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裡有哪些去不掉的中國味?丨風物研究所

2021-02-16 地道風物


風物君

中餐裡品種繁多的水果、蔬菜、烏雞,各種蜜餞和中國大米釀的酒,在幾個世紀以前,都曾經被西方敬仰著。


然而到了今日,西餐成為了高雅就餐的代表。

十九世紀後半葉,西方人帶著「洋味兒」來到了中國,如同他們背後的文化一樣,洋味兒的西餐也被打上了「文明」的標誌,吃西餐成了近代中國上流社會的時尚。然而口味是頑固的,中國西餐裡分明是中國的味道。



·從馬丁到馬嘎爾尼

馬丁·德·拉達(Martin de Rada),是西班牙政府派往中國的第一位大使(1575年),同時也是一位身負使命的間諜,他曾花兩個月的時間在福建旅行,並搜集了上百本中國古籍。

他在自己的報告《中國札記》中,用大量的筆墨記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還有所吃:中國品種繁多的水果和蔬菜補償了自己旅途的艱辛;中國的烏雞實在是比歐洲的母雞鮮美太多;至於各種蜜餞更是在歐洲聞所未聞;中國大米釀的酒,可以與任何上等葡萄酒相媲美;此時餐具尚未在歐洲普及,大部分歐洲人還習慣於「手抓飯」,所以在他看來中國人使用筷子也顯得如此文明、優雅、衛生。中國口味徹底俘虜了這位間諜。


16世紀的歐洲人,就要從中世紀醒來,此時來到中國的西方人,往往帶著好奇、探索、求知的眼光來看這個老大帝國,這個早熟的帝國無疑是學習和效仿的對象。馬丁在報告裡宣稱自己漸漸迷上了「一種藥草泡的飲料」,他不知道,這種在中國被稱作「茶」的飲料,在以後的幾個世紀裡,用它那種苦中帶著香甜的口感徵服了世界,成為歐洲上流社會爭相品味的寵兒。這,大概是中國第一次向世界大規模輸出的口味。


然而僅僅過了兩個世紀,當馬嘎爾尼作為英國大使踏上神州大地時,一切都變了,國際形勢變了,文明與落後關係變了,富有與貧窮地位變了,就連味道,似乎也變了。

中國人的麵包簡直就是麵粉和水的混合物,在我們要求下才烤得勉強可以下咽;烤肉外觀奇特,味道卻遠不及歐洲用衛生又簡單的方法烹飪出的那麼合口味;酒的味道則如醋一般難喝;中國人的烹飪衛生連一個要餓死的歐洲人都接受不了,不管是什麼肉他們都吃;而杯子和筷子似乎也很不乾淨。」馬嘎爾尼的助理安德森,在自己的報告《英使來華記》中寫下了以上的內容。


其實不是中國變了,是歐洲變了,近二百年的發展使得歐洲迅速超越了中國,而中國的口味從此似乎也顯得難以接受。

馬嘎爾尼們在對中國口味挑剔品論的同時,也將自己家鄉的味道帶到了中國,但是與中國人的方式不同,西方的口味,是伴隨著堅船利炮到來的。而最先抵達之地是廣州——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唯一的通商口岸。


▲近代老上海的一張畫報,去西餐館吃餐,喝咖啡,品洋酒,跳交際舞成為近代上海都市人夜生活主題

鴉片戰爭前夕,法國商人老尼克經過多日航行來到了廣州,令他驚訝的是在廣州十三行,他享受到了地道的家鄉口味,因此他在日記中興奮的寫道:「首先是兩道或三道濃湯,喝馬德拉葡萄酒、雪利酒和波爾多紅葡萄酒……然後是一盤魚,通常吃這道菜只喝啤酒。接著,就是這個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晚餐:烤牛肉、烤羊肉、烤雞和必不可少的牛峰肉、火腿。有時,為了換換口味,會有一塊來自歐洲的昂貴的肥鵝肝或小山鶇肉,和這道菜搭配的酒是波爾多紅葡萄酒和索泰爾納酒。所有這些菜撤掉後,開始餐中甜食和燒野味。」


老尼克在十三行吃的這頓飯,不但食材、味道、溫度、做法是西式,就連上菜順序也是西式的,但是廚師卻是清一色的廣東人。在接受、學習西餐料理的道路上,廣東廚師當仁不讓的走到了前列。

·摩登的口味

在清代晚期,大量社會精英接觸到了西餐,大家對西餐的口味評價基本相似:難吃。

因為正宗的西餐與中餐口味的差異巨大,比如西餐必備的起司(幹奶酪),這口味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比臭豆腐還邪門,所以初次接觸西餐的國人會有如此觀感也不足為奇了。


除了初次接觸的文化差異感,可能文化自負也是重要的原因。西方種種優越已然擺在了這批走出去人的眼前,科技不如人,承認就是,但是文化,我天朝上國卻萬萬不能不如人。中國飲食文化歷經千年積澱,是中國文化的基礎構成,若這也不如人,大概是不可能的吧?

