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中國人來說,太極拳既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文化符號,也是一種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拳法。雖然是一種拳法的名稱,但太極拳本身流派眾多,從「武林門派」看,太極拳主要分為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等八大流派。而從工商信息看,企查查APP顯示,目前國內已成立多家太極拳品牌,包含陳家溝太極拳、天龍太極拳、北京循經太極等,國內相關註冊主體共5087家,這些主體多為太極拳行業協會,也有不少經營太極拳業務的公司。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在諸多太極拳流派中,陳氏太極拳的產業運作最為全面,其與河南溫縣政府高度綁定,不僅開辦武館,還推出了旅遊、演出等業務。其餘流派的太極拳也「百花齊放」,行業協會開遍全國。除了太極拳的正宗「流派」們外,馬雲、李連杰等名人也均是太極拳的商業「推手」。陳氏太極:溫縣陳家溝打造太極IP「華麗轉身」太極拳的創始,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太極拳源自武當派張三丰創始的內家拳,二說,是明朝末年陳家溝(現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城東)人氏陳王廷所創編的新內功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按照溫縣黨政門戶網站上的文章所述,太極拳發源於溫縣陳家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金庸「大俠」等各種影視劇影響下,大眾眼中恐怕張三丰知名度更高,但從現實傳承來看,陳家溝及陳氏太極拳是有據可查的最早太極拳發源地,從產業上看,與陳氏太極相關的產業鏈也最為豐富。在企查查APP以武當太極拳為關鍵詞搜索,只有40家企業的工商信息;而陳家溝太極拳和陳氏太極則分別有117家和316家企業登記在案。其中,陳家溝太極拳武館有限公司註冊資本5000萬元人民幣,由溫縣拳源文化旅遊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控股,從「拳源」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陳家溝對自己是太極拳發源地的自信。對於溫縣,太極拳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拳法,而是從健身、旅遊、文化等多個角度圍繞打造的IP。除了教習太極拳的主要業務,溫縣還大力發展與太極拳相關的IP,可以說是最早開發太極拳商業價值的政府之一。早在1981年,陳家溝太極拳武術學校就已開始招生;2009年8月,中國太極拳博物館正式開放。2018年12月,溫縣與上海功守道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太極拳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籤訂「功守道」合作協議,與張藝謀團隊聯手打造的大型室內演藝項目——《印象太極》在溫縣陳家溝啟動。2020年6月29日,陳家溝太極小鎮舉行了奠基儀式。該項目依託太極IP,要打造集國際性太極文化綜合體。根據溫縣人民政府2019年4月發布的《太極拳走向世界 陳家溝華麗轉身》一文中的表述,陳家溝這個原本普通的中原村落隨著太極拳而發生了巨變,「如今,這個只有3000多人的村子裡有4所太極拳學校、30多個家庭拳館和300多名拳師。太極拳博物館、太極拳文化園、太極文化交流中心已經建成,一個集太極拳學習、展示、文化交流、旅遊為一體的太極拳小鎮正在形成。陳家溝村民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以『住農家院、吃農家飯、練太極拳』為主題的特色旅遊項目。」「太極拳這張讓世界驚豔的名片正走出溫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溫縣人民政府在官方網站表示。太極拳「八大流派」 商業化程度不一相比陳氏太極拳的「開身鼻祖」地位,其餘流派太極拳也各有所長。如河北邯鄲人氏楊露禪在陳家溝學藝後,創立了楊氏太極拳,相比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因此開展得最為廣泛。「楊氏太極比較簡單,適合中老年人,因此我們練習楊氏太極拳的人比較多。」家住天津的太極拳愛好者李阿姨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據了解,目前國家體委正式公布的48式、24式以及在許多場合表演的,都是這種楊式太極拳或由其演化而來。此外,吳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的創始人也都曾師從楊露禪。除上述幾大流派外,「太極」作為最吸引人的一塊招牌,,各式各樣「自封」的太極拳門派及掌門人也層出不窮,包括創建「雷氏太極」的雷雷,以及自稱「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的馬保國。在民間「野蠻生長」的太極拳門派吸引了一批愛好者學習太極拳,但也「帶偏」了太極拳的路線。有網友稱,越來越多的武館開始選擇套用現代健身俱樂部的模式,向收費的會員或者學員們傳授武藝;也有越來越多的武師學會了藉助影視表演來包裝和宣傳自己,在打響品牌後,再用武術培訓和中醫保健去賺錢;還有不少館主正在琢磨著,是不是應該花上一筆錢,在網際網路上建一個推銷自己武館的網站……為了排除這些「小門小派」的幹擾,《世界太極拳藍皮書:太極拳發展報告(2019)》將太極拳流派主要劃分為傳統五大流派和獲批國家非遺的流派組成八大流派,具體是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李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和王其和太極拳。不過,與溫縣和陳氏太極拳深度綁定且擁有自己的公司不同,其餘流派的太極拳中,擁有自己獨立公司與產業的並不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搜索楊氏太極時發現,所出現的搜索結果大多是某縣市的楊氏太極拳協會,經營範圍也大多是「太極拳宣傳學習、交流」等。「相比陳氏太極拳,其餘太極拳確實在商業化程度上做得不夠好,但我們練拳的也不太關注這些,主要關注的是功夫有沒有到位,老師教得好不好。」李阿姨說,「不過如果商業化做得足夠好,吸引更多弟子,把太極拳作為一個產業做大,我們也是樂意看到的。」太極拳的商業化之路:廣東相關公司最多,李連杰也是推手太極拳早已不止是一種拳法,而成為了一種文化理念,開發太極拳IP的遠不止太極拳「八大流派」的傳人們。在開發太極拳IP方面,馬雲和李連杰是最為知名的太極拳商業化推手。2011年,馬雲與李連杰成立了「太極禪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李連杰任CEO,公司定位於文化體育事業。該公司打造的「太極禪苑」在杭州營業,根據公開報導,馬雲與李連杰是要讓太極拳與跆拳道、瑜伽爭奪健身市場。這在「太極禪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名字和股東的身份上就能看得出,該公司的控股股東是新加坡註冊的「國際太極禪集團」,公司的經營範圍主要包括「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太極拳培訓、太極拳市場推廣、貨物進出口」等。今年10月,馬雲退出該公司董事職位。企查查工商信息顯示,太極禪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李連杰,同時李連杰還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與各門派太極拳多為行業協會不同,同馬雲一樣,直接將太極拳作為生意的公司為數不少,如寧夏文武之道太極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註冊資本5000萬元,經營範圍包括「對太極拳產業的投資及太極拳產品技術研發」;江蘇弘武太極拳武術俱樂部有限公司註冊資本也有5000萬元,經營範圍包括「組織太極拳武術比賽、武術培訓」等。如果以太極拳為關鍵詞在企查查APP中搜索,與太極拳相關的國內公司共有5087家,其中廣東省註冊公司最多,共623家;國內共1.2萬個商標申請記錄,其中6765個商標為已註冊。此外,懷化學院、巢湖學院、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工業和信息化職業學院、武漢理工大學等多所學校已申報相關專利。雖然派別眾多,公司也多,但如何將「各自為戰」的太極拳流派以及公司整合起來,是一樁難事。《世界太極拳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慎明教授表示,需要看到太極拳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以下問題:1.各門各派交流不夠;2.傳播過程中文化附加值偏低;3.用於解決健康問題還任重道遠,產業模式需要向瑜伽學習;4.產業定位與實現社會效益的平衡等。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