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龍巖州會館與民國漳平人

2021-02-21 文人詹柏山

北京賈家胡同北龍巖州會館

(圖片源於靜安白雲客博文)

北京龍巖州會館

陳漢強 整理撰文

(詹柏山註解漳平人物)

沿 革

  自唐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龍巖為漳州府屬縣。清康熙年間,漳州府所屬各邑合於永定門外冰窖胡同二十四號創建漳州會館(是為舊館,俗稱「漳州東館」),因舊館狹隘,遂於雍正四年(1726年)於前門外煤市街四十六號創設漳州新館(俗稱「漳州西館」)。漳州西館創設後,東館則日漸廢棄。漳州東、西兩會館創建之時,龍巖、漳平、寧洋均為漳州府屬縣,故該館亦屬三縣之公產。

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龍巖升縣為州,轄龍巖、漳平、寧洋三縣。漳人以龍巖、漳平、寧洋三縣非漳州屬縣,逐漸排斥龍巖州人。為此,漳人編了個理由,以雍正四年(1726年)創置漳州西館時龍巖人未曾捐款,故不認其共有權。自此,漳州會館幾無龍巖州人容身之地。從此,龍巖州人為自身權益進行了近兩百年的抗爭,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京師內城地方廳始判決漳州西館為漳州、龍巖兩屬人所共有之會館。

有趣的是,漳州會館所有權紛爭200年,經京師內城地方廳判決後,僅過了6年,因龍巖會館賣舊買新,在整理舊館物件時,於故紙堆中發現龍巖會館館錄一冊,其中記載漳州東、西二館為龍巖州屬縣所共有,而龍巖人魏茂林且曾充漳州東、西二館董事,龍巖人以示漳人,漳人亦始恍然,僉曰:「使此冊早發現,則兩屬人士不至有涉訟之爭。」此為後話。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龍巖煙商段潭波慨然將石頭胡同房屋一所,大小十八間,價銀五百兩,捐出以為會館,俾舉子得所駐足,京員可以僑居。

龍巖會館成立後,每年輪流龍巖籍京官一位為館主,收掌簿籍銀兩,經理祭祀及公用支銷,刑部郎蔣丹峰,保定知府魏茂林均主持過會館。其住館之例:京官讓候補候選,候補候選者讓鄉試廷試,不得佔住,以妨後人,其餘雜事人等不得住宿。

沿至清季,以龍巖會館所在之石頭胡同介在八大胡同間,青年子弟,濡染堪虞,其時既有他遷之說,然未果形。民*國元年(1912年),龍巖人連賢基當選臨時參議院議員,其時龍巖會館已被舊管丁霸佔,連賢基向法庭交涉,將管丁逐出,龍巖人始重操館業。至民*國五年(1916年)歲次丙辰,國*會召開,數十名龍巖才俊聚會於京城,受龍巖鄉人委託,始由連賢基、劉鬥南(即劉萬裡)、詹調元、蘇逸雲等人將位於石頭胡同的龍巖會館賣以楊姓為業,得價六千一百二十元,又購得賈家胡同北頭路東張姓房屋一座,大小共四十二間,用費四千六百五十元,作為龍巖會館,俗稱龍巖新館,此時舊館已出售,不復存在。

龍巖會館最後一任館長為溫公頤。溫公頤(1904—1996),原名壽健,龍巖萬安人,為當代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溫公頤任龍巖會館館長後,即以館為家。上世紀中期鼎革後,未知龍巖會館所有權歸屬,先人創業之艱辛,一朝付之流水,仿若南柯一夢。 

古 跡

  龍巖會館古蹟可考有石碑者二:一為龍巖新館碑,一為題捐姓名石刻。

其 一

龍巖新館碑

     龍巖新館碑,原在北京市西城區賈家胡同。現藏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其拓片高34釐米,寬75釐米,圖載於《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拓本彙編》第91冊第138頁(拓片編號:京7075)。其文曰:

