著一個非常簡單的法則。在提出第一、第二定律10年後(1619年),克卜勒在《宇宙的和諧》書中發表第三定律,他在書中探討了許多「和諧性的問題,因此第三定律又被稱為和諧定律或調和定律。

第三定律的表述是: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和其軌道半徑的立方成固定比例,如果將太陽系行星和彗星軌道的相關數值代入,會發現比值與地球非常接近,誤差不超過55% (如下表)。所以說開昔勒第三定律把幾大行星都聯繫在了一。事實上,克卜勒定律在行星與衛星的系統中,系外行星的系統中, 甚至是雙星、三星等多恆星系統中,照樣有效,甚至還能估算從地球發射飛船去火裡或者從火星返回,單程所需要經歷的時間(可以把地火轉移軌道看成與地球、火星軌道同時相切的橢圓軌道)。

相關焦點

  • 你還記得克卜勒三大定律嗎?
    還記得中學物理學的克卜勒定律嗎?讓我不禁感慨,時間真是一種慢性毒藥,那些讓你印象深刻,感覺永遠不會忘掉的東西,有一天,真的忘了。克卜勒我是知道的,畢竟當時印象很深,但我忘記了他對科學的貢獻,定律的內容那是無論如何想不起來了。
  • 「天空立法者」克卜勒,三大定律制定九重天上的秩序
    而說起克卜勒最巨大的貢獻,當然是在天文學上,克卜勒也被譽為「天空立法者」,他的克卜勒三大定律制定了九重天上的秩序。克卜勒是一個富有創造性想法的人,在圖賓根大學畢業後,克卜勒在格拉茨研究院當了幾年教授。在此期間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天文學著作。雖然克卜勒在該書中提出的學說完全錯誤,但卻從中非常清楚地顯露出他的數學才能和富有創見性的思想,由此得到了「星學之王」第谷的賞識。
  • 開啟天文學新篇章: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圖:克卜勒,來源:Wikipedia這個關係成為了未來舉世聞名的「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的基礎。儘管這些定律在當時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它們的確改進了哥白尼「日心說」理論,並解釋了行星的速度是如何變化,以及行星軌道的路線是橢圓形而非周轉圓。
  • 古人對天體運動的看法和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一、古代人們對天體運動的認識:1.「地心說」:古代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靜止不動的,太陽、月亮等各星體都圍繞地球做簡單而完美的圓周運動。代表人物:希臘人亞里斯多德(提出)、託勒密。2.太陽系只是宇宙中一個普通的星系二、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1.克卜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 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證明
    為了紀念他,這三個定律被命名為克卜勒定律。這對當時的天文學家來說是一個驚喜,因為哥白尼模型中行星遵循完美的圓形軌道仍然被廣泛相信。天文學和物理學之間的聯繫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出於神秘和精神上的原因,人們認為行星軌道應該是圓的,因為圓被認為是完美的形狀,而天空是神聖完美的領域。
  • 經典力學:克卜勒運動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
    一、克卜勒運動定律數學中每一個等式,是否都反應一個原理克卜勒在對第谷等人的大量精密觀測數據的研究基礎上,從1609年到1619年先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1.克卜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在所有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行星軌道的偏心率都比較小,例如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只有0.0167,很接近圓。
  • 克卜勒?此普勒可是彼普勒?
    請好吧~」克卜勒:聽說是你把我扔河裡了?「姑娘啊,你還記得,你中學學到頭禿的克卜勒三大定律嗎?」河神意味不明的看著小吼,然後開始了介紹。「咱開爺是德國人生卒為1571年12月27日到1630年11月15日。
  • 萬有引力七大題型之克卜勒定律型
    當在萬有引力題中遇到周期T時,儘量用克卜勒第三定律,這樣做答案來得快些1,(2016·全國卷Ⅲ)關於行星運動的規律,下列說法符合史實的是(  )A.克卜勒在牛頓定律的基礎上,導出了行星運動的規律B.克卜勒在天文觀測數據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行星運動的規律
