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赤峰來說,一年一度的旅遊高峰期馬上就要到了。可是,在我們的那些已成規模的景區裡,可吃的東西除了羊肉串、烤全羊、對夾而外,再很難找到其他小吃。說到「老字號」,那就更是鳳毛麟角了,很難尋找到具有本地特色、有點兒歷史的名牌產品。
無論從地緣優勢還是歷史文化積澱,赤峰地區應當是一個出「老字號」的地方吧!更何況,在過去,也曾湧現過!
華馨飯店的哈達餅
據說,解放後,瀋陽等地曾來赤峰聘請師傅,傳授製作「哈達餅」的手藝,並載文於《遼寧日報》進行介紹。
由此可見,哈達餅不僅是赤峰所獨有的風味食品,還早就名聲在外了。
那麼,這哈達餅到底是怎麼個來頭呢?據記者了解,大約在一百八十年前,赤峰的麵點師在做南沙餅、豆沙餅時,由於劑頭無酥、多油、少餡,成了餘面。如果將那些餘面丟掉就太浪費了,師傅們就想了一個法子,把劑頭擀開,包上酥和糖烙餅,沒想到竟然很受歡迎。
為了與同類面點有所區別,當時的人們別出心裁地給這種小餅子起了這個響亮而又有地方特色的名字——哈達餅。
打那以後,赤峰各大飯店競相製作,「哈達餅」名噪一時。
做哈達餅,要求油麵和水面(水面也要加少許油)各半,軟硬一致,分開揪劑;將水面擀開包上油麵(也叫酥),再擀開,包上糖、香精、瓜仁、青紅絲等,再擀成薄餅。烙哈達餅的時候須小火,翻動時用巧勁兒,否則會成碎片,待呈黃色,出鍋。
哈達餅屬點心類,具有掉在地上粉碎,放在嘴裡不用嚼,酥脆香甜等特點。
在當年,華馨飯店於泉老師傅做的哈達餅最有名。
後來,於泉老師傅把這門手藝傳給了朱正國,朱正國傳給了孫景貴,孫景貴曾在會賓樓工作過。
「火燒劉」的哈達火燒
「哈達火燒」在兩百多年前就出現了,其形狀如上下合在一起的小圓盒子。
早些年,凡是到過「老哈達」(指赤峰街裡)的人,大多會買上一褡褳的「哈達火燒」,或遠途充飢,或贈送親友,既方便又實惠,遠近聞名。
製作哈達火燒的原料是小麥粉。
方法是:先將麵粉和硬,加水因季節不同而變化溫度,把一根專用槓子一頭插進案前預先挖好的牆眼、鐵環或繩套中,雙手握住另一端來回移動軋面,也有用腿壓槓的。
或許,這就是「哈達火燒」又叫「槓子火燒」的原因吧!
將面揉壓一定程度後揪劑,搓成蘑菇狀,翻個兒,裝模子,用手壓實,隨即從模子裡再磕出。
火燒的模子為圓形,中印字號,寸厚,拳頭大小。
最早的哈達火燒是沒有模子的,用手搓,上掛簷。這其中,赤峰街李雲堂做的「手火燒」很有名。
哈達火燒的烤爐也很有講究,是個長、寬、高各約一尺的圓形鐵器。烤制時,待火將餅子烤到下部透黃,再翻個兒,用針鏵子在腰間劃一圈,熟透出爐。燃料使用無煙煤,火燒鏟子前部是個圓圈,翻動時只在原地,稍有不慎,就會滑入火口。
哈達火燒的特點是不怕擠壓,不怕冷凍,不怕日曬,不發黴變質。裝在車上,馱在馬背上,放到褡褳裡都行。其中有牛肉火燒,白永俊家給王爺局子曾做過加白糖、黃油的火燒。
在老赤峰街曾有二十多家經營哈達火燒的鋪子,以「火燒劉」、白起財、李鳳清等幾家最有名。
赤峰切糕
在老赤峰,逢年過節或蓋房子搭屋,都要吃切糕,有的人家甚至還要向商家提前訂購整個的切糕坨子。
切糕,即黏糕。
蒸好的黏糕一般是個圓圓的如車輪子般的坨子,零售或食用時須一片片切下來,所以俗稱「切糕」。製作赤峰切糕的黃米品種主要是「大紅黍」、「大枝黃」,具有籽粒肥大無雜色,蒸出來的黏糕金黃金黃的,配之以紅芸豆和大紅棗,色香味俱佳。
當年,赤峰切糕很有名氣,經營者多為回族。往來客商,飲食起居無定時,切一塊筋道而不懈胎的切糕,好吃又實惠。
從選料、配料、淘洗到碾壓,製作赤峰切糕都要注意衛生和方法。一般來說,一鍋切糕要用黃米四十公斤,紅芸豆十公斤,大紅棗二點五公斤,三種料各成層次,造型很好看。
郭家爐刀剪
大約在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郭家爐刀剪鋪」在赤峰安門立戶。打那以後,老赤峰人以能買到郭家爐的刀剪為快事。
郭家第三代傳人叫郭興武,他十三歲時就隨父親從山東章丘「打散活」來到赤峰。在赤峰立足後,郭興武同大哥、侄子和父親四人苦心經營,逐漸有了名氣,「郭家爐」也改為「郭家爐刀剪鋪」了。
