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張林紅,一直以來,我都把脫貧工作當做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把村裡當做自己的家,哪裡有困難就有我的身影。一些老百姓感慨地說:「這就是我們的貼心人,駐村幹部張林紅。她很平凡,但她的行動和言語詮釋了平凡中的偉大,她就是我們村一名優秀的脫貧攻堅隊員。」
2018年3月,我選派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平磨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從此,便與平磨村開啟了不解之緣。該村是由原來的平磨村和大壩村合併的大村,村總人數有505戶198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444人。山一家,水一家,扶貧要去每一家。作為平磨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我真蹲實駐、真情奉獻、走村串戶、大力幫扶所駐村,用行動詮釋了責任與擔當。
和群眾一起曬糧
劉國華,建檔立卡殘疾人,肢體二級殘疾給生活和行動帶來了很多不便,導致家庭經濟收入低,致貧風險大。了解到他家基本情況,人均收入遠遠不足貧困戶脫貧達標線,我積極聯繫了劉國華,仔細詢問他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今後的想法。結合我的業務職責,我聯繫了縣殘聯尋求幫助,解決了他家無障礙衛生間改造,亮堂堂的衛生間安裝有扶手,給劉國華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捷。
雖然劉國華在自身勞動力上趕不上別人,但在志氣上一點不也差。經過我多次走訪,講述一些像他那樣有志氣的人脫貧的故事後,他根據自己的勞動能力,開始了養牛,從去年3頭發展到了7頭牛。如今的生活有了色彩,日子越過也小康了,我也被他自力更生的精神感動。
此外,我在工作上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工作積極性高、工作方式創新、上級領導安排的各項工作都能提前完成,一個細小的數據是否存在邏輯上的錯誤都要反覆推敲。
駐村期間,考慮到村幹部和脫貧攻堅隊員對電腦業務不熟練,我總是利用工作之餘完成自己工作後擠出時間主動幫助村幹部及脫貧攻堅隊友,與大家一起抓扶貧工作、禁毒工作、調解群眾矛盾糾紛等工作。我用激揚的青春,工作的熱情,為平磨村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
同步小康工作組入戶走訪
我一心做好扶貧工作,和駐村工作組成員深入貧困戶家中了解119戶貧困戶家庭基本情況,認真傾聽他們當前所需、所想,無論多辛苦,我從不叫苦叫累,都和大家逐戶走到。有時候來不及回鎮上吃午飯,就在路上一邊弄材料一邊啃帶去的麵包。
秋收時節,我和脫貧攻堅隊友幫農戶強搶收稻穀,我的扶貧之愛從田間地頭走到了群眾心頭;同時我還會利用下隊機會,為貧困戶送上生活用品、政策解讀,探望年邁的老人,工作贏得了群眾的認可。
張林紅幫助群眾搶收糧食
回首這三年,忙碌而充實,簡單且幸福,有辛酸、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收穫。馬克思曾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決戰脫貧當前,90後的青年幹部與家國同在。脫貧攻堅這場硬戰,越到最後越艱難,我們勇敢地挺身而出,盡情地綻放著責任、擔當、勇毅的青年幹部精神,譜寫著自己「最美幹部」的青春華章。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
編輯肖慧
編審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