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正文(46)
經文: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皆從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
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
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
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
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
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
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
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
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
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
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
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聞復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
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自餘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
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瞭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正文】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譯文】 其時,世尊在師子座上,從他的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一樣多的如來以及法王子和眾大菩薩的頂。這些如來也從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一樣多的方向,來灌佛頂,並灌會中眾大菩薩及阿羅漢的頂。
【解】 世尊本佛,即表此世界的本根。本根開放後,修因遠果,可以安住無畏,所以用師子座來表示。一根還於本性,其他五根,一齊脫落,故以五體同光來表示。遠灌佛頂表與諸佛同一慈力,灌眾菩薩頂表下與眾生同一悲仰。又因為本根開放後,體用不二,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彼諸如來,是他方世界之佛,表其餘五根,也同具此性,一根返元後,五根並脫,故也同以五體放光來表示,來灌佛頂及眾菩薩頂,也是表上合下合之義。
【正文】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譯文】 林木池沼,都演出法音,放光相互交織成寶絲網一般。所有在座大眾,從來沒有見過像這樣生佛同慶,天地呈祥的祥瑞現象,於是大家一齊普遍得證金剛三昧〈注〉。
【注】 前文所說「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即暗指耳根圓通而言。
【解】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表一切塵識,全具聖性。既然全具聖性,所以門門都可互通,故用如寶絲網以作表示。大眾見此瑞像,從此發心,永無退轉,所以名為金剛三昧。
【正文】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譯文】 實時,天雨百寶蓮華,作為供養,其色青黃赤白,相間錯落,紛然雜陳〈注〉,十方虛空,都成為七寶色,這個娑婆世界的大地山河,全部隱沒不見,唯見十方像微塵一樣多的世界,共合成一個世界。梵唱歌詠的聲音,自然敷宣節奏。
【注】 青黃赤白四種色,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地四種聖位,圓融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紛然雜陳。
【解】 從真涉俗,即俗即真,故大地山河,俱隱沒不見,既真俗互融,即妙合中道,故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隨緣而應,任運而住,所以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正文】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譯文】 於是如來告訴文殊師利法王子,你現在觀察這二十五位無學位的眾大菩薩及阿羅漢等,各人說他們最初成道的方便,都說是修習的是真實圓通。他們所修習的,其實並沒有優劣前後等差別。
【解】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致,如千徑九逵,同會王城,就是俗諺說的「條條大路通羅馬」。聖性本來平等,惑習各人不同,攝化不專一道,對症即為良藥,易入便為妙門,其聞豈有優劣前後。
【正文】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譯文】 我現在想使阿難開悟,這二十五種行門中,哪一種行門適宜於他採用?同時在我入滅以後,此界的眾生,要想進入菩薩乘,求得無上的妙道,採取哪一種方便行門能容易成就?
【正文】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譯文】 文殊師利法王子,接奉了佛慈心的旨意後,即從座上起來,仗佛的威神之力,對佛說偈語道:
【正文】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譯文】 覺海〈注一〉之性,澄清而圓現萬有〈注二〉,此圓滿含藏萬有之性,而澄湛不移,此即覺性本自隨緣不變,一念不生,一切本自具足。起心欲照,則無明瞥起,轉生業識〈注三〉,而成所有之相。所有之相既已妄立,又與妄立之所,相對而成妄能,此時圓澄寂照之性,反成晦昧。故迷失而成虛空,又與空相對而成妄有,即是世界。此中妄想澄凝,成為器世界(國土),知覺運動,成為有情世界(眾生)。
【注一】 真覺之性,猶如大海,故稱覺海。
【注二】 海性澄清,圓現萬象;覺性澄明,圓含萬有;海雖圓現萬象,而澄性不改;覺性雖圓含萬有,而澄湛不移;此中含有寂照二性,覺性元明,隨緣不變,隨緣即是照,不變即是寂。隨緣不變,即是即照而寂,不變隨緣,即是即寂而照。
【注三】 此即前文所說「覺非所明,因明立所」之義。
【正文】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譯文】 虛空生於覺心之中,猶如海中一個波漚一樣,一切有漏眾生,與微塵一樣多的世界,都是依賴虛空而存在,一旦海漚消滅了虛空本來無有,何況依賴虛空而存在的三有情器世間。
【正文】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譯文】 達到本元的覺性原沒有兩樣,但入門的道路卻有很多,走向聖道的道路無所不通,無論順行逆行〈注〉都是方便的道路,初發初發心入三昧的人,因為選擇的道路不同,入三摩地也各有遲速的不同。
【注】 依六根而修,即是順性,以六塵六識而修即是逆性而修。
【正文】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譯文】 色想相交結才能成為塵境〈注〉,因為塵境染蔽了本根,於彼精真瞭然之性,不能明徹,圓通必須明徹才能入,如何能以不明徹之色塵而獲得圓通呢?
