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山公園舊址位於通北路540號。如今談起匯山公園,人們常把它和一公裡以外的霍山公園相混淆,只因兩個公園大門皆開設於匯山路(Wayside Road,今霍山路)上,所以建國前兩園都曾擁有「匯山公園」一名。但實際上,兩個公園具有截然不同的歷史特色。
一
最初的身份——租界公園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公共租界擴張成功,其東界延伸至楊樹浦河。1899年,公共租界再次擴張成功,東界達今軍工路與黎平路交界處。為了點綴城市景觀和滿足外國僑民的需要,公共租界工部局於1908年徵購韜朋路(今通北路)、匯山路(今霍山路)、華盛路(今許昌路)、吉林路一帶的土地興建公共花園,因正門開設在匯山路而取名「匯山公園」,這是當時公共租界市政當局所建的五大公園之一。1911年6月30日,匯山公園正式建成開放,起初,公園主要面向在楊樹浦工作和居住的僑民,華人不得入內。1931年,這裡才向華人開放。
二
公園的特色——中西合璧
匯山公園由時任「園地監督」的蘇格蘭植物專家麥克利設計,佔地2.46萬平方米,東西延伸呈長方形,園內劃分出德、荷、英等不同風格的區域。比如,西端連著「荷蘭花園」,以籬笆和黃楊木隔開。主道兩側為青草地,曾借給楊樹浦滾球總會作球場之用。主道盡頭為百合花池,小橋流水,具有中國古典園林的風貌。公園整體雖小,但精緻秀麗,小巧玲瓏。
滾球場草地還曾留下一段關於神仙的傳說。有一片區域生長的草是偃僕著的,形圓如環,與周圍正常生長的草不同,遊客見了輒生幻想,說是夜晚群仙聚舞於園內,踏過的草便不能生長了,所以這塊區域取名為「仙環」。這一傳說驚動了後來的工部局園地監督克耳,經他的研究,始知這種現象是菌類腐化後被植物完全充分吸收,終至該地肥料告罄,草類無法生長而導致的。
公園布局幾經整改變遷,如今只留下一座方亭立於東北角。這座方亭建於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上,假山側面鑲嵌了一塊雕刻梅花鹿圖案的碑石。亭子四角攢尖,梁枋交叉出挑,呈霸王拳式樣,頂部中央雕有鳳繞牡丹圖,四周頂壁則是梅、蘭、菊、竹等傳統圖案,古樸清雅。方亭一角有「雙亭榭」字樣的石碑,可以猜測,這座亭子原本應該位於百合花池附近,將亭子建高也是為了俯觀四周美景。
三
功能的轉變——工友休閒
抗日戰爭勝利後,匯山公園易名通北公園。1950年,上海市總工會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市長陳毅代表市政府將通北公園送給滬東地區產業工人,作為文化休憩的園地,因此該園於當年4月更名為「勞動公園」,1951年5月1日正式開放。1953年,毗鄰的中國福利會兒童文化館一併劃入,還興建了可容納6000人的勞動廣場。後來勞動廣場改建成室內劇場,擁有座位1600個。1960年,此處命名為楊浦區工人俱樂部,後幾經更迭,1981年恢復現名。俱樂部內有電影院、圖書館、書場等設施。
匯山公園方亭
地址:通北路540號
來源:楊浦區文化和旅遊局、楊浦區文物管理事務中心(國歌展示館)
疫情不掩春意,乘著天氣正好,一起去公園賞醉人春光~
楊浦酒店地圖更新啦,足不出滬一鍵解鎖楊浦酒店攻略
秦皇島路旅遊諮詢中心部分服務恢復開放,多舉措讓市民遊客「安心」諮詢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