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過生日有些什麼樣的習俗

2020-12-12 上遊新聞

我們現在過生日,一般都是吃蛋糕、吹蠟燭外加唱生日快樂歌,漸漸的成為了我們的習慣,而這些習慣,充滿了西方的習俗,而缺少了中國的文化傳承。

關於過生日吃蛋糕,有這麼一段傳說。在公元前的歐洲,人們堅信生日時,靈魂會被邪魔入侵,所以在這一天會邀請親朋好友吃飯聚餐,而這個時候會拿出蛋糕來招待客人。在那個時候,蛋糕還屬於奢侈品,比較名貴的,只有在這種聚會上才會享有,而大多也是皇室貴族才會有這個資本。

點蠟燭,也是起源於古希臘的一個傳說。人們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斯,一到她的生日慶典,人們都會在祭壇上供放很多蜂蜜餅,並點亮蠟燭,用蠟燭的光來代表月亮的光輝,營造一種神聖的氛圍,以表示對月亮女神的崇敬。而這種習俗逐漸傳到了過生日時點上蠟燭,將美好的願望賦予孩子的身上。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在生日蛋糕上要點上與歲數相同的蠟燭,然後再由壽星一口氣吹滅蠟燭,據說,這是因為古時的歐洲人相信煙是能夠升入天堂的,許願後一口氣吹滅蠟燭,那麼自己的願望就隨著煙一同升到了天堂,這樣願望便可實現了。

至於生日快樂的歌曲也是起源於一首原本與生日無關的樂曲裡。有這樣姐妹倆,一個叫瑪德裡德·希爾,是路易思維爾市的一名幼兒園教師,一個叫柏蒂·希爾,是該校的校長。姐妹倆曾經一起寫過一首歌,歌名為「大家早上好」。這首歌由於其歡快的旋律,迅速在兒童中間流傳開來。

1893年,兩姐妹發表了一部歌曲集,題名為「幼兒園的故事」。31年後,一個名叫羅伯特·H.科爾曼的男士未經姐妹倆的允許,私自出版了這首歌。更糟糕的是,他在這首歌后又加上了一段,即大家熟悉的「祝你生日快樂」,科爾曼先生增加的第二段歌詞使這首歌很快就十分流行。最終,姐妹倆的第一段歌詞消失了。「祝你生日快樂」,這首惟一的生日歌完全取代了姐妹倆原來的歌曲。

瑪德裡德於1916年逝世後,柏蒂與其另一個妹妹傑西卡出面將科爾曼先生告上了法庭。最終這首歌被賦予了版稅。

好像感覺今天我們在進行的生日禮節,基本都脫不開西方的影響。那麼,我們中國的古人在過壽時,又有哪些習俗呢?恐怕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吧。

在我國古代,生日即誕辰、誕生日,老人的生日叫壽誕。古代生男孩要在門左邊懸上一張弓,所以男子的生日又稱「懸弧日」、「懸弧之辰」。

南北朝以前沒有過生日和祝壽的風俗。《詩·小雅·蓼莪》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日那天,要思念父母生養的艱辛,作哀戚狀,是不能宴樂慶賀的。

不過,先秦兩漢盛行隨時隨地向人獻酒、獻金上壽的禮俗。《詩經》中有許多上壽的記載。如在《詩·大雅·江漢》中:「虎拜稽首,天子萬年。」又《詩·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詩·豳風一七月》:「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裡是分別向天子、貴族、主人上壽。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為了刺殺秦始皇,請荊軻喝酒,「酒酣,太子起壽」。鴻門宴上,範增為刺殺劉邦,召項莊「人前為壽」。

祝壽時,往往會伴隨著送壽禮。戰國嚴仲子請聶政刺殺俠累,「奉黃金百鎰,前為聶政母壽」。戰國時期齊國人魯仲連幫助趙國解邯鄲之圍,趙國平原君「以千金為魯連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獻酒祝壽的習俗。祝壽、獻酒和獻金上壽,雖有祝願健康長壽之意,但都不是在生日這天進行,只是單純地上壽,而不是慶祝壽誕。

