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泥人張」的創始人!

2020-12-09 萌貨說文史

天津,簡稱「津」,別稱津沽、津門,是中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地處中國北部、海河下遊、東臨渤海,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

這裡的盤山位於天津市薊州區西北,該景區始記於漢,興於唐,極盛於清,是自然山水與名勝古蹟並著,佛家文化與皇家文化共融的旅遊休閒勝地。歷史上眾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競遊於此,清乾隆皇帝,先後巡幸盤山32次,留下了歌詠盤山的詩作1702首,並發出了「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嘆。這裡的黃崖關長城在天津市薊州區北28公裡的崇山峻岭之中。始建於公元556年,唐代安祿山在這裡駐紮其精銳部隊――雄武軍。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杜甫《漁陽》詩中寫道:「祿山北築雄武城,舊防敗走歸其營。系書請問燕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詩裡的雄武城,就是黃崖關。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李叔同: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李叔同,中國油畫之鼻祖,是最早在中國介紹西洋畫知識的人,也是第一個聘用裸體模特教學的人。作為藝術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師授課採用現代教育法,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吳夢非等一批負有盛名的畫家、音樂家。

趙普: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州(今天津薊州)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

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觀《論語》。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關於他的具體,詳見小編早期作品)

王廷楨:

王廷楨,字子銘、子明,民國楨威上將軍,勳三位。漢族,直隸天津(今天津市大直沽人)人,日本士官學校第一期中國畢業生。歷任清朝禁衛軍協統,民國天津鎮守使,江寧(南京)鎮守使,陸軍第十六師師長,長江巡閱副使。察哈爾都統等職。1921年因不願意打內戰而放棄察哈爾都統職位和陸軍第十六師指揮權,1923年任蒙疆善後委員會委員兼蒙古前衛鎮守使,臨危受命參與北洋政府計劃武力收復外蒙的準備工作,後因國內外各種矛盾的複雜變化而無奈放棄,1940年由于堅決不當漢奸,財產遭日寇強行查封和霸佔,後終遭日特下毒暗害而亡。

曹錕:

曹錕,字仲珊,出生於天津大沽口(天津市塘沽),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華民國直系軍閥的首領。駐軍保定,被稱為「保定王」。

曹錕在歷史上名聲不好,為了過把總統癮,不惜花大把銀子賄賂選舉者,留下了「賄選總統」的惡名,這也是他的人生汙點。不過他卻有著最低的底線,那就是不當漢奸——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華北淪陷。曹錕的老部下紛紛落水,出任漢奸政權要職。日本侵略者還千方百計地拖曹錕出來當俘虜,年邁的曹錕在劉夫人勸導下,立誓寧肯喝稀粥,也不給日本人辦事。總體講,有功有過。

谷瑞玉:

谷瑞玉,出生於天津一大戶人家,張學良的第二位夫人。

張學良正式的婚姻只有三段,第一段是和于鳳至。張學良的第二段婚姻是和谷瑞玉,因為和于鳳至尚未離婚,所以,谷瑞玉始終都是姨太太,也被稱為隨軍夫人,1922年結婚,1925年,郭松齡反奉失敗後,因谷瑞玉疑似與楊宇霆有牽連,造成夫妻矛盾而離婚。張學良第三段婚姻是和趙四小姐,即趙媞,也名趙綺霞、趙一荻、趙香笙、趙多加。

張伯苓:

張伯苓,原名壽春,字伯苓,後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國現代職業教育家,私立南開系列學校創辦者。西方戲劇以及奧運會的最早倡導者,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張伯苓早年畢業於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後獲得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曾受教於美國教育家、哲學家杜威、桑代克等人。民國三十八年(1948年)六月,曾出任中華民國的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1949年11月底,重慶解放前夕,張伯苓婉拒蔣介石赴臺要求而留守大陸。

張伯苓把教育救國作為畢生信念,先後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接辦四川自貢蜀光中學,形成了著名的南開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大批人才,被尊為「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

竇禹鈞:

竇禹鈞(即《三字經》裡提到的竇燕山),五代後周時人,家住燕山一帶,故人稱竇燕山。經多方認定,天津市薊州區西龍虎峪鎮龍前村,被竇燕山文化研究會最終確認為竇燕山的故鄉。五代後周時期大臣、藏書家。與兄竇禹錫皆以詞學著名。唐末時任幽州掾,歷官齊州、鄧州、安州、同州等八州支使判官。後周時期,升戶部郎中、太常少卿,以右諫議大夫致仕。

竇禹鈞教子有方,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當時侍郎馮道贈詩一首云:「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樁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本人,也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預知時至,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談笑而卒。竇禹鈞是教子有方的典範,現在廣東地區稱父親仍為『老竇』。

田豫:

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區東北)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初從劉備,因母親年老回鄉,後跟隨公孫瓚,公孫瓚敗亡,勸說鮮于輔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時,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歷任穎陰、郎陵令、弋陽太守等。

後來田豫常年鎮守曹魏北疆,從徵代郡烏桓、斬骨進、破軻比能,多有功勳;也曾參與對孫吳的作戰,在成山斬殺周賀,於新城擊敗孫權。官至太中大夫,封長樂亭侯。有一子田彭祖。

李瑞東:

李瑞東,名樹勳,字文侯,號瑞東,別號煙霞逸士,慷慨大方,人稱「小孟嘗君」。清直隸武清縣城東后街(今天津市武清區城關鎮東街)人。李瑞東恭拜武林名師,交英傑俠士,得內外家武功之精義,終將所學所悟衍化生新,創李式太極拳。

對李瑞東一生影響最大者當是王蘭亭。王認為李瑞東幼師文武,性命雙修;讀經誦史,禪佛參道;恭師篤武,博學廣識,定將成為「弘揚吾門之垂範者」。王相繼攜李瑞東向嶽青山(嶽飛後裔)、董海川(一說尹福)和嵩山少林寺海川高僧(有說慧海或龍禪)等或舉薦從師,或締結為友,得以廣納名家武學精髓於一身,最後拜在甘淡然門下。在眾多武術名家的點撥、教誨下,李瑞東逐漸成長為一代武術大師。

曹福田:

曹福田,清朝末年天津義和團首領。直隸靜海人。遊勇出身,在靜海、南皮、慶雲發展義和團。1900年,率領兩千人到天津,建立總壇口。6月18日,曹福田和張德成還有清軍攻打八國聯軍佔據的老龍頭火車站,擊斃俄羅斯軍500人。直隸總督裕祿請他們到總督衙門,與聶士成、馬玉昆討論守衛天津。6月27日,再攻老龍頭火車站,7月14日,天津陷落,曹福田逃回靜海,次年被捕殺。

孫良誠:

孫良誠,字良臣,天津靜海人,少投軍伍,入馮玉祥軍幕,歷直奉,國奉,北伐多役。為馮軍「十三太保」之一,又號「五虎將」之一。及馮敗,投國府,命為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上海解放後被捕。1951年在蘇州獄中病故。

霍元甲:

霍元甲,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字俊卿,生於天津靜海縣。霍元甲出身鏢師家庭,繼承家傳「迷蹤拳」絕技。幼年體弱,在27歲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鄉,時常挑柴到天津去賣。28歲後到天津當上碼頭裝卸工,後來在農勁蓀開設的懷慶藥棧當幫工,升任掌柜。1909年,41歲的霍元甲,由農勁蓀介紹來上海,接受由陳公哲、陳鐵生所創辦「精武體操會」中主教武術。被評為滄州十大武術名人。

孫中山對霍元甲「以武保國強種」的膽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精武會成立10周年之際,他親臨大會,題寫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以示對霍元甲的紀念。

韓慕俠:

韓慕俠,天津津南區大韓莊人,形意拳、八卦掌大師,曾先後隨張佔魁、應文天等九位師傅習武,編採百家而獨具一幟。周恩來在南開學校就讀期間,曾隨其練習武藝,鍛鍊身體。1947年,韓慕俠在窮困中不幸去世。

霍恩第:

霍恩第,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天津靜海小南河村(今屬天津市西青區南河鎮)人。霍恩第是燕青拳(又稱秘宗拳)掌門人,迷蹤拳第六代傳人。霍恩第以保鏢為業,武藝超群,秘蹤拳更是出神入化,常出入關東道上為客商保鏢。他從事保鏢事業從未失過手,但卻和不少強人結下仇,正因為如此,他在四十多歲後便退出鏢行,回鄉務農,閒來則教子侄們習文練武。

霍恩第武藝超群,秘蹤拳更是出神入化,常出入關東,為客商保鏢,霍恩第只鏢窮苦百姓、清白之人,對貪官汙吏決不保鏢,在武林中頗有聲望。

徐士鑾:

徐士鑾,字苑卿,號沅青,天津人,晚清官僚、畫家、著述家、刻書家。所著有《敬鄉筆述》、《古泉叢考》、《宋絕》、《醫方叢話》、《蝶坊居詩文鈔》等存世。

徐士鑾出身天津壽豈堂徐氏,是民國總統徐世昌的曾叔祖。1915年,徐世昌纂修徐氏家譜時,還曾請求徐士鑾為徐家後代沿取字輩。徐士鑾與書畫家華世奎、吳昌碩同出津門碩儒楊光儀門下。鹹豐八年(1858)中戊午科順天舉人,開始步入仕途。後任內閣中書、內閣典籍、文淵閣檢閱、內閣侍讀等職,並記名御史。同治十二年(1873)選授浙江台州知府,但四十九歲便託病辭官。此後三十餘年,他一直賦閒津門,專心著書,「日手一編自娛」。宣統三年(1911),宣統帝退位,徐士鑾「憂心殷殷,文酒酬酢,頹然寡歡」,直至民國四年(1915)八月三十日去世,享年八十三歲。

