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如何吸引年輕人?陳氏太極傳承人這麼說

2021-01-09 和訊網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晚,陳斌回到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和大家一起盯著大屏幕,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陳斌是陳氏二十世、太極拳第十二代嫡系傳人。他說,作為具有中國元素的文化符號,太極拳申遺成功後受到更多矚目,未來可以通過簡化形式、調整教學順序等,讓青少年參與到非遺的傳承和推廣中。

陳斌在國外進行太極拳教學。受訪者供圖

太極拳承載的是太極文化

新京報:你是何時學習太極拳的?現在收了多少徒弟?

陳斌:太極拳發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村,我本身是陳家溝人,從5歲開始就跟著父親陳正雷學習太極拳,他是太極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我的成長經歷和同齡人一樣,從小利用課餘時間習練太極拳,而不是放棄學業去繼承家學。

我從2015年第一次開門收徒,到現在總共收了三批,有三十多人,其中還有三個是外國人。他們是武術愛好者,經常來河南學習,也邀請我到國外講學。

新京報:如何成為太極拳傳承人?

陳斌:太極拳2006年成為國家級非遺後,傳承人要一級一級往上報,從縣級到市級,再到省級和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往國家級申報,有明確的要求,要有6代以上清晰的師承關係。

在此之前,家族幾百年,每一代都會湧現代表性的人物,傳承人要綜合考量個人的技術水平、綜合實力、社會廣泛認知等因素。

新京報:此次共同申遺的有陳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李氏太極拳、王其和太極拳七大社區(流派),不同社區區別在哪裡?

陳斌: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陳家溝村創編以來,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現有80多套拳術、器械套路和20多種推手方法。

在發展過程中,有些流派進行了動作簡化,去掉了一些技術性動作。雖然套路和動作有不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太極拳的大原則和基本拳理,大家都要遵守。

比如太極拳的表現形式,太極拳是放鬆柔和緩慢的運動形式,講究走弧線、畫圓。立身中正、屈膝松胯、松肩沉肘這些身法也是不會改變的。

新京報:除了競技性,你理解的太極拳包含哪些精神?

陳斌:太極拳承載的是太極文化,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太極拳所蘊含的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豐富著人們對宇宙、自然和人體運行規律的認知。

比如陰陽循環就代表二者看似對立,實則統一的辯證關係。太極拳也體現著這種理念,例如要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手上開合有致、腿上虛實分明。

教孩子可以考慮簡化形式、調整順序

新京報: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如何從太極拳中受益?

陳斌:太極拳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圈粉」,普及面很廣,過去它的推廣是靠習練者口口相傳,自己強身健體後和身邊家人朋友分享。很多中老年群體長期習練後,體會到身體的舒適和健康的狀態。

現在也有科研機構用現代生物醫學來解讀太極拳的養生機理和功效,研究它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的改善。如法國早在上世紀末就公布研究成果,稱中國的太極拳是符合有氧運動、休閒娛樂運動、終生運動三大特點的運動方式,會成為21世紀最流行的運動。

新京報:年輕人喜歡更加動態的運動,太極拳作為非遺推廣,如何贏得青少年的喜歡?

陳斌:太極拳需要做一些變化,什麼事物都要隨著時代做一些發展。比如教孩子傳統套路,又長又難學,動作很慢,還需要放鬆、心靜,這些跟孩子講,他們確實很難做到。

所以可以考慮形式上的簡化,或者順序上的調整。比如傳統習練,都是由靜的、柔的、慢的動作入手,打基礎紮根基,隨後才能練快的、剛猛的、發勁的。教孩子是否可以調整順序,能一下子抓住他的興趣,然後再慢慢引導他正確的方法和理念。現在很多老師正在進行這樣的嘗試,也都很見效。

另外,社會、學校、家庭也可以營造習練太極拳的氛圍。

新京報:公眾如何習練太極拳達到健身目的?

陳斌:從鍛鍊身體、培養興趣愛好的角度來說,習練太極拳不會佔用很長時間。每天習練一個小時,就能起到很好的鍛鍊身體的效果。每天2個小時,在業餘習練者中就會成為高手。習練時長沒有統一的標準。

建議加強管理,讓太極拳規範發展

新京報:此前自稱「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的馬保國在比賽中30秒被擊倒三次的事情引發關注。你是否留意到此事?怎麼看?

陳斌:這幾年確實出現了一些借著太極譁眾取寵的事件,現在習練者太多了,業餘愛好者水平都開宗立派了,這種亂象背後都是利益驅動。這也說明太極比較受歡迎,有個一招半式的人都能有市場,能忽悠到人。這種事件可能會讓外界對太極拳造成誤讀。

新京報:你認為太極拳成功申遺有何意義,今後如何推動它更好地發展?

