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功績能夠算得上千古一帝嗎?

2021-02-23 圓明園遺址公園

康熙皇帝,是清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我國歷史上,能夠稱為「千古一帝」的,不會超過五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元世祖、康熙。康熙皇帝因何能被稱為「千古一帝」呢,我們來看看康熙皇帝的歷史功績吧~

奠定了中國版圖基礎

評價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帝王,一般不會選擇分裂時代的帝王,因為他無法完成統一,就證明他的能力還不夠。王朝疆域的大小是一個時代強盛與否的表現,這和帝王個人能力有直接聯繫。

康熙在1662年繼位,這時候華夏大地基本統一,但清朝的統治還未穩定。此時康熙才8歲,大權掌握在議政王大臣會議手中,四輔臣相互爭權奪利,黨爭不斷,腐敗現象嚴重;在地方,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在暗中發展勢力;臺灣的鄭氏也試圖捲土重來。1667年,朝廷局勢惡化,鰲拜獨攬大權。1669年,年僅14歲的康熙用智謀擒拿了鰲拜,掌握了大權。很難想像,一個帝國的命運竟然就這樣掌握在了一個少年手中。

康熙親政不久,就毅然下令「撤藩」,平定了「三藩之亂」,清朝的統治至此穩定了下來。三藩之亂規模大,時間長達8年,也正是因為康熙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方針,使得叛亂並沒有如「安史之亂」那樣破壞帝國的根基。相反,平定叛亂後,清朝對全國的統治基本穩定了下來。

全國穩定之後,康熙就開始消滅臺灣鄭氏。在此之前,清朝已經多次詔諭臺灣鄭氏,康熙甚至同意臺灣不剃髮,像朝鮮那樣做一個藩屬國,不過均被拒絕。康熙認為,必須使用武力。1683年,康熙派遣施琅平定了鄭氏,第二年設置了臺灣府,至此臺灣島首次納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版圖。統一臺灣後,東南沿海的威脅基本解除,海禁宣布廢除。

緊接著,康熙又馬上調集兵馬進入東北。在清朝入關之際,俄羅斯人乘機佔領了黑龍江地區。康熙為此發動了兩次雅克薩之戰,將俄羅斯人驅逐出了黑龍江。之後,又展開了邊境談判。1689年,雙方籤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中俄兩國以外興安嶺作為國界線。籤訂條約時,第一次將「中國」一詞作為正式國名寫入國際條約,奠定了中國版圖的法理依據。

康熙三徵噶爾丹,團結眾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進兵西藏,振興黃教,尊崇達賴喇嘛,護送六世達賴進藏,打敗準噶爾人,為維護西南邊疆的統一,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進剿臺灣,在澎湖激戰,完成統一臺灣的大業。他在東北收復雅克薩,組織東北各族人民進行抗俄鬥爭,和沙俄籤訂《尼布楚條約》,保證我永戍黑龍江,取得了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為鞏固東北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們繼承的版圖是康熙打下的》

之後,康熙又和準噶爾汗國大戰。尼布楚談判期間,噶爾丹乘機徵服了喀爾咯(外蒙古),使得清朝在談判中讓步。1690年,康熙親徵噶爾丹,噶爾丹眾叛親離,服毒自殺。1691,康熙和喀爾喀蒙古各部會盟,從此外蒙古納入到了中國版圖。1717年,準噶爾軍隊佔領了拉薩,滅和碩特汗國。1720年,康熙遣軍進藏,驅逐準噶爾,將青藏高原納入到了清朝的版圖。康熙末年,清軍已推進到吐魯番,這裡曾是明朝勢力的最西邊——哈密衛。這為後來乾隆滅整個準噶爾汗國奠定了基礎。

因為長城內外成為一家,康熙成為中國歷史上不修長城的皇帝之一。當此之時,俄羅斯正在中亞地區瘋狂滲透,英法正在海上較量。如果康熙沒有征服蒙古西藏,那麼整個蒙古高原都有可能成為俄國的土地,西域也不例外。那麼,中國的疆域就基本限於長城之南了,長城是無法抵抗俄羅斯的大炮的。因此,可以說康熙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

康熙的內政

內政也是評價君王功績的重要方面,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底層百姓在古代就基本沒有過上過好的生活。不過在仁政的時代,天下相對太平,天災能夠得到及時應對,貪汙腐敗現象也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社會總體還是欣欣向榮的。中國的許多君王雖然在開疆拓土上有所欠缺,但是內政卻相對不錯,如劉秀、唐玄宗(前期)、宋太祖、宋太宗等。康熙更是不必說了,其在內政上,是能夠和唐太宗一決高下的。

