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一年,不平凡的一季,在諸多 「變化」的影響下,中國足球走向又一個關鍵轉折點,為夢想蓄力。PP體育在年底特別推出《2020中國足球報告》,全方位回顧不易的一年,尋找未來的曜靈之光。
中國足球未來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職業聯賽的貢獻;職業聯賽發展的終極訴求是打牢中國足球的根基,進而全面提升中國足球的綜合實力。
今年是中國足球職業化的第二十七個年頭,也是史上首個賽會制的聯賽,在疫情的幹擾下,中超開賽日期一直延遲到7月25日,但在之後的148天時間裡,中超、女超、五超、中甲、女甲、中乙、女乙、中冠、足協杯以及沙灘足球錦標賽等各大小賽事都順利進行並按計劃完賽,這是一次成功的挑戰,一次共克時艱的聚力,是中國足球的寶貴財富;同時這也只是發展的一小步,中國足球即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按照一位足協相關人士的話說,今年中超能夠順利進行,就已經取得了勝利。年初世界足壇全面停擺,中超開幕無限延期。那段時間,為了準備中超複賽,中國足協競賽部制訂了多套賽制賽程方案,但均把防疫工作擺在第一位,0感染是中國足協必須堅守的底線。
另外,中超複賽還要考慮防止賽程「撞車」,包括2022年世界盃預選賽亞洲區40強賽(當時未確定延期)、2020年亞冠聯賽,既要讓中超儘可能保持更多比賽以達到球迷觀賽需求、有一個讓各球隊都能接受的賽制。
在此情況下,中國足協決定,讓中超聯賽分別在大連和蘇州兩大賽區集中進行,這與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十六支球隊按照蛇形分組規則分為兩組,第一階段比賽分出爭冠組和保級組各八支球隊,之後淘汰賽決出冠軍和降級隊。
這樣的賽制存在著瑕疵,比如天津泰達確定保級前只贏一場比賽,河南建業也只贏了兩場,若按照過去的聯賽賽制,第一階段擺爛的他們至少會出一支降級隊,而石家莊永昌的降級讓當地球迷頗感不服。但瑕不掩瑜的是,賽會制比賽增加了聯賽的爭冠懸念,特別是到了第二階段的淘汰賽賽制,京魯之戰、京穗之戰、蘇滬之爭,蘇粵決戰,精彩紛呈,激情不停歇,吸引了眾多球迷的觀看。據中國足協報導,本賽季中超共吸引3.89億電視觀眾,較上賽季同期增長20.8% 。值得一提的是,累計電視觀眾數量16.5億人次,較上一賽季同期上漲37.4%。另外共有3000餘家媒體、588322篇和中超聯賽相關的報導觸達球迷,較上賽季增長34.5%。#中超聯賽#話題閱讀量為44.6億,淨增長20億,#中超決賽#閱讀量1.1億,成功衝到熱搜TOP3,全賽季共20次以上熱搜上榜。決賽晚,#蘇寧首奪中超冠軍#單條閱讀量達到2.1億,位列熱搜TOP3。
在競賽數據方面,本賽季中超總進球數為442個(烏龍球未計入其中),場均進球數2.82個,其中國內球員攻入155球,場均進球0.97個,不論是總進球數,還是場均進球數,比起上賽季均有顯著提升。在淨比賽時間方面,2020賽季場均為52分23秒,比2019賽季平均每場多10秒。最高淨比賽時間為68分05秒,與2019賽季的64分11秒相比,有著近4分鐘的提升。
由於賽程的密集,中超、中甲聯賽都湧現出一批具有青春活力的年輕球員,尤其是外援使用人數更少的中甲聯賽,比如江西聯盛隊19歲小將易縣龍幾乎場場不落,並拿下自己職業聯賽首球,這也是魯能青訓2001年齡段球員在職業聯賽中打進的第一粒進球;遼寧瀋陽城市20歲小將木扎帕爾,在打入職業聯賽首球後向主教練的深情鞠躬讓人印象深刻。根據中國足協發布的數據,本賽季中甲,U23球員出場人數明顯增加,場均出場時間增長近60%,場均進球更是翻倍增長。
今年女超聯賽共有10支參賽隊伍,比賽採取分階段賽會制,在昆明海埂體育訓練基地封閉進行。第一階段採取單循環賽制,積分前四名的隊伍將會在9月28日-10月10日參加第二階段第1-4名排位賽,其餘六支隊伍參加第二階段5-10名排位賽。最後的結果和中超聯賽類似,擁有王霜、吳海燕等國腳以及呂悅雲、姚偉、劉豔秋、王珊珊等優秀球員的武漢隊新王加冕,武漢俱樂部首次贏得國內女足頂級聯賽冠軍,也是武漢女足在2007年城運會獲金牌後再次贏得全國性賽事的冠軍,更是武漢代表隊在疫情後贏得的首個集體項目全國賽事冠軍。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女超聯賽的出場球員的平均年齡僅為23.5歲,相較於2019賽季的23.99歲,平均年齡減小接近半歲,所有球隊都在有意識的進行輪換和培養年輕的球員。
