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晚,太極拳被成功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個武術圈由此沸騰。作為一種拳術,太極拳是如何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它的價值體現在哪兒?太極拳究竟能不能實戰?日前,新時報記者採訪了幾位太極拳傳承人,聽他們講述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以及未來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2月17日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太極拳申遺成功慶祝儀式現場
【申遺】
12年申請六次,七大流派合成「一家」
12月17日晚,太極聖地陳家溝,上千名太極拳愛好者、各流派太極拳師聚集於此,等待著一個期盼已久的結果。北京時間20時35分,從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上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太極拳成功申遺,被正式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個17世紀中葉發源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傳統拳法,成為我國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文化由此進一步走向世界。
「其實我們早就有心理準備了,就等著宣布結果的時刻到來。」談起這次申遺成功,陳氏二十世、太極拳第十二代嫡宗傳人陳媛媛告訴新時報記者。陳媛媛6歲起隨父親陳正雷習練陳氏太極拳二十餘載,多次在國際、國內太極拳大賽中獲得金牌。陳正雷大師是當今陳式太極拳界泰山北鬥式的人物,與陳小旺、王西安和朱天才並稱為陳家溝「四大金剛」。陳媛媛說,整個申遺過程太曲折、太不容易了,她和父親作為每一次申遺的參與者,文史資料片和申報片拍了好多遍,申報材料完善了無數次,這一次可謂「水到渠成、成竹在胸」。
陳媛媛
太極拳的世界申遺之路,走得相當艱難和漫長,前後經歷了十二年時間。2006年5月,太極拳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2008年起開始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的十年裡,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規則多次發生變化,中國申遺項目又太多,太極拳申遺申請被數次擱置,前後共失敗了五次。後來,文化和旅遊部將太極拳列入2019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工作,太極拳申遺重現曙光。「這時候環境也跟十年前不同了,當時只有我們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之後武氏、和氏、吳氏、李氏太極拳和王其和太極拳也被列入清單,國家就聯合了七大流派共同申遺。七大流派合成一家申報成功,這也是所有太極拳愛好者們的勝利!」陳媛媛驕傲地說。
【產業】
商業化是「雙刃劍」,要學會鑑別「偽大師」
隨著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催生出的巨大產業誘惑,也考驗著每一位太極傳承人。根據溫縣人民政府201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只有3000多人的陳家溝村裡有4所太極拳學校、30多個家庭拳館和300多名拳師,太極拳博物館、太極拳文化園、太極文化交流中心已經建成,太極拳成為當地支柱性產業。這幾天,隨著陳家溝知名度大增,遊客數量也大幅增長。「太極拳商業化是一把『雙刃劍』,作為傳承人來講,我們時常會感到糾結。一方面,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陳家溝和太極文化,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它被過度開發,受太多商業化影響。」陳媛媛說,太極拳產業化是目前的趨勢,古人說「窮文富武」,做成產業提高拳師收入,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播和發展。不過,太極拳傳承人在傳承、保護過程中,應該挖掘深層次文化理念,讓每一個打太極拳的人都能真正理解太極文化,進而傳播太極文化,不能偏離實質,變成一種斂財的養生工具,一種譁眾取寵的娛樂項目。
太極拳愛好者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太極小鎮習練太極拳