聖祖在位凡61年雖曰守成,實同開創。其間備歷艱難,屢經風險,終能化險為夷,恢弘基業,這與聖祖本人的統治風格有很大關係,更與他的為政之道密切相關。聖祖在儒家學說的薰陶下逐漸成為明君賢主的典範。——李亭治


中國是農耕文明國家,農業的興衰是國家興衰的根源。康熙上臺後,廢除了「圈地運動」,推行了輕徭薄賦,鼓勵開墾土地。康熙堅持「藏富於民」的理念治國,多次蠲免錢糧。在位61年,蠲免錢糧545次,計銀1.5億兩。1712年得出了新增人口的人丁稅,推動了中國人口快速增長。多次治理黃河、海河和淮河,使其各歸故道。康熙的這些政策,讓清朝的農耕經濟發展到歷史頂峰。

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全球通史》

康熙也支持工商業的發展,這在歷史上比較少見。1700年,康熙下令將班匠銀併入田賦中徵收,讓工匠擁有了更多自由。康熙還廢除了許多工商業的雜稅(工商業稅收為三十稅一)、允許民間開採礦產。在康熙年間,全國興起了7個商業市鎮,而明朝只有4個。

對外貿易方面,康熙皇帝在平定臺灣後宣布廢除海禁。1685年設立了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海關,管理對外貿易,從此海關制度取代了市舶司制度。康熙時期的海外貿易十分興盛,康熙後期,每一年都有幾十艘西方船隻來和中國進行貿易,史稱「西洋來市,東洋往市,南洋互市」。再說說吏治,清朝前期的吏治總體上比較清明。康熙親政後,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並且其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南懷仁記載他「親切地接近老百姓,他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 不過人無完人,康熙晚年倦勤,官吏貪汙,吏治敗壞。為了爭奪皇位,又發生了九子奪嫡的事件。不過這些事情的危害都被控制在了很小的範圍內。

康熙的統治可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國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們三人的共同特點標誌著前工業時代,傳統君主王權的最高階段。——《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

中國歷史上,能夠在內政上和康熙媲美的,恐怕只有光武帝和唐太宗了。即使再完美的皇帝也有缺點,如光武帝未能清查土地,唐太宗晚年比較昏庸,康熙晚年也是如此。不過瑕不掩瑜,他們都足夠優秀,即使放在世界上也找不到幾個。

文化政策和胸懷

康熙是個滿族皇帝,但卻對儒家文化十分感興趣,他「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1677年,他明確要求提出理學為治國之本。他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南書房制度。組織編輯《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駢字類編》、《子史精華》、《朱子全書》、《大清一統志》、《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

康熙是一個十分好學的人,他不僅熱愛中國古代典籍,還喜歡閱讀西方書籍。他孜孜不倦地向傳教士請教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知識。他任用西方傳教士利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去測繪全國版圖,繪製成《康熙皇輿全覽圖》,其作被稱為在當時世界地理學的最高成就。康熙還重用傳教士編纂《康熙曆法》。餘秋雨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寫道:「康熙皇帝竟然在北京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認真研究了歐幾裡得幾何學,經常演算習題,又學習了法國數學家巴蒂的《實用和理論幾何學》,並比較它與歐幾裡得幾何學的差別。」他支持西方學術傳播,在中國也出現了一大批研究西方學問的學者。

正是康熙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歐洲的技藝和科學更快地輸入中國。僅此而言,我認為康熙帝一個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遠見卓識。我之所以視他為英明的偉人,因為他把歐洲的東西與中國的東西結合起來了。——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

傳教士

當時的黃宗羲等著名的明儒也認為康熙是當之無愧的「聖君」,他說:「今聖天子無幽不燭,使農裡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蓋重乎?」啟功說:「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大度而主動地拜謁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遺老的對立情緒,穩定了人心;推行寬鬆的文化政策,優待人才,並注重選拔人才,促進了清代的文化建設和學術發展。」日本人將康熙稱為「上國聖人」,朝鮮對康熙的評價是「康熙,千古英傑也」,美國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評價到「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不過康熙的文化政策也是有缺陷的,他沒有廢除剃髮令,沒有廢除文字獄,沒有全面學習西方。不過這些都是時代局限性造成的,我們何必苛責古人呢?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

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就請點擊右上角選擇發送給朋友或者轉發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喜歡就請關注我們吧~

