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村村道」丹寨番甕村:潘書記的扶貧故事

2020-12-12 天眼新聞

「番甕村共有農戶500戶200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14戶815人,2019年底全部脫貧清零……」初次見到潘海靈,是在番甕村脫貧攻堅總結大會上,他思路清晰地向與會人員介紹著番甕村的基本情況、產業發展規劃等,儼然一個當家人的派頭。潘海靈是丹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派駐到揚武鎮番甕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人如其名,他通曉事理,辦事機靈,這個40出頭的男人讓大家看到了番甕村迅猛發展的蓬勃朝氣。

潘海靈榮獲丹寨縣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舍了小家,一片赤丹為鄉親

2017年,潘海靈到丹寨縣揚武鎮番甕村擔任村第一書記,當時,他的第二個孩子未滿周歲,母親患有直腸癌,需長期化療吃藥,定期檢查。同年,父親突發腦溢血,從此偏癱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這些年下來,家人需要他的時候,他都不能在身邊陪伴守護,只因他接受了組織的安排,放不下手裡的工作,只能由妻子扛起重任,替丈夫床前盡孝。  近幾年,一心撲在脫貧第一線的潘海靈,他時常對家人是滿滿的虧欠。「我也想盡孝,也想陪陪孩子,但是工作壓在這裡,想著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我只能堅守在我的工作崗位。」

潘海靈看望村裡老黨員「記得有一次,潘書記接到家裡電話,原來是父親重病,妻子不方便護理,潘書記才急急忙忙回家處理後又急急忙忙趕回村裡。」番甕村黨支部書記王萬林回憶時說道。  「這也都是沒辦法的事,他工作忙,任務重,我都能理解。他沒有時間,我就替他照顧父母。」講起家庭責任,潘海靈的妻子如是說。  風雨兼程,只為不負鄉親期盼  2018年6月22日,番甕村出現百年一遇的洪災,潘海靈聞訊後,沒等天亮,他抄起一把手電,挨家挨戶提醒村民撤離,在確認村民全部安全轉移後,他又立即投入核實災情工作中。

檢查受災情況「誰家房屋受損、誰家稻田被淹沒、哪裡路段衝毀……」潘海靈全部統計在《受災情況統計表》內,他心急如焚,出村的道路被衝斷了,救災工作刻不容緩,多耽擱一分鐘,村民就得多受一份罪。潘海靈當機立斷,冒著大雨、躺著洪水,匆忙趕到四公裡外的安全地帶乘車,前往原單位丹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和揚武鎮扶貧、民政等部門尋求幫助。

給貧困戶送被子「村民信任我,把整個村子託付給我,哪怕風雨兼程,只要能夠讓群眾度過難關,我付出的任何辛苦都是值得的。」就是這樣的信念,讓番甕村在救災期間忘記了危險和疲憊,通過他的積極爭取,完成了全村道路損毀修復,幫助20戶受災群眾順利度過了難關。  不忘初心,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番甕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村情比較複雜,還是個空殼村,村裡沒有產業。村子裡的年輕人大多出去務工,導致大多數農田也荒廢了。初來乍到,面對集體經濟為零、窮苦落後的山村,他的心裡有些沒底。  在「一減四增」產業結構調整中,他積極動員貧困戶通過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加入到番甕村祥鋒產業扶貧合社,大力推廣種植吊瓜。然而,卻引來貧困戶和群眾的拒絕,不種玉米種什麼?種出來了銷往哪裡?種了又能賺多少錢呢?面對群眾的種種擔憂和質疑,潘海靈每到一戶,都會給他們算一筆經濟帳:「種玉米每畝產值600元左右,但是,如果改種蔬菜、食用菌、吊瓜每畝產值分別是玉米的9倍、10倍、20倍,並且種植吊瓜將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完全不愁銷路……」

