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學培養出來的數學計算天才不少,可是數學家卻寥寥無幾;我們的大學培養出來的優秀程式設計師多如牛毛,可是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卻鮮為人知;我們的在技術的應用上或許行雲流水,可是在科學的創造上,卻是很多領域還被卡著脖子……為何我們的大學、我們的教育教不出真正有創造力的人才?看完德國人對於教育的理解和實踐,或許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01態度決定一切,尤其是科教方面
說起德國人的教育,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德國人的謹慎、嚴肅的科研態度。以至於德國無論是在技術工人、科技、機械、工藝進而自動化方方面面都是處於國際領先的地位。
而我們熟知的愛因斯坦、居裡夫人等偉大的科學家,也都是來自於德國,這和這份培育發達的科教土壤是分不開的。那麼德國人對於教育的土壤又是有哪些特點呢?其實,暫且不論德國人的教育是什麼特點、有哪些過人之處,光看德國人的態度就使得這個國度很適合出科學家和創新型的人才。
02德國的教育有哪些特點
德國的教育其實是相對來說很自由的。比如學齡前的孩子不需要學習太多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學校也沒有開設什麼早教課。在德國的幼兒園,其實是更像是保育所。大多教的是一些生活常識,比如過馬路的交通規則、超市買東西、郵寄物品等。他們重視培養孩子的領導力和創造力,大部分時間是帶孩子去接觸大自然,感知這個社會。
其實,相對來說德國人的教育在學齡前更為尊重自然規律,而不作過多的幹涉。他們認為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這個階段的特點,過早地給孩子輸入知識是在限制想像力的生長。
學習負擔輕,才能真正去接觸這個世界,進而去思考和獨自探索。小學時期的德國學生,只需要上半天課,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玩。德國學生的學習也不是花裡胡哨的,而是什麼實用些什麼。比如:學科學的時候直接動手操作,學語言直接進入場景講各種情況下需要的用語。
在德國,課堂帶給孩子的是快樂的體驗,也沒有什麼作業,自然會更加激發孩子的興趣,也更利於孩子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自然創新能力也是在潛移默化中就在每個人的骨子裡形成。
03學生更體面,學業更利己利他
相比國內數不完的考試和排名,在德國的孩子相對;來說更體面。即使是初高中,也很少組織考試,更不會公布希麼排名。沒有了成績的束縛和壓力,拋開包袱,更容易成才。
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生也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學習,對未來的規劃也也由個人意願生成,實用性極強。而且,德國的技術工人的待遇和社會地位不亞於一個中國的科級幹部。而在國內,大學本科畢業也只能當一個普通的個人,晉升無望,地位更是談不上。
我們的學生前二十多年都在忙著應付考試和分數,好不容易到了大學可以有一點的自主學習權力,可還是被各種考試,英語四六級等等牽絆住了前進的腳步。而在德國一個人小時候興趣的積累,使得他很長時間都可以在喜歡的方向深度研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思維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各國的教育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日新月異,教育的發展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這樣才不會被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