相關焦點

  • 康熙的功績能夠算得上千古一帝嗎?來看看康熙一生的所作所為吧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稱為「千古一帝」的,不會超過五個,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元世祖,小編認為康熙是其中第五位。而其他的漢高祖、光武帝、隋文帝、武則天、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明成祖等雖然都是歷史上比較傑出的皇帝,但是其功績難以和以上五位相提並論。我們來看看康熙皇帝的歷史功績。
  • 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五位皇帝,個個雄才大略,康熙只能進備選行列
    但也有一部分皇帝因為自身過硬的實力,成就了一番功績,為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被後世歷代人所景仰,譽為「千古一帝」。小編今天要帶大家盤點的就是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的五位皇帝。第一位:秦始皇自平王東遷之後,中原大地就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春秋戰國數百年的紛爭。秦國作為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之一,歷代國君都期望秦國能夠一統天下。
  • 西漢這位皇帝遠遠被低估,他功績不遜漢武帝,卻沒被評上千古一帝
    提起西漢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和漢武帝劉徹,而漢武帝劉徹的評價不是一般的好,更是被公認為千古一帝。
  • 千古一帝:康熙的一套讀書方法
    千古一帝 「康熙的一套讀書方法」康熙(1654年-1722年),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二代皇帝。在位時間是61年(1661-1722),開創「康熙盛世」,人稱:千古一帝,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在位時間長的皇帝。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在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臺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徵,或決勝千裡,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 康熙是否稱得上千古一帝?國外有一本書,揭露了他荒唐的另一面
    《清廷十三年》長久以來,我們對康熙為「千古一帝」的定性沒有任何懷疑,但近些年有人以康熙的私生活為突破口,質疑康熙配不上「千古一帝」這一稱號,而這些人的依據來自一本書——《清廷十三年》。《清廷十三年》由18世紀從義大利到往中國的傳教士馬國賢所作,之所以會有這本書,與康熙帝高雅的愛好不無關係!
  • 《康熙王朝》:收台歷史真相!「千古一帝」竟想把寶島送給荷蘭!
    電視劇《康熙王朝》,再現了這一收臺壯舉,這也成為康熙皇帝在位期間的一大功績,很多人就此將康熙皇帝捧為千古一帝。《康熙王朝》劇照但是,真正的歷史,和我們看到的《康熙王朝》差出太多, 而很多人吹捧的康熙皇帝,在收臺前後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也讓人跌破眼鏡。
  • 中國共有494位皇帝,只有這4位被公認為「千古一帝」,你贊成嗎?
    其中既有名垂青史的明君,也有遺臭萬年的昏君,然而能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人,是少之又少。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4位目前學界公認的4位「千古一帝」。 第2位:漢武帝劉徹 主要功績: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幣制、開疆拓土,開闢絲綢之路
  • 中國歷史上不殺功臣的3位皇帝,其功績皆可稱為千古一帝
    雖然說屠戮開國功臣幾乎是每位開國皇帝的必做功課,但是也不絕對,在中國的歷史上,就有一些開國皇帝,他們就不屑於去做這樣的事,而且照樣將國家治理得非常好,而且無一例外,以他們的政績,各個都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帝。這樣的皇帝,共有3位。第一位就是始皇帝嬴政。
  • 康熙是否稱得上千古一帝?國外的一本書,卻意外揭露了他的真面目
    儘管說史書上說清朝建立於1636年,但事實上在20年後,清朝仍然是一個「割據政權」。然而,那年,清朝的「千古一帝」康熙誕生了。毫無疑問,康熙是比較幸運的皇帝。這位不幸的父親,順治幫著他度過了清王朝最糟糕的幾十年;接著又有個能幹的兒子,雍正,把他的家業從八百萬(國庫中的銀元)到二千萬(約合二千萬元),也算是清王朝「千古一帝」的主角光環吧。
  • 中國有494位皇帝,能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只有3位,你認同嗎?
    他評論被儒生罵做「獨夫民賊」的秦始皇為「千古一帝」,這也是「千古一帝」一詞的出處。當年統治天下的儒生早已化為歷史塵埃,但是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名號卻震古爍今。  實際上,中國自從秦始皇稱「始皇帝」之後,一共有494位皇帝,但是能夠稱得上「千古一帝」的皇帝卻寥寥無幾,所謂千古一帝,一定要在文治上產生劃時代的作用,在武功上產生劃時代的作用,二者都結合起來,歷史上真的微乎其微,仔細算來,大概有3位皇帝稱得上「千古一帝」,下面一一道來:  1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
