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意義的終極答案,或許會顛覆你的認知

2020-12-23 小務虛

總是看到無辜感染者死去的消息,兔死狐悲,可否寫篇關於疫情或死亡或兔死狐悲的文章?

這是一位讀者發來的,剛好小務虛最近也一直在思考這類問題,於是嘗試分析下我對死亡及人生意義的理解,供大家參考。

我們先來了解一個關於人的有趣現象:

鏡像神經元

1995年,Giacomo 和Leonardo將微型電極植入猴子的大腦,藉此監測猴子肢體運動的腦細胞活動情況」,他們記錄猴子A撿起花生時的腦部神經元細胞的活動情況,後來無意中發現,當猴子A看見另外一隻猴子撿起花生時,猴子A的腦部神經元細胞也依舊會活動起來,儘管猴子A沒有做任何運作。

如上圖所示:

(A)猴子沒有任何動作時,對應沒有活化的神經元細胞X。(B)猴子抓取球時,神經元細胞X活化。(C)猴子沒有動,但是眼睛看到了其他猴子抓取球的運作,於是它大腦裡面的神經元細胞X再次活化。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研究者將這類細胞命名為「鏡像神經元細胞」。

看的猴子,即使沒有任何動作,但是其大腦裡面的鏡像神經元會如實的拷貝被觀察者的動作所對應的神經元的活動,即使是聽到猴子夥伴捏碎花生殼的聲音,對應的鏡像神經元細胞也會活化

這裡最大的核心是,你並不需要有意識的去模仿,你的鏡像神經元會自動去模仿,你無法阻止這一過程,你甚至不知道你已經模仿,儘管你沒有在裡表現出來,但你的與該動作對應的神經元細胞已經如實的忠實的拷貝了那個動作,以待被調用

我們可以從如下這些方面來理解【鏡像神經元】的重大意義:

共情的基礎

它是生命體特別是人類共鳴及共情的基礎,當我們看到別人痛苦或者高興的表情時,我們與該情緒相對應的鏡像神經元會活化,然後通過腦島激活我們的邊緣系統的情緒區域,使得我們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情緒,這個情緒,我們在顯意識層面,不一定能接受到,它的強烈與否取決於你的神經通路,但是它在最底層的細胞層面,是一定會如實拷貝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感知到它而已。

這就是本文開頭讀者的那個問題的答案,看到無辜感染者死去的消息,會有種莫明的悲傷,因為即使只是在網上看著不斷上升的感染者或傷亡的數據,我們對應的鏡像細胞也會活化,特別是這是一種威脅生命安全的事情。

我們在層面並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莫明的悲傷,但大腦確實是這樣反應了。

從這個層面出發,我們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去覺察情緒,因為負面情緒會引發連鎖效應,會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當你知道我們的大腦是這樣一個機制時,那麼你就會知道你的負面情緒是從哪裡來的了,特別是你要小心被別人植入負面情緒,這種情緒的傳播是強烈的,存在每一個你可能接觸到的信息中,比如你的五官的每一個渠道,比如你的手機,你的朋友圈等等。

更為可怕的是,它是自動的,更多時候,你並不知道你已經被植入這個情緒,但它已經存在你的大腦,隨時可能使得你爆發。

所以,要保持對自己情緒的審視,特別是負面的情緒。

另一方面,懂得大腦這個特徵,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傳播正面情緒,只要你一笑,不管假的還是真的,對方的神經元會如實的拷貝,儘管他不一定當下也會笑出來,但卻在對方的大腦裡面播下了一個快樂的種子。

這就是鏡像神經元,它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可以自己發揮下想像,我們的語言,我們的動作,經驗和從眾心理等等,都跟它有關。

鏡像神經元的另一個核心意義,小務虛認為是生命體意識的基礎

意識的基礎

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被稱為革命性的發現,小務虛覺得這個說法有道理,對我們人類來說,我們總是在追溯人類的意識,我們一直搞不清意識是什麼,儘管小務虛在此前的文章中一直說它只是最底層細胞上的電磁感應,但依舊會有很多讀者提出質疑「人類如此強大的意識,怎麼可能是來自細胞」。

甚至,特別多的人,把意識與物質分開來討論,最簡單的證據就是物質摸得著,而意識看不見摸不著,因此,大多數人的認知是意識與物質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而實際上,他們是同一回事,他們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面,正如量子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一樣。

這是一個重要的認知,有助於我們理解全文。

鏡像神經元的發現,使得我們對意識的認知更進一步,兩個神經元細胞,並沒有實際連接在一起,或者可以這樣說,他們彼此之間可能相隔數千數萬公裡,但他們卻能夠通過電信號感知到彼此(比如通過電話或者網際網路),甚至還如實的拷貝了對方!

