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了一篇文章,是關於小升初政策改變後,給學校和家庭所帶來的影響以及他們可能有的反應。在文章中,我預測小學會真正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等全方面的素質教育,所採取的力度比現在大得多。另外,家長也不太可能給孩子報過多的課外班,來補習功課。反而會更注重孩子的興趣愛好。
有人看了我的文章後發表了評論,認為」小學沒壓力,初中突然有壓力,面臨中考,孩子能適應?會是好事?」
在這裡,我僅以我個人的認識再談一談,小學沒有壓力,而初中才有壓力,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
一個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處於繁重的學習壓力狀態下,是好事嗎?老師布置繁重的作業;家長不停的催促;業餘時間無休止的補課。這對他的成長有好處的嗎?一個孩子該承受這樣的壓力嗎?他能從學習中能得到快樂嗎?
有些孩子開竅晚、心智成熟得慢,學校和家長在學習上就不能等等他?家長們覺得小學功課簡單,那是由於家長學過,家長的知識範圍比那要寬得多、深得多。因此家長覺得簡單的問題,對於孩子們來說,卻困難得多。孩子是第一次學習到這種新的內容,他們的熟練程度自然要比我們慢得多。
在抖音上看到一個視頻,將12345……和abcde……作一一對應。學生做2+3等於5的題,家長做b加c等於e的題。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同樣都是新學的知識。最後的結果很明顯,家長比不過孩子。這說明家長低估了孩子學習的能力;家長低估了孩子功課的難度。同時家長不僅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支持,反而在不斷的給他施加壓力,那孩子能夠如家長所願學好嗎?換作一個成人,工作上不僅沒人支持,領導還不斷施壓,他能不崩潰嗎?
小孩子在小學期間最重要的事,應該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這樣的孩子學習會差嗎?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是一個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良好素質的表現。習慣的養成是在什麼條件下做到的呢?是在他不願意的情況下;是在他受到重壓的情況下;還是在輕鬆有趣的環境下?前兩種情況下,一旦孩子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意願,或者肩上的重壓消失後,那這個習慣也就隨之消失了。只有在他心情愉悅的情況下養成的習慣,才能長期保持下去。
孩子上初中,一般情況下是接近13周歲了,也算是個大孩子了。他們對有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判斷。這個時候的他們已經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所要面臨的各種困難,並為此做好了準備。
孩子在小學時沒有什麼壓力,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在中學就不能承受壓力。可能他們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的多。在小學養成的良好習慣,在中學會給他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回報。
不過我們也應該承認孩子之間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不過我們家長更在意孩子智力的差異,在考試成績上的差異。
一個孩子在初中階段,努力了,發奮了,但的成績並沒有提高。人們會找到很多原因,比如說學習方法不佳;比如說基礎差;比如說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弱。但是絕不會有人說,是由於他小學沒有補課,而造成目前成績不好。基礎差只會第一次成績差第二次成績差,在基礎補上來之後,成績就不會再差了。
很多中學生都說,小學的功課很簡單。那是因為他學到了更多更深的內容,同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也提高了。但小學培訓班裡的奧數題他還是不會做,甚至大學生教授都不會做,你能說這個中學生差嗎?把時間花費在莫名其妙的偏題怪題上,對小學生來說不是摧殘嗎?
小升初政策的變化對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學校和家長應該把孩子的內功練好,讓他們進入初中後,大放異彩,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