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的伊斯蘭形象

2021-01-19 騰訊網

[摘要]在媒體的鼓譟下,埋藏在文化深處的伊斯蘭教形象躍然而出,浮出水面,從而為西方民眾支持戰爭提供了強大的心理支撐。

在伊拉克烽火亂飛、狼煙四起的時候,讀到梅諾·裡夫斯(Minou Reeves)的《穆罕默德在歐洲》,也就明白了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時候為什麼會有那麼高的美國民意支持率,因為在歐美的文化中,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的負面形象早已根深蒂固地纏繞在許多人的心中。在媒體的鼓譟下,埋藏在文化深處的伊斯蘭教形象躍然而出,浮出水面,從而為西方民眾支持戰爭提供了強大的心理支撐。

梅諾·裡夫斯精心地梳理了一千多年來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在歐洲的形象。儘管歐洲也不乏文化的良心,也不乏對伊斯蘭教及其創建者的正面描述,但是那些負面的形象是如此的觸目驚心,它們在歐洲各階層留下的影響實在太惡劣了,遠非那些正面描述可以抵消。當這種負面的東西從西方文化的深層被媒體喚醒的時候,歐洲傳統上對伊斯蘭的敵意就成了西方民眾支持政府攻擊伊斯蘭國家的強大民意基礎。

作者通過對歐洲各個語種大量文學文本和文獻的閱讀,勾勒出歐洲政界、文化界、宗教界在歷朝歷代對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精心醜化、矮化、妖魔化的軌跡。在歐洲作家、詩人和畫家的筆下,穆罕默德被醜化成騙子、色鬼、魔鬼、惡棍、邪惡之神。《古蘭經》的德文譯者奈勒特(D.D.Neretter)將穆罕默德稱為「偽君子」、「色鬼」、「卑鄙的傢伙」,著名的哲學家康德則把穆罕默德視為最惡劣的「盲信者」、「空想家」、「狂熱者」。

對於那些妖魔化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的歐洲作家、詩人、畫家,梅諾·裡夫斯拉出了一個長長的名單:尊者比德、大馬士革的約翰、保羅·阿爾瓦羅、威廉·朗蘭、威廉·鄧巴、拉納爾夫·希格登、曼德維爾、但丁、約翰·利德蓋特、拉伯雷、馬洛、路德、普裡多、皮提、伏爾泰、雨果、狄德羅、吉本、拜倫、雪萊、德拉克洛瓦、薩克雷……在這些人的筆下,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同伴和同盟,還有他的妻子,甚至他的敵人以及他所遇到的人,都被他們「以不可思議的、漫畫式的諷刺形式加以書寫」。被這些歐洲名人加以歪曲的還有穆罕默德的教條以及他作為先知的種種傳說,它們在長期的歐洲知識的鏈條中被傳遞,被誇大,被扭曲。

梅諾·裡夫斯指出,好鬥的十字軍戰士、為可能出現強大的伊斯蘭威懾力量而憂心忡忡的教士、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作家、基督教廷的改革家、理性啟蒙時代的先鋒、為充滿異國情調的東方所迷醉的作家、詩人和畫家,以及無法摘除基督教有色眼鏡的傳記作家,都曾為這種言論造勢,使其愈演愈烈,甚囂塵上,直到當代,「他們的作品所傳遞的精神在拉什迪的作品中復活了,魔罕德真的再生了」。

如果只是普通的作家,他們對穆罕默德的詆毀也不至於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是,我們從這些名字裡看到的儘是各個時期歐洲文壇的巨人、思想界的巨擘、宗教界的翹楚,從尊者比德到路德,從但丁到拉伯雷,從伏爾泰到狄德羅,從拜倫到雪萊,一直到當代的拉什迪,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豈容小覷?越是著名的詩人和作家,其文學的技巧越是高超,其作品所產生的力量越是強大。比如但丁的《神曲》。

以歐洲著名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對穆罕默德的攻擊為例。他對自己的信眾說:

在蕩婦床上學習的穆罕默德也沒有在他的聖經上找到證據。因此這些卑鄙醜惡的人就誇耀他們的上帝(其實其本質是魔鬼)賜予了他無窮的體力,讓他可以接連與四十個女人交媾還不滿足。事實上,他的所謂聖書《古蘭經》,就是淫婦的淫詞蕩語,通篇充滿了惡臭和對《聖經》拙劣的模仿。他在女人的陰阜裡尋覓到了預言。