可喜的是,今年中國足協旗下的各大賽事都得到了官廣泛的關注,央視史無前例的單賽季直播了11場女超比賽,使女足姑娘們收穫了不少電視觀眾青睞。另外中甲聯賽電視單場覆蓋人數是2019賽季的電視轉播的6倍,場均收視人次較2019賽季大幅增長1.5倍以上,本賽季央視共轉播6場比賽,創下了中甲歷史之最。
「我們難道還不覺醒嗎?我們難道良心已死了嗎?」在上海召開的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在發言中痛批金元足球。
這兩年,許多中小俱樂部緊隨金元風波不堪重負,紛紛退場;甚至一些中上遊的中超俱樂部也存在欠薪問題,所以這兩年,遏制金元足球一直是中國足協的重點工作。兩年前的這個時候,中國足協拋出了「四大帽」政策。如今足協又將進一步限制俱樂部投入和球員薪水,另外還重點強調俱樂部改中性名稱。
關於限制金元,中國足協確實已經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近十年的金元足球,首先是廣州恆大引領的第一波本土球員薪水大漲,在青訓坍塌青黃不接的背景下,中超本土球員市場是絕對的賣方市場,想不漲都不行。緊接著請大牌外教,最後本土球員無人可買,中超拿著錢請來一大批球星,2016年拉維奇以僅次於梅西的世界第二身價加盟華夏幸福讓人驚掉下巴。而隨著疫情對市場和經濟的衝擊,中國足壇基本全是靠企業輸血的俱樂部自然「壓力山大」。
「以2019年為例,中超平均每家俱樂部支出1.8億美金,在這1.8億美金之中,70-80%都進了球員的腰包。而在球員薪水這一塊,又有近70%支付給了外援。」中國足協秘書長劉奕重點提出了球員薪水給俱樂部運營帶來的壓力,而中國足協這次拿球員薪水開刀:中超國內球員個人薪酬(不含獎金)由最高不得超過稅前1000萬元降至稅前500萬元,國腳上浮20%的標準不再執行。外籍球員單賽季個人薪酬由不得超過稅後3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382萬元)調整為稅前300萬歐元,此外還新增俱樂部外籍球員單賽季薪酬總額不得超過稅前10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7941萬元)的規定。這一刀確實切到了病情的要害處,所有環節全部卡死,同時制定了非常嚴格的處罰標準,沒給俱樂部留一點活心思的餘地。
但限薪必然使得中超大牌球星逃離,從而損害聯賽的觀賞性,在亞洲的競爭力會大幅下降,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都將失去衝擊亞冠冠軍的實力,中超的商業價值和國際影響力一定會下降,版權和贊助收入也會開倒車,但這也是無法避免的。曾在上港俱樂部擔任領導的足協主席陳戌源就頗有感觸,他認為上港俱樂部要打造百年俱樂部,但依照目前的模式是維持不了的。俱樂部要有錢可賺,有能力甩開「生死掌握在企業手中」的高度依賴,才能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俱樂部要有造血功能,得所有人聯合起來創造聯賽價值,這有賴於高度市場化、商業化的「職業聯盟」。放眼世界職業足壇,負責管理職業俱樂部的專業機構,全都是「職業聯盟」,比如英超聯盟、德甲聯盟、西甲聯盟等,掌握著整個聯賽的運營推廣權,掌握著財政大權。
中國足球在2016年正式提出了中國足球職業聯盟的概念,並於2017年1月在上海舉行了籌備工作組會議,討論修改職業聯盟章程和涉及的問題。會議確定職業聯盟將在2月或3月成立。但會議過後,這件事竟石沉大海,今年碰上疫情,倉促辦賽,職業聯盟更沒有被推行下去。不過陳戌源在十一月的講話中提到,中國足球職業聯盟的成立工作正在積極推行,「我們盡最大努力,爭取聯盟年內成立,明年的聯賽要讓職業聯盟去運營。」如今2020年接近尾聲,可見職業聯盟的推行遠比想像要困難,但這一困難也是中國足球必須要翻越的。
職業聯盟未來對職業聯賽的有何促進意義?此前籌備組的成員、廣州富力俱樂部董事長黃盛華表露出信心:「中國的職業足球投資人掌管著萬億以上的財富,經營足球市場也會有他們的獨到之處,大家都有信心能夠把這個盤子做大,有很多潛在的贊助商也希望市場化。」