也正因為我們能如實的拷貝對方的神經元,使得我們能與對方溝通,能理解對方的感覺。

表面上,我們以為是我們的顯意識在與對方溝通,是我們的顯意識在感知對方,而實際上不是的,我們的顯意識,只是通過感知鏡像神經元從而間接的與對方溝通或者間接感知對方而已

這是一個重要的認知,實際上並不是我們在溝通,並不是我們的在感覺,並不是我們的顯意識在控制,我們的只是去解釋這個神經元細胞的感知而已。

身體感知先於顯意識

如下這個實驗,是讓一個人去翻ABCD四組牌,目的是贏最多的錢,如下圖所示,每組牌第一行是如果贏的話贏的金額,第二行是如果輸的話輸的金額,第三行輸的概率(參賭的人不知道概率,這裡放出來給大家看的),我們直接看這些數據,就可以看出,AB組是最不好的,CD是最好的

如下是實驗的結果,Damasio在受試者的身上配了皮膚電反應(GSR)儀器,當人情緒緊張時,人會微微出汗,汗水會改變皮膚的導電能力。

正常人在翻牌時,只要去翻AB組的牌,皮膚電反應就會出現,這個反應在受試者還說不出為什麼要選擇CD組時就發生了

但是腹內側前額葉受傷的病人則無法通過這個實驗,如上圖所示。

腹內側前額葉受傷的病人在智力上跟正常人完全一樣,他的理性腦完全正常,但由於腹內側前額葉的神經元細胞是管控人情緒的地方,此區域受傷後,病人的理性腦接收不到來自情緒細胞關於戰還是逃的信號,於是病人無法做出決策。

我們可以把腹內側前額葉的神經元細胞理解為鏡像情緒細胞,當我們的手在每一次翻牌後,鏡像細胞會記錄每一次好與壞,此時鏡像的對象是牌的輸與贏,每一次盈虧,鏡像細胞都會記住,在我們的顯意識還沒感覺到時,我們的大腦裡面的情緒區的鏡像細胞已經將不妙的信號發送給了身體

而我們的,在鏡像細胞累積的情緒反饋或者警告足夠強烈時,才會跟著情緒的好壞去選擇,而在此之前,我們的顯意識還說不上為什麼要選擇CD。

實驗發現,腹內側前額葉的神經元受傷的病人,他們的理性完全沒問題,但是他們沒法做任何決定,哪怕是日常生活小事,比如早上起來,是喝牛奶還是喝豆漿,無法決定!

我們正常人能選擇,是因為我們的鏡像細胞存儲了關於牛奶和豆漿的情緒記憶,要麼鏡像自己以往的經驗,要麼鏡像他人的,然後有了關於這兩者的情緒記憶。

因此,好與壞的鏡像細胞的情緒,使得我們能夠做出選擇。

然後我們就選擇了,表面上是我們在選擇,實際上選擇不成立,不是我們選擇的,不是我們理性選擇的,是鏡像細胞選擇的,是本能意識自動選擇的,然後我們的顯意識只是去解釋它而已

本實驗我們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身體率先「知道」不利的情況

實際上是大腦對應的鏡像神經元細胞先知道。

如下這個實驗,進一上證明這個結論,我們給皮膚一個刺激,比如是一隻蚊子在咬你的手,20毫秒就在大腦皮層測到電脈衝,大腦立即啟動其他神經傳導,開始組織身體反應,此時可能另外一隻手已經接到信號在準備動了,但此時,你的顯意識還沒接到信號!

信號500毫秒後,才到達顯意識。

受試者決定動手前的350毫秒就能夠檢測到準備電位,動作比顯意識快350毫秒

科技的進步 ,讓我們能更清晰的研究意識,此前我們對人類意識的討論更多的把它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人體內意識的過程,是有先後關係的,甚至是決定性關係的,我們的顯意識,更多的是對內在潛意識的一種順從與解釋罷了。

而這種內在潛意識它不僅鏡像自己以往的經驗,還所有你能接觸到的其他人的神經元信息。

這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是這樣一種方式?

這個現象,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死亡與人生的意義!

分工合作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人不永生?

