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昌燚,2017年12月,單位通知需要選派一位同志到翁坪鄉黨約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符合選派條件便主動報名參加。
2018年3月底,在參加了為期3天的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幹部培訓班後,我便背上行囊,踏上了脫貧攻堅戰場,前往黨約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這是我對黨約村的第一印象。這也給黨約村的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嚴重阻礙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看到這種情況,我就想著怎樣去改變這種現狀。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選派單位縣公安局溝通聯繫,為村裡用心爭取公路項目。
周昌燚在走訪貧困戶
2018年底,我爭取到項目資金,修建了黨約村各組水泥路,解決了各組村民出行難的問題。2019年初,黨約村實現了水泥路組組通,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
要想得到群眾的認可,首先是把自己融入群眾之中,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用心用情為民辦好事、辦實事。
我首先是全面走訪貧困戶,為了能加深印象,增強記憶,每走訪一戶,我都拍好圖片,建立檔案;其次是充分利用公安技術資源,在縣公安局的支持下,專業技術人員對黨約村地界進行拍照固定。為了儘快了解全村情況,我便在照片上對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進行標註。通過一個星期的走訪,對村的情況了解實現了全覆蓋。
文化廣場建設前
為了豐富群眾的業餘文化活動,黨約村決定建造文化廣場。2019年2月,群眾開始自發組織籌資徵地,我自己也集資了1300元,並先後爭取到縣文體局、縣財政局和翁坪鄉黨委、政府的支持,投資10萬元在黨約村建成1個面積8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修建了3間12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室,並配套了健身、照明等硬體設施,為群眾提供文化生活場所。
同時,還改善了黨約村小學的教學設施,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優美、寧靜的學習環境。
因為習慣,村民們不太注重村裡環境,黨約村曾因環境髒亂而被點名批評。為了讓黨約村改善環境,2018年底,在得知全縣將選幾個點作為人居環境整治示範點進行先期整治後,我決定讓黨約村爭取一下。經過努力,縣裡決定把黨約村列為人居環境整治示範點。
接下來,我就帶領年近70歲的村組幹楊光福逐家逐戶進行調查、走訪、登記,哪家該做什麼?哪家不該做什麼?
經過黨約村群幹廖力同心,共完成修建兩條1000餘米地入寨進寨路、5000餘米入戶路,90餘戶群眾均實施了水溝、入戶路、廚房、廁改等。經過此次環境治理,黨約村的壞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建設中的文化廣場
黨約村十組村民楊光安戶是我接觸得最多的一戶,他家也是村裡出了名的「老頑固」。
2018年3月,楊光安戶有一棟建於1980年的房屋,一直未裝修,整棟房屋都是用木板圍釘,家中物品堆放零亂。為了做通工作,我上門做了幾十餘次工作,最後楊光安才同意實施危房改造。
2020年9月,楊光安家的主要勞動力楊忠林生病,卻拒絕去醫院接受治療。當時恰好是秋收時節,家裡的糧食沒人收,我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在給工作隊隊長趙運高匯報後,趙隊長組織工作隊幹部幫助該戶秋收,才防止生秧發黴。
周昌燚幫群眾搶收糧食
秋收結束後,我還是很擔心楊忠林的病情,又多次入戶給楊忠林做工作,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治療,不久後,楊忠林腳開始腫大和起水泡,沒辦法了,我再次找他堂弟,勸說楊忠林去醫院治療。
11月5日,楊忠林終於答應去醫院接受治療。經過20餘天的治療,楊忠林的病情基本好轉,便出院回到家中休養。回到家,楊忠林打電話給我連聲道謝。
「只有了解群眾所需、所想、所求,才能帶領群眾去發家致富;只有心裡裝著群眾、想著群眾,才能贏得群眾的真心擁護。」我將牢記組織囑託,帶領村「兩委」一班人,辛勤耕耘在黨約村這片土地上,讓群眾更加幸福,生活得更加美好。
【人物小傳】
周昌燚,男,苗族,1974年12月出生於黃平縣浪洞鎮勤龍村,1994年9月參加工作,199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於黃平縣公安局工作,二級警督警銜、一級警長,原禁毒大隊教導員,2018年3月至今在翁坪鄉黨約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