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名醫壁上,有這樣一名面容慈祥的老人的畫像,他身著官服,身旁還伴隨著兩名侍童,看上去既像醫生,也像官員。
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一代兒科名醫——劉昉。
劉昉,賜名旦,字方明,是南宋官員,宋代海陽縣(今廣東潮州)人。他被後世譽為嶺南兒科之鼻祖。其著作《幼幼新書》是我國南宋時一部大型兒科專著。
劉昉出身於一個名門望族,是中山靖王的後裔。祖上世代為官清廉,父親劉允是著名的潮州八賢之一,以才華卓越,胸懷豁達而為人所知。劉允素好經書,才識淵博,涉獵廣泛,其中有一個對其後代影響深遠的愛好,那便是醫學。劉昉出生後,就在滿屋所藏的方書中成長。也因此他自幼對岐黃之道充滿喜好,並協助父親撰寫《劉氏家傳方》。
學而優則仕,天資聰穎的讀書人劉昉立志在為官之路中尋求人生理想的實現。宋徽宗宣和六年,他如願取得進士三甲,授左從事郎,從此開啟他的仕途。但他的仕途卻並不一帆風順。紹興十年,身為太常寺少卿的劉昉面對著金兵犯境,堅決主張抗金,卻經曾經審訊過嶽飛父子的御史中丞何鑄彈劾,被罷職回鄉。後又被起任,直到紹興二十年病逝於台州崇道觀。前後二十六年,他在朝廷與地方擔任十七個官職,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愛戴,所到之處皆流傳下許多故事傳說。因他三帥潭州,位至龍圖閣大學士,故後人稱之為「劉帥」、「劉龍圖」。
官場中的浮沉並沒有使他放棄對岐黃之術的喜愛。任職之暇,他便博覽方書,依照祖輩流傳下的《劉氏家傳方》和自己的經驗開方抓藥,頗為自得其樂。
當時,醫學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兒科尤為如此,很多地方小兒得病,因缺少專業的醫生,且無完備的書籍,常常身患疾苦卻不得醫,以致夭折。在潭州任職時,劉昉遇到的,便是這樣一幅「每患小兒疾苦,不惟世無良醫,且無全書」的場景。
古人云:「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無論為相為醫,最緊要的,都是有一顆充滿同情的仁愛之心。任地兒童早夭的慘況深深地觸動了劉昉的內心,他決心編撰一部內容完備的兒科全書以扭轉這樣的狀況。
所以,處理政務之餘,他便著手收集當時所有能接觸到的兒科資料。上至「古聖賢方論,近世聞人家藏「,下至「醫工技工」之禁方,閭巷小夫已試之秘訣」,他無一不曲意尋訪,兼併收錄。一年多後,該書就已編成38卷,但可惜的是,此時的劉昉已病重不起,最後的兩卷由其弟子李庚合併而成,即為如今的《幼幼新書》。劉昉對於此書注入了極其多的心血,以致於臨終之時,他仍念念不忘地懇求李庚為其作序。可惜造化弄人,他還是在《幼幼新書》問世之前與世長辭,被安葬於任地譚州,在家鄉潮州也存有兩處衣冠冢。
不過,可以告慰劉公的是,紹興二十年,《幼幼新書》出版。全書共一百多萬字,40卷,設667門,包括兒科總論、病源形色、胎教調理、新生兒的養護、常見疾病防治,小兒先天疾病、內科雜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以及血疾淋痔、蟲疰、斑疹麻痘等500多種病證,病因及證治。更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除了在小兒治療方面敘述詳盡,更為小兒的望診提供了最早關於虎口三關指紋檢驗法的內容。要知道,小兒科一向因為兒童啼哭吵鬧,生性好動,不能配合完成問診,切診而被稱作「啞科」,因此,各家學說紛紛主張以觀察小兒指紋來代替切脈。而此書則將各家有關與此的觀點兼收並蓄,客觀地保留了指紋診法發展過程的情況,詳細地記載了三關指紋檢驗的方法,為後人研究該法提供了寶貴經驗。
劉氏此書,包羅萬象,集宋以前兒科之大成,收集了大量已經亡佚的早期兒科資料,更還原了古代兒科的面貌,同時也包含了許多民間傳方和私人藏方,盡全力保存了古方原貌,除對臨床有極大指導意義外,還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從南宋開始便是太醫院兒科的必讀書目。在這部書的跋序中,他人讚譽此書「若方與論為嬰兒者,無不畢取,包並總統,有貨俱在,如開藏寶,群玉粲然,隨所宜用,必厭其求」,成為對當時與後來都影響深遠的一部兒科巨著。
除了為我們留下一部兒科之集大成者,劉昉更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做人為醫的典範。正如劉昉自己在《幼幼新書》自序中所講,「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終其一生,劉昉為我們展示的正是這樣一種「有一份光,發一份熱」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官他便一心為民、恪盡職守,為醫,則心懷大愛,死而後已。
後人稱他心懷赤子,既是贊他心系兒童,為兒科發展耗費心血的一生,也更是對他始終秉承一顆仁愛奉獻的赤子之心的誇讚。
本文得到醫史教研室陳凱佳老師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