【注】 塵境必須識想堅執,交相結縛,染蔽而成。
【正文】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譯文】 音聲〈注一〉雜和語言,但它具備了名句和味〈注二〉,一不能包括一切,從此處入門,怎會得到圓通呢?
【注一】 音聲二字,含義各別,音是指屈曲聲,就是有涵義的聲音,聲是無涵義的聲音。
【注二】 名句味是三種不同的意義,名就是單獨詞彙,句就是組合詞彙,味就是它們的涵義。
【正文】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譯文】 香塵是要與鼻根相合才能知覺,離了鼻根則不能感到有香塵,因此不能常住,似此或有或無,不能固定常住,從此入門,怎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譯文】 味性不是本然有的,必需待嘗味時才顯出作用,味覺既不能永恆常一,從此處入門,怎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譯文】 觸塵必需要待所觸的對象才能明確知道觸覺是如何,如沒有所觸的對象就不可能知道觸塵,因此觸塵必是與所觸相合才有,離時便無,這樣觸塵就沒有固定的體性,怎能從此處獲得圓通呢?
【正文】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譯文】 法塵稱為內塵〈注一〉,憑外五塵所落謝影子,能落與所落都不能互遍互涉〈注二〉,依此怎能獲得圓通呢?
【注一】 法塵為外五塵所落謝影子,唯意根所緣,屬獨影境。
【注二】 外五塵為能謝,法塵為所謝,兩者都五相分明,不能互遍互涉,塵既不圓,豈能說此獲得圓通。
【正文】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譯文】 見性雖然對境分明,但只能明白前方,後方就不能明白,四角也只能前方明白一半,後方一半就全然不知,依此怎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譯文】 鼻息出入,通於內外,現前交接之際並無出入之氣,何況出入支分,現前斷離,三際不相涉入,依此怎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譯文】 舌根知味不是沒有來由的,它是因味塵而產生覺知之性,味塵亡時,覺性就銷亡入於無有,從此處入門,怎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譯文】 身根與所觸的情況相同〈注一〉,能觸所觸雙方都不是圓滿的覺觀〈注二〉,身之與觸,合時則有,離時則無,其性不定,怎能從此獲得圓通呢?
【注一】 前文說「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正同此理。
【注二】 初心起修名為覺,後心相應名為觀。
【正文】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譯文】 知根〈注〉與意識妄想雜混在一起,依之起修,欲求澄湛明了,終不能見,因此妄想念慮,終不可脫,怎能獲得圓通呢?
【注】 知根指能知之根,即是意根,也就是末那識。
【正文】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譯文】 識見〈注一〉雜三和〈注二〉,究其根本三處都不可得〈注三〉,自身先無實體,依之而修,怎能獲得圓通呢?