石頭胡同路東,龍巖舊館在焉,原有建築物,系吾巖段雲龍君所充。其自序有雲,豈一州二邑,無合為新館之圖?觀二語,而段君之意可知矣。門額僅標「龍巖」者,以平、寧舊隸巖州,言龍巖,而平、寧在其中也。民國五年(1916年),國會重開,旅京者麇集,僉以舊館地點不良,且受鄉人委託,爰將該館售去,即以售出之款,於賈家胡同購新館一所。時巖改州為縣,與平、寧分立,額標「龍巖」,似為巖縣所獨有,因公豎石碑,以垂久遠。夫處分物產,全視所有者意思之表示,段君既有謀一州二邑新館之宣言,則原有建築物其為三屬所共有,而非巖人所獨有也明甚。以共有物售出之價金,因而購得新物產,則其仍為共有也,更無待言矣。古今人度量之相越,其不甚遠乎?後之來者,當體先人大公無我之心,對於新館所有權義,共同分擔享有,不分畛域。而門額則仍其舊,蓋取有舉莫廢之義云爾。

蘇壽喬撰並書

連賢基 詹調元 劉萬裡 林錫良 陳閣勳 陳緯 章騰蛟 杜紹賢

其 二

 龍巖新館題捐姓名石刻

      龍巖新館題捐姓名石刻,原在北京市西城區賈家胡同。現藏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其拓片高33釐米,寬91釐米,圖載於《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拓本彙編》第95冊第109頁(拓片編號:京7061)。其文曰:

      龍巖會館近因旅京者日眾,不敷分住,又苦乏經費,勢難持久。僉議募捐添建,以廣多士;修店增租,以維常費。嘉賴各界熱心捐助,幸底於成。謹將樂捐名額匯勒諸珉,以垂不朽。連天麟謹識。

  計 開

龍巖知事趙公鼎三 捐小洋二百元正

龍巖明倫堂

龍巖中學校

龍巖商會

龍巖紹經書院

龍巖東肖社奇邁書院

龍巖廖開初公

龍巖杜恥庵公

漳平陳竹溪公(待考)

龍巖連襄臣公

龍巖魯藍輝公

龍巖連錫華翁

龍巖張酌清公

龍巖陳鳳亭公

龍巖郭智深公

龍巖章友賢公

龍巖詹貴昌翁

龍巖翁錦泉翁

龍巖邱萬光翁

龍巖許應陽翁

寧洋俞光華翁(待考)  

寧洋賴家猷翁(待考)

寧洋賴正濃翁(待考)

寧洋廖鵬程翁(待考)

以上二十三位各捐小洋一百元正

漳平陳齊雲(未詳)

漳平陳贊勳(未詳)

漳平陳祖光(又稱養奇先生,全閩師範學堂畢業,曾任漳平縣官立高等小學堂教員,後辭教職經商)

漳平陳華(字汝舜,號季閏,晚自號」香草山人」,以詩名於時,有「漳平詩人」之美譽,1907年考中歲貢。歷任漳平縣視學、縣公署總務科長、福建省臨時議會議員,漳平縣修志局總纂等職)

漳平劉志和(1861-1950,廩生,漳平清末至民國時期名師,參修民國末年漳平縣誌,有「五子三縣長『之美稱)

漳平劉瑜珪(未詳)

漳平林有聲(全閩師範學堂畢業,曾任漳平縣官立高等小學堂教員,1927年去世,其子林乃明、林乃佳等)

合捐小洋一百元正

龍巖教育會

龍巖葑山書院

龍巖廖書奎 振宗 家課

漳平陳子丹 陳遠人翁

龍巖楊蘊山翁

漳平張善德翁(原籍漳平溪南鎮東湖村,1926年出任漳平縣長,後成為虔誠的基督徒)

以上六位各捐小洋五十元正

龍巖湯品金翁 捐小洋十五元公債票三十五元正

漳平劉鬥南翁(即舉人劉萬裡,1875-1953) 捐大洋肆拾元正


龍巖孔教會

龍巖郭篤三公

以上二位各捐小洋三拾元正

 

