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舌尖上的赤峰」裡的「老字號」美食

2021-01-09 中國文明網

    對於赤峰來說,一年一度的旅遊高峰期馬上就要到了。可是,在我們的那些已成規模的景區裡,可吃的東西除了羊肉串、烤全羊、對夾而外,再很難找到其他小吃。說到「老字號」,那就更是鳳毛麟角了,很難尋找到具有本地特色、有點兒歷史的名牌產品。

  無論從地緣優勢還是歷史文化積澱,赤峰地區應當是一個出「老字號」的地方吧!更何況,在過去,也曾湧現過!

    華馨飯店的哈達餅

  據說,解放後,瀋陽等地曾來赤峰聘請師傅,傳授製作「哈達餅」的手藝,並載文於《遼寧日報》進行介紹。

  由此可見,哈達餅不僅是赤峰所獨有的風味食品,還早就名聲在外了。

  那麼,這哈達餅到底是怎麼個來頭呢?據記者了解,大約在一百八十年前,赤峰的麵點師在做南沙餅、豆沙餅時,由於劑頭無酥、多油、少餡,成了餘面。如果將那些餘面丟掉就太浪費了,師傅們就想了一個法子,把劑頭擀開,包上酥和糖烙餅,沒想到竟然很受歡迎。

  為了與同類面點有所區別,當時的人們別出心裁地給這種小餅子起了這個響亮而又有地方特色的名字——哈達餅。

  打那以後,赤峰各大飯店競相製作,「哈達餅」名噪一時。

  做哈達餅,要求油麵和水面(水面也要加少許油)各半,軟硬一致,分開揪劑;將水面擀開包上油麵(也叫酥),再擀開,包上糖、香精、瓜仁、青紅絲等,再擀成薄餅。烙哈達餅的時候須小火,翻動時用巧勁兒,否則會成碎片,待呈黃色,出鍋。

  哈達餅屬點心類,具有掉在地上粉碎,放在嘴裡不用嚼,酥脆香甜等特點。

  在當年,華馨飯店於泉老師傅做的哈達餅最有名。

  後來,於泉老師傅把這門手藝傳給了朱正國,朱正國傳給了孫景貴,孫景貴曾在會賓樓工作過。

  「火燒劉」的哈達火燒

  「哈達火燒」在兩百多年前就出現了,其形狀如上下合在一起的小圓盒子。

  早些年,凡是到過「老哈達」(指赤峰街裡)的人,大多會買上一褡褳的「哈達火燒」,或遠途充飢,或贈送親友,既方便又實惠,遠近聞名。

  製作哈達火燒的原料是小麥粉。

  方法是:先將麵粉和硬,加水因季節不同而變化溫度,把一根專用槓子一頭插進案前預先挖好的牆眼、鐵環或繩套中,雙手握住另一端來回移動軋面,也有用腿壓槓的。

  或許,這就是「哈達火燒」又叫「槓子火燒」的原因吧!

  將面揉壓一定程度後揪劑,搓成蘑菇狀,翻個兒,裝模子,用手壓實,隨即從模子裡再磕出。

  火燒的模子為圓形,中印字號,寸厚,拳頭大小。

  最早的哈達火燒是沒有模子的,用手搓,上掛簷。這其中,赤峰街李雲堂做的「手火燒」很有名。

  哈達火燒的烤爐也很有講究,是個長、寬、高各約一尺的圓形鐵器。烤制時,待火將餅子烤到下部透黃,再翻個兒,用針鏵子在腰間劃一圈,熟透出爐。燃料使用無煙煤,火燒鏟子前部是個圓圈,翻動時只在原地,稍有不慎,就會滑入火口。

  哈達火燒的特點是不怕擠壓,不怕冷凍,不怕日曬,不發黴變質。裝在車上,馱在馬背上,放到褡褳裡都行。其中有牛肉火燒,白永俊家給王爺局子曾做過加白糖、黃油的火燒。

  在老赤峰街曾有二十多家經營哈達火燒的鋪子,以「火燒劉」、白起財、李鳳清等幾家最有名。

  赤峰切糕

  在老赤峰,逢年過節或蓋房子搭屋,都要吃切糕,有的人家甚至還要向商家提前訂購整個的切糕坨子。

  切糕,即黏糕。

  蒸好的黏糕一般是個圓圓的如車輪子般的坨子,零售或食用時須一片片切下來,所以俗稱「切糕」。製作赤峰切糕的黃米品種主要是「大紅黍」、「大枝黃」,具有籽粒肥大無雜色,蒸出來的黏糕金黃金黃的,配之以紅芸豆和大紅棗,色香味俱佳。

