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家族,一段令徐水人引以為豪的歷史……

2021-02-13 鄭氏鄭姓

點擊加入鄭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只要你姓鄭;請您先點擊上面「鄭氏鄭姓」,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鄭氏大家庭

徐水歷史上的名門望族

一個名門望族,從縣西遷到縣城,從元興盛到明,綿延兩朝,一直興旺了十代,在千年古縣安肅(今徐水)史上絕無僅有,世人翹楚。

曾經,一座明朝萬曆年間御賜「柱國坊」過街牌樓,位於安肅縣城內尚書巷,在自家胡同口的南北大街上橫空出世。

一塊太湖奇石,一座太保高峰,默默佇立保定四百多年,而今置身保定古蓮花池,仿佛訴說著滿門忠臣的古老故事。

這就是鄭氏家族,一段令徐水人引以為豪的歷史……

近日,從朋友那兒得知,明代鄭洛御賜牌樓石制殘件收藏於安肅鎮菱角橋(即龍橋)村一農家,我們便相邀探訪。

在楊章鐵的帶領下,我們走到菱角橋村的大河坑旁佇立良久。這個大河坑舊時鄉親們稱「龍潭」,早年旁邊還有一座大橋叫「龍橋」,龍橋村名因此而得。

離龍潭不遠,走進一胡同底,便是尹俊熙家。遠遠便望見一叢翠竹。早春時節,乍暖還寒,萬物蕭疏,這生命的綠意使人眼前一亮。

走進大門,院子東側擺放著一塊塊青石條,這便是聞名遐邇的明代兵部尚書鄭洛御賜「柱國坊」牌樓石制殘件,共九塊。

鄭洛御賜「柱國坊」牌樓建於明朝萬曆十七年(1589年),至1966年遭毀壞拆除。當年,群倒地的牌樓一片狼藉,菱角橋村一石姓男子(已故)將這些殘件石條拉回家,後置於龍潭旁,再後來壘進房牆,多年前拆房才得以重見天日。愛好文物的尹俊熙將其拉回家妥為保存,一晃十幾年過去了。

部分青石殘件

往事如煙,心事如樹,雖然生長,卻在沉默。如今,這些牌樓石制殘件已歷經430年。

請看視頻:

鄭洛,字禹秀,安肅(今河北徐水)人,嘉靖進士。六歲而孤, 少事寡母, 以孝著名。2 5歲中舉,26 歲中進士, 官至兵部尚書, 死後贈太保。鄭洛以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大山西軍務時,能安撫俺答,威望大著,累加太子太保銜(此為石名之由來)。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去世,享年71歲。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七日,朝廷追贈鄭洛為太保,賜諡「襄敏」。

明朝萬曆十七年(1589年),朝廷為褒獎鄭洛的功績,在安肅縣城內尚書巷鄭洛住宅前胡同口的南北大街上,建了一座過街牌坊——名曰「柱國坊」。

牌坊寬2丈,高2丈5尺,青石料柱,通體浮雕雲紋,橫木、石條相連,通體浮雕雲紋,兩柱之間起聯繫作用的橫木樑上裝有一個長石條,雕刻著六寸正楷大字「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書經略七省總鎮三邊鄭洛。」背面雕刻著「柱國坊」三個御書大字。牌坊上都以石料雕刻鬥拱支撐,坊脊上雕刻有龍飛鳳舞圖案。坊頂邊緣刻的蹲臥虎獅裝飾,氣派十足。

到清乾隆年間,鄭洛後代沒落,將鄭宅賣與張柳州。張家嫌宅第前有外姓牌坊礙眼,請能工巧匠用天秤起重法,將整體牌坊遷於宅南橫街,變成了東西過街牌坊。

牌坊一直留存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以「四舊」遺物砸毀,繼而全部拆除。

鄭洛宅院頗大,宅中有花園一座,院中亭榭假山很是雅致,其中有一太湖石為「接天石」,石雖不大,瘦透漏皺,頗有奇趣,張柳州常閒遊於園中賞玩。當時,見一方條石長四尺、寬一尺五寸,有奇秀,潤而堅,頗有古傲之氣,甚是喜愛,遂詩興大發,作《接天石》詩一首刻於石上,詩云:「好塊接天石,如何不接天?一時雲霧起,天與石相連。」

