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少年詩意的愛情悲劇

2021-01-09 愛讀書的馬塞爾

她看不出,她感覺不到,她正在釀造一種將把我和她自己都毀掉的毒酒;而我呢,也滿懷欣喜地接過她遞過來置我於死地的酒杯,一飲而盡。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中篇小說。該書於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面世,並因此在歐洲掀起了一股「維特熱」。引用麥可·霍夫曼的一首詩中的話說,「席捲整個歐洲的愛之死」也許最能代表當時這部小說的影響力了。

雖然很難找到直接證據證明這部小說與當時的自殺流行病有直接關係,但也因此表明了當時這部小說取得了相當可觀的藝術成果。

1789年,拿破崙遠徵埃及時隨身帶著這本小說,1808年,當他與作者見面時,他告訴歌德自己曾把這部小說讀了7遍。

而回到小說本身,它到底又有什麼魅力能夠感染如此眾多的讀者呢?

《少年維特的煩惱》從題材上是一部以「少年的戀愛悲劇」為主要情節的愛情小說:少年維特出生於一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情善感。偶然結識並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後,維特又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

然而,這種單純的故事概括完全難以收容這本書的內涵與魅力,它真實的血肉是在字裡行間中體現的。

本作品的最大優點就是對這個少年精神的細緻深入的探索,以及對於細膩情感的把握。(以下是對原文的引用)

每當我的指尖無意間觸著她的手指,每當我倆的腳在桌下相互蹭著,呵,我的血液立刻加快了流動!我避之唯恐不及,就像碰著了火似的。可是,一種神秘的力量又在吸引我過去……我真是心醉神迷了!可她卻那麼天真無邪 ,心懷坦蕩,全感不到這些親密的小動作帶給我多大的痛苦!尤其是當她在談心時將自己的手撫在我的手上,談高興了更把頭靠近我,使我的嘴唇感受到了從她嘴唇裡送來的天香,此刻,我真是讓閃電擊中了,身子直往下沉,腳下輕飄飄完全失去了依託……!

這些如此微小的細節卻使這個年輕浪漫的小夥子如此瘋狂!

但除去他對愛情狂熱的表現,平時的他更像一個聰慧有天賦的紳士,有時在他的言語中甚至偶爾會透露出智慧的光芒。

人生來都有局限,他們可以經歷苦,樂,痛到一定限度;一超過這個限度,他們就完了。這兒的問題不是剛強或軟弱,而是他們所能承受的限度。儘管有精神上與肉體上的區別 ,但是,正如我們不能稱一個患寒熱病而死的人膽小鬼一樣,也很難稱自殺者是懦夫。

威廉,你想想這世界上要是沒有愛情,它在我們心中又有什麼意義?這就如同一盞沒有亮光的走馬燈!可是一旦放光亮進去,白壁上就會映出五彩繽紛的圖像,儘管只是些稍縱即逝的影子,但只要我們能像孩子一樣被這些奇妙的現象所迷醉,也足以造就咱們的幸福啊。

維特就是這樣一個矛盾體:一方面擁有淵博的學識與清晰的理智,另一方面卻飽受多愁善感與熱情的困擾。

首先值得關注的是這本小說的創作形式:書信體小說。整部小說是由維特寫給自己好友威廉的書信(甚至有日期與時間間隔)與編者後記兩部分組成的。那麼作者為什麼要特地使用這種形式創作這部作品,而不是採用一般的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來展開故事呢?

那麼,或許你會說:「這是增加作品藝術性與感染力的一種技巧」。

這絕對沒有錯,書信以最簡單的形式將最真實最純粹的維特呈現給作者,而同樣是因為書信,讀者與維特一直維持著一種微妙的距離,一種眼睜睜看著事情發生卻無能為力的距離。因為這種獨特的形式,作品的感染力的確得到了最大發揮。但只不過因此引起的社會性影響力,或許並不在作者的意料範圍之內。

這種書信體形式是「虛構中的真實」。維特這個人本身是一個虛構的人物,而書信與編者後記的強調又加強了他的真實性。而這種矛盾的表達方式正與這本小說的題材性質有關。

《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小說可以說是歌德的半自傳體小說。據歌德的作品《詩與真》以及他的友人的講述,少年維特的前半部分故事幾乎就是歌德真正的經歷,而後半部分則是借用的他的一個友人耶路撒冷的自殺悲劇。

當時歌德創作這部小說正是由於耶路撒冷的自殺悲劇間接引起了歌德一直隱藏在心中的愛情的遺憾。而這種遺憾像是心中的頑疾一樣使歌德痛苦不堪。

於是「維特」現身了,作為歌德心中頑疾的具象化體現,他真正的脫離了作者本身,而成為了帶有悲劇的藝術形象。

作者真正的目的是「殺掉」維特。換句話說,是「殺掉」那個化身為維特的自己。

《少年維特的煩惱》出版後,歌德曾坦言自己「前所未有的輕鬆與自在」。這或許就是歌德對自己曾經的愛情的致敬吧。

《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與其說是小說,更像是一首長詩,它擁有著純粹脆弱的精神內核,優美的詞句就像讓人浸入清涼的春風之中,感受微風的輕撫。