在企查查APP上輸入關鍵詞「太極拳」,顯示目前國內註冊主體共5086家,這些主體多為太極拳行業協會,也有不少經營太極拳業務的公司,比如陳家溝太極拳發展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高達1億元,經營範圍涉及太極拳文化交流、體育賽事組織策劃、文藝表演服務、景區開發建設、餐飲服務等。同時,借著「太極拳」這塊金字招牌,民間也出現不少各式各樣自創的太極拳門派及掌門人,包括創建「雷氏太極」的雷雷,以及自稱「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的馬保國等。「像是雷雷、馬保國這些人,根本就是不入流的拳師,在賽場上屢戰屢敗,卻在商業上收穫了成功,傷害了太極拳發展。太極拳愛好者要通過正規渠道學拳,拜真正的傳承人為師,要學會鑑別那些坑蒙拐騙的『偽大師』。」陳媛媛直言不諱地批評道。
【爭議】
太極拳「能不能打」?質疑聲一直存在
儘管太極拳「申遺」成功,圍繞它「能不能打」的質疑聲,卻一直沒有消失。
一邊是《太極宗師》裡展現出的絕頂武功,另一邊是公園裡緩緩出拳的大爺大媽,這兩種近乎矛盾的具象,難免讓普通人對太極產生割裂感。尤其是近兩年,一些所謂的「太極大師」在現代搏擊擂臺較量中秒敗,更加深了年輕人對太極拳的負面認知。太極拳實戰性到底如何,針對這個話題,太極傳承人也有自己的見解。
李恩久是山東省非遺項目陳氏洪派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從八九歲開始習武,先後學習過查拳、摔跤、螳螂拳等各路拳法,1974年拜陳式太極拳第十八代傳人洪均生先生為師。由於有著深厚的武術功底,李恩久深得洪均生拳法的精髓,在之後實踐和教學中也更貼近於實戰。李恩久表示,很多文學、影視作品都對中國功夫進行藝術加工,存在誇大成分,導致外界產生一些誤解。剛柔相濟的太極拳也是講究技擊性的,但需要功力、功法的訓練,只有經過專業、系統的科學訓練,才能具備真打的實力。「傳統太極拳是有踢打擒拿的,並不僅是幾個套路那麼簡單,同時也要有基本身體素質才行。對抗項目要講究科學,運動員一般三十歲之前就退役了,因為體能開始下降了。一個六十七歲的拳師,整個人力量、速度和爆發力都不行了,上擂臺能打出啥來?」李恩久解釋說。同時,李恩久表示,過去二十年國家主要推崇太極拳健身養生功效,不再倡導對抗性,缺少專業的推手比賽,時間長了,太極拳實戰功能也確實有所減弱,成就也自然難跟過去的太極名家們相提並論。
李恩久
陳媛媛則認為,太極拳以「養生為本,技擊為魂」,和自由搏擊這種每天練習擊打的格鬥運動原本就是兩種訓練體系,根本不具備可比性。「太極以自己練習為主,原本對打機會就不多,內家功法講究『十年不出門』,可能十年才能練出點真功夫,自由搏擊訓練兩三年就能上擂臺了。兩者本就各有不同優勢特點,硬是把兩者放在統一規則下對抗,雙方最強優勢可能都發揮不出來。」
【傳承】
開通抖音教學,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作為一種拳術,大多數人修習的太極拳早已不適用於實戰,卻依舊在世界引發追捧。據統計,太極拳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習練者達數億人之多。許多國內外入迷太極拳者,一邊通過學拳強身健體,一邊從中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太極拳吸納了中國傳統儒道哲學,體現了陰陽辯證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徵,太極拳已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我去過十幾個國家表演和教學,當地人給予太極拳極大的尊重和認可,這也是太極拳的重要價值體現。」李恩久表示。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第一高級中學的學生在操場上練拳
每天清晨6點半到7點,在山東省體育中心西南側小廣場上,固定會有三十四人聚到一起練習太極拳,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但也不乏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來練拳的生面孔越來越多,年輕人也越來越多。」楊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濟南市楊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趙興濤說,目前濟南市楊氏太極拳研究會擁有會員2000多人,很多上班族、學生也都愛上這項運動,群眾基礎越來越廣泛。
不過,同時也應該看到,相比跆拳道、瑜伽等健身項目,太極拳在年輕人中的傳播力度還遠遠不夠。尤其是近兩年,印度瑜伽異軍突起,有研究數據表明,2017年中國瑜伽市場規模已達253.6億元,同比增長45.20%,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增至467.6億元,在社會上越來越受年輕人歡迎。為了能跟上時代潮流,今年70歲的李恩久開通抖音直播,每周六線上教學一小時,與網友們交流互動、答疑解惑,並拍攝不少教學小視頻,受到95後、00後觀眾喜愛。「以前傳承都是師父教徒弟口傳心授,現在太極拳傳播也要與時俱進,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