長沙龍巖堂  捐大洋叄拾元正

龍巖章惠初翁 捐大洋貳拾元正

龍巖勸學所

龍巖松濤書院

龍巖鍾靈書院 

龍巖郭文元翁

龍巖林殿金公

龍巖鄭會東翁

龍巖林壽坤公

漳平陳慎修翁(待考)

以上八位各捐小洋二十元正

龍巖龍津書院

龍巖鳳岡書院

以上二位各捐小洋十五元正

龍巖邱萬鍾戶 捐小洋十二元正

益陽蒼巖福 捐大洋拾元正

龍巖蘇世錦家課

龍巖章成翹家課

龍巖章月飄公

龍巖郭竹卿公

龍巖邵祥萬公

漳平李三三郎公(待考)

漳平呂大德公(待考)

漳平傅佛興公(待考)

龍巖傅仁富翁

龍巖鄒錦輝翁

以上十位各捐小洋拾元正

龍巖盧育興翁 捐小洋五元正 

總計實收捐款:

小洋叄仟叄佰捌拾叄元正\大洋壹佰元正\公債票叄拾伍元正

  中*華*民*國十六年八月吉日

  郭口口 章口口 林口口 連口康 鄭邦口 郭秉寬 蘇福清

 連口華 同立

 

  觀之龍巖新館題捐姓名石刻,可藉見當年龍巖書院及家課之盛。鄙鄉紅坊之鳳岡書院亦赫然在列,鳳岡書院建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予年少求學,每過斯地,父祖讀書之聲,琅琅猶在耳,然而數年間化作黃泥殘瓦,滄桑之感,何類似耶! 

人物

段雲龍其人

  道光十五年《龍巖州志》卷十二《人物誌上•義行》載:段雲龍,字潭波,龍巖人。循例授同知職。少客都門,操計然術。性慷慨,以龍巖在京未有專館,捐所置房屋一座,為士子會試寓所,址石頭胡同。嗣又以白金五百兩,充新羅書院膏火。其好賢慕義,有足尚者。

  清乾隆年間,閩中以龍巖縣產煙最富,巖人從煙業者眾,而段雲龍為其一。故老流傳雲,段雲龍年少不羈,佗傺無聊,求筶於神:「之南乎?之北乎?」神曰:「之北當吉。」於是隻身入都,以飼鳥為業。鳥能為百戲舞,且善鬥,北京之飼鳥者,無能與段姓之鳥敵,於是天橋一帶,無不知段之善飼鳥,謂公治長知鳥語,段雲龍且諳鳥性也。時有某王公,亦喜飼鳥,然鳥之技不如段所飼者,與鬥輒敗,於是王公某欲得段之鳥。段曰:「是鳥吾生命所寄託,旦夕賴以為生者也,何可以讓人。」王公某曰:「不然,汝能以鳥讓,吾能生汝。」於是以數千金易此鳥去,段即以此金營煙業,致巨富,蓋龍巖菸葉曾馳名海內外也。段喜行善事,而待士尤厚。某科會試,閩之舉子以三試不售,家貧,困於資,不能回閩,將自經死。段聞,救之,詢故,曰:「吾家徒四壁,來京川纏,均由借貸來,今三試不售,尚何面目見故鄉父老,留此又無以為生,故萌厭世之想。」段邀往其家,厚待之,三年竟入春闈,後仕某省,屢招段,思有以報之。段曰:「汝好為官,吾自為商,足矣。」最後以其餘資創此館。