陳斌:申遺成功擴大了太極拳的影響力,又一次引起了全世界對太極拳的關注。作為具有中國元素的文化符號,我相信太極拳下一步能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希望更多的人能共享太極、共享健康。

另外,我也建議主管部門加大管理力度,使太極拳規範化發展。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吳興發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太極傳承人回應
    七大流派合成一家申報成功,這也是所有太極拳愛好者們的勝利!」陳媛媛驕傲地說。【產業】商業化是「雙刃劍」,要學會鑑別「偽大師」隨著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催生出的巨大產業誘惑,也考驗著每一位太極傳承人。一方面,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陳家溝和太極文化,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它被過度開發,受太多商業化影響。」陳媛媛說,太極拳產業化是目前的趨勢,古人說「窮文富武」,做成產業提高拳師收入,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播和發展。不過,太極拳傳承人在傳承、保護過程中,應該挖掘深層次文化理念,讓每一個打太極拳的人都能真正理解太極文化,進而傳播太極文化,不能偏離實質,變成一種斂財的養生工具,一種譁眾取寵的娛樂項目。
  • 李樹才陳氏小架太極拳
    李樹才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小架太極拳李樹才李樹才習拳及器械數十載,偶有心得,值此多事之秋,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李樹才願將數十年習練太極秘傳心法,以《陳氏太極拳圖說》六十四式為藍本,公諸於世。2018年3月被「中國溫縣太極拳傳承人聯合會」 授予「太極拳大師」稱號
  • 【德生太極課程】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班即將開班
    德生太極茶山館和體育中心館9月將推出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課程。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以柔為主,柔中有剛。架式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內勁統領全身。以纏絲勁為核心,動作以腰為主,節節貫串;一動則周身無有不動,一靜則百骸皆靜。運動時如行雲流水,綿綿不絕,發勁時松活彈抖,完整一氣。讓您在2020年的秋天強健體魄、以平靜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一切事物,收穫一份健康和美好生活。
  • 動作如行雲流水 身形如若水蛟龍 中國武術陳氏太極傑出傳承人...
    近日,央視記者一行在著名社會活動家、陳氏太極傳承者王姜鈞老師帶領下,走進虹發太極書院,專訪了記者仰慕已久的中國傳統武術陳氏太極傑出傳人楊合發大師。楊合發老師拳如行雲流水剛勁有力,人品氣吞山河寬容大度,讓前來記者們敬慕的不只是陳氏太極的絕妙之處,更是楊合發老師格局人品。楊合發,河北省魏縣人。
  • 申遺成功後,太極傳承人有話說
    17日晚,太極拳被成功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個武術圈由此沸騰。作為一種拳術,太極拳是如何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它的價值體現在哪兒?太極拳究竟能不能實戰?日前,新時報記者採訪了幾位太極拳傳承人,聽他們講述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以及未來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申遺成功後,太極傳承人回應熱點問題
    17日晚,太極拳被成功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個武術圈由此沸騰。作為一種拳術,太極拳是如何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它的價值體現在哪兒?太極拳究竟能不能實戰?日前,新時報記者採訪了幾位太極拳傳承人,聽他們講述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以及未來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緣牽陳氏太極拳 再譜兩岸海峽情 ——記「太極鳳凰」陳佳拳行臺灣
    受臺灣方面邀請,「太極鳳凰」陳佳帶領弟子們在中國傳統佳節之際前往臺灣,不僅在所到之處展示了正宗的陳氏太極拳技藝,也尋訪了解了太極拳在臺灣的發展現狀,並和臺灣同門交流溝通了傳承發展陳氏太極的若干問題與事項。
  • 陳氏小架太極拳大師李樹才近鄭州薛崗社區教太極拳
    夏日涼涼,鄭州市惠濟區武術協會李樹才老師來到鄭州薛崗社區李樹才老師教薛崗社區居民學習陳氏太極拳小架李樹才老師示範了陳氏太極拳小架的基本動作,行雲流水的動作將太極拳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李樹才,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人,1945年出生,現任鄭州市惠濟區武術協會副會長,陳氏太極拳小架大師。
  • 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入門弟子近四百人,讓世界知道何為太極
    申報片中,第一個出場的拳師是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陳炳。申遺成功當晚,49歲的陳炳對妻子說:「我們這一生從事的事業,是世界級的,是全人類的。」「讓世界知道太極拳是什麼,什麼是太極拳」「太極者,生於無極也,陰陽由微於著,循環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隨著片頭語亮相的,是站在太極八卦陣正中央的陳炳。
