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廣西的朋友來西安玩,他說很想看看西安的古蹟,尤其是漢長安城遺址。我說那裡特別大,裡面很多村子都比較破敗,去了會失望,他執意一定要去看下,我說實在想去的話可以去看看未央宮遺址公園,雖然比較荒涼,但是值得前往,就帶他去了。在去的途中,路過大興東路,他就被兩側小區的仿古屋頂所吸引,立刻就對此產生了好奇和很深的印象。
後來我詳細查了資料,這種建築風格稱之為「新漢風」建築。
▲西安大興東路沿線的房子 圖源陝光燈 終南行者攝
1、
城市特色,「千城一面」的問題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目前依舊是一個熱點話題。
在西安除了文物古蹟以及其他地標性建築之外,幾乎一個區域的形象就是一個個小區和商業建築的模樣,站在十字路口你分不清這是哪座城市?而大興東路沿線給人一種視覺上的辨識度,讓人一抬頭便深印深刻,眾多高層住宅坡面仿古屋頂使得它與西安其他區域不同。
▲西安大興東路沿線街道隨拍 圖源陝光燈 終南行者攝
從2010年正式開始,這裡的新漢風建築開始大規模開工建設,按照規定,區域內所有建築都將統一為「新漢風」建築風格。如今整整十年過去,新漢風建築群已基本形成,目光所及之處,不管是公共建築還是住宅建築,仿古屋頂都已成為了最顯著的標識。
與眾不同是不是一定就好?這種高層住宅屋頂加蓋仿古屋簷的做法遭到很多人的質疑,認為是不倫不類,甚至還出現過一些安全事件:
比如冬天仿古屋簷易結成的冰溜子,掉下砸傷過人的事。後期相關部門對建築設計要求進行了統一規範,明確新漢風仿古建築一定要有排水設計(包含排水溝的寬度、深度及邊緣擋板高度),才避免了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2、
大興東路沿線,是西安存在感較弱的一個區域,人們更習慣把這裡俗稱為「大白楊」和「小白楊」。
歷史上,這裡位於漢長安城復盎門以南,唐長安城西北側,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大漢、盛唐時期皇室的重要休閒、娛樂、文教場所。現在這裡主要以成片舊城改造、工業企業搬遷改造為主。
▲漢遺址在區域內的分布圖
坦白來講,這裡沒有高新、經開、曲江、滻灞等新區擁有廣闊的地理空間和優勢產業,一眼望過去全是高密度的住宅區。而新漢風建築傳承著「現代建築地域化,地域建築現代化」的理念,是一次建築形制上的繼承和創新。
▲大興東路沿線新漢風建築隨拍 圖源陝光燈 終南行者攝
兩千年前的漢代,實現了大一統和中央集權制,其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這個充滿信心、積極向上的時代,孕育了許多藝術珍品。宏偉壯麗的宮殿,超越時空的壁畫,古拙雄渾的石刻,雄偉勁健的漢隸,還有巨麗宏衍的漢賦,這一切都彰顯了漢帝國的聲威,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漢王朝「以大為美」的審美風尚。
▲西安阿房宮 圖源網絡
漢代建築的審美,是凝重與飛動統一,氣勢闊大,每一處都在力圖表現出原始古拙而強盛的生命力。中軸線的布局手法、闕的使用、多樣性和飛動之美則是而漢代建築的主要特點。
新漢風建築,是延續漢代建築特色與意向的新表達,通過萃取提煉出漢代文化與建築的特徵元素和語彙,在現代建築設計中加以傳承和應用,將漢代建築的文脈、神韻、符號、材料、肌理用新的建築語言,整合到現代建築中,形成能夠體現出延續歷史文脈與表現地域特色的都市形象與建築形象。
▲鬥拱和門窗欄杆
我查閱了相關資料,在建築結構上,新漢風建築有著底層裙房、建築主體、坡屋頂三段式組成顯著特點,通過對建築體量收分的規劃,營造出不同於常規現代建築的輪廓和城市天際線,其色彩以赭石、淺灰、土黃為主基調,這也符合西安市整體的建築顏色,用闕做功能性或裝飾性建築或構築物,通過現代建築材料傳達漢代文化所帶來的空間感受。整體上有著莊重、粗狂、恢宏、大氣的顯著特色。
▲三段式立面
除西安之外,2010年前後,也有相關學者發表了關於全球化背景下淮南市「新漢風」建築體系的建構的論文,提出在安徽省淮南地區創建具有漢文化特徵的城市和建築特色,但從具體實踐方面來看,不及西安推動力度大。
▲2015年淮南壽州窯項目規劃方案博物館效果圖
3、
2019年6月,西安市民政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印發《西安市建築物命名管理辦法》,指出不得使用怪誕、虛誇、含義不明的詞語命名,杜絕不規範地名,避免使用生僻字、多音字,提倡使用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及與我市歷史文化風貌協調一致的名稱。在我看來,除了建築物命名之外,其實建築風格更為直觀、更為重要。