【注一】 識見即是眼識因緣境而有見。
【注二】 見必須依三種條件而產生,一是內依根及根性,二是外託色塵,三是內外交雜,三緣和合而產生。
【注三】 究其根本,一、不從根生,單有眼根,沒有色塵,眼識不能產生。二、不從色塵生,色塵無知,不能生識。三、不從性生,性澄識動,性不相類。所以三處都不能得,故虛妄不實。
【正文】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譯文】 心聞洞徹十方,自在無礙,這是由於菩薩多劫修習,廣大願力所感。初心不可能達到,所以不能從此獲得圓通。
【正文】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譯文】 觀想鼻端白氣,本是佛對治難陀散心權宜的機用,只是令人攝持心內的妄念,假若心真有所住,怎麼會獲得圓通呢?
【正文】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譯文】 說法只是運用音聲,撥弄文字,不應當得到大開悟,富樓那所以得大開悟,成阿羅漢,是因為他歷劫修成無礙辯才,今世因緣會合,所以如此。說法只是名言句義,都是有為法,並不是開漏勝業,怎能依之而獲得圓通呢?
【正文】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譯文】 持戒和犯戒但能約束身體的行為,假若不是身業所攝,就無所約束,元本不能遍一切處,如何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譯文】 神通本是宿因久修所成,並不關現前法塵分別意識,妄想攀緣,雖依法塵,然而不能離外物,若是離了物,法且不有,何況於識,如此局限於物,何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譯文】 若從地性來觀,地性堅礙,不是初心所能通達,而且平地也僅是有為法,不屬於無為的心法,何能獲得圓通呢?
【正文】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譯文】 若從水性觀察,想念並不是真實〈注一〉,如如之理,也不是初心覺觀所能達到〈注二〉,如何能依此獲得圓通呢?
【注一】 前文月光童子先觀身內水性無奪,次觀與外界香水海,等無差別,都是由想念成境,其後出定,仍然是自身而不是水,足證知想念並非真實。
【注二】 欲契會如如之理,須待證水合空,得無生忍,始能達到。一有覺觀,動相現而如如之理即隱。
【正文】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譯文】 若從火性來觀察,厭有〈注〉並不是真離,不是初發心最好的方便,怎能獲得圓通呢?
【注】 前文烏芻瑟摩因厭欲而見火相,若無厭欲之心,則無火相,所以不是初心方便。
【正文】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譯文】 若從風性來觀察,動寂〈注〉二相不是沒有對待,有對待即不是無上覺,怎能依此獲得圓通呢?
【注】 如前文琉璃光初觀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次觀來無所從,去無所至。都是相待才能成觀,相待成觀,即是能所相對。能所分明,豈是無上覺體。那能依此獲得圓通呢?
【正文】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譯文】 若是從空性來觀察〈注一〉,昏鈍〈注二〉先就不是覺,無覺即與菩提相背,依此怎能獲得圓通呢?
【注一】 此應前文虛空藏菩薩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
【注二】 虛空以昏鈍為相。
【正文】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譯文】 若是從識性來觀察〈注〉,觀識生滅不停,不能常住,自體先不能定,怎能依它獲得圓通呢?
【注】 此應前文彌勒菩薩諦觀「十方唯識,以識性為因心」。
【正文】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譯文】 一切行為〈注〉本不能常住不變,念性元在生滅當中,既然以生滅為因,怎能得到無生滅的果呢?依此如何能獲得圓通?