指導群眾挑揀吊瓜子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番甕村種植吊瓜120畝,收益達14.5萬元,除開土地流轉費用外,貧困戶得到分紅,村集體經濟收入累計達7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580元,超過脫貧出列標準。  「感謝潘書記為我村引進吊瓜產業,吊瓜可以連續生長5年以上,還有龍頭企業以每公斤30元保底回收,真正讓百姓吃下『定心丸』,吃上『產業飯』。」村主任王永正一臉興奮說道。  「駐村以來,完成了番甕村危改100戶436人,易地搬遷29戶43人,新修了排澇自然寨至烏基自然寨的通組公路,硬化了番甕至稀飯寨通村公路,實施住房保障442棟,實施飲水保障管網24000米,修建文體活動場所1個,修建寨門1個,藍球場3個,公廁2個,安裝太陽能路燈136盞,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對於3年來番甕村的變化,潘海靈如數家珍。  用「真心換真情,舍小家、為大家」,這是對潘海靈書記的真實寫照。他常說,「我是黨員,就要帶好頭、領好隊,就是要幫助大家一起脫貧致富」。他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也不會辜負組織對他的期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扶貧的路上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潘海靈說話時眼裡帶著堅定的亮光。   通訊員 謝官梅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紹波  圖片由番甕村提供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李劼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下洋村:傳統村落裡的脫貧故事
    駐村第一書記楊先鈺說,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下洋村緊緊圍繞黨委政府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安排部署,以「村出列、戶脫貧」為目標,凝聚力量,周密部署,精準發力,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全面勝利。  同時,下洋村還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香菇養產業項目,通過量化入股,2019年已實現10戶32人分紅,人均分紅506元;充分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的幫扶效益,將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入股黎平縣茶產業精製加工能力提升建設項目,2019年已實現34戶49人分紅,人均分紅525元;參與東西部協作(杭州對口幫扶)德鳳街道輕質白羽蛋雞養殖項目量化分紅2戶,戶均分紅
  • 「我的扶貧故事」丹寨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曾菲:在「平凡」中見真情
    丹寨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曾菲到金泉街道扶貧車間手工作坊調研指導工作我叫曾菲,現任丹寨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同時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幫扶幹部。有幸親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這項工作,這是我一生的榮耀和寶貴財富。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我認真扮好幫扶幹部、班長、指揮長、部長的「角色」,不辱使命,不負重託。
  • 【我的扶貧故事】丹寨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龍和斌:司法幫扶撐...
    【我的扶貧故事】丹寨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龍和斌:司法幫扶撐起脫貧致富「保護傘」 2021-01-07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我叫康其軍,現任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丹寨人。參加工作20餘年我都在揚武鎮度過,時代賦予我們機會,讓我們得以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偉大的事業中,幾多耕耘、幾多艱辛,收穫滿滿,看到家鄉一天天發展變化、看到老百姓生活一天天變好,我深深體會到是脫貧攻堅改變了這裡千百年來的面貌,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 貴州高速集團研發 「通村村」平臺 助推脫貧攻堅
    為確保項目落地,與各市(州)人民政府籤訂了《貴州省「通村村」農村出行服務平臺推廣應用省地共建協議》,明確各市(州)人民政府是市級平臺及轄區縣(區、市)平臺的統籌實施主體,參照省級出臺具體工作方案,組建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並納入脫貧攻堅和目標考核重點工作。
  • 「聚焦東西部扶貧協作」濱江與丹寨:三年,「微笑是最好的回報」
    以此策略為引,濱江的一線援丹隊伍,與濱江發改、人社、教育、醫療、工會等各部門,前後端通力協作,從產業發展、勞務幫扶、民生項目、教育醫療、社會援助和黨建引領六大模塊切入,展開了對丹寨的全面脫貧攻堅。多方努力下,去年4月24日,丹寨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然而「脫貧不脫政策」,濱江的扶貧工作者們,仍在堅守之中。
  • 「我的扶貧故事」前進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丨劍河縣革東鎮前進村...
    我叫吳聲良,是劍河縣政法委派駐革東鎮前進村脫貧攻堅隊的網格員、資料員。前進村第二網格壩壩會前進村總人數144戶62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戶182人。這裡的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作為網格員兼資料員的我,工作任務較為繁重。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賽汗烏素村開展2020年脫貧攻堅區級包聯領導...
    8月10日,西卓子山街道辦事處賽汗烏素村開展2020年脫貧攻堅區級包聯領導座談會暨「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主題宣講活動,區政府副區長張育田主持會議,區扶貧辦、駐區脫貧工作總隊、西卓子山街道辦事處相關領導及賽汗烏素村村「兩委」成員、部分企業代表、駐村工作隊代表、幫扶幹部代表、貧困戶代表參加會議。
  • 「我的扶貧故事」「俊」書記脫貧攻堅的「六板斧」