自古以來,人都有這種追求永生的衝動,這個很正常,因為基因就在追求永生,而證明就是它不斷的在複製自己。我們假定如果環境是不變的,那麼原先已經嚴格匹配環境的基因只要完全複製自己,就可以永存。

然而事實剛好相反,世界是變化的,因為能量是變化的,而且這種變化還是單向衰變的,也就是從高溫自發流向低溫,這個單向流動的能量導致環境也出現與之相對應的單向流動,我們表達為單向惡化,也就是萬物的生存環境是單向惡化的。

這個單向惡化的環境與宇宙137億年的演化相匹配,38億年前基因進化到了單細胞,意味著基因演化到必須靠單細胞才能繼續實現它的長存,其後環境進一步惡化,此時單細胞又管能量又要管增殖,不足以單獨應對,於是進化為多細胞有機體,大家分工合作,有些細胞管增殖,有些細胞管能量,人一多了,於是就出來最早期的神經細胞,管細胞之間溝通的,相當於我們今天公司的行政部門,協調內部資源及整合信息的。

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單一多細胞有機體也不足以應對,於是不同的多細胞有機體聯合起來,共同應對生存危機,這有些類似於我們今天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合作,比如我們今天一部手機,可能涉及到1000個以上的公司。

我們可以想像下,在最早期,這些多細胞有機體合併成一個器官之前,他們之間肯定是可以溝通的,也就是在兩家公司合併之前,他們之間是可以溝通的,而這個溝通部門,就是我們的鏡像神經元細胞

那麼,兩家公司為什麼要合併?

為了更高效的溝通及更無間的整合資源,特別是優勢互補的雙方,比如人體內的各種不同的組織器官,因此,合作或者合併,是為了更高的效率,為了更好的生存

關於死亡

我們知道,生存環境是單向惡化的,環境一變,原先不匹配環境的基因會被淘汰,因此,在與環境的共同磨合下,基因必須迭代出這樣的能力,即在環境變化之前,已經迭代培養出足夠多的後代來應對自然選擇,這個突變率以及親代能活多久時間,是被自然進程嚴格規定著的。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死亡,是為了實現更好的傳承

人類文明化以前,物種的自然壽命基本是把子代培養到性成熟,然後親代就會死去,以避免在資源匱乏時代跟最有繁殖能力的後代爭奪生存資源,因此,此時即使是人類也好,繁殖才代表著基因的未來,它只有最大限度的繁殖,才能對應當環境轟然變化時,自己已經有對應的突變基因,可以匹配新的生存環境。

這個過程從38億年前的單細胞開始,就一直在進行著,它是嚴格與自然進程相匹配的,自然進程規定著萬物的演化進化速度。

而在這數幾十億年間,萬物應對自然選擇的方式,就是靠這種不斷的結構化的進化方式以形成更強大更高效的分工合作結構實體來應對生存形勢的惡化。

從基因突變到邏輯變革

基因突變的特徵是慢,它的突變率不到0.001%,如此低的突變率與我們早期相對穩定的宇宙環境有關,或者這樣說,宇宙的廣大,才給了人類誕生的機會,但是隨著演化的進程,生存環境的惡化不是正常的線性惡化,而是指數般的惡化,用基因突變進行迭代的方式要進化出一個新物種,需要上百萬年的時間,如此慢的速度不足以應對指數惡化的生存形勢。

於是 ,出現了以人類理性邏輯為基礎的進化方式。

我們知道人體內有近40-60萬億個細胞,我們的大腦有800億個神經元細胞,每個神經元細胞有近7000個連結,這是個何其龐大的複雜系統,它從38億年前一個單細胞開始,在基因遺傳變異與大自然選擇的共同作用下,迭代出我們人體,然後在人體的基礎上,進化出我們的大腦,最後迭代出我們的前額葉皮層,也就是我們理性邏輯所在的地方。

這是一個一步一步演化而來的過程,它與自然進程是嚴格匹配的,我們今天一個人的大腦,擁有的神經元網絡竟然可以媲美我們銀河系的恆星,今天全人類的電腦所連接成的網絡,也遠遠比不上一個人的大腦複雜。

人腦是一個何等複雜與強大的體系,而它的目的,就是我們的理性邏輯。

思想模型

理性邏輯的強大之處在於它可以形成文字,形成思想模型,然後以思想模型作為載體進行進化,它的本質跟基因通過遺傳變異來適應環境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思想模型的是虛質的,它可以更快的實現傳承與變革,以應對越來越快的指數惡化的生存形勢。

邏輯變革是基因突變的高級狀態,它們是一系演化的,是前後關係,大體關係如下:

從低級到高級從實體到虛質從基因為媒介到邏輯模型為媒介從基因變異到邏輯變革從慢到快這就是思想模型的強大之處,今天人類的一切,都是它展開的結果,比如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明,包括未來的機器人時代,這一切,從38億年前的單細胞開始,一路演化,而它所展現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求存,甚至未來的機器人時代,也僅僅是為了求存,因為我們已經快到不得不依靠機器人的時代了。

人類共同體

我們如果把尋找人生的意義,局限在自己的人生,或者局限在一個小時間範圍內,我們永遠會看不明白真正的人生意義,這就好比井底之蛙,永遠只能看到自己的那片天。

前面的所有這些鋪墊,如果讀者看明白了,或許你已經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了。

小務虛前面有一篇文章說人類的意識是宇宙137億年的目的,其中一個關鍵的核心就是,一切都是一系演化的,萬物都在求存,特別是以人類理性邏輯為基礎而進行迭代的進化方式,形成了人類共同體。

這個共同體的最強大之處在於,所有人都可以站在最前沿的思想模型的基礎上,對它進行迭代,也可以這樣說,全世界75億人,已經形成一個強大的分工合作體系,分別針對不同的細分領域進行思想模型的打磨與迭代,然後有些大師級別的人,整合這些細分領域的思想模型,迭代出創世之模型,於是開創一個新時代,比如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比如近百年來的無數精英共同打磨的量子力學,而霍金把它匯總出了我們當今最前沿的宇宙模型。

這就是人類共同體,它是當今人類求存的最高狀態,我們今天每一個人都依靠它而生存,在小務虛看來,這個人類共同體也是一個實體,儘管很多人會反對,但我們體內的細胞,也一定不承認人體是一個實體,它一定也覺得,人體是它一個活動場所,僅此而已

但沒有一個細胞可以離開人體,正如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人類共同體一樣,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獨存。

因此,人生的真正意義,就必須放在人類共同體之內才可能真正找到

人死後就是一堆原子,但是當今的思想模型卻是可以永存,這或許就是真正人生價值所在。

人生意義

神經元細胞為什麼要鏡像其他人的神經元細胞?

我們或許這樣來考察,即使在最底層細胞組織層面,不同細胞組織之間也好,子代與親代之間也好,他們都需要溝通,學習與合作才能夠實現生存,這也是我們今天分工合作社會的最基本特徵。

儘管我們已經演化進化成如此強大的複雜體,但是存求的本質依舊是一模一樣的,通過鏡像神經元,所有人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扶持,子代可以快速學習親代的一言一行及所有技巧,然後這一切延伸為思想模型的傳承與進化。

愛因斯坦有一句話:「Life is worth living only for others.」,人生的意義在於為了他人而活著

如果說用一個詞來總結,那就是「利他」,這就是老子的第一寶【慈】,也就是愛的能力。

這不是空洞的心靈雞湯,也不是為了偉大什麼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它是存在感與幸福感的根源,而它底層規定性,就在於,萬物一直都在通過一個更強大的共同體才能實現其生存,因此,萬物演化出了與之匹配的秉性,符合了這個特徵的個體,即可以感受到真正的人生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當你純粹為已的時候,不管你贏得了多少,你永遠得不到存在感與價值感,而當只有你獲取共同體的認同時,你才會有油然而生的存在感與幸福感。

在能量熵增定律的規定下,以負熵為食的生命體,其所有能力的構建都是為了求存,因此萬物都在求存。在基因進化時代,基因求存的最大利益是個體的最大限度的繁殖。

然而在邏輯變革時代,基因求存的最大利益已經不是個體的最大限度繁殖了,人類當下的問題不是人口數量可以解決的,相反,它反而要求質量了,也就是最強大的思想模型才代表基因的未來,因此,對於當下每個人來說,在其細分領域能實現細分邏輯模型的突破,就是基因的最大利益,同時也代表共同體的最大利益,這就是個人在當下都能體現出來的人生價值,這或許就是人生意義的終極答案。