朦朧夜空中的孤星呵,你在西天發出美麗的閃光,從雲朵深處昂起你明亮的頭,莊嚴地步向你的丘崗。你在這荒原上尋覓什麼呢?那狂暴的風已經安靜,從遠方傳來了溪流的絮語,喧鬧的驚濤拍擊沿岸,夜蛾兒成群飛過曠野,嗡嗡嚶嚶。你在這荒原尋覓什麼喲,美麗的星?瞧你微笑地冉冉行進,歡樂的浪濤簇擁著你,洗濯著你的秀髮。別了,安靜的星。望你永照人間。你這莪相心靈中的光華!

喜歡的話請多多點讚,關注,收藏吧!你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O^!

相關焦點

  • 《少年維特的煩惱》寫出了歌德青年時代的心聲
    ——《少年維特的煩惱》兩百多年前,德國一位剛離開學校不久的年輕人寫了一部中篇小說,這部小說曾震撼了整整一代德國青年的心靈,在德國以及整個歐洲引起巨大的反響,這位作者就是德國偉大的詩人和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這部傑出的作品是《少年維特的煩惱》。
  •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抑鬱
    抑鬱的維特(少年維特之煩惱封面1)02維特的煩惱就是歌德的煩惱。維特的煩惱,也是當時歐洲千千萬萬的青少年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心聲,而歌德就是他們的代表,所以維特的故事一出版就引起了熱烈的共鳴。維特和美麗的綠蒂(少年維特之煩惱插圖維特身上有許多歌德和那一個時代青年的影子。大學畢業,歌德就按照爸爸的期待成為了一名律師,可他的辯護詞總像一首詩,被人稱為「行吟詩人」。
  • 歌德怎麼寫少年的煩惱?
    如果可以穿越,小獅子很想利用兩天時間,成為維特的朋友——威廉,給他更多的希望,說不定這個周末會更有意義!歌德發表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使他名聲大噪。維特的思想和命運,曾引起當時具有反抗意識的年輕一代的強烈共鳴,一度形成維特熱:很多青年人穿著維特式的服裝,模仿維特形式行事風格,甚至在戀愛失敗後也用自殺的方式尋求解脫!自殺的結局也在一定意義上表明了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
  • 讀書筆記|《少年維特的煩惱》:死亡是煩惱的終結方式嗎?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純粹的愛情故事,可能還有少年維特在事業上的不得志。整本書是以少年維特的書信串成的,中間和後面有插入部分的編者語,以把故事更好的串聯。而直到我讀完了書後面的」譯後記「,我才知道這本書偉大的原因就像我們很多的古詩詞一樣,需要結合當時的背景去看待。
  • 年輕人可以看《少年維特之煩惱》,但你要學的是歌德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家歌德在1774年、25歲的時候完成的一部小說,篇幅雖然不長,卻講述了24歲的進步青年維特在進入社會時,面對愛情、階級時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給他帶來疑惑和不解、困擾和折磨,最終維特選擇自殺。
  • 超級文學PUA:《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綠蒂愛上歌德之後
    今晚,在大禮堂聽了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塗險峰的講座《文學與自我之謎》,中間講到了歌德的愛情。「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相信讀過《少年維特之煩惱》的讀者對這句話印象最深刻,對那個因為愛上人妻而自殺的少年掬一杯同情的淚水。
  • 你我再平凡,都一定有過一個綠蒂,或是煩惱的少年維特
    歌德代表作《少年維特的煩惱》,主語看似是,「一個叫維特的少年的煩惱」。但說的是「少年」才對啊!煩惱人人都有,少年卻是最重要的限定詞。若是換作青年維特,中年維特,老年維特,結局或許就不會是那樣了。歌德非常強調初戀對人的意義,甚至在四十五年以後,他還說「初戀是唯一的戀愛」,因為她給人「戀愛的永恆性和無限性的概念」。
  • 《少年維特的煩惱》:「象牙塔」裡的孩子,如何養成堅毅的品格?
    最近重溫《少年維特的煩惱》,與初讀時感受又有所不同。記得當初是初高中的必讀文物,維特的自殺是因為情場失意而鬱鬱寡歡,直至自殺。現在明白離開了作者寫作的背景而去理解作品,是非常草率的。對於維特而言,或許愛情是他生命中的一盞明燈,失去了這盞明燈也就失去了活著的理由了,可事實上,卻並非僅僅如此。「對於他的精神和品格,你們不可以抑制自己的欽佩和愛慕,對於他的遭遇,你們不可能吝惜自己的眼淚。至於你,善良的靈魂呀,你正在感受像他那樣的苦惱,從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
  • 德國作家「歌德」集美貌與才華一身,愛情是他創作激情的主要源泉
    歌德一生可以說是著作無數,我們熟知的就有《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等。關於歌德的文學地位,恩格斯這樣形容:說「歌德和黑格爾」各自在自己的領域中都是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歌德不僅長相英俊、而且學識淵博、談吐優雅、舉止莊重,加上歌德當時在學界和政界的地位,也算是和當時民國時期的胡適有過之而無不及。歌德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的思想而博大精深,而且他感情豐富、善於交際、朋友無數、戀愛對象也數不勝數,歌德的一生也可以說是戀愛一生,他的戀人至少有十幾個,愛情是歌德創作激情的來源。
  • 《少年維特之煩惱》:震撼人心靈的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