《古蘭經》是在穆罕默德剛剛去世不久就由第一任哈裡發艾布·伯克爾組織穆罕默德生前身邊的人進行整理匯總,形成權威性定本,並銷毀其他不標準的抄本,從此一直流傳下來。筆者翻遍中文版、阿拉伯文版的《古蘭經》,也沒有找到其中哪怕有一句「淫婦的淫詞蕩語」。難道路德的火眼金睛能看出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否則,一定是路德閱讀過的《古蘭經》譯本被人篡改了。

經過這些歐洲文壇大腕和宗教領袖誇張的醜化和惡毒的人身攻擊,伊斯蘭教和《古蘭經》中所倡導的諸如虔誠、公正、慷慨、忠誠、和平、寬恕、謙虛、忍耐、公平地對待婦女兒童、扶貧助患、孝順父母、貞潔和自製等價值蕩然無存,針對諸如殺人、襲擊、復仇、盜竊、欺騙、誹謗、惡言惡語、腐敗、貪婪、聚財、通姦、賣淫、虐待奴隸、忽視孤兒以及任何剝削男人或女人的行為的批判與法律制裁等等,也在歐洲人的腦子裡都煙消雲散、不復存在了,留給歐洲普通民眾的只有對穆罕默德的蔑視和對伊斯蘭教的仇恨。

那些醜化、矮化和妖魔化穆罕默德的高手,其高明之處在於利用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創建初期發生的事情進行了似是而非的演繹,從而使得歐洲民眾相信這就是事實的真相。如他們以穆罕默德曾經娶過多個妻子的事實,來構建穆罕默德「淫蕩」的形象,攻擊伊斯蘭教「一夫四妻」制度。事實上,穆罕默德娶的大多是寡婦,特別是戰爭寡婦,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分辨穆罕默德到底是歐洲人所宣稱的「淫蕩」的男人,還是一個心地善良的男人。在伊斯蘭教創建初期,由於信徒遭受壓迫,更由於歷年的徵戰,很多男性信徒戰死沙場,留下孤兒寡母,生活上無依無靠,而允許一個男人在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妻子的條件下娶四個妻子,無疑為社會解決了一個極大的難題,使那些孤苦無靠的婦孺獲得了繼續生存下去的機會。從有關的記載看,穆罕默德在早期雖然得到首任妻子赫蒂徹的巨額財富的支持,但這些財富都被他用於傳播伊斯蘭教的事業。在年輕有錢的時候,他只有這一個妻子,而且這個妻子還比他大十五歲;在他壯年的時候,他的妻子已經步入老年;在他後來擁有多個妻子的時候,他的錢財基本為他的事業消耗殆盡,他的生活已經很簡樸了,年紀也大了,這與歐洲人宣傳的穆罕默德形象截然相反。難道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克己守德,等到年紀大了反而會變成一個浪蕩老頭?按照正常的邏輯,這很難理解。

由此,可以理解梅諾·裡夫斯在這本專著的開頭為什麼要用三章的篇幅去概述伊斯蘭教的創建與穆罕默德的生平。作者這樣布局的目的恰恰是為了客觀敘述伊斯蘭教和穆罕默德的歷史真實,還原伊斯蘭教和穆罕默德的本真形象,正本清源、以正視聽。

梅諾·裡夫斯不僅梳理、再現了歐洲人對穆罕默德形象的妖魔化,也對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進行了挖掘。她指出:「中世紀的作者都對穆罕默德的性生活極為感興趣,這一點甚至在大馬士革的約翰在歐洲廣為流傳的作品中佔據了重要篇幅,以至於許多中世紀的看法都無一例外地認為穆罕默德性慾強盛。在對性方面禁忌森嚴的中世紀來說,對此事非同一般的關注正給了這些所謂的基督教衛道士談論性的自由。以中世紀的標準而言,穆罕默德以後的一夫多妻無疑會招致更猛烈的口誅筆伐。」對穆罕默德的妖魔化再一次彰顯了歐洲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他者想像構建。相對於歐洲來說,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就是最近距離的他者。對他者的敘述往往是自我鏡像的映照。對穆罕默德淫蕩的想像,恰恰是中世紀歐洲嚴格禁慾環境下人們可以藉以合理合法地談論的話題,在批駁「異教徒」的幌子下宣洩歐洲人掩藏在深處的欲望。