  當年,赤峰切糕很有名氣,經營者多為回族。往來客商,飲食起居無定時,切一塊筋道而不懈胎的切糕,好吃又實惠。

  從選料、配料、淘洗到碾壓,製作赤峰切糕都要注意衛生和方法。一般來說,一鍋切糕要用黃米四十公斤,紅芸豆十公斤,大紅棗二點五公斤,三種料各成層次,造型很好看。

  郭家爐刀剪

  大約在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郭家爐刀剪鋪」在赤峰安門立戶。打那以後,老赤峰人以能買到郭家爐的刀剪為快事。

  郭家第三代傳人叫郭興武,他十三歲時就隨父親從山東章丘「打散活」來到赤峰。在赤峰立足後,郭興武同大哥、侄子和父親四人苦心經營,逐漸有了名氣,「郭家爐」也改為「郭家爐刀剪鋪」了。

  郭家爐靠「刃子活」創牌子,淬火突出、鋼條寬、鋼口好、刃口鋒利、不捲刃、堅固耐用,包攬了赤峰大小飯店的刀具,民間的菜刀、剪子更是供不應求。它還兼營鋤板、鋤鉤、鐮刀、刮鋤等農具,為農民們所喜愛。公爺府、老府等地幾百裡以外的農民也常來「郭家爐」包購、訂做。

  郭興武十九歲時上爐掌鉗,不久就成了鐵行的名師。

  「永記」風匣

  現在的人們已經很少再用風匣了,很多小孩子甚或不知其為何物了。可是在過去,風匣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之物。

  風匣是「土名」,學名叫風箱。

  風匣就是早年間做飯時用的「鼓風機」,一拉一推把風送到灶裡,吹得灶裡的火呼呼作響,火頭旺飯才能做熟,菜才能熬好。

  大約在1910年前後,楊明遠的父親楊裕和、叔叔楊森把製作風匣這行手藝從凌源帶到了赤峰街。開始的時候,他們在街頭「打散活」,上世紀二十年代後在三道街西屯路南立腳設鋪。從那以後,「永記」生意興隆,成為名牌。當時赤峰街經營風匣的有七八家之多,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永記」的冒牌貨也就出來了。「永記」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改為「老永記風匣」,以示區別。

  「永記」風匣之所以受歡迎,特點有三:一是風大省煤,由於風大而比別的風匣省一半的煤;二是堅固耐用,風匣磨禿了把手也不會壞;三是用料講究,從火柴箱子、煙箱和茶葉箱中精選好板材,再配以優質木料。

  永記風匣是楊明遠的世傳祖業。

  早年,他的爺爺楊福臨從山東學藝回來,在凌源老家經營了三十多年。

  「永記」專營風匣,有民用、鐵匠爐專用等各種規格,也可按用戶的具體要求製作,在錦州、平泉等地也很有名氣。

  「復生隆」對夾

  1917年,「復生隆」對夾鋪在頭道街開業,掌柜的是蘇德標的父親,集資二百塊銀元起家。

  那一年是民國六年,赤峰街的居民頭一次嘗到了一種名為「對夾」的食品。

  蘇家祖籍是河北省,老家在天津、保定之間。為了生計,蘇德標的父親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來到赤峰街做小本生意。