    《少年維特之煩惱》作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為我們訴說了一個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這部以歌德的親身經歷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內就創作出來的書信體小說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難以估量的。1808年,拿破崙率大軍攻破魏瑪公國之後,親下諭旨召見了歌德,並跟歌德大談特談他本人對《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意見。無形之中,這本小書的地位又被抬高了許多。主要內容初春之際,剛剛經歷了一場愛情波折的少年維特離開家鄉,到一處僻靜的地方隱居。
  •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書名:《少年維特之煩惱》 作者:沃爾夫岡·歌德(德)梗概:以日記和書信體的形式寫成。 以維特的身份寫信寄給朋友威廉。記錄了維特與綠蒂的相遇,維特對綠蒂的傾心,綠蒂與未婚夫阿爾貝特結合後,維特的苦悶煩惱,以及維特最後的選擇開槍自殺。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歌德誕辰271周年
    可是在生前,歌德之為歌德,他之所以享譽世界,卻並非因為已出版的《浮士德》第一部或如《威廉·邁斯特》似的其它長篇巨著,而主要由於一本他在年輕時寫的薄薄的「小書」——《少年維特的煩惱》(簡稱《維特》)。 《維特》不只在歌德眾多的著作中佔著突出地位,而且與他本人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有著密切關係。
  • 《少年維特之煩惱》: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文|喵大小姐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由德國著名小說家約翰·沃爾夫岡·歌德的作品,小說中維特的形象是歌德本人的影子。 歌德年輕時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攻讀法學,而後回到家鄉,按照父親的建議去做了帝國最高法院的實習生,人生地不熟的他結識了少女夏綠蒂·布甫,他瘋狂地愛上了對方,然而夏綠蒂已經訂婚,黯然神傷的歌德只能離開,後來他聽說自己的一個熟人朋友愛上了朋友的妻子而自殺,促使歌德僅用四周時間就完成這本書的創作,《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主人公維特嚮往自由的愛情、公正的社會環境、一直追尋心中理想的國度
  • 歌德很偉大,但我們學不了他
    待在他身旁我感到說不出的愜意……」艾克曼那年31歲,歌德則年過七旬了,他的名聲其實已經在下降,早年由《少年維特的煩惱》《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等作品獲得的聲譽,年輕一輩並不買帳。1775年,歌德25歲左右,青春帥氣,往來不乏佳麗,可也遇到了許多青春帥氣往來俱佳麗的男人經常遇到的問題:害怕結婚的束縛。為了躲開戀人麗莉,他開始旅遊,從法蘭克福經斯特拉斯堡入瑞士,又上得阿爾卑斯山,回到法蘭克福後,就受到奧古斯特公爵的邀請,在那年秋天來到了魏瑪。奧古斯特公爵欣賞他,歌德當時已是《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作者,絡繹不絕的讀者登門拜訪,生生把他的住宅變成了「名人故居」。
  • 夢系青春: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媲美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夢系青春: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媲美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時》威麒拉杆箱書童讀經典《夢系青春:青年辛克萊尋找「夏娃」的故事》(原名《德米安》,另一譯名:德米安:彷徨少年時)1919年問世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震動和反響,其受人歡迎的盛況唯有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能夠與之媲美。
  • 出走半生,歸來是少年 淺談克勞德與令他成長的《最終幻想7》
    二、少年克勞德的煩惱《FF7》最具衝擊力的劇情爆發點毫無疑問來自於遊戲第一章碟最後的「艾瑞斯之死」,在此之前,玩家還幾乎沒有經歷過類似的女主角死亡事件,更可怕的是,直到遊戲通關,艾瑞斯也沒有像玩家以為的那樣能夠起死回生。
  • 魏瑪古典主義的第一人,狂飆運動的風向標——歌德
    他的原名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歌德的父親對他要求嚴厲,而母親扮演的角色自然是安撫。不僅如此,母親在他幼年時為他講述各種有趣的故事,激起他探索學習的欲望。歌德成年後,母親仍不斷鼓勵他創作,他所寫的文章,母親都會去閱讀,還與他討論,這也為他日後巨著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想飛的鋼琴少年》:功利生活框架下的天才少年,給我們什麼啟示
    文/半緣珺《想飛的鋼琴少年》每個人生都有兩條路,一條用心走,叫做夢想;一條用腳走,叫做現實。心走得太慢,現實會蒼白;腳走得太慢,夢想不會高飛。人生的精彩,總是不僅心走得很美,而且腳步能與心合一。《想飛的鋼琴少年》充滿了治癒的力量,同時向我們詮釋了生命對自身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