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入鄭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只要你姓鄭;請您先點擊上面「鄭氏鄭姓」,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鄭氏大家庭。徐水歷史上的名門望族
一個名門望族,從縣西遷到縣城,從元興盛到明,綿延兩朝,一直興旺了十代,在千年古縣安肅(今徐水)史上絕無僅有,世人翹楚。
曾經,一座明朝萬曆年間御賜「柱國坊」過街牌樓,位於安肅縣城內尚書巷,在自家胡同口的南北大街上橫空出世。
一塊太湖奇石,一座太保高峰,默默佇立保定四百多年,而今置身保定古蓮花池,仿佛訴說著滿門忠臣的古老故事。
這就是鄭氏家族,一段令徐水人引以為豪的歷史……
近日,從朋友那兒得知,明代鄭洛御賜牌樓石制殘件收藏於安肅鎮菱角橋(即龍橋)村一農家,我們便相邀探訪。
在楊章鐵的帶領下,我們走到菱角橋村的大河坑旁佇立良久。這個大河坑舊時鄉親們稱「龍潭」,早年旁邊還有一座大橋叫「龍橋」,龍橋村名因此而得。
離龍潭不遠,走進一胡同底,便是尹俊熙家。遠遠便望見一叢翠竹。早春時節,乍暖還寒,萬物蕭疏,這生命的綠意使人眼前一亮。
走進大門,院子東側擺放著一塊塊青石條,這便是聞名遐邇的明代兵部尚書鄭洛御賜「柱國坊」牌樓石制殘件,共九塊。
鄭洛御賜「柱國坊」牌樓建於明朝萬曆十七年(1589年),至1966年遭毀壞拆除。當年,群倒地的牌樓一片狼藉,菱角橋村一石姓男子(已故)將這些殘件石條拉回家,後置於龍潭旁,再後來壘進房牆,多年前拆房才得以重見天日。愛好文物的尹俊熙將其拉回家妥為保存,一晃十幾年過去了。
部分青石殘件
往事如煙,心事如樹,雖然生長,卻在沉默。如今,這些牌樓石制殘件已歷經430年。
請看視頻:
鄭洛,字禹秀,安肅(今河北徐水)人,嘉靖進士。六歲而孤, 少事寡母, 以孝著名。2 5歲中舉,26 歲中進士, 官至兵部尚書, 死後贈太保。鄭洛以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大山西軍務時,能安撫俺答,威望大著,累加太子太保銜(此為石名之由來)。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去世,享年71歲。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七日,朝廷追贈鄭洛為太保,賜諡「襄敏」。
明朝萬曆十七年(1589年),朝廷為褒獎鄭洛的功績,在安肅縣城內尚書巷鄭洛住宅前胡同口的南北大街上,建了一座過街牌坊——名曰「柱國坊」。
牌坊寬2丈,高2丈5尺,青石料柱,通體浮雕雲紋,橫木、石條相連,通體浮雕雲紋,兩柱之間起聯繫作用的橫木樑上裝有一個長石條,雕刻著六寸正楷大字「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書經略七省總鎮三邊鄭洛。」背面雕刻著「柱國坊」三個御書大字。牌坊上都以石料雕刻鬥拱支撐,坊脊上雕刻有龍飛鳳舞圖案。坊頂邊緣刻的蹲臥虎獅裝飾,氣派十足。
到清乾隆年間,鄭洛後代沒落,將鄭宅賣與張柳州。張家嫌宅第前有外姓牌坊礙眼,請能工巧匠用天秤起重法,將整體牌坊遷於宅南橫街,變成了東西過街牌坊。
牌坊一直留存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以「四舊」遺物砸毀,繼而全部拆除。
鄭洛宅院頗大,宅中有花園一座,院中亭榭假山很是雅致,其中有一太湖石為「接天石」,石雖不大,瘦透漏皺,頗有奇趣,張柳州常閒遊於園中賞玩。當時,見一方條石長四尺、寬一尺五寸,有奇秀,潤而堅,頗有古傲之氣,甚是喜愛,遂詩興大發,作《接天石》詩一首刻於石上,詩云:「好塊接天石,如何不接天?一時雲霧起,天與石相連。」
(圖片非實景,均來自網絡)
接天石在多年前城區改造時曾現於世,後回填築於地基之下;條石存於徐水城內張之安家,壘於北房後山牆中,均為鄭氏花園遺物。
鄭氏家族,自元朝時就有名將,威震一方,為官者始自鄭慶。明、清《安肅縣誌》,民國初《徐水縣新志》有傳具載之。
