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
一、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認知過程是指學生藉以獲得信息、做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存在著個體之間的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個別差異。
(一)認知方式差異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
場獨立與場依存
沉思型與衝動型(以反應時間與精確性為標準)
輻合型與發散型
(二)智力差異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納量表(簡稱S-B量表)。該量表最初由法國人比納和西蒙於1905年編制,後來由史丹福大學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訂。
智力測驗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智商,簡稱IQ。
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1936年,美國 韋克斯勒編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學齡前智力量表(WPPIS)、兒童智力量表(Wl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智力是個體先天稟賦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個體智力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差異,包括
1、個體差異
常態分布(鐘形分布)
兒童智力量表 6個言語問答 6個動手操作 (兩兒童分數相同,構成可不同)
2、群體差異。
1、男女總體水平相當,男性分布離散程度大
2、男女智力結構不同,各有優勢領域
(三)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
1、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2、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
布盧姆 掌握學習理論向不同能力水平學生提供最佳教學和給予足夠的教學時間而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掌握的程度(完成80-90%的教學評價項目)
3、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美國 斯金納 程序教學---》現代 計算機輔助教學
二、學生的性格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性格便成為人與人相互區別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徵差異和性格類型差異兩個方面。
性格特徵差異
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的:
一 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
二 性格的理智特徵。
三 性格的情緒特徵。
四 性格的意志特徵。
性格類型是指在一類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徵的獨特結合,分為
1、外傾型與內傾型
2、獨立型和順從型。
性格差異的教育意義
性格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作為動力因素而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
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
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