但是無論他們怎麼排斥,西餐的市場都在逐步擴大,並且中國人開的西餐館也日益佔領了市場。

《申報》甚至認為這已構成了風氣危機,挖苦那些趕時髦的學生「就是口袋裡只剩下幾毛車費了,也要送到西餐館才放得下心。」遜帝溥儀也成為了西餐的狂熱粉絲,他曾在1922年創造了連續一個月吃西餐的個人記錄。



·英法大菜?

不過,那時的西餐,有一種是專門針對中國人口味的西餐,叫 「英法大菜」。英法究竟有什麼大菜?有人根據當時各飯店的菜單,整理出以下「英法大菜」名錄:

湯:魚翅湯、鮑魚湯、魚片湯、鴿蛋湯、甲魚湯、雞粥湯、雞片湯、牛尾湯、椰菜湯……

魚蝦蟹:烙鰣魚、炸板魚、捲筒魚、炸叉魚、煙黃魚……魚餅、油炸板魚、明蝦

豬肉:燒豬仔、煎豬扒、燴豬扒、吉力豬扒、番茄燴豬扒、紙包豬扒……

雞:燒火雞、臺卜羅火雞、鐵扒雞……六吉蘑菇雞、炸法蘭西雞、通心粉燴

鴨:紅酒燴鴨、冬菇燴鴨、蘑菇燴鴨……

飯:咖喱雞飯、咖喱魚飯、火腿雞飯、冬菇鴨飯、咖喱雞肫肝飯……

布丁:杏仁布丁、西米布丁、全姆捲筒布丁、卜市布丁、糖果布丁……

攀(派,餡餅,下同):全姆攀、生梨攀、蘋果攀、南瓜攀……

不用說,這份菜單充滿著中國味道。那這些菜憑什麼能叫「英法大菜」呢?其實,這些菜的口味還是與傳統中餐有所不同的,比如西式的煎法在菜單中佔了最重地位,而咖喱、沙司(各種醬汁)則成了這些菜的主要調料。



·仿西的中味

既然西餐都有了中味兒,那上海的摩登人到底在追逐西餐的什麼呢?

上海竹枝詞《上海黃鶯兒詞》的唱詞可以回答一二:「大菜仿西洋,最馳名,一品香,刀叉件件如霜亮。樓房透涼,杯盤透光,洋花洋果都新樣。吃完場,咖啡一盞,灌入九迴腸。」

一個「仿」字,道出了這些大眾番菜館的真相。人們嘴上喊著要吃正宗西餐,其實不過是要得到一種時尚的環境和就餐方式的體驗和感受罷了,似乎吃得了西餐方是摩登上海人,用得了刀叉才可以擺脫鄉下的味道,至於口中的味道,就不必計較是不是夠正宗了。


許多初到上海的人,都迫不及待地來到番菜館感受一下摩登的西式吃法,但是自家的口味是忘不掉的,於是這些體驗者的行為就成了上海市民口傳的笑料。

1899年的《遊戲報》記載了一個四川人到上海番菜館體驗西餐的故事,這個人看著菜單上稀奇古怪的名字,不知如何下手,就隨意點了一個冰淇淋,待侍者端上,他看到冰淇淋白白的樣子,心想味道必然太清淡,於是把桌上的姜芥等調料拌進了冰淇淋,然後大口吃了起來,吃完後自然是口舌麻木,卻還兀自說「咱最喜辣,菜重姜芥」。


最早將中西口味融合之法寫成菜譜的,是一個美國人,高第丕。1850年,29歲的高第丕來華傳教,他與他的夫人在中國生活了半個世紀,晚年的他說上海話、穿中國衣、吃中國菜,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通。高第丕編寫了一本《造洋飯書》,本意是想讓上海廚師做出更正宗的西餐,但是在這本食譜中,還是有很多的明顯是中西合璧的菜品,如甜品「雪球」:拿一小方布,浸於水內,取出鋪好,把洗淨的糯米,鋪約五分厚,加水果包起來,煮。這道菜作者自己也承認「像中國粽子」。


▲1917年上海一品香,當時兼營西餐與旅館業務。一品香是中國較早的西餐廳,它推出的「仿」西洋的西餐大受上海人歡迎

中國飯店的廚師,雖未寫出菜譜,但已將中西口味融於勺中灶上。粵菜西汁乳鴿,食材是中國,調料為西方,做法則是先炒後炸,這道菜有西方的味道,有粵菜的精細。上海菜「金必多湯」,名字透著洋味兒,需用奶油濃湯來做,主料卻是要火腿、鮑魚和魚翅,又是一道中國食材配西方口味的名吃。這些菜,誰能說清是中是西呢?