  「復生隆」最初開設在頭道街,後來遷到二道街華興飯店東隔壁。

  民國十四年,1925年,蘇德標的父親去世,蘇德標成了「復生隆」的當家人。

  「復生隆」最初僱用三四個工人,後來增加到十多人,工人工資每月六塊銀元,膳食由店鋪供給。這在當時的赤峰飲食行業中算是一家較大的店鋪了。

  大體說來,從民國十七、八年到偽滿頭三四年,也就是1928年到1936年間是復生隆的生意最興隆的時期。到了1942年,在日、偽的壓榨之下,復生隆無以為濟,只好關門,一直歇業到1945年秋天。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了,赤峰第一次解放,復生隆恢復營業。1947年6月赤峰第二次解放,復生隆跟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八縱隊後勤部建立了協作關係。按照雙方籤訂的合同,第八縱隊後勤部支援復生隆一筆資金,復生隆每月供給部隊三十至五十斤肉、油,改善指戰員們的夥食。第八縱隊不久就南下進關了,蘇德標把一千元資金還給了八縱後勤部,由一個姓劉的管理員收下。

  蘇德標的手藝是在北京三裡河裕盛樓學的。

  蘇德標二姑的大伯子姓梁,曾在清末的「奏事處」當廚子。梁師傅經常到裕盛樓肉鋪買肉,就把皇宮裡御膳房燻肉、燒雞的技術傳授給了裕盛樓的人。正是依靠著這種關係,蘇德標從十五歲開始在裕盛樓學藝兩年。