劉趕三:

劉趕三,清末京劇醜行演員。名保山,字韻卿,天津人。他的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傳神,同時又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能根據劇情自編唱詞唱腔,改變以往醜行"重念不重唱"的狀況。他不僅擅演《連升店》、《請醫》、《法門寺》、《十八扯》、《拾黃金》 等老戲,尤其對一些"醜婆"戲演得最拿手,如《探親家》的鄉下媽媽,演來冠絕一時。

在清末京劇醜行演員中,首屈一指的要數劉趕三。清朝畫家沈蓉圃所作「同光十三絕」的畫像中,將劉趕三在《探親家》中扮演鄉下老媽媽的形象列入其中,與程長庚、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郝蘭田等各行當中最優秀的演員並列,可見當時對他的推崇。在劇界頗有威望,曾被選為精忠廟首。他與楊鳴玉、黃三雄為第一代京劇丑角代表人物。

張明山:

張明山,名長林,字明山,後以字行,天津人,祖籍浙江紹興,著名民間藝術家,有「泥人張」之稱。

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創作,練就一手絕技。為人捏像只須對坐談笑,不動聲色,摶泥入手,頃刻而成;且能藏泥於袖,悄悄摶塑人像,形神畢肖,栩栩如生鬚眉欲動。

「泥人張」彩塑作品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於民間故事、舞臺戲劇,或直接取材於《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

徐悲鴻評張明山泥塑「比例之精確,骨骼之肯定與傳神之微妙,據吾在北方所見美術品中,只有歷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擬之。」也許正因為「真」,怕張明山的伶人也有。據傳,某日,名醜劉趕三登臺演出,看到張明山端坐首席,趕忙退回後臺,他說怕張明山一五一十地捏出了他的醜像。眾人盡皆鬨笑,這一笑,張明山的「泥人張袖口裡捏泥人」也就傳開了。

當然,天津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天津歷史名人呢?