不止是飯館,近代中國城市家庭的廚灶上,也開始有了西味兒。


在上海,主婦們會將檸檬放在蒸魚上,把黃油加在牛肉湯裡,而蘆筍鮑脯、金華火腿和萵苣用西式的擺盤法擺在一起,則成了上海都市家庭招待客人的一道大菜。



·西方的中味

在西味進入中國的同時,中味也走向了西方。今日的中餐已經很好的包容了西味,那走到西方的中餐又有什麼樣的境遇呢?

相比於西餐跟著大炮進入中國的氣勢洶洶,中餐是隨著出國勞工走到西方的,所以西方中餐多的地方,往往是當年華工聚集的地方。趙珩先生說,好的中餐館基本都開在美國西部,洛杉磯、舊金山等城市中,中餐種類相當齊全,粵菜、川菜都有,但東部的城市,紐約華盛頓中餐館就少多了,今天美國東部確實也有一些正宗的中餐館,影響也在不斷的擴大,但是整體檔次還很低,往往開在汽車休息站,5.99美金一份,雞腿、咕咾肉、宮保雞丁是裡面的主菜。

歐洲呢?情況可能更糟,中餐很少見,一根油條一杯豆漿就需要七歐元。至於餐館裡那些粵菜的蝦餃之類,都是速凍的,味道不敢恭維。


▲紐約·中國城

很大程度上,由於中餐是以低勢能文化出現在西方人的世界中,西方人先入為主的認為中餐是「落後不衛生的食品」,所以中餐在西方就遇到了這樣先天的障礙。而更大的障礙,來自於中餐在國外受到的原料和烹飪技法的束縛。

趙珩先生對此做了一番介紹:「北京烤鴨,原料必須為北京填鴨,但是西方國家進口生物非常嚴格,北京的填鴨是沒有辦法活著到國外,所以北京烤鴨在國外味道就不地道了;西方吃魚肉要吃沒有刺的,中國鰣魚要講新鮮和完整,若是沒有剔刺給西方人吃,大概會惹上官司的;還有一些中國特殊的蔬菜,比如說茭白運過去就不鮮美了;而中國人認為各種動物下水是美味,外國則棄如敝履。活鱖魚,這道菜最講究新鮮、火候,技法要求極高,好的活鱖魚上桌後嘴還能張,國人以為技絕,西人則認為是殘忍的。」 


類似的情形還有很多,比如爆炒,你要是在居民區開個中餐館,煎炒烹炸,大概就離法院的傳票不遠了:汙染環境。


▲中國廚師精湛的刀工使各國來賓嘆為觀止

2013年,在紐約曼哈頓聯合國總部,中國烹飪協會舉行了「中國美食走進聯合國」活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全程參與,並品嘗了許多中國美食,各國在聯合國的官員也都積極參與品嘗,這個活動確實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但也只是給西方吹起了一陣新的東風,中國口味何時能迎著西風走向全世界,大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吧!

資料來源:

