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晚,陳斌回到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和大家一起盯著大屏幕,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陳斌是陳氏二十世、太極拳第十二代嫡系傳人。他說,作為具有中國元素的文化符號,太極拳申遺成功後受到更多矚目,未來可以通過簡化形式、調整教學順序等,讓青少年參與到非遺的傳承和推廣中。
陳斌在國外進行太極拳教學。受訪者供圖
太極拳承載的是太極文化
新京報:你是何時學習太極拳的?現在收了多少徒弟?
陳斌:太極拳發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村,我本身是陳家溝人,從5歲開始就跟著父親陳正雷學習太極拳,他是太極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我的成長經歷和同齡人一樣,從小利用課餘時間習練太極拳,而不是放棄學業去繼承家學。
我從2015年第一次開門收徒,到現在總共收了三批,有三十多人,其中還有三個是外國人。他們是武術愛好者,經常來河南學習,也邀請我到國外講學。
新京報:如何成為太極拳傳承人?
陳斌:太極拳2006年成為國家級非遺後,傳承人要一級一級往上報,從縣級到市級,再到省級和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往國家級申報,有明確的要求,要有6代以上清晰的師承關係。
在此之前,家族幾百年,每一代都會湧現代表性的人物,傳承人要綜合考量個人的技術水平、綜合實力、社會廣泛認知等因素。
新京報:此次共同申遺的有陳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李氏太極拳、王其和太極拳七大社區(流派),不同社區區別在哪裡?
陳斌: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陳家溝村創編以來,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現有80多套拳術、器械套路和20多種推手方法。
在發展過程中,有些流派進行了動作簡化,去掉了一些技術性動作。雖然套路和動作有不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太極拳的大原則和基本拳理,大家都要遵守。
比如太極拳的表現形式,太極拳是放鬆柔和緩慢的運動形式,講究走弧線、畫圓。立身中正、屈膝松胯、松肩沉肘這些身法也是不會改變的。
新京報:除了競技性,你理解的太極拳包含哪些精神?
陳斌:太極拳承載的是太極文化,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太極拳所蘊含的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豐富著人們對宇宙、自然和人體運行規律的認知。
比如陰陽循環就代表二者看似對立,實則統一的辯證關係。太極拳也體現著這種理念,例如要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手上開合有致、腿上虛實分明。
教孩子可以考慮簡化形式、調整順序
新京報: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如何從太極拳中受益?
陳斌:太極拳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圈粉」,普及面很廣,過去它的推廣是靠習練者口口相傳,自己強身健體後和身邊家人朋友分享。很多中老年群體長期習練後,體會到身體的舒適和健康的狀態。
現在也有科研機構用現代生物醫學來解讀太極拳的養生機理和功效,研究它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的改善。如法國早在上世紀末就公布研究成果,稱中國的太極拳是符合有氧運動、休閒娛樂運動、終生運動三大特點的運動方式,會成為21世紀最流行的運動。
新京報:年輕人喜歡更加動態的運動,太極拳作為非遺推廣,如何贏得青少年的喜歡?
陳斌:太極拳需要做一些變化,什麼事物都要隨著時代做一些發展。比如教孩子傳統套路,又長又難學,動作很慢,還需要放鬆、心靜,這些跟孩子講,他們確實很難做到。
所以可以考慮形式上的簡化,或者順序上的調整。比如傳統習練,都是由靜的、柔的、慢的動作入手,打基礎紮根基,隨後才能練快的、剛猛的、發勁的。教孩子是否可以調整順序,能一下子抓住他的興趣,然後再慢慢引導他正確的方法和理念。現在很多老師正在進行這樣的嘗試,也都很見效。
另外,社會、學校、家庭也可以營造習練太極拳的氛圍。
新京報:公眾如何習練太極拳達到健身目的?
陳斌:從鍛鍊身體、培養興趣愛好的角度來說,習練太極拳不會佔用很長時間。每天習練一個小時,就能起到很好的鍛鍊身體的效果。每天2個小時,在業餘習練者中就會成為高手。習練時長沒有統一的標準。
建議加強管理,讓太極拳規範發展
新京報:此前自稱「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的馬保國在比賽中30秒被擊倒三次的事情引發關注。你是否留意到此事?怎麼看?
陳斌:這幾年確實出現了一些借著太極譁眾取寵的事件,現在習練者太多了,業餘愛好者水平都開宗立派了,這種亂象背後都是利益驅動。這也說明太極比較受歡迎,有個一招半式的人都能有市場,能忽悠到人。這種事件可能會讓外界對太極拳造成誤讀。
新京報:你認為太極拳成功申遺有何意義,今後如何推動它更好地發展?
陳斌:申遺成功擴大了太極拳的影響力,又一次引起了全世界對太極拳的關注。作為具有中國元素的文化符號,我相信太極拳下一步能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希望更多的人能共享太極、共享健康。
另外,我也建議主管部門加大管理力度,使太極拳規範化發展。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吳興發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