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古屬漳州府漳平縣,寧洋縣),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獨平」之意,位於福建省西南部,九龍江(北溪)上遊。
這裡的桂東洋山脈是省內少有的以高山桂池湖、山地和自然植被為景觀主體的鄉村旅遊型自然風景區,景觀以其「稀」、「秀」、「幽」、「曠」為顯著特徵。山裡溪澗幽邃、植物茂盛,是閩西南地區珍稀動植物的庇護地和資源庫之一。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蘇阿普:
蘇阿普,福建龍巖集賢裡(今漳平赤水)香寮人。明嘉靖年間,蘇阿普率眾揭竿而起,於嘉靖四十年(1561)攻佔和睦裡(今吾祠)留地洋水口的三山,後在官軍圍剿中,突圍至赤水龍頭寨,以此為基地,四向出擊,斬官戮吏。嘉靖四十三年(1564),阿普為伏兵所擒,後遭龍巖知縣劉源湧殺害。
王景弘: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洪武年間(1368~1398年)入宮為宦官。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偕同鄭和等人首下西洋。永樂五年(1407年),二下西洋。宣德五年與鄭和同為正使,人稱王三保。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六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鄭和病逝於印度古裡。王景弘率隊歸返,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一般史書記載王景弘參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出海,蘇門答臘國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隨船隊到北京朝貢。他同鄭和一樣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南沙群島有景宏島以示紀念。
陳性初:
陳性初,原名慶善,字嘉祥。漳平城關(今菁城街道)人,1902年赴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創立華僑智育會作為宣傳革命的活動陣地。辛亥革命勝利後,募款支援孫中山領導的新政權。他身居海外,心繫中華,發起組織會館,創辦《工商日報》,倡導興學,開發民智,熱心公益事業,畢生為華僑與當地勞苦大眾服務。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懷著「請纓有志願從戎,餘心愛國貫始終」的激情,竭力為志願祖國抗戰而操勞奔波,成為著名愛國僑領之一。1939年5月,68歲的陳性初回國慰勞抗日將士,病逝於昆明。
鄭超麟:
鄭超麟,福建漳平人,中國現代史上的革命家、思想家,託洛茨基主義在中國的代表人物。化名馬道甫(Марлотов),筆名超麟、林伊文、林超真、曹真、綺紋等。
1919年去法國勤工儉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2年為「少年共產黨」18名代表之一。1923年被選派到蘇聯留學,1924年被派回國,在上海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編輯黨報,草擬共產黨內部教育與黨外宣傳的文件,翻譯布哈林所著《共產主義ABC》,同時擔任上海大學教員。參加過五卅運動,第二、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1927年參加中共五大。後任湖北省委宣傳部部長。八七會議後隨中央秘密回到上海,任新黨報《布爾什維克》主編。1928年赴福建整頓黨務。1929年至1930年後與陳獨秀等轉向託派。不久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15年。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提前獲釋。1940年回上海,參加中國託派組織的領導機關——《鬥爭報》編輯部。同時翻譯託洛茨基《俄國革命史》。1942年,中國的託派組織重新分裂。為後來命名為「中國國際主義工人黨」領導人之一。1952年入獄。1979年恢復自由,任上海市第六屆政協委員、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著有《鄭超麟回憶錄》、《從第一國際到第四國際》等。