西安,前後有西大街和大唐不夜城的仿唐建築群,就單從建築風格和特色而言,西大街是值得肯定的(商業衰敗暫且不談);而「新唐風」建築更是為曲江帶來了基於區域歷史文化的城市區域特色,使得曲江成為著名的示範區。
▲西安曲江新區的「新唐風」建築
放眼全國,南方的徽派建築應用於現代高層建築之中一直以來也同樣受到關注。徽派建築有三大特點:青瓦、白牆、馬頭牆。徽派建築在高層中主要應用的是它的外部造型,即馬頭牆,在設計上,提取傳統中式建築元素,運用現代材料工藝表達出來。
▲青瓦白牆的徽派建築,馬頭牆是其靈魂 圖源網絡
如何將坡屋頂、馬頭牆、門頭、垂花等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在運用時,做到體量關係適宜,重新抽象和運用中式元素,推敲其比例,力求神似,是一個很大問題。
往大了說這也是新中式的高層住宅建築的問題,小的低層建築比較容易實現有機結合,而高層建築如何設計建造出既符合中國傳統建築美學又有現代現代建築美學,是對設計師極大的考驗。倒是現在很多售樓部把新中式建築的美拔到一定高度。
▲某樓盤售樓處 圖源網絡
不管爭議與否,經過十年的大規模建設,新漢風建築已成規模,且特色鮮明,其中部分建築已成為地標性建築,比如老城根GPark商業街區,在商業街入口處的雙闕建築風採用了「拼貼」的手法,將漢代織錦作為建築表面裝飾的紋樣以及二層鐵藝扶手欄杆的樣式,四神獸和龍鳳紋樣作為窗牆和重點部位的裝飾圖樣原型,神態百樣的漢雕貔貅作為燈柱頂部裝飾,漢陶俑中的雜耍人物運用到廣場和街道的雕塑之中。同時,建築師在東側入口處設置的一對高大門闕式建築以及漂浮於整條街道之上的多媒體透光天棚,不論在城市尺度還是街道空間上均營造了獨特的可識別性。
▲西安老城根Gpark 圖源網絡
4、
關於漢風建築,就中國目前的實踐案例來看,較多的是一種主題式的實踐探索。比如相繼建起了一些規模巨大、試圖還原漢代的生活、城市和建築的影視城或主題公園;而仿古大屋頂建築,1930年左右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就開始在建築上大力推崇「中國固有之形式」,國民政府主持修造了中山陵等一大批政府機關和公共事業建築,大多都採用了西式建築加大屋頂的形式。
建國後,首都建設大力發展民族風格的建築,而到底如何發揚?北京建築界都有疑慮,「創造我們的新建築。這是一個極難得問題,老實說,我們全國的營建工作者恐怕沒有一個人知道怎樣去做。」大多數建築師沒有時間思考,還是照搬民國時期積累的成法,在現代鋼筋混凝土之上疊加鬥拱和大屋頂。於是,北京的大屋頂建築,就鋪天蓋地的推廣開來。
▲北京西站 圖源網絡
民族文化宮、北京圖書館新館、雙安商場,以及著名的北京西站……或許這種風格與老北京風貌較為貼合,長期以來得到了北京市民的認可。如1988年,經市民投票產生的「北京80年代十大建築」中,大屋頂式的北京圖書館新館得票第一。
而在西安張錦秋院士設計的唐華賓館、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圖書館以及正在建設中的陝西考古博物館等等「新唐風」建築,也得到公眾的認可,構成了一張張西安的城市名片。說到底,我們不反對大屋頂結構,不反對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的創新,而是反對其與周邊環境的和諧以及建築本身的整體美感。
▲2019年9月8日,全國首座考古博物館陝西考古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採用唐風建築、園林化風格(圖為效果圖)
另一方面,西安的公共建築和住宅建築對於關中傳統民居建築的傳承幾乎看不到影子,倒是曲江池旁邊的幾家民宿完整保留了關中民居式古樸的建築風格,散發著獨特魅力。
新漢風建築,讓西安建築樣式保持了多樣性,至少在高層住宅建築上,不再是齊刷刷的「韭菜樓」。我們期待更多高品質有西安特色的建築出現。
參考文獻:
[1]新漢風建築風格初探--以西安市大興新區城市休閒街為例| 魏文淵
[2]古都西安|賀從容
[3]你北京的這些近現代建築為什麼要頂著個「大屋頂」|姚白莞
作者:終南行者
陝光燈(shaanlight)出品
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作者/來源:陝光燈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