生日這天就不慶祝了嗎?也不是,但一般給孩子在兒童時期居多。《漢書·盧綰傳》記載了盧綰的父親與劉邦的父親同住一裡,交情極深。倆人的妻子在同一天分別生下了盧綰和劉邦,裡中父老備羊酒為他們祝賀。文曰:「及高祖(劉邦)、綰壯,學書,又相愛也。裡中嘉兩家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羊酒。」這「復賀」的時間也就是指的兩個孩子的出生紀念日。

南北朝的江南地區,有著「試兒」的風俗,應該算是過生日的雛形。在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風操篇》有這樣的記載: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宴享焉。

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抓周」。唐宋時,這種「試兒」風俗傳到北方。北宋初大將曹彬周歲時,父母把各種玩具、器物、幹戈、弓矢、紙筆等放到他面前,任他自己抓取。曹彬左手執幹戈,右手提一祭祀用的俎豆,一會兒,又拿了一枚做官的大印,其他連看都不看一眼,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

《顏氏家訓·風操》記載周歲試兒後,接著說:

自茲以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常有酒食之事爾。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常設齋講。自阮修容薨歿之後,此事亦絕。

當時過生日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雙親在世,生日那天設酒慶賀,父母去世後,就不再過生日了。另一種是所謂的「無教之徒」,亦即民間,父母去世後仍置酒樂,慶祝生日。所以,顧炎武的《日知錄》卷十三講:「生日之禮,古人所無。至齊梁間,乃行此禮。」

《隋書·高祖記》記載隋文帝曾下詔:「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斷屠。」這裡的「武元皇帝」和「元明皇后」是楊堅的親生父母楊忠和呂氏。楊堅在生日當天要求舉國吃素以此追思雙親,哀戚如此,燕樂更無從談起。

把生日搞成慶賀活動的習俗起源於南方地區,以儒學為根基的中原地區對這種習俗是相當排斥的。此外,據史書上記載,唐太宗堅持不搞生日慶賀,他提倡「感傷」反思,這說明即使是在隋唐大一統的歷史條件下,雖然生日祝賀的習俗禮儀已從江南傳遍全國,但依然有許多人維護傳統,不搞生日慶典。

而唐太宗的後人們則不這麼認為。據清代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19考證,封建帝王確定在生日舉行大型祝壽活動始於唐代中期。729年農曆八月,唐玄宗置酒宴招待群臣,慶祝自己的生日。宴會後,尚書左丞相源乾曜、有丞相張說率文武百官上表,請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為「千秋節」。

此後,唐代皇帝不但在生日祝壽,而且除唐德宗外,都為生日取了專用的名稱。如唐肅宗生日叫「天成地平節」,唐武宗生日叫「慶陽節」,唐宣宗生日叫「壽昌節」,唐昭宗生日叫「嘉會節」等等。

唐代自唐玄宗始,每逢皇帝生日全國都休假3日舉行慶祝活動,「朝野同歡」。在京城,群臣向皇帝祝壽,獻上甘露、醇酎和「萬歲壽酒」。各道節度使為博得皇帝歡心,則獻上大量珍物寶玩。京城以外的官吏百姓也要做壽酒宴,來慶賀皇帝生日。

由於封建帝王的倡導,上行下效,各級官僚借送生日賀禮之機拉關係、交權貴,在宋代成為普遍的風氣。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在奸臣秦檜擅權時,「四方皆以其生日致饋。其後州郡監司率受此禮,極其僭侈」。以至於1156年,為剎僭侈之風,宋高宗還曾下詔,禁止在職官吏過生日收賀禮。但從各種文獻記載看,這道禁令並沒有起太大作用,其後送生日賀禮之風仍然盛行。

宋代除生日送財物外,還有生日獻詩詞的風氣:大文學家蘇軾《東坡全集》中就有多首祝賀生日的詩,如《表弟程德孺生日詩》等。南宋朱熹在母親60歲生日時,為母親寫了一首祝壽詩《壽母生朝》,民間的祝壽活動自此盛行起來。

壽誕那天,要設壽堂,掛壽聯、壽圖,擺宴慶賀。壽聯上寫「壽比南山松不老,福如東海水長流」之類的聯語。壽圖有《壽星圖》、《王母獻壽圖》、《八仙慶壽圖》、《麻姑獻壽圖》等。麻姑是傳說中的長壽女仙。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說,他能指米為珠,曾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東漢桓帝時,麻姑降蔡經家,年似十八九歲.說近日蓬萊海水又變淺了。