  • 康熙為何被稱為千古一帝?年紀輕輕竟能智擒鰲拜,足以名垂青史
    康熙被認為是清朝最有名的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自幼聰穎過人,8歲登基,14歲親政,16歲智擒鰲拜,在位時間長達61年,被稱為「千古一帝」。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年紀輕輕的康熙是如何智擒鰲拜的?
  • 中國有494位皇帝,能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只有這3位,你認同嗎?
    他評論被儒生罵做「獨夫民賊」的秦始皇為「千古一帝」,這也是「千古一帝」一詞的出處。當年統治天下的儒生早已化為歷史塵埃,但是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名號卻震古爍今。  實際上,中國自從秦始皇稱「始皇帝」之後,一共有494位皇帝,但是能夠稱得上「千古一帝」的皇帝卻寥寥無幾,所謂千古一帝,一定要在文治上產生劃時代的作用,在武功上產生劃時代的作用,二者都結合起來,歷史上真的微乎其微,
  •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皇帝成為千古一帝,快來評價你的觀點吧
    我們在評價「千古一帝」的時候,都會以他做出了什麼巨大的功績為標準批判,要說千古一帝,第一位想到的應該是「秦始皇」嬴政,或者雍正皇帝等等,但其實不是,還有是有其他的皇帝。今天我們就從中國五千年的帝王史上列出十位,希望大家多評論。
  • 中國歷史上曾湧現過400多位皇帝,堪稱千古一帝的,卻只有這4位!
    接下來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這400多位的皇帝中,有哪些皇帝能夠被稱之為千古一帝呢?以下這四位的呼聲最高,看看是否名副其實。首先,排名第一位的自然當屬開創了皇帝稱號的秦始皇了。雖然秦朝只歷經到秦二世,就因為昏庸腐敗被民間起義軍取代了,但是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依舊無人能忽略的,他對後世人的影響,是前無僅有的。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前,中國還是四分五裂的。
  • 康熙文化水平如何?故宮發現一封密檔,陳寅恪:我們被騙了200年
    而雍正之父,大名鼎鼎的康熙帝其實是一個十分開放的人,他文治武功、博古通今、中西盡學、功績卓著,甚至被稱之為「千古一帝」!功績卓著首先,他先是在1669年時以雷霆之勢處理了專權了好幾年的大臣鰲拜,並且盡誅其黨羽,這才真正奪回了朝政。
  • 同是飾演康熙,陳道明演他自己,這個人卻恍若康熙在世
    提到千古一帝康熙,大家腦海裡一定浮想聯翩。歷史上的他,年幼登基,智擒鰲拜,幾次遠徵平定一方亂事…數數功績,怪不得清朝後人要稱他為「聖祖爺」。他這樣無法讓人忽視的生平,也被各小說家、編劇還有導演盯上,數次將「康熙題材」搬上熒幕。但終歸利益驅動,什麼牛鬼蛇神都來摻一腳。更有甚者,把他幻想成只知道情愛的帝王,只為女主角付出一切,而不知道江山不知道民生。
  • 中國歷史上皇帝有421位,誰能評上千古一帝?僅這4人當之無愧
    皇帝及其家族作為歷史的重要推動者,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的史書,主要記載的就是皇帝家族的事情。為此,魯迅先生還批判《二十五史》為「帝王將相」的家譜。作為後人對歷史上的皇帝蓋棺論定,筆者(歷史對今天的啟示)認為需要有一個非常具有廣泛認可性的標準,這樣才能被大多數人接受,對皇帝們來說也是最公平的!
  • 康熙皇帝是千古的一帝嗎?他為大清帶來了鼎盛,是一代明君嗎?
    康熙皇帝是千古的一帝嗎?在歷史上康熙根本就不夠資格,華夏五千年,歷代皇帝,康熙前十都未必有他,更談不上千古的一帝。千古的一帝只不過是清朝一群馬屁精的吹噓,就像乾隆自稱十全老人,十全武功,實際上乾隆頂多算是一個富二代,敗家子,如果真要算有什麼特別大,對後世有什麼功績的話,那就是乾隆對新疆的統治,但是這對比秦皇漢武等等,更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好了言歸正傳,康熙的這些功績恐怕連東漢劉秀都未必比得過,更不要說和秦皇漢武比,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
  • 鰲拜臨死悔悟,煽情求生,康熙此舉不愧千古一帝
    這是忠勇功臣與三代皇帝的故事,這是擅權朝臣與年幼皇帝鬥智鬥勇的故事,這更是千古一帝鐵腕柔情的故事。故事要從鰲拜開始說起。 忠於皇太極,對抗多爾袞 公元1643年,皇太極含恨離世,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巨大爭執。
  • 四大千古一帝雄才偉略,但他們的太子都未能繼承大統,這是為何?
    說到四大千古一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分別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和清聖祖玄燁。他們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功績可以說彪炳史冊,但他們的太子都未能繼承大統,不是被廢就是自盡,這是為什麼呢?要是他們能繼承大統,說不定歷史會改寫,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