(圖片非實景,均來自網絡)

接天石在多年前城區改造時曾現於世,後回填築於地基之下;條石存於徐水城內張之安家,壘於北房後山牆中,均為鄭氏花園遺物。

鄭氏家族,自元朝時就有名將,威震一方,為官者始自鄭慶。明、清《安肅縣誌》,民國初《徐水縣新志》有傳具載之。

鄭慶,元時遂州黑山(即西黑山村)人,有武略,善撫士卒,先守紫荊關,再戰滹水,破曹州,為遂州總管千戶。其子鄭德隣以父蔭授遂州知州,後改任安州、完州、遼州、莫州知州,遷都漕運使,封宣武將軍。二子鄭德佑,官至百戶。侄鄭德全,授招撫之職。孫鄭璋襲遂州知州。

西黑山村東邊有鄭慶大墓,墓前列石人、石馬,立大碑一通,記述其豐功偉績,稱「鄭慶豐碑」,為安肅縣舊時「八景」之一。到鄭陽時由黑山遷徙遂州定居,至鄭洛時又從遂州遷至安肅縣城內。

明朝時鄭氏家族更加興旺,官職顯赫,中進士者頗多。曾出三朝甲第(進士)——鄭陽、鄭洛、鄭材,六世中丞(尚書級)——鄭通、鄭臻、鄭陽、鄭隆、鄭昱、鄭洛。

鄭氏家族,自元朝鄭慶始直到明朝,一直興旺了十代,列其家譜如下:鄭慶—鄭德隣、鄭德佑、鄭德全—鄭璋—鄭通—鄭臻、鄭隆—鄭陽、鄭昱、鄭旻—鄭洛—鄭樸、鄭棐、鄭檠、鄭棻—鄭延勲、鄭延烋、鄭延昭—鄭爾基、鄭爾圻。

在保定古蓮花池曲步橋北岸坡上,聳立一石碩大奇特,石種為"太湖石",是宋徽宗"壽山艮嶽"的遺石。此石高約4米,狀似一老人攜一少年。石腰鐫刻篆書「太保峰」三字,落款為「門人吳郡顧願為其老師鄭襄敏公題,萬曆甲辰夏日」,刻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1 6 0 4 年, 他的學生吳郡(蘇州)人顧願將很不容易搜集到的、珍貴的「 象皮青」 太湖石題名為「 太保峰」 ,為已故的老師鄭洛(襄敏為諡號)題寫「太保峰」, 以表示對其尊敬的老師永遠的紀念。

將形狀奇特的太湖石名為「 峰」 者,在蘇州有「 冠雲峰」 、「 瑞雲峰」 等,但都以其自然之姿而取名。古蓮池的「 太保峰」 則不但體量大, 姿態富於變化, 而且有其豐富的歷史內涵, 不僅將石喻為巨大的山峰,還象徵鄭洛的為人、政績如同山峰一樣高大,令後人敬仰。