壽宴中不可缺少的是湯餅和壽桃。湯餅即麵條,生日麵條叫長壽麵。生日吃麵條的風俗盛行於唐朝。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贈進士張盥詩》講:「憶爾懸孤日,餘為座上賓,舉筋食湯餅,祝辭添麒麟。」南宋王明清的《揮麈前錄》講,生日「必食湯餅者,世所謂長壽麵者也。」所以,唐朝去慶賀生日的人,還自稱「湯餅客」。生日湯餅有長壽之意,壽誕上自然不可缺少。

桃是長壽果,傳說,漢武帝好長生之道,西王母將三千年一熟的蟠桃送給他,漢武帝食後欲留核種之。西王母說:「此桃三千年一實,中土地薄,種之不生。」西王母還向漢武帝傳授了長生之道和修煉長生的符書。《西遊記》中,孫悟空偷吃蟠桃、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說法,更加強了人們對壽桃的重視。民間慶壽的壽桃,一般用白面製作,尖部染上紅色。

現代人一聽做壽,以為都是給老人的,實際上在古代,做壽就等於過生日。一些地區小孩10歲的生日由外婆家給做,稱「愛子壽」;青年20歲的生日由嶽父家做。民間還有「做九不做十」的說法,即逢整十時在虛歲數九的那年做壽。有的地方「男不做十,女不做九」,「十」、「九」和當地方言「賊」、「鳩」諧音,故不做。40歲不做,因「四」與「死」諧音。

還有做冥壽的,也叫作陰壽,指祖先亡故以後,每逢整十,子孫就設神像或神位於堂中,對之行禮,設壇延僧,誦經禮懺,以此表示後人的孝念。冥壽親戚朋友有送紙紮錠者,也有登堂拜祝的。

古人相信行善積德延年益壽,扶貧濟弱、修橋補路都可以積德。不過,這做起來並不容易,所以就產生了可以積壽、增壽的象徵性行為,諸如誦經禮懺、焚香禱告、廟觀施捨、放生動物、抄寫經卷等。

我國民間習慣以百歲為上壽,80歲為中壽,60歲為下壽。從60歲開始,各地風俗每逢五、逢十,或者逢九就為當事者舉行祝壽活動。

按照舊俗,每個人並不是生下來就可以有資格做壽的,做壽是一件極其重要而慎重的事,所以第一次做壽就更是慎之又慎。

在許多地方,第一次做壽都是由丈母娘來操辦的。在四川西部,這叫做「開壽」;在福建、浙江一帶則叫作「女婿壽」。大體情況是,在女婿婚後第一次過生日或女婿滿30歲生日時,嶽父嶽母帶著禮品到女婿家去賀壽。所帶禮品有黃魚、豬肉5千克,米酒2瓶,麵條5千克,衣服2套以及桂圓、棗子、橘子等。

如果是百歲大壽,那則是街坊鄰裡的大事,不管親疏遠近全都過來給他祝壽。大家要給壽星刻碑立傳,宗族也要將此事記錄到族譜裡。

傳統壽禮有一套儀規。先要設壽堂,擺壽燭,掛壽幛,鋪排陳設,張燈結彩,布置一新。到了生日那天,壽堂正中設壽星老人之位,司儀主持儀式,親友、晚輩都要來上壽。輩分不同,禮數有別。

平輩往往只是一作揖,子侄輩則為四拜。有的並不設壽翁,客人只是到壽堂禮拜,而由兒孫輩齊集堂前還禮。

當然平常人家也有不設壽堂,只設壽案的。舊時北京這情形時,多是到香蠟鋪請一份木刻水印的「本命延年壽星君」的神馬兒,夾在神夾子上,頭前擺上壽桃、壽麵,點上一對紅蠟,壓一份敬神錢糧而已。