郭家爐靠「刃子活」創牌子,淬火突出、鋼條寬、鋼口好、刃口鋒利、不捲刃、堅固耐用,包攬了赤峰大小飯店的刀具,民間的菜刀、剪子更是供不應求。它還兼營鋤板、鋤鉤、鐮刀、刮鋤等農具,為農民們所喜愛。公爺府、老府等地幾百裡以外的農民也常來「郭家爐」包購、訂做。
郭興武十九歲時上爐掌鉗,不久就成了鐵行的名師。
「永記」風匣
現在的人們已經很少再用風匣了,很多小孩子甚或不知其為何物了。可是在過去,風匣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之物。
風匣是「土名」,學名叫風箱。
風匣就是早年間做飯時用的「鼓風機」,一拉一推把風送到灶裡,吹得灶裡的火呼呼作響,火頭旺飯才能做熟,菜才能熬好。
大約在1910年前後,楊明遠的父親楊裕和、叔叔楊森把製作風匣這行手藝從凌源帶到了赤峰街。開始的時候,他們在街頭「打散活」,上世紀二十年代後在三道街西屯路南立腳設鋪。從那以後,「永記」生意興隆,成為名牌。當時赤峰街經營風匣的有七八家之多,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永記」的冒牌貨也就出來了。「永記」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改為「老永記風匣」,以示區別。
「永記」風匣之所以受歡迎,特點有三:一是風大省煤,由於風大而比別的風匣省一半的煤;二是堅固耐用,風匣磨禿了把手也不會壞;三是用料講究,從火柴箱子、煙箱和茶葉箱中精選好板材,再配以優質木料。
永記風匣是楊明遠的世傳祖業。
早年,他的爺爺楊福臨從山東學藝回來,在凌源老家經營了三十多年。
「永記」專營風匣,有民用、鐵匠爐專用等各種規格,也可按用戶的具體要求製作,在錦州、平泉等地也很有名氣。
「復生隆」對夾
1917年,「復生隆」對夾鋪在頭道街開業,掌柜的是蘇德標的父親,集資二百塊銀元起家。
那一年是民國六年,赤峰街的居民頭一次嘗到了一種名為「對夾」的食品。
蘇家祖籍是河北省,老家在天津、保定之間。為了生計,蘇德標的父親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來到赤峰街做小本生意。
「復生隆」最初開設在頭道街,後來遷到二道街華興飯店東隔壁。
民國十四年,1925年,蘇德標的父親去世,蘇德標成了「復生隆」的當家人。
「復生隆」最初僱用三四個工人,後來增加到十多人,工人工資每月六塊銀元,膳食由店鋪供給。這在當時的赤峰飲食行業中算是一家較大的店鋪了。
大體說來,從民國十七、八年到偽滿頭三四年,也就是1928年到1936年間是復生隆的生意最興隆的時期。到了1942年,在日、偽的壓榨之下,復生隆無以為濟,只好關門,一直歇業到1945年秋天。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了,赤峰第一次解放,復生隆恢復營業。1947年6月赤峰第二次解放,復生隆跟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八縱隊後勤部建立了協作關係。按照雙方籤訂的合同,第八縱隊後勤部支援復生隆一筆資金,復生隆每月供給部隊三十至五十斤肉、油,改善指戰員們的夥食。第八縱隊不久就南下進關了,蘇德標把一千元資金還給了八縱後勤部,由一個姓劉的管理員收下。
蘇德標的手藝是在北京三裡河裕盛樓學的。
蘇德標二姑的大伯子姓梁,曾在清末的「奏事處」當廚子。梁師傅經常到裕盛樓肉鋪買肉,就把皇宮裡御膳房燻肉、燒雞的技術傳授給了裕盛樓的人。正是依靠著這種關係,蘇德標從十五歲開始在裕盛樓學藝兩年。
「復生隆」的對夾,一直是保質保量,不叫顧客吃虧,一角錢(舊幣)可以買五個對夾。按十六兩的舊制秤,每個燒餅重二兩,夾上熟肉一兩,肉的肥瘦由顧客挑選。燒餅、夾肉,都要逐一過秤,保證夠分量。生意興隆的時候,每天要賣掉四袋(每袋二十公斤)的白面,在那個時候已經相當不錯了,資金最高時曾達到一千塊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