中華遺產 2015年1月  

作者: 陳立長

投稿郵箱| didaofengwu2015@qq.com 

我們每天都會看哦


點擊圖片閱讀《丸十三郎|花錢的目的無非是讓生活質量更高》


點擊圖片閱讀《魚香肉絲裡為什麼沒有魚?|風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西餐裡的中國味兒
    彝等一聞鈴聲便大吐不止,蓋英國飯食與中國迥異,味非素嗜,俱難下咽。甜辣苦酸,調合成饌。牛羊肉皆切大塊。熟者黑而焦,生者腥而硬。雞鴨不煮而烤,魚味辣且酸,一嗅即吐。」1866年,中國第一代翻譯家、外交家張德彝在出訪的船上,記下了自己與西餐第一次親密接觸的感受。作為較早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對西方的先進文明充滿著豔羨,然而作為從小生活在北京的滿族人,他對口味有著自己的理解。
  • 吃西餐刀叉怎麼拿 吃西餐的小技巧有哪些
    前段時間和朋友一起去吃西餐,當牛排好的時候我就學著電視劇上的樣子,有模有樣的吃了起來。剛吃了一口朋友說你不是刀叉拿錯了。我看了一眼她是左叉右刀,而我是左刀右叉。我覺得這樣吃很舒服又順手就堅持自己是對的,她卻堅持她是對的,互不相讓。基於這個原因,今天小編就和大家探討一下吃西餐刀叉怎麼拿的問題。
  • 龜苓膏和燒仙草到底有什麼區別?丨風物研究所
    除此之外,龜苓膏各種配方的材料各有不同。不過……雖然龜苓膏和燒仙草從材料到做法都不一樣,但擺到眼前要吃的時候,我等吃貨才顧不得研究什麼材料做法,怎麼吃才是應該關心的問題嘛!原味的龜苓膏味苦,因此通常與甜品搭配。
  • 王者風物誌|共創三分風物,五大賽道等你揮灑才情!
    走過三分之地,迎來了夏日秋末魏蜀吳三方,戰爭一觸即發除了戰鬥以外英雄們又在這片土地上發生著哪些煙火味的故事?你心中的三分之地又是怎樣的畫卷?>還有漢服設計大賽,等你創作幻想光影,靜候創錄魏蜀吳、各顯神通的民間大戲鏡頭給你,三分手書、動畫、MMD,等你創作宮商角徵,一首清商與子夜合奏可慰八千裡雲月風塵音律給你,三分國風音樂,等你譜寫快來創作你心中三分之地的故事與風物吧!
  • 西餐的中國之旅
    民國時期,隨著來中國的外國人與日俱增,從而把西餐烹飪技術帶入中國。
  • 西餐的禮儀
    (1)西餐座位的排列。西餐座位比較講究禮儀,非正式宴會座位遵守女士優先的原則,即男士主動為女士移動椅子讓女士先坐,坐右座、靠牆靠裡坐。吃肉類時有兩種方式:一是邊割邊吃;一是先把肉塊(如牛排)切好,然後把刀子放在食盤的右側,單用叉子取食。前者是歐洲的古老習慣,後者則是美式的吃法,一般以前都比較正式。吃魚時,應從魚的中間切開,把肉撥到兩邊取掉魚刺魚骨,慢慢食用。肉餅、煎蛋、沙拉,都不用刀只用叉。肉盤內的肉汁,可用麵包蘸著吃。
  • 國家西餐地理:哪裡是中國西餐之都?
    歐美的餐廳榜上,有一種名叫Asian Fusion的分類。翻譯過來,意為亞洲融合菜。在同一家餐廳裡,可以吃到中國、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各種菜系的混搭。
  • 揚·華格納:風物細節裡的童真詩人
    在我與世界之間/你能裝下的不超過一張紙。——揚·華格納提起揚·華格納(Jan Wagner),很多中國讀者可能會覺得陌生。(節選自《血櫸》)還有群峰翅下遠古的空氣,蚊群那神諭般的密雲,裝滿了冥河的雨桶,鑽進米婭姨媽鼻子裡的柳絮,像教皇一樣穿過洞窟和天穹的盲螈,群鳥自水井深處吊升的悲鳴……華格納對日常生活中不可思議的細節和自然風物本身所包含的言說潛能有一種極致的敏感。幾乎所有詩的主題都是「物與自然」,這與當代德語詩壇以政治書寫和語言顛覆為主的風潮截然不同。
  • 近代的中國西餐,重要的不是西餐吃什麼,而是西餐怎樣吃
    過去天津起士林有兩處,一處在現在的起士林舊址,做俄式菜;另一家在勸業場側門對面,賣小吃,菜式只有一兩種,一盤配菜、一片麵包、一杯咖啡,上紀五十年代,定價二元。想吃熱菜、大菜,那就要到起士林餐廳去了。 番菜,即西餐,中國最早的西餐廳叫番菜館。清末小說《文明小史》寫過,幾個花花公子聚眾「來到江南屯要吃番菜」。這裡的番菜,就是西餐正餐。
  • 中國味在過年那天做的年夜飯裡
    我很想去做一場街頭隨機採訪,名字就叫你最想吃年夜飯媽媽做的哪道菜?我估計有很多人想著想著就會眼圈泛紅聲音哽咽。身在異鄉的遊子們背負著各自的理想闖蕩天南海北,每天都是不停奔波,對於一天的工作來說吃啥怎麼吃去哪吃每天都很頭疼。
