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番禺,有一座清幽秀麗的小山峰,名叫青羅峰。它在嶺南諸多綠水青山中實在算不上打眼,但它的獨特意義在於它與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一位嶺南名醫有關。
他正是今天嶺南名醫壁的主角——本草大家何克諫。
何克諫原名為何其言,清初廣東番禺人,約生於明代崇禎六年,歿時八十餘歲。其家原業儒致仕,但後因明朝滅亡,他在二十六歲時與父兄在番禺青羅峰隱居,得號青羅山人。在這裡,他採藥著書,為當地人治病,終了一生,留下了整合嶺南民間使用草藥及治病經驗的《生草藥性備要》二卷,和記錄有許多頗具嶺南特色藥食治療經驗的《增注備載食物本草》等諸多著作。
在嶺南草藥發展史上,何克諫是一位重要人物。嶺南氣候溫暖潮溼,植物生長繁茂,種類甚多,僅廣東就有被子植物和種子植物7000餘種,其中可藥用的超過3000餘種。這些草藥多屬粵東土產,很多在《本草綱目》中並未記載,但在當地運用廣泛,效果頗佳。在嶺南隱居的何克諫對這些草藥的運用十分感興趣,在當地四處留心考察,還拜一位道士為師,學習這些草藥的性味和合成之方,然後將這些粵東特有的生草藥的形態,功效和用法結合自己的用藥經驗寫成了《生草藥性備要》二卷。
書中,他不僅增添了許多之前未出現的藥名,對已有的藥材還進行了許多用法和用藥部位上的拓展。如之前只用種子的扁豆,《生草藥性備要》中就發展了根和葉的藥性和療效;還有用治皮膚風熱,流注骨節,癰腫疼痛的火炭母草,此書也補充了其能止痢,貼爛腳,拔毒幹水斂口的功效。此外,何克諫還很注重用中醫學理論解釋民間醫療經驗的思想。如民間的草藥,若不注重藥物「寒熱溫涼」的品性,則雖「效似岐黃」,但仍「未可盡以為據」,為後人從而學之。
《生草藥性備要》不僅繼承了清代以前嶺南地區藥物學發展的成就,而且第一次系統地整理了嶺南民間使用草藥治病的經驗,對後世醫學家,尤其是生草藥名家如趙寅谷、肖步丹和胡真等頗有影響。
除了草藥上的巨大貢獻,在食療領域,何克諫也是位很具嶺南特色的藥膳專家。廣東人日常生活中愛吃的湯與粥,他都巧妙地將其與養生治病的中藥融為一體。其著作《增注備載食物本草》後增補的「食治方」,便列有多種藥膳,如治陽虛的羊肉羹,人參雞,治陰虛的豬肝羹,治熱的冬瓜羹,治脾胃的太和羹等湯譜,以及和中理氣的桃仁粥,杏仁粥,利水滲溼的薏苡仁粥,麻子粥,清熱洩火的地黃粥,健脾化痰的茯苓粥等藥粥……這其中不僅風寒暑溼燥火氣血痰熱各門俱全,而且簡單易做,家常可服,至今仍在不少百姓中流傳使用。
何克諫出身富貴但不貪享受,隱居世外仍關心民間疾苦,為人正直樸素,治學嚴謹認真,為嶺南當地人民的健康和醫學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
嶺南三大詩人之一的陳恭尹曾作詩讚他:
姓名不愧何高士,甲子終虛宋永初。
七字題詩成白社,千峰採藥散比閭。
可見這位「採藥人「何克諫實為嶺南名醫中的佼佼者,是後人學習和瞻仰的榜樣。
參考資料
《嶺南醫學與文化》 廣東科技出版社
《洗玉清論著彙編》(上)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02
《嶺南中醫藥名家》 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07
往期回顧
名醫壁 | 葛洪鮑姑:一世同行醫,千古佳話傳
名醫壁 | 劉昉:心懷赤子,良醫良相
名醫壁 | 釋繼洪:醫僧雲遊三十載,嶺南醫方救黎民
圖片來源 | 攝影部 網絡
撰稿 | 王震霆
執行編輯 | 徐娜娜 陳爽
責任編輯 | 張正茂 葉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