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過《士兵突擊》,那你應該還記得在劇中許三多常說的一句話:「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兒,就是好好活。」
可到底什麼是好好活?什麼是有意義?很顯然,單純的許三多是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
《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一書的作者羅伯特·所羅門教授大概給了我們一些答案。
假如我們發明了一臺機器,它連著許多電機和一個生命維持系統,名叫快樂箱,只要你進入這個箱子,就會體驗到一種特別快樂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會一直持續下去,它會產生足夠多的變化,讓你永不厭倦。
現在我們想邀請你試試,你隨時都可以出來,不過我們要提醒你的是,凡是進到箱子裡的還沒有誰願意出來過,我們給他們接通了生命維持系統,他們就在那裡耗完了自己的一生,現在輪到你做決定了,你願意跨進快樂箱嗎?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揭示你看中的是什麼?如果你看中的是享樂和舒適,你應該進去,你不願意進去是因為還有理想要實現,不想離開你的朋友和戀人嗎?可是你追求成就,想和朋友戀人在一起,不也是為了快樂嗎?
什麼才是快樂?
很多人說人生的意義就是追求快樂,可什麼才是快樂?
如果快樂就是一種感官體驗,恐怕沒有什麼比吸毒更讓人快樂的了。但大多數人都不想要這種快樂。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讓人描述自己一天當中每段時間的感受,發現人們對生活的看法其實是自相矛盾的。拿養小孩來說,要換尿布、洗碗、處理孩子的哭鬧,這些都是非常不愉快的事。然而大多數家長都說孩子是他們的快樂來源,同樣有人寧願放棄安逸的工作去創業,雖然身心疲憊、壓力巨大,但他覺得自己過得很充實。可見快樂不止是感官的體驗,它還有價值觀的成分,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做的事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
正如尼採所說,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異議,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可是生活真的有意義嗎?
生活有意義嗎?
有人說生活的意義在於他們的孩子,可是他們孩子生活的意義又是什麼?他們孩子的孩子?
宗教信徒可能說人生的意義是上帝,可是上帝為什麼要創造我們?我們和一頭牛一隻蚊子有什麼區別?有人說此生是為了來世的回報,可是如果此生無意義,那要怎麼保障來世有意義,有人說生活是沒有意義的,從純粹科學的角度講,人的生命本來就完全沒有意義,人類只是大自然無目的演化的結果,我們並不是帶著什麼使命來的。
假如人類明天就消失,地球還是照樣運行。
法國哲學家加繆用西西弗斯之石來比喻我們的生活,我們就像西西弗斯奮力的將石頭推向山頂,換來的只是他重新滾落,然後一遍又一遍重複著沒有意義的勞動。
有一個現代小說中的人物,當他看到自己的牙刷,意識到自己今後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刷牙時,他自殺了。沒錯,有的事猛然回想起來的確顯得沒有意義,你考上高中是為了上大學,是為了拿到學位證,是為了實習,是為了工作掙錢,為了過你在高中時夢想的生活,可那時你年紀已經很大,工作太忙,以至於不能享受它了。
既然生活沒有意義,我們又是為什麼而活?答案是信仰,什麼是信仰?按存在主義之父克爾凱郭爾的說法,信仰是一種選擇,它是超越理性的。我們不必證明上帝是存在的,關鍵是我願意相信這個行為本身。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就不是信仰而是事實了。
同樣按事實講,人生可能真的沒什麼意義,但我們就是願意相信某項事業、某種理念、某個人是我們的人生意義。既然是信仰問題,那就沒有標準答案,這本書也沒有給我們答案,他只是列出從古至今最普遍的人們對生活的看法,也許其中就有符合你的。當然如果你的想法和這些都不同,那也沒有關係。
生活是一種使命
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牧羊少年因為一個夢踏上了去金字塔尋寶的旅程。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人生的意義就是去追尋自己的天命。老實說我不太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確定無疑的天命,但確實有人將自己的一生獻給某項事業。