    一戶一戶「拿尺子量」,一人一人「拿條件卡」,不漏不落,認真梳理貧困原因、貧困程度,還要全面查擺脫貧攻堅中存在的問題。堅持攻堅目標,確保責任落實;堅持精準方略,確保脫貧質量。第三「板斧」是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群眾要致富,最終還是得靠自身努力,靠思想轉變,才能徹底撕掉貧困標籤。
  • 「我的扶貧故事」把餘熱灑在脫貧攻堅路上丨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
    近幾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我帶起所有幫扶幹部,在扶貧攻堅「回頭看」、「走訪」、「遍訪」、「教師大回訪」,挨家挨戶入戶核查,找準致貧原因,精準施策,貧困戶缺什麼補什麼,實現脫貧奔小康的目標。李之亮在繪製鄉村發展規劃圖在脫貧攻堅中,我帶領廣大幹部群眾,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2.7公裡通組路建設、47戶院壩硬化、37戶連戶路硬化,建成村全新衛生室一所,為全村脫貧出列打下堅實物質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查看兩洋村6組貧困戶餘當山種植的小米  作為一個甕安人,我懷揣著為人民服務的心趕赴脫貧攻堅一線,只是到村後,有點懵。  兩洋村是雷山縣3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也是大塘鎮最邊遠的一個村。
  • 「我的扶貧故事」將汗水揮灑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的路上|從江縣谷坪...
    2019年6月10日,機構改革後增派州直單位幹部輪戰駐村決戰脫貧攻堅,增派我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谷坪鄉谷洞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並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網格員和幫扶幹部。這已是我第二次到從江縣開展幫扶工作,第一次是十年前的2009-2010年到從江縣西山鎮開展黨建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譜寫脫貧攻堅青春華章|黃平縣浪洞鎮平磨村...
    我叫張林紅,一直以來,我都把脫貧工作當做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把村裡當做自己的家,哪裡有困難就有我的身影。一些老百姓感慨地說:「這就是我們的貼心人,駐村幹部張林紅。她很平凡,但她的行動和言語詮釋了平凡中的偉大,她就是我們村一名優秀的脫貧攻堅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全能戰士」|沿河自治縣思渠鎮...
    我叫張紅文,是沿河自治縣檔案館選派思渠鎮大阡村第一書記,大阡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場的600多個日日夜夜裡,我從一個新兵蛋子,逐漸成長為群眾心中的「全能戰士」。之後,我又帶領本村攻堅隊到鄰近村寨,全力以赴支援兄弟村開展環境衛生整治,讓兄弟村的環境衛生工作得到了大整改大蛻變。我深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團結協作大兵團作戰,凝聚力產生了強大的氣場,思渠鎮的所有村組環境衛生很快有了質的飛躍。當看到大阡村辦公陣地落後時,我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多次與上級領導對接,爭取到項目資金36萬元。
  • 脫貧攻堅·國企力量丨華菱集團:黨建引領駐村扶貧 建起脫貧「聚寶...
    編者按: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在「精準扶貧」首倡之地的湖南,國資國企不負使命,奔赴大山,會摩擦出怎樣的火花,釋放出何種驚豔力量?11月9日起,紅網時刻開闢「脫貧攻堅·國企力量」專欄,帶您循著湖南國資國企的腳印,以一個個鮮活的扶貧故事,見證省國資委60多個產業項目,在21個對口幫扶貧困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動人畫卷。華菱集團定點扶貧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茅坪鄉茶園坪村有機生態茶園。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韶華 脫貧攻堅路上的追夢人丨石硐鎮中壩村駐...
    我自2018年3月擔任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脫貧攻堅職責使命,圍繞「一宣六幫」駐村工作要求,認真開展扶貧工作,積極落實脫貧政策,我時刻把自己當做中壩村的一位村民,站在村民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廣泛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郭鵬陽:脫貧攻堅決勝時刻 住進醫院是遺憾
    我是郭鵬陽,紫雲自治縣民政局社會救助局工作人員,2017年7月,單位下派到白石巖鄉群聯村的同事冉賢眼睛受傷,辭去群聯村第一書記職務後,由我接任群聯村第一書記,由此來到脫貧攻堅一線,為不辜負黨組織對我的信任和群眾對我的期盼,我視貧困為冤家,本著誓不脫貧不返回的信念,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亦脫貧丨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駐村...
    2010年12月至2012年12在部隊服役,退伍後,於2018年被聘任為加榜鄉扶貧助理,2019年7月,經組織安排,擔任加榜鄉平妹村駐村幹部。餘江民入戶進行人口普查我是一名退伍軍人,現在是一名駐村幹部,2014年,由於退伍後沒有穩定收入,還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這是我的扶貧故事,也是我的脫貧故事。   作為一名駐村幹部,我堅守初心踏實工作。
  • 「脫貧攻堅」「一業興鎮」看壩河
    立足鎮情、村情、民情,圍繞「產業扶貧、產業脫貧」,制定了「4321」產業發展思路,大力探索「三變」改革,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運作模式、「企業+貧困戶」組合拳模式,將6個村的貧困戶劃片納入紅薯產業扶貧範圍,與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流轉賺租金、帶資入企分紅利、提供崗位掙工資、訂單生產增收入等方式,解決了群眾持續增收問題。
  • 「脫貧攻堅·村村道」松桃大花村姚元紅:返鄉創業養雞 致富不忘鄉親
    「羅曼粉」雞所產雞蛋蛋殼為粉色時光回溯,故事還要從8年前開始說起。2012年以前,姚元紅一直在貴陽市的一家蛋雞養殖場工作。近10年的職業生涯讓他成熟掌握了各項蛋雞養殖技術。松桃大花春暉蛋雞產業園發展產業,合力攻堅。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事情終於迎來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