附錄

龍巖會館錄序

  蓋聞百裡雕欄,樊壽庚懸天際高翔之鑑;千間廣廈,杜工部發寰中大庇之思。是以賓至如歸,繕垣是急;旅亨有佔,即次為先。況京師猶為四方之會,而客邸可無一畝之棲?向唯龍巖原隸漳郡,舊置冰窖胡同一館,曰東館。續增煤市街前一館,曰西館。彼此交通,互相覉庽。自龍巖特進為州,平、寧二邑是屬。邇年應鄉會試,以及廷觀候選者,人更加於昔日。地未闢於今茲,雖芝蘭同臭,原容膝之可安,而肩趾相摩,恐停驂之實偪。且漳浦、龍溪有各自立館之例,豈一州二邑無合為新館之圖?雲龍抱志有年,私心未遂,爰將石頭胡同房屋一所,大小十八間,價銀五百兩,謹先捐出以為之倡,而尤幸我同鄉諸君子,許其銜石之誠,各有解纒之舉,鼓舞一心,共襄盛事,崇門啟宇,堪設宴而肆筵;慎鑰司閽,為迎來而送往。從此規模式廓,漸睹竹苞松茂之華;行將文運聿興,佇瞻璧聚奎聯之盛。敬將同人姓名及捐輸銀數並登於左。