「 太保峰」 原在保定西關外靈雨寺( 今保定八中) 舊址, 1 9 6 5 年移入古蓮池園中保護,成為蓮池一景。

「太保」是我國古代的官名,凡加此銜的,皆為正一品官。「太保峰」示意鄭洛的為人、政績如同山峰一樣高大,令後人景仰,永遠懷念。

關於鄭洛,安肅對他的傳頌頗多,今擇三例。

降生時文官武將把門

有一天,南方一文一武兩個進京趕考的舉子,進了遂成南門,忽然天降大雨,兩個舉子躲到鄭家大院門洞避雨,功夫不大,聽見院內傳來小孩哇哇的哭聲—鄭洛降生了。

接生婆拿著接生的禮品和喜錢,美滋滋地從房內出來,走到大門口時,兩個趕考的舉子問道:「喜婆(指接生婆),這家天添丁了?」接生婆說:是,還是個大胖小子呢!二位舉想,這孩子真有福,有咱文武舉人給把門而生。鄭氏宗親點擊進入全國鄭氏群於是向接生婆道:「這孩子可有福氣,將來至少做七品以上大官。」接生婆道:「借你二位先生的吉言,不求七品八品的,有一品就行了。」二位舉子相視而笑,接生婆不知官品級的區別,隨口一說而已。

後來鄭洛官至尚書之職,乃朝中一品大員,應驗了接生婆一品之說。因鄭洛降生時有文武舉人在門洞避雨,這二人後來都考中做了官,人們都說,鄭洛命大而有福相,生時便有文臣武將把門。

燈籠又亮了

鄭洛上學的時候,每天晚上都到學館裡去讀書。人們發現,鄭洛晚上往返,前後都有人提著燈籠護送。有人告知鄭母,母親問起,鄭洛說不知道,只覺得夜裡走路很明亮。

一天晚上,鄭洛上學去少了盞燈籠。鄭母很奇怪,就問鄭洛:「這幾天可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

鄭洛想了想說:「給鄰居張強寫了一張休書。」

鄭母覺得這件事做得不好:張強是個賭鬼,輸了錢便打老婆,老婆勸說,張強不聽,反要將老婆休了。

鄭母讓鄭洛找到張強,說休書上寫錯了兩個字,索回休書,給他撕了!