  「復生隆」的對夾,一直是保質保量,不叫顧客吃虧,一角錢(舊幣)可以買五個對夾。按十六兩的舊制秤,每個燒餅重二兩,夾上熟肉一兩,肉的肥瘦由顧客挑選。燒餅、夾肉,都要逐一過秤,保證夠分量。生意興隆的時候,每天要賣掉四袋(每袋二十公斤)的白面,在那個時候已經相當不錯了,資金最高時曾達到一千塊銀元。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老南陽——「察院街」的美食傳奇
    六指餃子(閆天喜餃子)、謝頂大果子、楊老四胡辣湯、長春軒滷肉、復興昌醬菜……這條僅有631米長,舊稱「察院街」的老街,卻演繹和存留著老南陽最為精彩的美食傳奇。記者踏訪民主街,找尋曾經的「舌尖上的老南陽」……
  • 舌尖上的雲南美食指南在博鰲論壇上首發
    「尋找雲南最好吃的100家老牌餐廳」活動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見到成果: 《舌尖上的雲南——美食指南》首發式在2020博鰲國際美食文化論壇上隆重舉行,集中展示了雲南老牌地方餐飲業的風貌與多姿多彩的雲南美食文化,博鰲國際美食文化論壇的高福理事長為雲南最好吃的100家老牌餐廳的雲南企業頒獎
  • 舌尖上的長沙美食
    舌尖上的長沙美食先介紹長沙吧!「長沙」之名最早見於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
  • 甘肅有哪些美食?細數最全的甘肅美食之舌尖上的甘肅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舌尖上的甘肅,有哪些東西呢,接下來列給你們。1、蘭州牛肉麵 2、靖遠羊羔肉 3、平涼饢 4、平涼炒麵 5、手抓羊肉 6、釀皮子 7、搓魚子 8、藏包子 9、臊子麵 10、天水漿水面 11、靜寧燒雞等等。
  • 舌尖上的美食-鄭州國際會展中心尋訪「華尊堂」食品
    歲末年初,河南科技報聯合國內多家主流新聞門戶網站,將陸續推出系列專題報導《舌尖上的老家味道》,和廣大網友分享美味特產、佳餚背後的故事,共同搜尋河南人的家鄉味道,揭秘河南人專屬舌尖上的密碼。在任何一個地方,細心的人總能在飲食中品味當地的風土人情,在河南,亦是如此。這裡不僅有濃厚的民俗文化和歷史沉澱的食肆,更有充滿「人情味」的地道美味。
  • 舌尖上的內蒙古|赤峰饕餮盛宴
    赤峰人傑地靈,飲食文化更是獨具特色。我們精選了28種風味、近百種口味的赤峰美食,讓您一飽眼福,希望他日赤峰做客,一併餐之。通過參考一些經驗和資料,將大部分美味的工藝做法做了介紹,食神們可以參考也可以在留言處補充兩句。一、中京遼王宴遼中京遺址位於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以西約15公裡的鐵匠營子鄉和大明鎮之間的老哈河北岸。
  • 細數舌尖上的海南非遺美食,快來「拔草」
    常言說,「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人們對於食物的記憶總是綿長的,美食的靈魂傳承,往往來自於家鄉文化和情感的寄託。這些歷經歲月沉澱下來的美味,更是樣樣都不得了!今天,小編帶你一起了解海南各類「非遺」美食,做一個有文化的海南吃貨吧!海南文昌雞,海南省文昌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文昌雞是海南省的地方雞種,已有400多年的養殖歷史,具有皮薄嫩滑、肉味馥香的特點。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它營養豐富,色、香、味、型、營養俱佳,百吃不厭,而做法也是看似簡單,卻藏著不少年熬出來的秘密。
  • 舌尖上的貴州(三)——貴陽美食之早餐夜宵篇
    上碗時,切肉成薄片蓋糯米飯上食用。貞豐糯米飯,米香肉酥,油而不膩,色彩美觀,味濃爽口,堪稱獨特的傳統美食。2釐米寬的長條放入盤中,用沸水燙一下,加入半勺涼開水和氽熟的綠豆芽,再將大頭菜、鹽菜、酥黃豆、蔥花放於米皮上,用紅油辣椒、醬油、醋、味精、麻油、花椒油、姜蒜水兌成汁澆淋在米皮上即成。
  • 舌尖上的美食之舌尖上的鄭州,走過路過一定不能錯過的美食扛把子
    說起鄭州,那可是名副其實的歷史古都,5000年前,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就出生並建都在鄭州這片土地上。作為河南省的省會,鄭州無論在政治,經濟,旅遊行業都很發達,同時旅遊行業的發展也奠定了美食行業的發展。鄭州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五次為都,這也就是為什麼鄭州美食多的原因了。不過要說起鄭州美食,有機會一定要帶女朋友去嘗嘗,這才是談戀愛的正確打開方式。早起,一定要帶她去喝一碗正宗的方中山胡辣湯。然後再來一份網紅雞蛋漢堡。中午帶她去國民四廠,來一碗四廠獨有的咖喱燴麵。下午帶她去永安街,嘗嘗永安三絕:螺獅粉,椒鹽香豆腐,烤鴨腸。
  • 《舌尖上的雲南——美食指南》昆明首發 雲南100家老牌餐廳發布
    《舌尖上的雲南——美食指南》昆明首發式現場會上,《舌尖上的雲南——美食指南》昆明首發式隆重舉行,入圍「雲南最好吃的100家老牌餐廳」的昆明地區、曲靖地區、大理地區、玉溪地區50多家餐飲業代表參加了大會,雲南省餐飲與美食行業協會會長張憲榮、昆明市餐飲與美食行業協會會長徐強為入選企業頒發了獎牌。
  • 【舌尖上的美食】新疆烤羊肉串