詩人歌德把自己的使命描述為詩歌創作,哲學家黑格爾認為自己的使命是用哲學澄清世界的意義,革命家認為自己的使命是為了解放被壓迫的人民。科學家認為自己的使命是增加人類的知識或者尋找疾病的治療方法。
我們大多數人不會把自己的一生獻給唯一的使命,但我們會對某些事情產生使命感。比如很多父母認為把孩子培養好是自己的使命。
生活是欲望
在歌德的劇作《浮士德》中,浮士德為了欲望而活,他先是渴望男女之愛,然後祈求政治抱負,接著追求古典美,最後夢想填海造陸。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接一個無休止的欲望,當一個欲望被滿足時,馬上被另一個代替,一個只求養家餬口的人到最後會發現它其實還想要更多,但這並不意味著欲望是壞事。
人生就是追尋欲望的過程,沒有欲望便意味著死亡,正如fate/zero中的徵服王,他認為王就應該是最貪婪、最有野心的人。 他有責任喚起民眾的欲望。
生活是受苦
佛教講一切皆苦,快樂只是在痛苦停止時,暫時的解脫之感。
拿喝水來說,口渴是一種苦,喝水停止了口渴之苦,所以才感到暫時的快樂。如果沒有口渴這種苦,單單飲水這個行為並不能帶來快樂,否則人單靠飲水就能獲得不斷的快樂,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苦才是根本了,樂只是伴隨苦產生的。
叔本華的觀點和佛教相似,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欲望驅使的,欲望滿足不了就會痛苦,滿足了又會感到無聊。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間搖擺。
他主張通過禁慾和欣賞藝術來達到超然狀態。
生活是涅槃
涅槃一詞來自佛教,它的本意是處於平和狀態,佛教徒和禪修者認為,生活的目的不是追求成就,也不是尋找快樂,而是內心的平靜,無欲無求!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爾赫拉利也是一位禪修者,他在書中說,人們太過在乎自己的主觀感受,渴望快樂,避免痛苦,實際上主觀感受只是一瞬間的波動,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人的情緒就像海上的波浪,我們抓不住也避不開,最好的方式是坐在海邊,讓海浪自由來去。
生活是學習
如果你認為人生就是要多經歷多體驗什麼東西,都要至少嘗試一次,你應該符合這條人生觀。
當代很多人都認為人生就是要不斷的成長,發揮自己的潛力,其中最流行的做法就是去世界各地旅行,體驗不同的文化,品嘗不同的美食。有人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年讀多少本書,我們現在都覺得學習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你為什麼要學習呢?你學習專業知識是為了升學工作,在你旅行讀哲學科普又是為了什麼呢?也許我們可以引用一位登山家的話,有人問他你為什麼要登山? 他回答道,因為山就在那裡。
生活是各種關係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對於很多人來說,生活的意義就是自己的父母、愛人、子女、朋友,理想的說生活的意義就是愛。
一位獨自航行55天橫跨大西洋的探險家說,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自給自足的人,但此刻我終於明白,沒有旁人做伴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
哈佛大學對700人持續跟蹤76年的研究表明,決定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際關係,沒有之一。那些孤獨的人到他們人到中年時,健康狀況更差,大腦衰減的更快,壽命也更短。
文藝青年喜歡讚美孤獨,但如果你真的選擇了孤獨,你無疑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幸福來源。
除了以上這些回答,本書中還列舉了諸如生活是場遊戲,不必嚴肅對待,關鍵在於怎麼玩;生活是藝術,要活出自己的風格;生活是悲劇,死亡是我們共同的結局;生活是一種致命的疾病,它無藥可救;生活是榮譽,比生命更重要;生活是利他主義,要幫助他人且不求回報。
如果你還是找不到滿意的答案,就請你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麼不自殺?
加繆在西西弗斯的神話開頭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如果你能順利回答這個問題,比如我不想死,因為我還想到處旅遊吃好吃的,或者我不想讓父母傷心,這就是你現階段的人生意義。如果你的回答是我不覺得人生有什麼意義,我只是怕死,那就請你珍惜生命。並不是因為生命有多美好,只是他給了我們唯一一次探索世界的機會。如果你放棄了,那就再也找不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