對於具體收益,黃盛華說出了45億人民幣的數額,「按18支中超隊伍,36億給中超,每家2億。然後中甲每家3000萬,總共5.4億,剩下的給中乙俱樂部3.6億,中乙每個俱樂部分紅1000萬,還有中冠前列的球隊也有收益。大家還忽略了足彩,如果開放足彩,三級聯賽的競猜,到時盤子會更大。」至於真實的效果,請大家拭目以待。
這些年,輿論不斷呼喚中超聯賽擴容,認為時下足球市場火爆,球迷眾多,加上我國地域遼闊,16支球隊的規模與經濟體量不符,應當儘快擴大到18支甚至20支隊伍參賽。而在日前,中國足協官網發布了《中國足球協會關於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的文件。文件中列舉了中國足協下一步將展開了各項工作與要求,其中,被廣泛關注的一條是:「到2023年,中超聯賽擴大到18支參賽隊,中甲聯賽擴大到20支,中乙聯賽擴大到30支。實行中超俱樂部男足帶女足模式,把建立職業女足隊伍作為中超俱樂部的準入條件之一,帶動女足運動發展。」
首先,理解球迷期盼擴軍的心情,中國足協也做出了回應。當時職業足球的設計不僅要看市場需求和承受,更要按足球規律運行。聯賽以水平高低分為若干級別,級別越往下,參賽隊伍越多,形成基礎雄厚穩定、高端質量突出的聯賽結構。可惜,現實情況是低級別聯賽隊伍動蕩萎縮,底座「瘦弱」,頭重腳輕,中超擴容還不是時候,所以中國足協也給出了兩個賽季的緩衝期。
在中國足協初步擬定的「中國足球聯賽體系」中,明確今後將設八個層級的聯賽:中超、中甲、中乙、中冠、中冠聯賽大區賽、會員協會冠軍聯賽、城市聯賽、縣區聯賽。這種設計,實際上是在保證三級職業聯賽系統正常運行的基礎上,將業餘聯賽進行更為具體的層級劃分(四至八級別):第四級別聯賽為「中國足協冠軍聯賽」,即為「中冠聯賽」;第五級別的聯賽,相當於此前的大區賽,根據計劃到2030年的時候,全國設立16個大區,每個大區的冠軍進入第四級別的中冠聯賽;第六級別的聯賽為「會員協會冠軍聯賽」,由地方會員協會主辦。根據中足協的名額分配,各會員協會通過自己的聯賽產生出參加第五級別聯賽的球隊;第七和第八聯賽分別為城市聯賽和縣區聯賽,這是最為草根的兩級聯賽。
以我國的人口體量,若能拉起八個層級聯賽的金字塔框架,屆時參與球隊數量之多,參與人數之廣,將會達到一個驚人的程度。多年前,足球界早有專家指出,中國與世界足球發達國家的最大差距在於缺乏完善的業餘競賽制度。如今究竟是先擴軍,還是先搭建業餘聯賽競賽制度?一目了然。只是這和青訓一樣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精力,需要身處其位者擁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奉獻精神。
除了職業聯賽體系和業餘聯賽體系的搭建和對接,以及上述提到的職業聯盟的建立,俱樂部的投資回歸合理以外,最重要的還是青訓造血。當今中國足球人才斷檔現象愈發嚴重,我們注意到職業聯賽培養後備人才職能日益式微的現象,這是繼續扭轉的一環。
陳戌源上任時,對外匯報過中國足協未來幾年針對職業聯賽發展的具體工作方向和目標,比如職業聯賽組織和競賽水平達到亞洲一流;完善職業聯賽體制,成立職業聯盟,形成充滿活力、規範有序的職業聯賽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職業俱樂部建設和運營模式,促進俱樂部增強自我造血能力,實現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中超聯賽在亞洲聯賽排名中穩定保持在前三水平。
中國足球正在尋找一條健康穩定的發展之路,但職業聯賽組織和競賽水平要真正達到亞洲一流,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幸運的是,現階段已有限制金元等撥亂反正的政策在執行。未來十年,過「小日子」的中國足球應該抓住時機,惡補內核、軟實力的短板,真正讓隊名中性化起到作用,讓俱樂部與所在城市一起共創品牌,發揮社會效應,打造一個真正有成績、又有造血能力和長遠發展模式及潛力的聯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