  • 丨牛排大法丨西餐香料&牛排配菜
    通常只使用葉片部分,與各式肉類、海鮮及橙味醬汁十分相配。即使長時間烹調也不失香味,因此非常適合用在燉煮或烤烘上。在烹飪中,百裡香被稱為「調和者」,意指能把食物中的不同味道拉在一起,這是因為它的味道溫和又不太刺激之故。迷迭香 | Rosemary
  • 必備的西餐禮儀有哪些?讓美國禮儀皇后告訴你
    但不管你是否認同,當你走進高檔西餐廳的時候,至少你應該了解如何做,可以讓自己看起來舉止得體、謙和有禮。今天我們就從兩個方面與大家分享一下那些必須了解的西餐禮儀:三大原則、三大禁忌。因此,西餐禮儀中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就餐中如何與人相處。聚餐在商務洽談、情感交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吃飯時不說話已經成為幾乎不可能的事情。那麼如何做到溝通良好又不失禮儀呢?
  • 過聖誕節不吃西餐嗎?不懂西餐禮儀,哪這個聖誕節是不完整的!
    過聖誕節不吃西餐嗎?不懂西餐禮儀,哪這個聖誕節是不完整的!Hello大家好,我是凌愷,聖誕節馬上就要到了,你準備好了嗎?進來了就點個關注吧,每天凌愷都會有更新哦!一年一度的聖誕節眼看就要來了,男性朋友們請注意,禮物,禮物,禮物,重要的是凌愷說了三遍了。第二點,西餐必不可少,過聖誕節不吃西餐嗎?哪這個聖誕節是不完整的!
  • 「焗」的運用在西餐與中餐裡的區別(附菜品做法)
    焗,在西餐和中餐裡都有這種烹調方法,可是,它們在做法上有什麼不同呢?
  • 【萬城風物】萬城「白粑」
    小時,我常與姐姐一起去磨米漿,姐姐推磨,我放米(即把大米一點一點地放在石磨的小洞裡)。記得有一次,小夥伴們邀我去玩,但我正在跟姐姐磨米漿。為了快點去玩,我放米時,一次下的米過多,造成米漿過粗。姐姐提回家後,母親說不能用,只好又提回去重磨一次。「白粑」是蒸製品,所以制「白粑」要有蒸具。
  • 【港你知】西餐點解有豉油?
    香港有句俗語說:「瑞士無雞翼,星洲無炒米」,說的正是以粵式食材配以西式烹飪製作出的本港特色:豉油西餐。從今天起,就讓我們走街串巷,到幾間頗有名氣的餐廳去嘗一嘗吧。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的西餐廳消費依然高居不下。除了要有社會地位,還要穿著得體、西裝筆挺才能進入西餐廳享受美食,絕對是屬於「上流社會」的專利,一般民眾只能在外張望。
  • 從《聊城風物記》 到「聊城有禮」風物集第二季
    麥仁富含纖維和少量鐵、鋅礦物質,不含膽固醇,含糖量也較低,故對於糖尿病人來說,適量食用麥仁對健康也是非常有好處的,但高血壓患者宜忌食。聊城大地上的小麥系過冬小麥,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熬風雪、歷寒暑,每日每夜默默地蓄積著力量、沉潛著營養。
  • 這些中餐和西餐,只有在日本才能吃到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來了日本,還要吃什麼中餐/西餐?這種道理在別的地方或許行得通,但是在日本,不少中餐和西餐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改良和再創造,已經成了日本料理的一部分。品嘗如此獨特的日本料理,有時比感受傳統日料更有趣。
  • 食在中國·好味滻灞丨一圖get滻灞美食
    現在倡導就地過年,你知道去滻灞,除了遊玩放鬆,應該怎麼享受「好味」滻灞嗎?隨著文旅市場的升級,文化和旅遊已成為滻灞生態區文化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城事智庫研究院以「美食」為關鍵詞,地址為「滻灞生態區」抓取了全網滻灞相關的餐飲數據,得出滻灞餐飲美食數據報告,從數據角度看滻灞美食,來看看這是你認識的滻灞嗎?
  • 餐桌禮儀常識大全(二)——西餐禮儀
    一定要有音樂相伴,有潔白的桌布,有鮮花擺放,所有餐具一定潔淨。如遇晚餐,要燈光暗淡,桌上要有紅色蠟燭,營造一種浪漫、迷人、淡雅的氣氛。4、第四個是「Meeting」(會面)  也就是說和誰一起吃西餐,這要有選擇的,一定要是親朋好友,趣味相投的人。吃西餐主要為聯絡感情,很少在西餐桌上談生意。所以西餐廳內,少有面紅耳赤的場面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