時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仲春

段雲龍  謹序    

歪曲漳平名人史實的劉某,乃漳平市蘆芝鎮易坑村後科坪自然村人。

相關焦點

  • 漳平歷史上居然有御前侍衛,看看是誰
    是年開始,捐俸倡修真武殿、趙清獻祠、藥師庵、華巖寺,在華巖寺中興建鑑空亭、水月閣,督修衢州府城西門外河路,填砌衢州府到北京的朝京埠橋。 清道光四年(1824年)    五十五歲      道光皇帝升署為浙江省衢州府江山縣城守營都司,官階正四品。
  • 北京臺灣會館迎重張十周年
    今天,北京臺灣會館迎來重張十周年。擁有130年歷史的北京臺灣會館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座臺灣會館,初建於1890年前後,2010年5月7日擴建後重張,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平臺。重張後的臺灣會館累計舉辦各類涉臺活動500餘場,接待兩岸各界嘉賓參觀交流近十萬人次。
  • 舊金山中華總會館撤下民國國旗 或將改掛五星紅旗
    臺灣《聯合報》報導,在中華會館25日召開商董月會上,寧陽總會館商董黃楚文舊事重提,提出動議要撤下大堂的「中華民國國旗」。他提出撤旗的五大理由,主要是會館為美國民間組織,不應涉及政治。召開商董會的舊金山中華總會館,可見大堂右側懸掛的「中華民國國旗」自新中國與美國建交以來,舊金山「中華總會館」為掛旗問題爭論了幾十年,曾有人私自將大樓頂樓的「中華民國國旗」拿下。
  • 《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中國人王茂蔭曾住的歙縣會館,在北京有4處...
    這是清代學者鮑桂星為北京歙縣會館所撰聯。歙縣今屬安徽省黃山市,距黃山不遠,聯中「黃山樹」有懷鄉之意。紫陌即大路,「紫陌花」暗喻仕途成功。據《歙事閒譚》記,有清一代,歙縣本籍、寄籍(指長期離開本籍,居住外地)共出狀元5人,即徐元文、金榜、潘世恩、洪瑩、洪鈞;榜眼2人,即江德量、洪亮吉;武榜眼1人,即鮑友智;另有探花8人,進士296人。
  • 漳平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天地會支派——紅錢會的創始人!
    一般史書記載王景弘參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出海,蘇門答臘國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隨船隊到北京朝貢。他同鄭和一樣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南沙群島有景宏島以示紀念。陳性初:陳性初,原名慶善,字嘉祥。漳平城關(今菁城街道)人,1902年赴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創立華僑智育會作為宣傳革命的活動陣地。辛亥革命勝利後,募款支援孫中山領導的新政權。他身居海外,心繫中華,發起組織會館,創辦《工商日報》,倡導興學,開發民智,熱心公益事業,畢生為華僑與當地勞苦大眾服務。
  • 【重磅推薦】漳平市長馬勇帶你《行走茶香四溢的漳平》
    本期,我們就帶大家走進:漳平。 櫸子洲公園位於漳平市區漳平大橋東邊,園內綠蔭如蓋、古木成林。公園最大特色、最突出的景觀就是古樟樹林,多數是清康熙年間種植的,平均樹齡有330多年的歷史,最長的達760年,總共有99棵古樹,平均高度27米,最高的樹可達40多米;平均胸徑78釐米,最大的胸徑有1.5米,須三人合抱才能圍成一圈。
  • 重慶湖廣會館,全國最大的會館建築群,堪稱中國移民文化的豐碑
    ,今天,小編來與大家聊聊渝中區的湖廣會館,以及這個會館背後的移民文化。湖廣會館位於渝中區長江沿線的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包括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劇場和廣東公所、齊安公所等建築,是目前全國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重慶湖廣會館建築規模大,佔地近3萬平方米,裡面的建築沿山建造,有錯,殿宇壯觀,琉璃瓦劇場軒翹,樓面雕刻山水、城門、幾何圖案、戲曲人物,二十四孝故事等美麗,根據史料
  • 關注 北京劉老根會館改名老根山莊 本月開業
    點擊標題下方「央廣網」即可訂閱微信號近日,本山傳媒官網顯示,由本山傳媒與鐵嶺「老根山莊」合作開辦的「老根山莊」北京總店「老根山莊」所在地,正是於2013年9月關門的「劉老根會館」所在地。此前,知名博主「北京冬雨」曾曝光了會館實景圖,當時菜價屬於中高檔。會館新開欲走平民路線近日有媒體稱,位於前門小江胡同的「劉老根會館」將恢復營業。「劉老根會館」於2011年8月16日開業,2年後的2013年8月關門,原因不明。
  • 米漿粿、菜頭粿……漳平地方風味小吃你知多少?
    在漳平當地,蘿蔔糕流行兩種吃法,一個是將攪拌均勻的米漿,直接放油鍋裡煎熟即食;另一個就是將蘿蔔糕裝袋上蒸籠蒸製,蒸製好的蘿蔔糕,無論是直接吃還是幹煎後品嘗,香味兒俱佳,一口香脆一口蘿蔔蒸肉味,很受老百姓喜歡。漳平油炸粿,又名油漿粿、油制粿,是漳平城鄉人家的小食品。在漳平城鄉街巷小店門口,人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婦人,豎一爐,置一鍋,當街浮制油炸粿。