鄭慶,元時遂州黑山(即西黑山村)人,有武略,善撫士卒,先守紫荊關,再戰滹水,破曹州,為遂州總管千戶。其子鄭德隣以父蔭授遂州知州,後改任安州、完州、遼州、莫州知州,遷都漕運使,封宣武將軍。二子鄭德佑,官至百戶。侄鄭德全,授招撫之職。孫鄭璋襲遂州知州。
西黑山村東邊有鄭慶大墓,墓前列石人、石馬,立大碑一通,記述其豐功偉績,稱「鄭慶豐碑」,為安肅縣舊時「八景」之一。到鄭陽時由黑山遷徙遂州定居,至鄭洛時又從遂州遷至安肅縣城內。
明朝時鄭氏家族更加興旺,官職顯赫,中進士者頗多。曾出三朝甲第(進士)——鄭陽、鄭洛、鄭材,六世中丞(尚書級)——鄭通、鄭臻、鄭陽、鄭隆、鄭昱、鄭洛。
鄭氏家族,自元朝鄭慶始直到明朝,一直興旺了十代,列其家譜如下:鄭慶—鄭德隣、鄭德佑、鄭德全—鄭璋—鄭通—鄭臻、鄭隆—鄭陽、鄭昱、鄭旻—鄭洛—鄭樸、鄭棐、鄭檠、鄭棻—鄭延勲、鄭延烋、鄭延昭—鄭爾基、鄭爾圻。
在保定古蓮花池曲步橋北岸坡上,聳立一石碩大奇特,石種為"太湖石",是宋徽宗"壽山艮嶽"的遺石。此石高約4米,狀似一老人攜一少年。石腰鐫刻篆書「太保峰」三字,落款為「門人吳郡顧願為其老師鄭襄敏公題,萬曆甲辰夏日」,刻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1 6 0 4 年, 他的學生吳郡(蘇州)人顧願將很不容易搜集到的、珍貴的「 象皮青」 太湖石題名為「 太保峰」 ,為已故的老師鄭洛(襄敏為諡號)題寫「太保峰」, 以表示對其尊敬的老師永遠的紀念。
將形狀奇特的太湖石名為「 峰」 者,在蘇州有「 冠雲峰」 、「 瑞雲峰」 等,但都以其自然之姿而取名。古蓮池的「 太保峰」 則不但體量大, 姿態富於變化, 而且有其豐富的歷史內涵, 不僅將石喻為巨大的山峰,還象徵鄭洛的為人、政績如同山峰一樣高大,令後人敬仰。
「 太保峰」 原在保定西關外靈雨寺( 今保定八中) 舊址, 1 9 6 5 年移入古蓮池園中保護,成為蓮池一景。
「太保」是我國古代的官名,凡加此銜的,皆為正一品官。「太保峰」示意鄭洛的為人、政績如同山峰一樣高大,令後人景仰,永遠懷念。
關於鄭洛,安肅對他的傳頌頗多,今擇三例。
降生時文官武將把門
有一天,南方一文一武兩個進京趕考的舉子,進了遂成南門,忽然天降大雨,兩個舉子躲到鄭家大院門洞避雨,功夫不大,聽見院內傳來小孩哇哇的哭聲—鄭洛降生了。
接生婆拿著接生的禮品和喜錢,美滋滋地從房內出來,走到大門口時,兩個趕考的舉子問道:「喜婆(指接生婆),這家天添丁了?」接生婆說:是,還是個大胖小子呢!二位舉想,這孩子真有福,有咱文武舉人給把門而生。鄭氏宗親點擊進入全國鄭氏群於是向接生婆道:「這孩子可有福氣,將來至少做七品以上大官。」接生婆道:「借你二位先生的吉言,不求七品八品的,有一品就行了。」二位舉子相視而笑,接生婆不知官品級的區別,隨口一說而已。
後來鄭洛官至尚書之職,乃朝中一品大員,應驗了接生婆一品之說。因鄭洛降生時有文武舉人在門洞避雨,這二人後來都考中做了官,人們都說,鄭洛命大而有福相,生時便有文臣武將把門。
燈籠又亮了
鄭洛上學的時候,每天晚上都到學館裡去讀書。人們發現,鄭洛晚上往返,前後都有人提著燈籠護送。有人告知鄭母,母親問起,鄭洛說不知道,只覺得夜裡走路很明亮。
一天晚上,鄭洛上學去少了盞燈籠。鄭母很奇怪,就問鄭洛:「這幾天可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
鄭洛想了想說:「給鄰居張強寫了一張休書。」
鄭母覺得這件事做得不好:張強是個賭鬼,輸了錢便打老婆,老婆勸說,張強不聽,反要將老婆休了。
鄭母讓鄭洛找到張強,說休書上寫錯了兩個字,索回休書,給他撕了!
第二天晚上,鄭洛上學時,一前一後的燈籠又亮了。
鄭洛紡線
鄭家雖是小康殷實人家,但鄭母要求晚輩勤儉持家,每晚都要兒媳紡線,很晚才休息。鄭洛妻年輕貪睡,紡著紡著便打盹,紡車一停,鄭母便過來責備。
後來每晚紡車嗡翁不停,可紡得穗子很少,鄭母覺得不太對勁。某晚鄭母一看,兒媳早枕著鄭洛的腳睡著了,鄭洛替兒媳空搖紡車。
鄭母沒有發作,心想:兒子這麼疼愛媳婦,做婆婆的要是不疼媳婦,便是不疼兒子。從此,鄭母取消了晚上讓兒媳紡線的規矩。
來源:寒嵐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