人只有在人類共同體中時,才能成其為人,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價值。

匯總

萬物都是能量,能量的耗散狀態使得任何生命結構體都在求存,萬物都在求存。生物歷時38億年,不斷通過基因遺傳與變異來實現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從而求得生存。當通過基因進化的方式跟不上生存形勢惡化的速度時,基因進化的方式迭代成邏輯變革的方式基因進化時代,個體最大限度繁殖更意味著基因最大的利益,因此生命體的價值更多體現在繁殖上思想模型變革的時代,更強大的思想模型才代表基因最大的利益,因此個人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對人類共同體的思想模型的貢獻上,特別是在個人所在細分領域的突破上小務虛專注思維模型研究,模型決定實在,唯求深刻,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人生的終極問題有答案了!在這裡……
    人生的終極三問或許在小竹馬童書天生思想家系列繪本《你好呀,你好呀》中可以找到答案——這是一本關於認識自我,尋找自我的書。只有當一個人形成某種「自我認同」,才能夠對於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要去向何方,以自己與整個世界的關係,形成相對穩定且連續的認知。可以說,對自我的認知,是影響一個人做出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如果要問,我們到底怎樣才能認識自己?
  • 人生的終極意義在哪
    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 這是哲學家最愛思考和探索的終極目標。 對我來說,人生於世,就是不斷認知自我,挑戰命運的過程。 你看司馬遷《報任安書》,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 託爾斯泰的終極之問:人生有何意義?
    這是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簡單來說如胡適先生所言,人生本沒有意義,你給它什麼意義,它就有什麼意義,困難來說如託爾斯泰所言,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他必須先要拿走房間裡所有的繩索以免自己想不開而上吊自殺。對於喜歡思考的託爾斯泰來講,這個問題困擾了他很長時間,一開始他是拒絕回答的。
  • 哲學——人生有沒有終極意義?
    哲學探討的就是這樣的終極問題。因為比較抽象,所以往往被束之高閣。事實上,當我們以平常心走入其中,便會發現,哲學在「窮盡天下萬物之理、探尋天下萬物本源」的背後,更多教會我們的,是如何「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是陽明心學所闡述的:「求諸內心,知行合一」。人生到底有沒終極意義?以下,進入正題。
  • 《陽光小美女》——論失敗的終極意義
    失敗的意義何在?電影《陽光小美女》給了我們別有深意的答案。影片雖定義為一部家庭親情喜劇,電影本身可不像名字這麼歡樂陽光。影片努力想要營造出的那種和諧輕鬆的氛圍,其實並不能掩飾人物內心深處的焦慮、煩躁與沉重不安。
  • 這部德劇或許會顛覆你對這位心理學家的認知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覺得奇怪,因為我們通常很難會把一位心理學先驅與負責破案的偵探聯繫在一起。儘管大部分劇情有戲說的成分,但還是能夠在細節之處看到弗洛伊德理論的影子。弗洛伊德或許正是受到了時代背景和自身經歷的影響,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影響後世的精神分析學說。
  • 科學祛魅與人生意義的悖論
    缺乏積極的人生意義,結果落入充滿邏輯矛盾的 自敗悖論。在韋伯看來,答案幾乎可以說是全盤否定的:今天有誰還會相信,天文、生物、物理或化學能夠教給人們有關世界意義或是追蹤這種「意義」的路徑的知識呢?倒不如說,它們更有可能從根基上毀滅任何相信世界擁有「意義」的信念!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你認知的高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人生就像是一段未知的旅程,你不知道會出現哪些怪物,也無法確定自己能打到第幾關。誠然,人人都想打怪升級,讓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層樓,這樣的人生會更加與眾不同,更加有意義、有價值。同學聚會的時候,總有一些同學會顛覆了你從前對他的印象。
  • 讀書的終極意義,或許是這一點
    這話要是擱三個月以前,讀者陳娟(化名)一定覺得是一句毒雞湯,然而最近她卻給我來私信跟我說,當初你跟我說的那句話太精闢了,越來越相信這句話的意義了。活了三十二年,我才真正明白為什麼人家會說人醜多讀書,因為在書的世界裡,你會發現你自己,愛上你自己,取悅你自己。一直以來許多人都在講讀書,也有一些人在斷斷續續的讀著書,但究竟讀書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有人說讀書的終極意義不只是生活的避難所,更是生活的百寶箱,讓你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能尋找到解決的辦法。
  • 逆向思維徹底顛覆你的傳統營銷認知!你原來銷售都是錯誤的
    逆向思維徹底顛覆你的傳統營銷認知!你原來銷售思維全都是錯誤的!《教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花半秒鐘看清事物本質的人和一輩子也看不清的人,兩者的人生必然是截然不同的人生。作為銷售人,首先,你要考慮一個問題背後本質的真相。
  • 《認知升級對人生的意義》?成功者不好意思說偶然,卻說成認知
