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掛拳作為傳統拳術,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有著獨特的演練風格和技擊特點,其中烏龍盤打是其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更是劈掛拳功與法之核心。
名稱烏龍盤打又叫轆轤翻車(反扯)、翻車轆轤。在劈掛拳的發祥地河北滄州一帶,轆轤方言叫作杌摟,是農村從井中取水的工具,因杌摟和烏龍音似,所以烏龍盤打在這一帶被稱為「杌摟盤打」。
烏龍盤打取形於轆轤,劈掛拳先人根據轆轤以軸為中心,搖動手柄,絞繩汲水,當鬆手向井下放水桶時手柄飛快旋轉(聽老人說曾有人不小心被飛快轉動的手柄打死),從而悟出其中槓桿力、輪子勁和反扯勁的道理,才有了烏龍盤打。
烏龍盤打作為劈掛拳系的代表動作,更是劈掛拳行拳、技擊實用、功法理論之核心。劈掛拳講究的轆轤反扯勁就蘊含於烏龍盤打之中,它不僅存在於劈掛拳中,在這一拳系的其他拳術中,也有其不同風格的練法,同時也就有了不同的用法。
在劈掛拳中,烏龍盤打出現了兩次,一次為拍地的,一次是不拍地的,先人這樣的安排,絕不是簡單的重複。在套路中有一個「北鬥七星」方位的步法,而烏龍盤打正好處在了北極星的位置,這一現象也絕非偶然,可見其在拳中的重要意義和內涵。
烏龍盤打,進可以攻,閉則是守,在拳中起到了承上啟下、連接樞紐的作用,要學好、練好劈掛拳,首先要認識和掌握烏龍盤打。
在劈掛拳的學習過程中,烏龍盤打是被提出來需要單練的,它有著不同的練法,其中有原地靜步的練法,又分為拍地和不拍地兩種不同形式。
(1)拍地烏龍盤打
兩臂平伸,手心向前,雙腿開立,腳略寬於肩,左手回收立掌護於胸前,右臂向內滾肩,同時向左擰腰順胯成左弓步,右臂不停,由體側從下向前、向上、向後劈走立圓;同時左臂伸開成右弓步,目視右手。左臂不停繼續向下經體前向左側順肩插掌,右手同時在身後畫立圓向下拍擊右腿內側地面;同時為右僕步,左手平伸於左側,眼看右手。
整個動作要兩臂伸直,放長擊遠,兩側弓步要到位,擰腰切胯,合膝鑽足,眼隨手走,做到「前掩胸,上掛耳,下護襠,意守丹田」。
(2)不拍地烏龍盤打,其走法與拍地的基本相同,只是右手不拍地,兩臂作連續滾劈反掛,可以連續做多個。
練好靜步烏龍盤打,前人要求甚嚴,講究「背靠牆,手攀槓」。它是練功的一種方法,就是先把後背略靠近牆,雙臂伸直握直棍於頸後,腿作左右弓步,做左右單劈手,眼看下劈之手,必須「擰腰切胯,合膝鑽足,滾肩反劈放長擊遠,立如車輪,勁達掌尖」,待練至純熟,再去掉木棍,做連續的烏龍盤打,數量由少不斷增加,直到手眼身法步得其要領為止。
除此之外,還有動步的烏龍盤打,其中又有「有繞打」和「無繞打」之分。它主要出現在走拳以「掛」為主的青龍拳中,其中倒翻五擂一勢,正是動步的烏龍盤打,動作也都要求手臂走立圓或斜圓,滾肩反劈,纏捋圈攔,走擊步和翻身步,注重技擊實用。
烏龍盤打作為劈掛拳系之核心動作,它以腰肩為軸、為輪轂,以兩臂為輻條,快速轉動,走輪子勁,如車輪之旋轉,向敵方滾動,兩臂交劈反掛,勢如破竹。兩臂可以成立圓、斜圓、平圓等形式交替正反運轉,兩腿則左右、前後、擰扣蹬地,使勁力通過腿過於腰,順於肩背,放於手臂,以腰為樞紐,以雙足為根基,帶動兩臂,大開大合,放長擊遠,勁猛沉實,能放能收,講究「翻車轆轤,轆轤翻車,滾背閃劈掌」。
烏龍盤打有著不同的練法和使用,在劈掛拳中,兩臂交劈,向下走壓打;在青龍拳中其稱為反敗為勝的倒翻五擂左手反掛敵式,右手摟擊敵之後頸;而在趟子拳中,烏龍盤打則又稱為摔法,劈打對方之後,下身埋上敵腿,以右手抓捋敵之腳踝,猛然反身,將敵掀翻於身後。
烏龍盤打作為劈掛拳系的代表動作,它生動形象,樸實無華,結構嚴謹,攻防嚴密,實用性強,突出體現了劈掛拳劈、掛、滾、斬、擂等技法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