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鄰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有一座別致的小公園——嘉禾園,這裡鬧中取靜、花木扶疏、雕塑精美,路過的人都不自覺地放慢腳步,享受這難得的片刻安寧。
嘉禾園於1985年開始規劃籌建,歷經三年才完工開放。思明區園林綠化中心黨支部副書記匡鑫當年是原廈門市園林風景管理局基建辦負責人,全程參與了嘉禾園的規劃建設,一起來聽他為我們講述那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吧~
嘉禾園可以說是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初期最早興建的公園之一,是篔簹湖綜合治理20字方針中「美化環境」的重要一環。公園的設計從取名開始便頗費了一番心思:
曾提出以「音樂噴泉雕塑公園」命名,因為公園內要建廈門第一座音樂噴泉;公園位置在篔簹湖南岸,也考慮過「湖南公園」這個名字,但最後都因多方不滿意而作罷。後來規劃部門邀請許多專家學者開會討論,最終定下了「嘉禾園」。
宋朝時,廈門因島上產「一莖數穗」稻而名「嘉禾嶼」。取「嘉禾」二字富有歷史底蘊,而「嘉禾園」比「嘉禾公園」更雅一些。
走進嘉禾園,
兩排綠樹夾道相迎。
前方鬱鬱蔥蔥的花圃後方有一座拱門,拱門有三個門扇,門扇間以不鏽鋼的小圓球作為接點,這一現代感元素在上世紀80年代是十分罕見的,也很出彩。
拱門的左前方有一個小水池,水中有一尊漢白玉的「白鷺女」雕塑。
出浴的女子坐在一塊石頭上,一隻「白鷺」停留在她的足邊,代表廈門是白鷺的故鄉。
拱門後方還有一個大水池,水中有另一尊女神雕像「嘉禾女」,「嘉禾女」姿態婀娜地立在水中央,右手託著一串稻穗,這便是「嘉禾嶼」的寓意。
兩尊雕塑當年都是委託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雕塑藝術家王則堅設計的,雕塑體量很大,先在學校的雕塑室內製作小樣和中樣,再到現場分段組裝。特別是「嘉禾女」塑像,先在底下打了十幾根的樁,建了一個平臺,再裝上雕塑。
「嘉禾女」所在的水池,還曾誕生了廈門第一座音樂噴泉。音樂噴泉於1986年開始施工,當時國內比較先進的噴泉位於杭州,因此專門請杭州的工程師編寫了播放音樂和控制水流的程序。噴泉旁還設置了幾個水泵,每個水泵控制的水下噴頭都不一樣,瀑布的、高柱的、隨音樂擺動的等等。
池水要沒過水下燈8釐米才可以噴水,由於自來水量不夠,調試時只能一直放水至凌晨。匡鑫記得,那時他只好先回家休息,凌晨三點多再到現場,後來調試時聽著音樂,看著噴泉在燈光映射下,噴出五顏六色、忽高忽低、錯落有致的水柱,整個人發自內心的喜悅。
音樂噴泉開放後,在廈門引起很大的轟動,人們爭相到嘉禾園目睹這一盛況。音樂噴泉開放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因維修等各方面的問題才停滯。
2008年左右,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興建兩層的地下停車庫,以緩解中山醫院及周邊地區的停車壓力。嘉禾園中的拱門、雕塑等全部搬遷到別處,兩年後才恢復重建,並重新綠化。
重建後的水池不再具備音樂噴泉的功能,但粼粼水波中漾著「嘉禾女」的倒影,依舊是引人駐足觀賞的迷人風景。
如今通往中山醫院地下停車庫的幾個入口就位於嘉禾園兩側,不少前往地下停車庫的人經過嘉禾園都會稍作停留,逛逛公園,或者坐在路邊的木椅上休息,放鬆一下心情。
公園內也添置了一些設施,供市民休閒健身。」白鷺女「雕塑的左側有一個小小的健身場所,裡面安裝了健身器材,每天都有市民在那裡健身。
靠近湖濱中路的出口處有一段長廊,內有供行人休憩的長凳。
長廊旁邊有一座「城市美容師」雕塑,是2010年建成的,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女孩,拿著一瓶水,遞給一名正在打掃衛生的環衛工人。
雕塑2米多高,底座上寫有「環境潔淨美,處處皆辛苦」的字樣。這是廈門首座以環衛工人為主題的城市雕塑。
傍晚時分,陽光褪去了耀眼的光芒。嘉禾園內有年輕人在跑步,老人帶著孩子玩耍,丈夫陪著懷孕的妻子散步,也有行人穿梭往來……綠蔭紅花環繞間,一派靜謐祥和的景象。
公交路線
乘坐10路、12路、123路、20路、27路、28路、30路、43路、45路、656路、758路、856路、941路、958路、99路,到「濱南中山醫院」站下車。
乘坐26路、32路、758路、8路、97路,在「嘉禾園」站下車。
來源: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廈門晚報、 龔小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