相關焦點

  • 如見故人·喜不自勝|對話張錩 :百年「泥人張」永葆青春的秘密
    走進張錩教授的家中,隨處可見有上百年歷史的泥塑作品。「泥人張」傳承近兩百年,離不開每一代人的努力。張教授介紹,第一代創始人張明山的作品題材大多是肖像人物,或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第二代傳人張華堂的作品題材更多是反映民俗生活,如三百六十行、婚喪嫁娶等;第三代傳人張景祜的作品反映了建國之初的社會生活,如《潑水節》、《東風頌》等。
  • 汝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的創始人!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劉希夷:劉希夷 ,唐朝詩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漢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
  • 「熠熠泥人再生輝」亮相石家莊 60多件泥人張作品向市民免費開放
    「熠熠泥人再生輝」亮相石家莊60多件作品體現泥人張彩塑精神再發展12月15日,「熠熠泥人再生輝」——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泥人張」彩塑進高校人才培養項目》(石家莊市美術館站)結項匯報作品展揭幕,展至12月30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 熠熠泥人再生輝丨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泥人張」彩塑進高校人才培養項目》結項
    而泥人張彩塑藝術就是中華民族雕塑、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之一。天津泥人張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間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雕塑藝術,自張明山創始流傳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六代人的傳承。泥人張彩塑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藝術特色,具有結構比例準確、誇張合理、取捨得當,能真實地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達到了形神兼備,敷彩雅致的美學價值。弘揚傳統文化,豐富高校教學內容是我們每一所藝術專業院校的職責所在。
  • 天津最有「津味」的古街,老字號的集中地,泥人張也在這兒
    我們在初中的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泥人張》,而泥人張的店鋪就在天津一條古街上,這條老街是天津最有「津味」的古街,也是老字號的集中地。這條街就是天津的古文化街,位於天津市南開區通北路,整條行長687米,寬5米,是一條商業街,也是一個免費的5A級景區。
  • 現代年輕人玩盲盒,過去人們玩「泥人張」!
    「泥人張」是著名的天津民間藝術品。It was initiated by Zhang Mingshan, a folk artist of Tianjin, during Daoguang period in Qing Dynasty.
  • 襄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精武英雄!
    襄陽,簡稱「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鄂、豫、渝、陝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這裡已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這裡的襄陽古城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地處漢水中遊南岸,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
  • 清遠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最後一位榜眼!
    這裡的摩崖石刻量多質高,早至唐代,晚至明清,內容廣雜,書法多彩,其中有韓愈、周敦頤、蘇軾等名人題刻。這裡的連州地下河絢麗多彩,令人流連忘返。許多遊客在此留下讚美的詩篇,如著名詩人楊應彬題詩:"淵明風骨王維韻,盡人連州一洞天。如此江山即上界,何須世外覓桃源。"著名作家秦牧1988年5月遊覽地下河後,有感而發寫下遊記《神秘瑰麗的地下河》。
  • 衛輝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鐵道遊擊隊》的作者!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比幹:比幹,牧野(今河南衛輝)人,因封於比地,故稱比幹,也稱王子比幹,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紂王帝辛之叔,殷商王室的重臣。幼年聰慧,勤奮好學。授以少師,輔佐商王帝乙。
  • 吉首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第一代苗族女鼓王!
    這裡的乾州古城歷史源遠流長,具有四千二百多年的歷史,秦漢時期這裡是重要的商埠碼頭,水上交通發達。明清逐漸成為苗疆邊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歷來是湘西古四鎮之首(乾州、鋪市、裡耶、茶洞)。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吳鶴:吳鶴,湖南吉首(鎮溪)人,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
  • 河津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初唐四傑之首!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郤缺:郤缺,姬姓,郤氏,名缺,諡成,即郤成子,春秋時期晉國上卿。東周時晉國冀(故裡在今河津範家莊一帶)人,因其食邑在冀(今山西河津東北),又稱冀缺。在革命生涯中,歷任國民軍排長、連長、營長、旅部副官長,國民革命軍偵察隊隊長、先遣總隊支隊長,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部參謀、幹部政治訓練所隊長、第73師436團團長、第35軍218旅旅長、第65軍101師師長,陸軍暫編第4軍、騎兵第4軍、陸軍第35軍和暫編第3軍軍長,第十二戰區政治部主任兼晉陝綏邊區副總司令,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等職。
  • 深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深州史上連中三元第一人!
    這裡的興隆寺是千年古剎,歷史傳說眾多,於2012年,常濟法師開始千年古剎興隆寺的恢復重建工作,現主體觀音殿等工程已經建造好,該寺已經成為華北地區最具有個性的佛教禪院之一。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張家界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張家界史上唯一的狀元!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張兌:張兌,原名張文悅,張家界市慈利縣五雷山麓張家塌人。元朝至正元年(1341)進士,著有《溪堂集》等書。他能文、能武、能醫,先後在山東德州、江蘇丹徒、湖南茶陵等地作過官,後因不滿朝政腐敗,隱居道教名山五雷山,做了第二代道長,留下不少奇聞軼事。
  • 漳平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天地會支派——紅錢會的創始人!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蘇阿普:蘇阿普,福建龍巖集賢裡(今漳平赤水)香寮人。明嘉靖年間,蘇阿普率眾揭竿而起,於嘉靖四十年(1561)攻佔和睦裡(今吾祠)留地洋水口的三山,後在官軍圍剿中,突圍至赤水龍頭寨,以此為基地,四向出擊,斬官戮吏。
  • 武漢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明清時期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天下四聚之一。清末漢口開埠和洋務運動開啟武漢現代化進程,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 泥人張世家全球首家張宇工坊快閃店在津啟幕
    8月18日,百年御匠之靈——泥人張世家在天津海信廣場開設的全球首家張宇工坊快閃店正式開幕,第六代泥人張——張宇先生攜世家經典傳世之作「清宮舊藏」系列作品亮相津門,為天津大眾帶來了一場文化與藝術的饕餮盛宴。
  • 桂林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廣西史上第一位詩人!
    這裡的東西巷,位于靖江王城正陽門前,分別又稱「正陽東巷」「正陽西巷」,是桂林明清時代遺留下的唯一的一片歷史街巷,空間尺度宜人,是桂林古歷史風貌的觀景區。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趙觀文:
  • 靈寶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隋末第一名將!
    這裡的函谷關位於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因其地處桃林塞之中樞,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唐·胡宿詩),「雙峰高聳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金·辛願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 內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四川史上第一位狀元!
    這裡不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趙雄:趙雄,字溫叔,四川省資中縣文江渡人。宋孝宗時官至右丞相。光宗時,進封衛國公。他直言敢諫,御國,終遭誹謗而去職。張善孖:張善孖,名澤,字善,一作善子,又作善之,號虎痴,男,四川內江人,現代名畫家,張大千的二哥,畫虎大師。少年從母學畫,曾拜李瑞清門下,喜愛武術,跟其弟張大千一師從心意拳大師寶鼎習心意拳及內功十三段。
  • 丹江口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陳世美的歷史原型!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李紀才:李紀才,湖北均縣(今湖北丹江口)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隨父母兄長逃荒到陝西蒲城蘇坊鄉聯武村後李堡落戶。曾在陝西講武堂學習,後參加陝西新建陸軍第一混成協,並加入中國同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