    某為著名的大佬「輝-哥」,在2020年9月有發布了一個關於認知的東西——《認知升級對人生的意義》。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認知升級,是我們改變自身命運的關鍵。這種文章細看有些道路,但是其實《認知升級對人生的意義》是一個偽命題:成功者不好意思說偶然,卻說成認知。下面的圖也就是認知的示意圖。下面就是這一篇自相矛盾、邏輯都不能自洽的《認知升級對人生的意義》。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或許不是為了繁殖後代
    這三個問題困擾著所有人,每個人都想尋找到人類存在的意義,每個人都在不斷賦予自己人生的價值,但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人類只是地球歷史的一個巧合,而地球也只是宇宙大尺度物質結構下兆億顆行星中的一個,在無窮的星河中,可能存在無數和人類相似的文明,也在默默地探索這個宇宙。那麼,宇宙和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 星雲、南懷瑾、莊子的看法顛覆你的認知
    為什麼很多人終極一生都沒弄明白這個問題?帶著這些疑惑,我曾翻閱各大書籍。其中,星雲大師、南懷瑾先生、莊子的看法最為顛覆我們固有的認知。我做了一些簡要的筆記,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在茶餘飯後,與身邊人閒談時,總會時不時地聽見有人說著「你還記得xxx嗎?他肝癌晚期,上周走了」、 「又要寫禮錢了,同事父親仙逝了」、 「xx上個月出車禍了,現在還在醫院躺著沒醒呢」......面對生活中這些生死夭壽、愛恨悲喜,佛法告訴我們,「諸行無常」,人世間的事情總是變幻莫測,讓人意料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 我們一起來談談人生:生命的終極意義到底是什麼?
    4,我們存在的終極意義對我們個體來說,如果我們終將消亡,那麼從長遠角度來看,我們存在的終極意義又是什麼呢?美國作家羅伯特·賴特寫過一本《非零年代》,在這本書裡,賴特通過各種詳實的研究發現:生命的密碼不是DNA,而是非零和遊戲。非零和遊戲,意味著遊戲的結局有很大概率是雙贏。
  • 人生是否有意義?有的話是什麼?一位哲學家給出了極好答案
    如果你讀過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或許你會迷惑,也或許你會鄙夷,又或許你會受到震撼。你會禁不住發出如此疑問:這世間怎麼能有這樣的人呢?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當毛姆用他犀利的筆鋒一層層剝開人生的面紗,面對人生的真相,或許我們每個人是否會自問:「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
  •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老子:答案在於頓悟人性
    就好比他在今年的年度大課所得出的「人生的答案在臨在當下」的結論一樣,你會覺得他全文講得很深刻,結尾也很精彩,但是讀完後,人生該怎樣還是怎樣,不會因為這篇文章,有任何一點變化!為什麼?問題出在哪裡?弄清楚這些答案,就能解決如下這些問題: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到底如何與世界相處?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 四夸克粒子和五夸克粒子出現了,打破物理學認知,粒子或許更神奇
    朋友們喜歡科學類知識的話,一定要加我粉絲和關注,沒你,小倩會給大家推出更多微觀世界的科學知識,希望朋友們能夠喜歡。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和我一起進行探討。人類目前已經知道的物質中,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就是夸克,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同時很多人也知道強子是由三個,或者是兩個夸克組成,點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科學共識。
  • 認知:認識意義和意義對我們的重要性
    意義發條,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意義。當我們必須在認知不完備的前提下行動和生存的時候,就需要意義。沒有意義就沒辦法進行認知的探索。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很早以前人類就不再是尋找生活的實際問題的答案,而是要尋找精神上的答案,人類最關心的是自身的大命運。
  • 西裝配運動褲完全不搭,顛覆你的認知,隨性又能美翻天
    據說西裝配褲子是大家的常識,但是,不僅如此,這次在西裝上搭配了運動衫,你覺得女孩子完全不適合這個嗎?最簡單的造型是同一顏色的搭配,既簡單又有高級感,這件灰色西服配灰色運動鞋有高級感嗎,分鐘顛覆了你的認知,心動了嗎,腳要踩白色運動鞋,再加上時尚休閒的造型。
  • 到底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看完這篇你或許就能明白了
    《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一書的作者羅伯特·所羅門教授大概給了我們一些答案。假如我們發明了一臺機器,它連著許多電機和一個生命維持系統,名叫快樂箱,只要你進入這個箱子,就會體驗到一種特別快樂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會一直持續下去,它會產生足夠多的變化,讓你永不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