第二天晚上,鄭洛上學時,一前一後的燈籠又亮了。

鄭洛紡線

鄭家雖是小康殷實人家,但鄭母要求晚輩勤儉持家,每晚都要兒媳紡線,很晚才休息。鄭洛妻年輕貪睡,紡著紡著便打盹,紡車一停,鄭母便過來責備。

後來每晚紡車嗡翁不停,可紡得穗子很少,鄭母覺得不太對勁。某晚鄭母一看,兒媳早枕著鄭洛的腳睡著了,鄭洛替兒媳空搖紡車。

鄭母沒有發作,心想:兒子這麼疼愛媳婦,做婆婆的要是不疼媳婦,便是不疼兒子。從此,鄭母取消了晚上讓兒媳紡線的規矩。

來源:寒嵐藏奇

相關焦點

  • 中原鄭氏歷史文化
    如前所述的《鄭氏祖源研究》稱:「從血緣上,講鄭姓來源於姬姓,可在鄭氏家族史的譜牒序言中追述其根源。這兩個不同的姓氏,則不能合併歸入一個姓氏的世系中。鄭國史與鄭氏宗族史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姬友姓姬不姓鄭,故不能是鄭氏家族中的始祖,鄭魯公是開始第一位姓鄭者,則為鄭氏家族中的始祖(即一世祖)。」《鄭氏祖源開封》一文還寫到:「對先祖和始祖兩個不同內涵的概念,需加以明確區分。
  • 末代王朝史:南明唐王朱聿鍵與輔政大臣鄭氏家族之間的故事
    因此,隆武政權建立前期,隆武帝對於鄭氏家族極為看重。投桃報李,鄭氏家族也給予了隆武帝最大的支持。即使是隆武二年,鄭氏家族逐漸與隆武帝的關係降至冰點的情況下,隆武帝仍舊能任意調用鄭氏家族成員上前線作戰。隆武二年隆武帝徵蹕閩北時,曾令鄭鴻逵駐仙霞關、鄭成功駐杉關前線。當然,這與隆武帝本人的權謀脫不了干係。當時,鄭氏家族與隆武帝已經離心離德,鄭芝龍本人便藉口留守福州不在左右護駕。
  • 鄭氏家族的這些世界第一,每一個鄭姓人都應該知道,牛氣
    我們鄭氏家族,風風雨雨走過了兩千八百二十五年。桓公的子孫留下了燦爛的鄭氏文明,留下了那些「世界第一」,讓每一個鄭姓人都驕傲!
  • 鄭氏十七房:青磚小瓦馬頭牆,訴說著一個家族的榮耀
    自此開啟了十七房鄭氏的傳奇。鄭氏十七房不是一個古鎮,只是一個古村,是鄭氏數十代含辛茹苦經營形成的世居村落,現存建築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所建。2020年開年第一天,懷著敬仰之情特意來訪問這裡。為什麼?我為「英雄」墨水而來,為「老鳳祥」這個老字號品牌而來,這都是十七房鄭氏家族創造出來的輝煌成就。
  • 鄭氏家族後人何在?
    鄭氏兄弟分離兩國而成為了明朝官員的鄭芝龍很快想起了還在日本的妻兒。公元1630年,他先把大兒子鄭成功接回了中國,但他的妻子田川氏卻被日本德川幕府禁止出國,而小兒子當時還只有3歲,所以也隨母親留在了日本。而當時田川氏及其生父的家族都認為鄭芝龍恐怕不會再回日本了,所以就決定把鄭成功的弟弟過繼給田川家族,並為他取名田川次郎左衛門。
  • 鄭氏發展史(四):隋唐滎陽鄭氏發展到鼎盛時期
    網聚天下鄭氏,傳承鄭氏文化,傳播鄭氏正能量。  經歷了東、西魏和北齊、北周的動亂以後,滎陽鄭氏在隋唐時期的歷史上又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出自第三房鄭洞林的玄孫鄭譯是隋朝的開國元勳之故,而首先顯貴,接著出自第二房鄭小白之後的「南祖鄭氏」第七房鄭仕等相繼在政治舞臺上獲得了一席之地。
  • 【鄭氏專刊】第十二期:鄭氏的族義宗情!
    世界鄭氏祭拜鄭氏三公(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兩場大典,分別在2020年11月9日於華州,11月11日於滎陽舉行。鄭氏世德堂家族理事會派兩名宗親代表,行程2千公裡,歷時5天參加了庚子年世界鄭氏祭拜全部活動。
  • 【鄭氏】一年一度拜祖大典...
    11月11日鄭氏家族的榮耀之日中華兩千多個姓氏,
  • 滎陽鄭氏 • | 考隋唐時期滎陽鄭氏北祖洞林系祖源生活遺址
    滎陽鄭氏 • | 考隋唐時期滎陽鄭氏北祖洞林系祖源生活遺址 下面隋唐時期鄭氏家族發展史實摘錄於邢學敏教授,(1970-),女,山東德州人,史學博士,青島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古社會史。
  • 鄭氏發展史(五):宋元明清鄭姓的全面發展
    網聚天下鄭氏,傳承鄭氏文化,傳播鄭氏正能量。鄭姓在宋元明清的不同朝代中,有不同的發展特點。總計這一時期的鄭姓家族,最著名的有開封鄭皇后和宰相居中的政治世家、莆田鄭樵的「夾漈文化世家、浦江義門大家族、安陸科舉狀元世家、壽昌刑法執法名族等。  元代的鄭姓由於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在政治上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在文化領域仍然保持固有的優勢。