梅諾·裡夫斯是一位伊朗裔女性學者。她那與眾不同的身份和學術經歷使得她能夠公正地看待歐洲人對穆罕默德形象的塑造。裡夫斯一九四六年出生於德黑蘭,作為一個伊朗人的後代,裡夫斯顯然秉承了伊斯蘭教的一些價值觀,在字裡行間可以看到她對伊斯蘭教的感情和對先知穆罕默德的尊崇。但是作為一位在西方受教育和工作的學者,她摒棄了一些穆斯林學者的偏頗之處,即在學術寫作中以非理性的態度進行學術的討論。裡夫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西方學術實證主義的方法,通過閱讀大量的西文文獻,尋找西方文獻中攻擊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的真憑實據,從而得出了公正的結論,既指出了西方文化界和宗教界對穆罕默德形象的醜化和妖魔化行為,也指出了西方存在對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曾經有過的公允的評論。只不過本書的主旨在於揭示西方對穆罕默德的妖魔化,因而,前者詳而後者略。

裡夫斯羅列了對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進行正面書寫的歐洲學者:羅傑·培根、賽戈維亞的約翰、萊辛、青年歌德、布蘭維利耶伯爵、博林布魯克、卡萊爾、道森、賴蘭、裡爾克……同時也對這些人的公允之論做了引述和評論。但是在這些人的名字裡,除了歌德,我們沒有看到太多大名鼎鼎的人物,顯然歐洲對穆罕默德妖魔化的勢頭大大壓過了正面的介紹和評述。從這一點來看,裡夫斯的詳略有別也是可以理解的。出於公正的學術態度,裡夫斯還是把後者挖掘了出來。令人欽佩的是,裡夫斯所引用的材料不僅僅局限於英文,而且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特長,挖掘了多語種的材料。我們從原著中可以看到,除了英文和阿拉伯文材料,作者還採用了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波斯文和希伯來文等不同語種的材料。充分的文獻佐證,大大增加了本書的學術性,保證了寫作的公正立場。

在二零零六年黎以戰爭硝煙瀰漫的時刻,譯者正埋頭於《穆罕默德在歐洲》的翻譯工作。在和平的世界裡,全世界的人民都希望以黎雙方儘早停戰,然而停戰之艱難超乎人們的想像。停戰越是艱難,越讓我們感到這本書翻譯出版的意義。戰爭背後的美國,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宗教,只是為了徵服「異教徒」,只是為了「民主」的理念?仔細想想這些年發生的事情,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直到黎以戰爭,潛藏在深層的無非是利益,更確切地說,是強者的利益。

再看看歷史上阿拉伯世界和歐洲之間的衝突,其根源也在於此。公元八世紀阿拉伯將領對西班牙的徵服以及隨後幾個世紀對安達盧斯(法國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統治,自然也是為了實現阿拉伯人的利益。安達盧斯肥沃的土地對於長年開疆拓域的阿拉伯人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十字軍戰爭在表面上是宗教的戰爭,但是真正吸引歐洲騎士的卻是對東方財富的幻想。

在宗教、信仰和理念的幌子下,很多普通百姓的戰爭熱情被煽動起來,世界公理被踩在腳下,人間正義被拋諸腦後,這是文明世界的悲哀,是第三世界的悲哀,也是發達國家倡導和平的知識分子的悲哀。戰爭與和平,被極少數的政客玩弄於股掌之間,受傷害的總是手無寸鐵的平頭百姓,被踐踏的總是弱者,曾經被稱為「東方小巴黎」的黎巴嫩,一再遭受戰亂的苦痛。我們感受著他們的難受,心痛於他們的苦痛。

就在譯稿釐定之際,又發生了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中東變局,儘管當時阿拉伯人民在為一場新的革命而歡欣鼓舞,但是革命是需要流血的,是要付出代價的,有很多優秀的阿拉伯青年在中東變局中魂歸真主。死者已矣,生者何堪?那些在動蕩局勢中受傷的人們,包括身體受傷的和心靈受傷的所有人群,還不知道要經歷多少的苦難,才能迎來阿拉伯真正的春天。也有些學者認為這不是阿拉伯的春天,而可能恰恰是阿拉伯的冬天。不過,譯者很欣賞一位詩人的聲音:「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希望阿拉伯的春天,真正的春天早日到來,也希望人類的春天永駐人間。

(《穆罕默德在歐洲》,[伊朗]梅諾·裡夫斯著,林豐民、史月譯,劉樹森校閱,三聯書店即出)