壽筵是壽禮的重要一環,主家往往大開宴席,款待來客。宴席的饌餚不外乎雞鴨魚肉、山珍海味,但少不了的是面,俗稱「長壽麵」。

賀壽的來客都要攜帶壽禮,諸如壽桃、壽糕、壽麵、壽燭、壽屏、壽幛、壽聯、壽畫、壽彩、萬年傘等。這些禮品中但凡能綴飾、點畫圖案的,一般都要有象徵長壽的圖案。

可惜的是,隨著晚清的西學東漸,生日蛋糕、吹蠟燭這種西方的習俗漸漸融入到社會中。開始只是一些上層開放人士給孩子過生日時會學習西方,後來逐漸在民間也流行開來。及至如今,雖說在一些老人壽辰上也有過傳統習俗的痕跡,但是大多人對此知之甚少。

實際上,雖然過生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即便現在我們習慣了過生日吃蛋糕吹蠟燭,但是也不妨礙我們了解古人的文化,畢竟那是中國人自己的文化。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過生日的習俗起源於何時?
    我國古代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是不過生日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祝壽也不是在生日那天進行。 直到殷商時代,人們才有了生日的概念。 不過,生日只是出於對太陽神的崇拜,父母用小孩出生之日的幹支為孩子起名,沒有慶賀生日的活動。 中國人過生日的習俗,大約是從南北朝時開始的。
  • 你知道民間生日習俗,男過虛女過實,是怎麼來的嗎?
    我們西南地區民間,一般過生日是有講究的,滿十大辦,大酒大席,廣請賓朋,平時小辦,炒兩菜幾戶親人圍一桌慶祝一下。而滿十呢,男過虛也就是沒到十就辦酒,滿九生日就大操大辦,女過實,就是要到達十歲整數生日才操辦。
  • 【傳統習俗】古代人是如何過年的?
    漢族幾千年的傳統習俗或將被遺忘,古代人在年前年後,都有些什麼習俗呢?
  • 過生日,古人都是如何過的?
    首先先祝自己生日快樂哈,雖然這篇文章發出去就已經到23號了。買蛋糕,點蠟燭,許願,吹蠟燭,吃蛋糕,再唱個生日快樂歌,咱們現在過生日基本就是這麼一個流程吧。天真也不例外,除了小時候,每每過生日都是這麼一個流程,總感覺千篇一律。
  • 古代人送喪,為什麼要讓子女摔瓦盆,並不是封建習俗而另有寓意
    古代人最直接的評價指標便是禮儀,古時候人死後,出葬時有一個習俗也許大家都很感興趣,這一習俗便是摔瓦盆。摔瓦盆這一習俗必須由子女來摔,那麼摔盆這一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帥瓦盆有什麼講究呢?全部的恩怨情仇所有包攬以內,儘管大部分生命對世間依依不捨,可是卻萬般無奈,只有然後向前走,直至過黃泉路,喝下孟婆,隨後投胎轉世,而摔盆的目地便是期待陰曹地府的家人不必誤飲孟婆,將一生一世的家人忘掉。
  • 中國人過生日吃什麼
    中國人過生日是非常講究的,尤其是老人和兒童的生日都特別重視,中國人過生日吃什麼也是非常講究的,在習俗中,中國人過生日吃壽麵和雞蛋,下面小編為您介紹中國人過生日吃什麼的習俗
  • 8種花,古代人最愛養,吉祥富貴招好運!
    古代人將海棠花比作花中貴妃,而且在一般的百姓眼中,海棠一旦開花,就是富貴吉祥的好兆頭。所以古代人要是有院子的話,經常能夠看到有種海棠花的。海棠一開,滿樹都是花苞,風一吹,漱漱落下,特別美!2、玉蘭花在古代,基本上有院子的大戶人家都願意在院子裡面種上一棵玉蘭花。
  • 古代人死後為何要停屍七日,因常有「詐屍」?至今這習俗一直保留
    我國從古至今,一直有著一個習俗,就是人去世後,不能立馬下葬要在放置七天才可以。古人認為,人死後歷經七七四十九天就能投胎轉世,這四十九天分為七個"七天"而在人去世後的前七天,我們稱之為「頭七」在去世親人的第七天,逝去的去人會還魂,回來在看自己親人最後一眼。陽間的家人在這一天裡不僅要大吃大喝,還要表現得一團和氣,不能爭吵。
  • 古代生活冷知識:漢朝人過生日有什麼講究?為何每十年做一次壽?
    現在小孩子過生日都吃生日蛋糕,家庭條件好的還會買禮物,並且去遊樂場所一日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現代社會中,孩子過生日遠比大人還熱鬧。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小學生,在分享理念的影響之下,都會在學校和同學一起慶祝生日。相比於現代社會而言,古代人過生日的時候,其實有很多說道和講究。
  • 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生日的?
    如今人人都過生日,並且習俗講究頗多,年紀小叫過生日,年紀大叫做」過壽「,年歲越大越受重視,並且還有「男子過九不過十」的說法,老人的壽辰更是一個家庭極其重要的事情,一般都是家中的子女一同張羅,不僅會邀請親朋好友來賀,還要準備壽桃、壽禮、壽麵、壽堂等等,可以說是諸多禮俗。
  • 古代人是如何過中秋的