  • 「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你應該知道什麼?丨高中物理
    聽說有小行星要飛掠地球了,小編趕緊帶大家一起去看星星看月亮前排開始囉嗦:今天小編要認真說一說行星的運動定律。這裡會說到:①什麼是地心說、日心說,還有克卜勒三定律。②開普利行星運動定律都有哪些考點。這部分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歷程:「地心說、日心說、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你需要知道每一種學說的代表人物,和存在的主要問題(見上面思維導圖)②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的內容和簡單運用。克卜勒三定律是行星運動定律中的主要內容。你需要知道克卜勒三定律分別說了什麼,能用來怎麼判斷問題。
  • 高中物理同步教程——萬有引力與航天之克卜勒第三定律
    今天是系列課程的第一次課,今天給同學們帶來的是克卜勒第三定律的學習。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定律的基本內容:下面看下定律的具體解釋(1) 若公轉軌道為圓,那麼R就是指半徑。P與Q的周期之比約為( )A.2:1 B.4:1 C.8:1 D.16:1此題為克卜勒定律的最常見應用,有2個天體繞同一個中心天體運轉時,都可以考慮用科普了第三定律求解。
  • 為何說克卜勒452b適合人類?它距離那麼遠,科學家如何觀測的
    在2015年,NASA的天文學家發現了克卜勒452b的身影,它位於1400光年之外的天鵝座之中,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6倍。從各種數據來分析,克卜勒452b應該是一顆類地行星,而且恰好處於所在恆星系統的宜居帶中。天文學家們在非常興奮的同時,更是親切的將它稱為「第二個地球」,即「地球的表哥」。
  • 克卜勒望遠鏡向我們證明,宇宙離我們並不遙遠,一起尋找未來吧
    2009年3月6日,天文學界迎來了一件大事,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克卜勒空間天文望遠鏡發射升空,這架望遠鏡攜帶者人類智慧的精華,裝備精良的他目的很直接,就是為了專門尋找系外行星設計的,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在等待著克卜勒望遠鏡給我們帶來激動人心的消息
  • 趣味科普 | 超級跑道 — 衛星軌道之從克卜勒到近代航天
    克卜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德國天文學家全世界的People都知道砸大牛的蘋果,卻鮮為人知克卜勒的彩蛋。1609年,克卜勒出版《星際使者》一書,書中包含了他所提出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的前兩個定律。十年後的1619年,他發表了第三個定律。克卜勒定律定性地揭示了行星圍繞太陽的運行規律,使人們明晰了對行星運動的認識。
  • 克卜勒天文望遠鏡對太空的10大發現!
    兩顆行星圍繞一顆恆星克卜勒早期的發現還包括兩顆行星,克卜勒9b和9C,它們圍繞著克卜勒9恆星運行,克卜勒9是克卜勒任務發現的第一個多線星系。兩顆類似土星大小的行星繞著主星運行繞行母星一周大約需要19到38天。後來證實,另一顆超地球大小的行星也在這個系統中。
  • 克卜勒望遠鏡的「意外」發現
    恆星EPIC 249706694隨機變暗示意圖繪製:拉帕波爾(Rappaport)等通常,當克卜勒天體探測望遠鏡發現一顆周期變暗的恆星時, 它會在恆星與地球之間發射周期性的信號來彰顯這顆系外星球的存在。
  • 186光年外,天文學家發現一個奇特的「π地球」
    在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奇特的系外行星——它的大小與地球相當,公轉周期為3.14天,該數值恰好約等於圓周率π,因此喜提「π地球」的光榮稱號。據介紹,天文學家對K2-315b的探測可以追溯到2017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執行第二次擴展任務時首次注意到它的蹤跡。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搜尋系外行星採用的是最常見的凌日法。凌日法的原理很簡單,即當行星從恆星前方掠過時,會導致恆星的視覺亮度出現輕微下降,且這種變化具備周期性。
  • 從畢達哥拉斯到克卜勒的多面體之旅
    克卜勒的多面體研究在《Harmonices Mundi》(原注8:《世界的和諧》,復刻本見 www.imgbase-scd-ulp.u-strasbg.fr )中克卜勒著手研究了多面體。這本書一開頭就細緻描述了5種正多面體與13種凸的半正的阿基米德立體的幾何性質及其嚴格的構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