【注】 一切動作行為,都屬於行陰。
【正文】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譯文】 我現在啟白世尊,佛出現在娑婆世界,此方的真正教體〈注一〉,清淨〈注二〉在於音聞。若想取得三摩提,實〈注三〉應從聞中入門。
【注一】 教體遍對一機即不名真,故必須三根普被,始名為真。
【注二】 教體中有障礙有局限,即濁而不清,有生有滅,即染而不淨。無此三端,故名清淨。
【注三】 必須具備三種條件,始名真實。一是無礙,二是無局限,三是無生滅。
【解】 此處說娑婆世界的教體,據維摩詰經中所記:「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樹而作佛事;乃至或以園林,臺觀,或以虛空,影響,或以音聲語言,或以寂無言說,各隨方宜,教體不同。」可以作參考。
【正文】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譯文】 離苦〈注一〉得到解脫〈注二〉,良哉〈注三〉觀世音,於恆河沙數的劫中,進入微塵一樣多的佛國,得到大自在的力量〈注四〉,以無畏施予眾生〈注五〉,妙音〈注六〉觀世音〈注七〉,梵音〈注八〉海潮音〈注九〉,救世間一切苦,滿眾生一切願,使眾生在世間得到安寧,出世間能得到常住。
【注一】 觀音菩薩自利圓滿,解六結,越三空,二死不能系,是為離苦。
【注二】 超越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無礙,是為解脫。
【注三】 良有二重意義:一是誠實之意,就是誠實不虛。二是讚美之意,如言善哉觀世音!讚嘆其自利功德圓滿。
【注四】 前文三十二應之後有無作妙力,自在成就,又第一不思議後有救護眾生,得大自在等語。
【注五】 前文第二不思議德十四無畏後有施無畏力,福備眾生。又第二不思義後有能以無畏,施諸眾生等語。
【注六】 指前文二不思議中說法說咒之音,按此指同體形咒,以一音而含眾妙,故以妙音稱之。
【注七】 此指異體形咒,觀世而現殊說。
【注八】 前文三十二應為破他障而現梵音。
【注九】 應說即說,說不失時,故喻為海潮音。
【解】 此處統就空間時間而言,恆河沙劫,極言時間之長。微塵佛國,極言空間之廣。四不思議德中,有求皆遂,所以救世悉安寧。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所以出世獲常住。
【正文】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譯文】 我現在啟白如來,正如觀音所說,譬如人在靜居時,十方同時擊鼓,十處也同時得聞,這就是圓真實。
【解】 文殊為了顯真實,故啟白如來,為其作證。
【正文】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譯文】 眼根不能看見障礙以外的事物,口鼻也同樣是如此,身體要與物相合時才有知覺,意根中念相生滅不停,紛然而無頭緒,隔牆能聽見音響,遠近都能聽聞,其他五根所不能達到,所以名為通真實。
【正文】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譯文】 音聲之性,在動靜二相中顯現,從聽聞中知道有無,當無聲時稱為無聞,此時不是聞性銷滅了,聲無之時聞性既無滅,聲有之時聞性也沒有生,這個聞性是遠離了生滅的,所以名為常真實。即使在夢想中,於外境全無所思之時,此聞性亦不因不思外境而滅,覺觀出自意識思維,心之知性,身之覺性,皆不及於夢中〈注〉。
【注】 因為真能覺知,即不成夢。
【正文】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譯文】 現在在此娑婆世界中,一切事理,都要依靠聲音言論才能傳宣發明。眾生迷失了本有的聞性,循聲流轉於生死中,阿難縱能強記,亦不免緣於塵相而落邪思,豈不能隨其所淪溺旋流復其本來之聞性,漸次增進而獲得真實無妄。
【正文】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譯文】 阿難!你應當仔細聽著,我現在乘佛的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注〉。
【注】 此三昧略舉有五名:一是金剛三昧,以此三味能斷惑,而且無惑不斷,故為金剛。二為王三昧,因此三昧能降魔,且無魔不降。三是如幻三昧,依此三味修行,修即無修。四是不思議三昧,因此三昧理絕言思故。五是佛母三昧,依此三昧修行,可以成佛,無佛不成。具此五義,所以為真三昧。
【正文】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譯文】 你曾聽如微塵一樣多的佛〈注一〉,一切秘密法門〈注二〉,欲漏不先除〈注三〉,雖然畜積多聞〈注四〉,仍是循塵流轉,不知道旋流復聞,故終成過誤。與其畜積多聞,以持諸佛佛法,何不以耳聞,反觀自己聞性呢?