    中秋遇上國慶簡稱「中國」滿街飄揚的國旗和滿街飄香的月餅國泰民安,闔家團圓國與家撞了個滿懷~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今年中秋我也有對象月亮越來越圓,好事也會越來越近~【中秋十事-古人怎麼過中秋由此看來,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人過中秋常做的十件事。一、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 古代端午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細數古人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古代端午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細數古人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時間:2020-06-24 15:03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端午節到底是什麼樣的?細數古人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楚地的濮人、越人便有著在這一天進行水中競速驅邪的習慣,在屈原的《九章》裡便有乘舲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 後來屈   原標題:古代端午節到底是什麼樣的?
  • 坍塌飯店老人80大壽:生日不能隨便過,知道這些禁忌過生日才安心
    事故發生後,網上很多網友認為:作為老年人,不應該過整數大壽,過生日是一門很有講究的學問,不能亂過。今天就來聊一聊,關於過生日的一些民間習俗。一在有的地方,生日不可以推後過,但可以提前過。一是因為生日本身就是慶祝生命到來的一種紀念形式,如果推後過生日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寓意。
  • 暗黑2怎麼過3個古代人
    玩過暗黑2的朋友都知道,遊戲裡最難過的關卡不是終級boss巴爾等,而是另兩個,其一是第二幕的關底boss督瑞爾,再一個就是亞瑞特山頂的3個古代人。這兩個關卡簡直讓人痛苦。這兩關難過的主要原因不僅是boss的實力強大,還因為地圖的面積小,留下的騰挪空間不足。
  • 為什麼要說「端午安康」,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還有哪些習俗?
    這幾年關於端午節的祝福應該說「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一直爭論不休,其實在古代端午節人們相互祝福一般都說「端午安康」,主要是和端午節的各種習俗還有祈福的寓意有關。端午節的習俗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之外還有很多,大部分都與驅邪祈福有關。
  • 生日過陽曆還是陰曆?差別不大,可孩子三次的生日要重點操辦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為了紀念出生,我們會在每年的同一天過生日,可是由於習俗和認知觀念差異,有的人過陽曆,有的則是過陰曆,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 給孩子過陽曆生日還是陰曆生日,看完這3點,相信你不會再糾結
    其實,過生日是為了慶祝來到這個世界的一種儀式感。更多的是對過往生活的紀念,以及對將來的美好期許。家人們保持和睦幸福的氣氛,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快樂,享受生日帶來的愉悅感。所以,如果家庭成員在生日日期的選擇上有些矛盾發生,不如大家冷靜的好好商量。
  • 孩子過生日要過「陽曆」還是「陰曆」?父母別無所謂,有科學依據
    有些時候考慮孩子過生日是要過"陽曆"還是"陰曆"的時候經常感到困惑。阿倩的女兒過幾天就到了滿周歲的生日了,對於孩子的周歲生日,大人們都會非常的重視。孩子的奶奶認為孩子的周歲應該過陰曆的生日,因為這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 【除夕】老祖宗留下的春節習俗,你和娃知道幾個?
    過年習俗除夕:大年三十晚上熬一宿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對於每家每戶來說,別的門飾可以忽略不計,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春聯。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也預示著來年的好兆頭。有些地方還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在門上。
  • 孩子生日過陽曆還是陰曆?很多家長都給娃過錯了,過生日也有講究
    生日的意義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編 輯:柔山 在中國,生日有過陰曆的和過陽曆的說法,於是這個問題也成為了很多家庭都糾結的一件事,過哪個生日是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