相關焦點

  • 有人「妖魔化」老師群體?專家:教育質量是尊敬出來的,快來看看
    有人「妖魔化」老師群體?專家:教育質量是尊敬出來的,快來看看吧。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也有異常的現象,有一部分人極端妖魔化教師團體,「妖魔化」教師的形象給人帶來了不好的影響,說到教師,有人會馬上聯想到「有償補習」、「收紅包」,簡直就像天下的教師都是賺錢的小人,有些人認為,教師工作輕鬆,還不負責任,什麼都向父母甩,簡直天下的教師都是平凡無能之輩。
  • 伊斯蘭文明講座(一)伊斯蘭建築
    「伊斯蘭」並不專指一種宗教意識、信仰體系。它同時又是一種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文化形態,甚至時代特性。貫穿在穆斯林生活所有領域並成為其「脊梁」的,就是伊斯蘭精神。在這一精神指導下,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在吸納原有遺產的基礎上,創造了燦爛的伊斯蘭文明。一句話:伊斯蘭本身就是文明。
  • 《洞察伊斯蘭》多維度理解伊斯蘭
    www.xjzixun.com.cn聯繫方式:13899883088 郵箱:511561121@qq.com 為了校對,這本書我已經認真地讀了兩遍。基本上明白了作者寫書的意圖和本書的整體構架。
  • 被妖魔化的婚姻,騙了誰?
    來源:中國青年報原標題:夜思 | 被妖魔化的婚姻,騙了誰?小年說:話題#鄭淵潔對不想結婚的看法#裡集納的金句,讓長大後的我們,依舊被其中的自在灑脫感動。雖然,每個人的婚戀觀見仁見智,但請你明白:生而自由,愛而無畏,隨心隨性,方得幸福。被妖魔化的婚姻,騙了誰?
  • 伊朗,一個被妖魔化的國家,真的是流氓國家嗎?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伊斯蘭革命後,女人大部分的權利都被抹殺了,她們變成了男人的附庸,在法律上的意義上,他們是男人「財產」的一部分,在結婚的時候,需要籤署一個「特殊」的協議的。所以伊朗的女人戴頭巾的方式跟其他伊斯蘭國家的有點不一樣,他們會露出一定的秀髮……正如圖片所看到的。心目中他們吃的東西是不是這樣的?
  • 林治波:中國的民族主義被妖魔化了
    二戰後民族主義逐漸被妖魔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的政治和輿論策略。其基本邏輯是,我要向你那兒擴張,當然就不喜歡你抵抗。他們自身奉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卻披上民主自由的外衣,給世人以很大的迷惑性;與此同時,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主義卻被妖魔化,似乎成了民主自由的對立物。這實際上是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擴張主義為掃除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抗爭而採取的政治策略。
  • 何炅詭辯失敗 觀眾沒有妖魔化影視圈 拍戲念數學的情況是真實的
    何炅老師也打圓場說,任何行業都有一些不專業的現象存在,我們就不要妖魔化影視行業了,而且現在這個情況已經不存在了,陳偉霆也說這只是個別情況。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 伊斯蘭文明與幾何學
    在困難的早期,他們就先開始繪圖,然後再作出的小模型,現代建築界的專業人士有許多設備和儀器都是早期伊斯蘭技術著作提供並解釋的。伊斯蘭文明中有關歷史和研究向我們證實,穆斯林很早就發明了用不同方式引水的灌溉設備,主要出現在當時伊斯蘭世界的首府特別是巴格達和庫法以及其他周圍有河流的城市。
  • 伊斯蘭文明與世界(下)
    就此而言,當前加強對伊斯蘭文明體系的研究,無論從理論意義或現實意義看,都是一項嚴肅而有意義的任務。伊斯蘭文明體系向何處去?伊斯蘭世界的國際組織是1969年9月在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成立的伊斯蘭會議組織(OIC),現有57個成員國。世界上的穆斯林總人數很難精確統計,大約有10多億。
  • 淺談伊斯蘭文明的開放性
    伊斯蘭文明伴隨著伊斯蘭的出現,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給世界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一卓絕的文明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源泉,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而開放性是其中的顯著特色之一。    當伊斯蘭進入開拓時代後,這一特徵就更為明顯。許多不同民族與血統的人成群結隊地加入了安拉的宗教,這些人具有各不相同的文明遺產、文化特色和科學技術,他們是獨特的伊斯蘭文明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