【注一】 據法華經所記「佛云:我與阿難,同於空王佛所發心,我常勤精進,阿難常樂多聞。」可知阿難從空王佛以來,所遇之佛,數等微塵。
【注二】 此處說秘密有二重意義,一是深法,表示深法尚聞,何況淺者。二、一聞異解,彼此不知,互成秘密。
【注三】 阿難已證初果,方斷見漏,欲漏全在。
【注四】 阿難畜積多聞,不但聞於世法,乃至聞於佛法,不但聞於佛法,乃至聞於秘密深法。然而都是循塵流轉。
【正文】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譯文】 聞不是自然而產生,因聲之動靜而有聞之名字,若能旋聞內觀,自然亡其聲塵,聲塵既脫,動靜雙亡,然能脫之根性不復名聞,一根既然返源,不復循塵,此時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自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自得解脫。本一精明,起於虛妄見聞,正如淨目起於幻翳,於三界現起空華,現在聞性既已復還本源,六根一時解脫,此時幻翳之妄根已除,空華自不能復存。根除覺性指無局限,塵銷體本無垢染。此時仍有能覺所覺,猶名為結,隨稱圓淨,猶未到極圓極淨之地。必要到覺所覺空,空所空滅,寂滅現前之時,才到極圓極淨地步。此時雲開月現,光照萬方,此光即寂而照,稱性含虛,為圓通之極致。此時已得全體,復獲大用。退而涉世度生,說三空而觀世,猶如夢中之事,摩登伽女,亦為夢中之人,先梵天咒,亦為夢中之語,何能牽夢外人之心,留夢外人之形呢?
【正文】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譯文】 正如世上的巧幻師,幻成很多男女,雖然看見他們的眾根在動,但他們是受機械的牽引,機械一停息,他們就停息了,此時眾幻都沒有作用了。
【解】 巧幻師喻為真性,因真性有隨緣之用,如世間幻師,有工巧之術,世間男女,喻第八阿賴耶識,因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如世間男女,有和合之義,因是隨緣,故以幻作諸根為喻,阿賴耶識見分,結六根而分為六性,映六塵而分為六精。所以喻為動,一機指所幻男女中有機關,喻阿賴耶識,中有動相。動相才起,見分即生。如彼所幻男女,機關一抽,諸根俱動,息機表旋聞返源,阿賴耶識不動,故息機歸寂,於是所幻諸根,及所成幻事,一齊銷歇,故喻以諸幻無性。此時阿賴耶識不動,見分寂然,根除塵銷,覺體圓淨。這正如前文所說「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正文】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譯文】 六根也是這樣,其本元是依靠唯一精明的阿賴耶識,分為六性,和合根與塵,阿賴耶識一動,男女諸根皆動,猶如機關抽動一樣,現在反聞還複本元,阿賴耶識即不動,見分亦歸寂然,此時想所依之相無有,識所依之情不存,故塵垢應念即銷〈注一〉。成為圓明淨妙〈注二〉,餘塵〈注三〉還需要繼續修學,最後寂滅現前,淨極光通,即齊於佛果。
【注一】 前文「想像為塵,識情為垢。」此時所依之相情既銷,能依之識想不立。這正合前文喻中諸幻成無性之意。
【注二】 圓明淨妙即是精明覺體,不受根的局限,故稱為圓,不受塵的遮蔽故稱為明,塵銷無染故名為淨,識盡想空故名為妙。
【注三】 粗相三結已解,細相三結未盡,故稱餘塵。前文所說未到極圓極淨即是此時。
【正文】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譯文】 大眾以及阿難!旋轉顛倒你的聞機〈注〉,反聞來聞你們能聞的自性,就此聞性,即可成就無上道,真實的圓通,即是如此。
【注】 遇聲便發名為聞機。
【正文】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譯文】 這是過去現在未來微塵一樣多的佛,走向涅槃的共同道路,過去眾如來,這條門路已得到成就,現在眾菩薩,雖然還未成佛,但依此道路各入於圓明〈注〉,未來修學的人,應當依照此法修學,我也是從此法中證得道果的,不但觀世音菩薩是如此。
【注】 淨極光通,即入圓明,或現在取證即是現在佛。或退位度生,即是未來佛。
【正文】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譯文】 誠然如佛世尊所問,要我揀擇二十五行中,何者最易成就?讓末劫時期,想求出離生死的凡夫,和二乘人想成就涅槃心的,哪條方便門路最為當機?我認為觀世音菩薩所行,最為當機。
【正文】 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非是常修學,淺深同說法。
【譯文】 二十五聖所說除了觀世音以耳門修學而外,其餘諸門,都是靠佛的威德和神力加被,即事而得捨棄塵勞,不是通常都可修學的淺深都適宜的方便門路。
【正文】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譯文】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注一〉,願求加被未來〈注二〉,於此門無有疑惑,最為方便易於成就者,莫過於從耳根入門〈注三〉,其圓通之力,超過其餘諸門,真實心就是如此。