陳開路:
陳開路,原名陳光照,福建漳平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團長、副旅長、旅長、師長,廣東省公安總隊副司令員、總隊長,廣西容縣軍分區司令員、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副兵團職)等職。革命戰爭年代,他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一至五次反「圍剿」鬥爭、紅軍長徵、平型關大戰、百團大戰、平津戰役和解放漢口、廣東等戰役戰鬥。
易鴻杉:
易鴻杉,漳平市溪南鎮下林村人。生前是一位農民,1994年3月13日在溪南鎮下林村感化溪為搶救被溪水衝走的張金髮父子而犧牲。
易鴻杉犧牲後,共青團漳平市委追認他為共青團員;中共漳平市委、市政府、中共龍巖地委、行政公署也先後追授他為"捨己救人好青年"、"捨己救人、無私奉獻的好青年"的光榮稱號,並號召全市、全區人民向他學習。
劉棠:
劉棠,字君美,北宋樞密院編修,福建龍巖和睦裡(今漳平新橋)人。哲宗庚午(1090)科舉名列榜首,並由開封府送京應試。次年中進士。授樞密院編修,編成哲宗御書。後任利州路提舉學事,旋提舉兩浙常平。居官有善政。至任朝請郎時,告老歸裡。棠有文才,他的3篇文章《綱舉而網疏賦》、《舜不窮其民論》、《勸農孔孟二策》被推崇為考場範文。尤工詞賦,同陳俌並稱為「漳巖賦虎」。舊志譽之為「開一邑文教之先」。
曾汝檀:
曾汝檀,原名檀,字惟馨,世稱廓齋先生,自號凝碧子,漳平縣和睦裡(今新橋)人。父曾元清,曾任明朝山東利津縣知縣。嘉靖初年,曾汝檀以貢生入南京國子監,受學於廣東湛若水。湛器重他,常加獎掖,師生關係密切。嘉靖四年(1525)汝檀在應天府(今南京)考中舉人。嘉靖十一年考中進士。為漳平建縣後第一個中進士的人。
陳祖康:
陳祖康,出生於福建漳平的一個書香世家,16歲赴法國留學,在巴黎西郊聖日爾曼公學補習法語。1923年,加入中國少年共產黨,1924年轉為共產黨員。陳祖康在1924年獲法國馬賽大學理科碩士學位,1925年夏又畢業於法國西方工學院,獲土木工程師證書,並被聘為該院的助理教授。1926年陳祖康參加國民革命軍,1927年1月陳祖康在閩南從事革命活動,任閩南特委委員、福建臨委委員;10月任閩西特派員;12月當選福建臨委執委。
1928年2月當選閩南臨委常委,兼省臨委組織部長,4月代理福建臨委書記,6月中旬投靠中國國民黨,6月24日福建臨委開除其黨籍。1936年兩廣事變爆發後,他到湖南醴陵收集廣西方面的動態,「成績良好」,後被派往老家福建工作。在擔任軍統閩北站站長期間,曾查到一封日本臺灣總督中島滿從香港寄給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的信並上報中央,嚇得陳儀趕快把他的日籍太太送到長沙並表示對中央的忠誠。
1939年,陳祖康被派到上海從事情報工作,從陳公博那裡獲得了美國需要的日本剩餘海軍艦隻的位置的情報,從而幫助美軍飛機徹底解決了日海軍艦隊。隨著抗戰的即將勝利,為了保證國民黨軍隊進入上海,他和日軍高級軍官勾結,破壞了共產黨在上海日軍下級官兵中的策反。抗戰勝利後,陳祖康返鄉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並當選為代表。1949年,陳祖康赴臺灣。1960年,又受命赴香港進行反共的情報工作。返回臺灣後,於1979年2月在臺灣病逝,享年78歲。
陳德軒:
陳德軒,福建省漳平縣永福鄉龍車村人。
生前是紅十二軍戰士,1930年犧牲於平和縣大蘆溪,革命烈士。
蔡起八:
蔡起八,福建省漳平縣新橋鄉西埔村大山自然村人。生前是中共閩中工委新橋交通站站長,1946年犧牲。
黃友:
黃友,史稱黃有使,福建漳平和睦裡(今新橋)雲墩村人。原在鄉務農,迫於生計,後改撐船為業。但生活仍然艱難,又到永安、大田、永春一帶闖蕩謀生。一日測字先生對他說:「友者反字出頭也。你要出頭,就要造反,否則就得一輩子受苦」。於是加入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天地會。他創立天地會的支派——紅錢會,成為會首。
黃友起義時間雖短,但它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在福建的封建統治,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國革命運動。
當然,漳平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漳平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