    新疆的烤羊肉串可以說是風靡全國的一種小吃,在城鄉、街頭和集市上隨處可見,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1986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陳佩斯、朱時茂合作表演了小品《烤羊肉串》,使吐魯番這一風味小吃聲名大噪,蹤跡遍及全國。
  • 舌尖上的泉州,泉州美食分享
    提到泉州,那就不得不說一檔超級火的美食節目《時間上的中國》,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泉州就是一座被這檔節目點名多次的城市,所以可見泉州的美食之多。在泉州,很多地道的泉州人的一天都是由一碗美味的米線糊開啟的,面線糊作為古早味的美食經典,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
  • 細數江津舌尖上的五大非遺美食,樣樣都大有來頭!
    這些富足而祥和的物產,是江津美食的淵藪,也是無數美食愛好者的天堂。江津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為南宋時期。夕陽西下,炊煙渺渺,穿過江津的大街小巷,儘是充盈在鼻尖的美食香氣,人間煙火......02 尖椒雞麻辣爽口,肉質鮮嫩有句俗語說, 「辣子雞,辣子雞,辣子堆裡去找雞」 。吃尖椒雞也是同理,你需要從一盤綠油油的尖椒裡,找到藏著「星星點點」的雞肉,火燎火燎的辣味,更是讓你吃得 「涎水四濺兮,愈愛兮」 。
  • 酸菜味兒的赤峰鄉情
    僅從地域意義上講,高度同質化的城市建設已讓許多人目光裡的故鄉消失,但從這一方水土生長出來的胃口卻始終固守故鄉的記憶,為「身不二土」作出鮮活的註腳。作者生於赤峰,久居呼市,多年來鄉音未忘,鄉味亦未改。在酸菜缸已按捺不住酸菜香的冬日,編者特從作者微信朋友圈採錄三篇專寫赤峰酸菜美食的小段子,按時序排布,編為一整篇主題文圖。短文談的既是酸菜之味,更是桑梓之情。
  • 舌尖上的桂林美食~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座城市不僅僅是有山水還有隱藏在各個小巷子裡的美食一提到廣西桂林美食,大家第一想到的肯定是桂林米粉。經典的滷菜粉是靠滷水調味的幹拌粉,配上幾片滷肉和酸過的小菜。滷水通常裝在一個小壺裡,和配菜一起放在佐料區,看上去隨意且不起眼,但每一個桂林人都懂得滷水即是桂林米粉的靈魂。配料無外乎八角、桂皮、甘草、羅漢果等,牛骨和豬骨的加入也很常見,但因為涉及配比和火候等因素,每家店熬製出來的滷水都不盡相同。滷水難熬,也難怪桂林米粉一出了桂林就水土不服,好好的幹拌粉清一色都變成了湯粉。
  • 山西美食 | 舌尖上的極致誘惑
    堯舜禹在這裡發家,晉商在這裡輝煌,伴著悠長的文化,美食也是一路傳承。從辛棄疾的「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未歸?」,到蘇軾的「蘆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再到杜甫的「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翻疑柁樓底,晚飯越中行。」這些無處不體現著人類對美食的喜愛與追求。今天我們就帶大家看看山西有哪些美食吧!
  • 舌尖上的歐洲:西班牙美食
    和以上這些活動的聞名與喧囂相比,西班牙的美食更像是一片細膩而充滿想像力的土壤。從風味絕佳的各種Tapas小吃店,到眾多名聲顯赫的米其林餐廳,從裡奧哈的葡萄酒,到讓人終生想念的西班牙火腿,沒有人會說在西班牙吃不好。要真正了解西班牙,需要調動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各個層面去全面解構其靈性和華美,而西班牙美食,絕對是不可錯過的一場豔遇。
  • 舌尖上的揚州,從這家飯店的包子開始,最貴的35一個,遊客:值得
    說到揚州,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句: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歷來就是風光秀美的風景城、人文薈萃的文化城,也是一座舌尖上的美食之都。百年老字號裡的揚州味道,從一屜屜冒著熱氣的富春包子開始,大概是最好的打開方式了。初冬的揚州,是清爽溫潤的,於夜色闌珊時分,我抵達了這座嚮往已久的城市,揚州朋友告訴我,來到揚州,第一要緊的事情就是要帶我去品嘗一下富春飯店的包子,當時我心裡有個疑問,揚州作為美食之都,特色小吃應該很豐富,為什麼朋友單單推薦了這裡的包子?
  • 細數新加坡今年最「奇葩」的月餅口味!
    在工藝上,制皮、制餡均有獨到之處,外皮棕紅有光,並有清晰、凹凸的圖案;餡心重在味道和質地。在風味上,善於利用各種呈味物質的互相作用構成特有風味。潮式月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糕類名點,屬酥皮類餅食,是中國四大月餅流派之一,常見的潮式月餅(圓形)的主要特點是皮酥餡細,油不肥舌,甜不膩口,其按內餡種類可分綠豆、烏豆、水晶、紫芋等種類,內核則包括蛋黃或海鮮等多種(可無內核)。
  • 細數東莞特色美食 開啟暑期尋味之旅
    醬香醇厚白酒搭配上水鄉特色菜、國際美食薈萃與中外美酒的碰撞,還有那溫潤黃酒與鮮美螃蟹在舌尖上的交流……近日,領略東莞美食,傳播東莞美食美酒文化的「豐味東莞」系列活動在聖豐盛宴酒家迎來了最後一期。嫣然表示,暑假馬上就要到了,熱愛美食的家長和學生們可以趁著暑期的美好時光,領悟東莞不同鎮區的優美風景和風土人情,盡情體驗一把舌尖上的豐味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