【注一】 文殊起立一拜說:「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此二句即皈命三寶之意,三寶有兩種說法,一是別相三寶,如來即佛,即佛寶,藏心即是法寶。無漏不思議,指圓通諸聖,即是僧寶。二依自性而言,空如來藏,彌滿清淨,即自性佛。不空如來藏,具恆沙德,即自性法。空不空如來藏,和合無諍,即自性僧。清淨無染故無漏,性德交徹故難思而無漏,故不可議。這就是皈依自性三寶。
【注二】 此從兩方面而言,一、事三寶,二、理三寶,事三寶則留願住持,引生正信。理三寶則同體內燻,資發圓悟。
【注三】 從耳根入門,具備了圓、通、常三種真實,故超餘門。真實心力,固應如此。
【正文】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瞭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譯文】 於是阿難以及大眾,聽了文殊菩薩的話後,都覺得身心舒泰,了無掛礙,得到了大的啟發,看佛菩提,與乎大涅槃,就像是有人外出遠遊,不得回家,現在才明白了還家的道路。
【正文】 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
【譯文】 當時在會大眾,與乎天龍八部,有學二乘,以及新發心的菩薩,其總數共有十倍恆河沙之多,都明白了六根門頭圓湛精明,不生不滅的本性,遠離了塵垢〈注〉,得到法眼清淨。
【注】 前文說的「想相為塵,識情為垢。」遠離了塵垢,所以法眼應時清明。
【正文】 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
【譯文】 性比丘尼〈注〉聞聽文殊菩薩說完偈後,馬上斷盡殘餘妄想,證到四果阿羅漢。
【注】 即是摩登伽,先以聞咒銷愛,證到三果羅漢。此時聞偈後,徹證四果,成了阿羅漢。
【正文】 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譯文】 此時無量眾生,都發無等等〈注〉正等正覺的心。
【注】 從性起修,期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此中本無等級,亦無需更歷等級,故稱無等等。
12. 15.) 17.
44.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0):並空、見、識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
4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1):大眾聞法身心蕩然,獲本妙心說偈贊佛
50.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6):發覺初心一決定義,依圓湛性永斷無明
51.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7):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應當審觀煩惱根本
53.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9):羅睺擊鐘為聞為聲?阿難顛倒惑聲為聞
54.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0):根塵同源縛脫無二,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5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1):綰巾成結佛示解脫,六解一亡得無生忍
56.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2):佛問大眾入道圓通,六塵方便入三摩地
57.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3):佛問大眾入道圓通,五根方便入三摩地
59.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5):佛問大眾入道圓通,七大方便入三摩地
60.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6):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三十二應觀音現相
61.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7):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令獲十四無畏功德
62.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8):耳根圓通入流亡所,得三摩提號觀世音
禪林網
公眾平臺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