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甕村共有農戶500戶200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14戶815人,2019年底全部脫貧清零……」初次見到潘海靈,是在番甕村脫貧攻堅總結大會上,他思路清晰地向與會人員介紹著番甕村的基本情況、產業發展規劃等,儼然一個當家人的派頭。潘海靈是丹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派駐到揚武鎮番甕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人如其名,他通曉事理,辦事機靈,這個40出頭的男人讓大家看到了番甕村迅猛發展的蓬勃朝氣。
潘海靈榮獲丹寨縣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舍了小家,一片赤丹為鄉親
2017年,潘海靈到丹寨縣揚武鎮番甕村擔任村第一書記,當時,他的第二個孩子未滿周歲,母親患有直腸癌,需長期化療吃藥,定期檢查。同年,父親突發腦溢血,從此偏癱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這些年下來,家人需要他的時候,他都不能在身邊陪伴守護,只因他接受了組織的安排,放不下手裡的工作,只能由妻子扛起重任,替丈夫床前盡孝。 近幾年,一心撲在脫貧第一線的潘海靈,他時常對家人是滿滿的虧欠。「我也想盡孝,也想陪陪孩子,但是工作壓在這裡,想著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我只能堅守在我的工作崗位。」
潘海靈看望村裡老黨員「記得有一次,潘書記接到家裡電話,原來是父親重病,妻子不方便護理,潘書記才急急忙忙回家處理後又急急忙忙趕回村裡。」番甕村黨支部書記王萬林回憶時說道。 「這也都是沒辦法的事,他工作忙,任務重,我都能理解。他沒有時間,我就替他照顧父母。」講起家庭責任,潘海靈的妻子如是說。 風雨兼程,只為不負鄉親期盼 2018年6月22日,番甕村出現百年一遇的洪災,潘海靈聞訊後,沒等天亮,他抄起一把手電,挨家挨戶提醒村民撤離,在確認村民全部安全轉移後,他又立即投入核實災情工作中。
檢查受災情況「誰家房屋受損、誰家稻田被淹沒、哪裡路段衝毀……」潘海靈全部統計在《受災情況統計表》內,他心急如焚,出村的道路被衝斷了,救災工作刻不容緩,多耽擱一分鐘,村民就得多受一份罪。潘海靈當機立斷,冒著大雨、躺著洪水,匆忙趕到四公裡外的安全地帶乘車,前往原單位丹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和揚武鎮扶貧、民政等部門尋求幫助。
給貧困戶送被子「村民信任我,把整個村子託付給我,哪怕風雨兼程,只要能夠讓群眾度過難關,我付出的任何辛苦都是值得的。」就是這樣的信念,讓番甕村在救災期間忘記了危險和疲憊,通過他的積極爭取,完成了全村道路損毀修復,幫助20戶受災群眾順利度過了難關。 不忘初心,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番甕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村情比較複雜,還是個空殼村,村裡沒有產業。村子裡的年輕人大多出去務工,導致大多數農田也荒廢了。初來乍到,面對集體經濟為零、窮苦落後的山村,他的心裡有些沒底。 在「一減四增」產業結構調整中,他積極動員貧困戶通過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加入到番甕村祥鋒產業扶貧合社,大力推廣種植吊瓜。然而,卻引來貧困戶和群眾的拒絕,不種玉米種什麼?種出來了銷往哪裡?種了又能賺多少錢呢?面對群眾的種種擔憂和質疑,潘海靈每到一戶,都會給他們算一筆經濟帳:「種玉米每畝產值600元左右,但是,如果改種蔬菜、食用菌、吊瓜每畝產值分別是玉米的9倍、10倍、20倍,並且種植吊瓜將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完全不愁銷路……」
指導群眾挑揀吊瓜子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番甕村種植吊瓜120畝,收益達14.5萬元,除開土地流轉費用外,貧困戶得到分紅,村集體經濟收入累計達7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580元,超過脫貧出列標準。 「感謝潘書記為我村引進吊瓜產業,吊瓜可以連續生長5年以上,還有龍頭企業以每公斤30元保底回收,真正讓百姓吃下『定心丸』,吃上『產業飯』。」村主任王永正一臉興奮說道。 「駐村以來,完成了番甕村危改100戶436人,易地搬遷29戶43人,新修了排澇自然寨至烏基自然寨的通組公路,硬化了番甕至稀飯寨通村公路,實施住房保障442棟,實施飲水保障管網24000米,修建文體活動場所1個,修建寨門1個,藍球場3個,公廁2個,安裝太陽能路燈136盞,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對於3年來番甕村的變化,潘海靈如數家珍。 用「真心換真情,舍小家、為大家」,這是對潘海靈書記的真實寫照。他常說,「我是黨員,就要帶好頭、領好隊,就是要幫助大家一起脫貧致富」。他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也不會辜負組織對他的期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扶貧的路上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潘海靈說話時眼裡帶著堅定的亮光。 通訊員 謝官梅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紹波 圖片由番甕村提供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