  • 妖魔化中國的又一例證
    但真正令人擔憂的,其實不在於某家中國民企的某項境外投資命運本身,而在於這一正常商業運作,居然會被誤讀到這種政治「高度」,並因此鬧得沸沸揚揚,這折射出部分西方人士和媒體對妖魔化中國的熱衷程度。  中國早已接受全球化的遊戲規則。誤讀乃至妖魔化中國及其公民,是沒有道理的。營造不帶偏見的公平投資環境,才是共贏之道。
  • 「伊斯蘭國」新頭目何許人也?
    「伊斯蘭國」頭目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數月前被擊斃後,阿布·易卜拉欣·哈希米·庫萊希接任新頭目。然而,英美情報部門一頭霧水,歷年搜集的情報裡並無此人。經過數月調查,多國情報部門確認庫萊希是假名,真名是阿米爾·穆罕默德·阿卜杜勒·拉赫曼·毛利·薩勒比,正是「伊斯蘭國」的創始人之一。
  • 貓頭鷹書簡 ISIS崛起之路——兼評《「伊斯蘭國」簡論》
    「伊斯蘭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存續和發展」(baqiyawa tatamadad)是「伊斯蘭國」以及其他前身組織長久以來的基本追求,而這一切可以追溯到1999年彼時大名鼎鼎的領袖人物阿布·穆薩卜·扎卡維(Abu Musab al-Zarqawi)從約旦監獄獲釋。
  • 我讀︱《女王與蘇丹》:16世紀英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友好往來
    在這種情況下,面對著不斷擴張且難以抵抗的伊斯蘭世界,基督教世界自然有著天然的牴觸和偏見。另一方面,這種恐懼和仇恨的心理也來源於不了解。伊斯蘭世界的文化和語言不具有較強的流通性,古蘭經的拉丁文譯本又很少,因此,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世界缺乏了解的途徑。他們所能了解到的多是奧斯曼帝國殘忍無情的繼承制度——蘇丹需要殺死所有兄弟來確保統治穩固,這無疑是加劇了他們的恐懼心理。
  • 小議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在此社會形態下,打上「伊斯蘭精神」烙印的阿拉伯文化依然昌盛,全國上下依然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撒馬爾罕、伊斯法罕、大馬士革、開羅、拉巴特、西西里、科爾多瓦等地,都是可以與巴格達繁榮時期相媲美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中心。
  • 伊斯蘭黃金時代:巴格達——IIUM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系列講座
    西班牙穆斯林在785年開始興建科爾多瓦大清真寺,標誌著伊斯蘭建築開始出現在西班牙及北非。科爾多瓦大清真寺以其觸目的內部拱門而聞名。阿爾罕布拉宮的建造更使摩爾式建築達致巔峰,位于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內部開揚透風,以紅、藍、金色裝潢,牆身以風格化的葉子圖案、阿拉伯文題銘及阿拉伯式花紋設計粉飾,牆上鋪砌著琉璃瓦。伊斯蘭建築另一獨特的分支是15-17世紀印度莫臥兒帝國的建築。
  • 馬來西亞「伊斯蘭國」與民族國家:爭論、影響與趨勢
    它們主要側重於「伊斯蘭國」本身的研究,對於「伊斯蘭國」與民族國家理念上的差異、現實中的衝突,以及伊斯蘭刑法、伊斯蘭極端勢力對馬來西亞的影響,關注較少。  一 「伊斯蘭國」在馬來西亞的興起  馬來西亞伊斯蘭教復興運動最早可以追溯至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
  • 白茶清歡:被妖魔化的婚姻,正在毀掉年輕人的生活
    我身邊很多人本來胖的好好的,突然有一天開始減肥了,曾經他們以為瘦下來很難,如今卻發現安心的胖下去更難,因為肥胖是一種罪,減肥則是一種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周圍就充滿了對於婚姻的妖魔化解讀,各種眼中彩票概率差不多的極端的渣男渣女的故事被編成了婚姻的範本加以流傳。
  • 被「妖魔化」的獨立女性
    當「獨立女性」這個觀點開始被頻繁提起的時候,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獨立女性是通透且清醒的,我們通過相互平等與尊重的方式來爭取權利而不是貶低他人和刻意製造衝突來「妖魔化」一些概念。極端女權≠女權,被「妖魔化」的獨立女性≠獨立女性。一個美好的時代應該容得下多種聲音,而且應該容得下不同性別、不同類型的聲音。
  • 再談妖魔化魯迅-中新網
    再談妖魔化魯迅 2015-10-20 16:40:5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綜觀妖魔化魯迅的網文,常有這樣一個論調,即:魯迅在國家存亡之際,痛批本國政府與本國文化,意在瓦解國人鬥志,為日本人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