  • 鄭氏的起源與發展
    1、 鄭渾公一支  鄭渾後裔:鄭崇、鄭泰子鄭袤都依附魏晉朝廷,使家族在戰亂頻繁的年代得以發展。在晉代末年,滎陽鄭氏在外遷過程中,有一支鄭渾的後裔曾經一度向黃河以北遷移,後來又回到滎陽,成為北朝隋唐時期滎陽鄭氏的主體,族人先後在十六國中的趙、燕以及北魏等國為官,並獲得了較高的名位。
  • 滎陽鄭氏 • | 滎陽堂
    世界鄭氏網,創立於1999年,世界鄭氏聯誼交流新媒體。
  • 宋元明清時期的鄭氏
    在五代,因為「門第」、「世家」制度被徹底廢除,享受了好幾百年皇恩浩蕩的盧氏、崔氏、鄭氏、王氏、李氏等「世家」便失去了皇上的恩典。鄭氏人在短期內有些沒落了。但是,鄭氏人憑著歷代的發展優勢和良好的教育,不久又在歷史潮流中脫穎而出,重新登上歷史舞臺。
  • 華夏著名的十二大姓氏家族,如今有的叱吒風雲,有的卻銷聲匿跡
    中國古代世家名閥眾多,家族概念始終貫穿在華夏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已成為中國人的一種宗族和文化屬性,陪伴一生。隨著時代更迭,許多曾盛極一時的宗族世家都已銷聲匿跡,他們曾經或許是政壇風雲的時代掌舵者,亦或是攪弄風雲的始作俑者……如今,卻早已消失在歷史的浪潮之中。
  • 深圳一釘子戶,為家族傳承「堅決不搬」,最終結果敲定:成為地標
    在深圳騰訊大樓對面高新園的拆遷項目中,就遇到了一位「釘子戶」:鄭氏祠堂。作為我國的「四大天王」,深圳市的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一路長紅,每一塊地區都稱得上「寸土寸金」,交通便利、位置佳、基礎設施完善的高新園自然也逃不過開發商的眼睛,鄭氏祠堂也被列入了此次的拆遷名單當中,但是無數次的協商也沒能讓鄭氏子孫點頭,他們為了家族傳承「堅決不搬」,最終結果敲定:成為了深圳市騰訊大樓對面的地標性的建築。
  • 深圳「最牛」釘子戶,主人揚言:誰敢拆就把誰買下來,網友:豪橫
    而這處建築卻不是一般的院落,據說這座祠堂始建於明朝時期,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鄭氏家族是最先湧入深圳的移民之一,歷史之上也是人才輩出,該家族的宗祠對於研究深圳地區的歷史,
  • 浦江《鄭氏規範》在中韓發行
    浦江《鄭氏規範》在中韓發行 2021年01月15日 04:50:11來源:浙江在線通訊員 吳文娟 許乾虎 記者 葉夢婷   浙江在線1月15日訊(通訊員 吳文娟 許乾虎
  • 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鄭氏在列哦!鄭家人頂起!
    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徵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離公兵敗自殉。其長子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 鄭氏宗祠的鎮宅之寶—甪端
    這樣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中國最典型的封建大家族,在數百年間所沉積的起居習俗、歷史遺蹟,自然會形成驚世奇觀。而鄭氏義門風物中的甪端是奇觀之中的一大謎題。鄭氏宗祠原有甪端一隻,鄭氏義門把它作為鎮祠之寶。它由金、銀、銅、鐵、錫合成鑄就,長約一米,高近半米,鄭氏義門何時有它,它又從何而來?沒有文字記載。
  • 泰國王朝 鄭氏皇族
    每個姓氏都有一段非凡的歷史,吾族鄭氏,桓公立國創基業四百餘載,史上曾出了十四代君王。至清朝乾隆年間,在異國他鄉的泰國又出了位鄭信大帝,歷經數百年,至今鄭氏仍被視為皇族。 話說鄭信(公元1734—1782年),生於泰國,祖籍澄海市上華鎮華富村,曾任宮廷侍衛太守暹羅大城軍政長官等職,後建立吞武裡王朝,是泰國的開國皇帝。鄭信的父親鄭達,又名海豐,是一位被鄉紳視為浪子的貧窮農民。清雍正初年,鄭達在鄉間難以立足,隨走私暹羅的木帆船,南渡到暹羅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