  • 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入門弟子近四百人,讓世界知道何為太極
    申報片中,第一個出場的拳師是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陳炳。申遺成功當晚,49歲的陳炳對妻子說:「我們這一生從事的事業,是世界級的,是全人類的。」王楠楠說,由於太極拳涉及陳氏、和氏、楊氏、武氏、王其和、吳氏、李氏7個流派,攝製團隊分別奔赴河南溫縣陳家溝村、趙堡村,河北邯鄲市永年區,河北任縣,北京大興區,天津市武清區6地進行拍攝,「這7個流派全是國家級的非遺項目。」
  • 揭秘陳氏太極的發勁,陳氏太極拳勁力分析-典傳筋骨開發
    陳氏太極拳發勁的奧秘,陳氏太極剛柔相濟、快慢相兼、松活彈抖的特色。特別是松活彈抖的發勁是其區別於其他太極拳的特點。陳氏太極拳也正是以其獨具特色的發勁模式才奠定了其堅實的地位。今天就跟大家來探究一下陳氏太極拳的發勁。
  • 揭秘陳氏太極的發勁,陳氏太極拳勁力分析-典傳筋骨開發
    陳氏太極拳發勁的奧秘,陳氏太極剛柔相濟、快慢相兼、松活彈抖的特色。特別是松活彈抖的發勁是其區別於其他太極拳的特點。陳氏太極拳也正是以其獨具特色的發勁模式才奠定了其堅實的地位。今天就跟大家來探究一下陳氏太極拳的發勁。
  • 鄭州80後姑娘如何玩轉「網際網路+太極拳」?
    「網際網路+太極拳」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太極拳的「慢」是否能適應當下生活節奏的「快」?頂端新聞記者採訪發現,近年來,古老的太極拳變得越來越時尚,深受年輕人的青睞。他們不再是太極拳的旁觀者,而是會打開手機上的APP對著手機練習,或者下班後去太極拳館裡跟著教練學習。
  • 馬保國引發關注 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斌回應
    太極拳申遺是如何準備的?面對此前人們對於「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馬保國事件的質疑,「太極拳界」又如何評價?新京報先後採訪了溫縣政協副主席、原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和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斌。
  • 太極故裡群星閃耀!太極拳七大流派傳承人同臺表演,一次讓你過足眼癮
    12月19日晚,為進一步擴大太極拳影響力,弘揚太極拳文化,傳播太極拳運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指導,河南省文化旅遊廳、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共享太極 共享健康 中國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在焦作市溫縣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國際交流中心隆重開幕。
  • 自此成為世界的太極拳,真「中」!
    目前,太極拳已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有4億多人。  「從歷史長河中走來的太極拳,正在成為21世紀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華優秀文化之一。」《世界太極拳藍皮書》常務副總編李閩榕認為,太極文化的推廣普及,不僅有利於人的身心和諧,而且有利於社會生態、經濟生態、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  如何更好地推動太極拳文化傳承發展?
  • 申遺成功後,太極拳如何傳承與發展?
    來自全國太極拳七大社區傳承人代表參加開幕式。自太極拳申遺工作啟動以來,在文化和旅遊部的部署指導下,省委、省政府加強組織統籌,省文化和旅遊廳主動聯絡協調,焦作市聯合陳氏、楊氏、武氏、吳氏、李氏、和氏、王其和等太極拳七大社區,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
  • 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他開創了陳氏太極拳在全國發展的新紀元,是近代陳氏太極拳的傑出代表。     從1928年至今,數十年的時間過去了,當年陳發科從陳家溝傳來的陳氏太極拳,不但在拳術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而且早已突破「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的局面,從北京傳遍全中國,從北京走向全世界。
  • 從《家傳陳氏太極拳功夫架第一路拳架運動軌跡圖示》《陳氏太極拳第一路拳架動作名稱參照對比表》教學版淺析陳氏太極拳傳承發展的同一性
    參閱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的四個版本,陳立清著《陳氏太極拳小架》及陳立憲存「陳氏太極拳講義手抄本」,陳績甫(陳照丕)著《陳氏太極拳匯宗》,陳照奎、陳瑜著《家傳陳氏太極拳功夫架》等。詳細列出了四列陳氏太極拳一路拳架的動作名稱,綜合分析比對,確認習練這些拳架的傳承體系:層次有序、脈絡清晰、套路動作名稱具有同一性。這套資料設計精細,意義深遠。
  • 上海市青聯體育界別委員來優太極交流體驗陳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在來自上海電視臺的優太極學員劉彬拳友的主持下,拳館氛圍輕鬆愉快。各位委員首先觀看了拳館10後、00後的太極小傳人的精彩表演:來自上海實驗學校的葛蓓爾、葛蓓妮表演的武術情景劇《聞雞起武》,以及來自上海協和雙語學校的盛鈺珽、香港愉景灣國際學校的朱恆毅表演的陳氏太極拳、劍、刀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