  • 這些會館展現了明清商貿業的輝煌
    西安府城的安徽會館位於五味什字東口內北側,藻露堂以西。1914年,民國早期革命家惠春波、張鳳翽等人曾在此創辦秦腔「榛苓社」。,已不見當年會館的模樣了。中州會館,即明清西安府城中的河南省籍的同鄉與同業工商行幫機構,民間也俗稱河南會館。
  • 文化·旗峰雅韻│李炳球:《容庚北平日記》中的東莞會館
    1918年所編的《北京東莞學會會員錄》有「京內通信處」一欄,登記為寓「爛縵胡同東莞會館」者有6人,登記為寓「上斜街東莞新館」者有19人。到1926年編印的《會員錄》,登記為寓「爛縵胡同東莞會館」者僅有張仲銳(次溪)1人,其餘14人均登記為寓「上斜街東莞新館」。同在東莞會館長期居住的有與倫家「兩世通家之好」的張伯楨一家。
  • 【舌尖上的漳平小吃】他1個多月吃遍漳平的大街小巷,為大家尋覓了不少漳平美食小吃.
    漳平六大粉面王:  桂林量販旁【龍巖清湯粉】,主要由鹹肉絲,炸豬皮,豆芽,韭菜加入高湯製作而成,來一碗豆腐,一份滷大腸,一個煎蛋,一份鴨血,一份五香條【有錢就是任性】那味道,我也醉了!   華裕沿河路【一品萬家】號稱天下第一粉,印象最深的是一群群學生高喊,我要加「蝦扯蛋,蝦扯蛋」人流量非常大,這邊的粉面可以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口味加配料,方便又美味!
  • 從民國北京畫壇的一次事件,看金城、陳師曾不同畫學主張
    本文通過史料的鉤沉,對民國北京畫壇傳統派內部的一次分裂事件進行重新解讀,呈現了彼時北京畫壇不同畫學思想間的摩擦與碰撞。那麼,此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齊白石對於陳師曾身後的北京畫壇產生了今昔之感呢?民國十三年春天的北京畫壇正在籌備「中日繪畫聯合第三次展覽會」,這個始於民國十年的半官方展覽會,不僅為中日兩國畫壇繼承和發展傳統藝術提供了交流借鑑的平臺,更催生了中國畫學研究會,推動了民國北京畫壇傳統派力量的凝聚。
  • 臺灣連江縣縣長劉增應一行參訪北京臺灣會館
    (北京市臺聯 王小凡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27日北京訊 12月24日下午,臺灣連江縣縣長劉增應、議長張永江一行20人參訪北京臺灣會館,並與北京市臺聯進行交流座談。  連江縣客人參觀了臺灣會館「中華魂·京臺情」的常設展覽,詳細了解了臺灣會館的歷史。
  • 永德會館再成永春商會的省會舞臺
    3月3日,福州市永春商會和德化商會正式接收位於福州市臺江區的永德會館,意味著永德會館歷經71年後,使用權由解放初作為公產劃給福州臺江區正式回歸永春、德化兩縣,得知消息後,很多在福州經商的永春人說。
  • 永德會館在福州正式開館
    15日,福州永德會館開館典禮暨福州永春商會、福州德化商會喬遷慶典在臺江區上下杭硋埕裡20號舉行。永德會館地處素有「福州傳統商業博物館」的上下杭街區,是一座中西文化相融合的近現代傳統建築,會館佔地面積1224㎡,樓房共三層,始建於清雍正年間,重修於光緒年間,民國二十年重建。
  • 京華物語丨從會館到旅館:旅店裡藏著老北京的前世今生
    其實,在北京旅館業中,上述三家並不是最老的。王仁興在他的《中國旅館史話》一書中考證,北京最老的旅館繁華地,在盧溝橋東西兩側,元代時,那裡的旅店已是鱗次櫛比。因為元大都建立之後,文化、商業發展的速度很快,南來北往的人,從陸地進京,盧溝橋是必經之地。(這樣的情形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日本侵略軍就是攻打下盧溝橋後侵入的北京城。)
  • 福州上下杭永德會館開館!百個瓷壺打造「鎮館之寶」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包華 文/圖在福州的會館中,位於上下杭的永德會館可謂獨樹一幟,它的建築風格是中西結合,主座有三層,在福州的會館中極其罕見。2018年4月,永德會館進行全面修繕後,少有開放。會館所在的道路,命名「硋埕」,反映了永春、德化兩縣人長期在此經營瓷器的歷史。永德會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第三層為歇山頂15日上午10時,福州永德會館開館典禮暨「新海絲·中國白」德化陶瓷藝術展開幕儀式舉行。
  • 漳平舉行九人制足球比賽
    近日,漳平市「誠菁竹業」杯九人制足球賽在華電漳平能源有限公司足球場舉行,來自漳平各行各業的足球愛好者同場競技,度過一個健康愉快的假期。來源:漳平融媒體
  • 一個山西人,接了北京宣南文管所一位領導的電話——
    閻為鞏固地位,不離山西,派人常駐北京,賄賂袁的親信總統府秘書長向袁表示恭順,消除袁對他的疑慮,調黑龍江之事,才做罷論。閻還將自己的父親閻書堂長住北京,作為人質,以解除袁對他的懷疑。我曾去過北京檔案部門,發現有不少有關資料散落在檔案館的清朝和民國資料裡,據聽研究民國史的學者說,還有在臺灣和南京中國第二歷史博物館裡。筆者作為北平清末民初山西代州會館主人後裔,晉北、忻縣專區原分管文化教育副專員邢志尚的外孫,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業餘時間在京和故鄉參與此事。策劃朋友們出了幾本晉商文化研究的書籍,特隨信寄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