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老祖宗留下的春節習俗,你和娃知道幾個?

2020-12-23 澎湃新聞

過年啦!

那些年俗,

你還知道多少?

「過年」是一個多麼讓人嚮往的字眼……小時候可能就是盼望穿新衣服,放鞭炮,拿壓歲錢,長大了則是盼望放假!回家!

說到過年,很多人會覺得現在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好像就是吃吃飯,逛逛街,打打牌,看看電視,難道除了這些就沒有別的了嗎?!今天安全君就帶大家回味一下我們的老祖宗們是怎麼過年的……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已經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

正月裡的傳統習俗,從初一到十五,幾乎每天都有新花樣,今天就來說說前七天的習俗,讓孩子們了解一下,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年。

過年

習俗

除夕:大年三十晚上熬一宿

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對於每家每戶來說,別的門飾可以忽略不計,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春聯。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也預示著來年的好兆頭。有些地方還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在門上。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合家團圓的一天。年夜飯是除夕,乃至整一年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家每戶的年夜飯都置辦得非常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在北方,大年三十這天一定要吃餃子,還會在餃子中包上花生或其他果仁,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陪伴大家一起守歲的還有春晚,從1983年起,春晚已經陪伴大家走過了35個年頭。

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初一:正月初一拜大年

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戶戶都會放炮,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稱為「滿堂紅」。寓意著新的一年開門大吉,紅紅火火。

接下來,就是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據說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間相互道賀。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吉祥的話語,親朋好友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另外傳說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因此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

初二:正月初二回娘家

在這一天,已婚的女兒們會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親戚以及好友。

在舊時代,人們認為「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所以他們一般不能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回家吃團圓飯。不過現在社會,男女平等,大家也不會非常較真的遵循這樣的習俗了。

初三:穀子生日、小年朝、赤狗日...

正月初三又稱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初三又稱赤狗日,據說是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兇事。所以,這一天要足不出戶,留在家中。古時,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防止招惹口舌是非。不過,現在這個風俗也被慢慢的淡化,大家依舊會在這一天,出門訪友。

正月初三,還是「穀子的生日」,所以在這天家家戶戶會祈年,而且不能吃米飯,不然會影響來年的穀物收成。

初四:正月初四迎灶神

大年初四~又稱為「羊日」,經常說的「三羊開泰」就是指的這個,是吉祥的象徵。傳說灶王爺在今天要來查戶口,所以不宜出遠門。家家戶戶要吃折羅,「扔窮」。

「送神早,接神遲」,詳細說就是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不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全家一起吃「折羅」,或許這個說法現在的人比較少聽到了。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寓意來年不愁吃穿、招財進寶。

迎灶神。相傳大年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初五:正月初五來破五

舊時,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允許搞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

在過了初五之後,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稱此日為「破五」。

人們早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這天,大家一般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初六:大年初六開門營業

按照漢族習俗,初六是店鋪大開張的日子,放鞭炮象徵著今年的生意會紅紅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舊時,老闆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噹噹,大吉大利」之意。

正月初六,在舊時是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初七:大年初七人人都過生日

大年初七「人日」,又叫「人勝日」「人慶」等,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人人都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菜羹。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來年大豐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初八應該重新打起精神,開始努力工作了。

這些都是傳統的習俗,有些已經被我們所摒棄,有些還保留著。

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同樣一個春節,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除了吃團圓飯、看春晚、放鞭炮還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甚至奇葩的習俗。

安全君說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麼你們家鄉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來,一起曬一曬!

來源:學生安全教育平臺

原標題:《【除夕】老祖宗留下的春節習俗,你和娃知道幾個?》

相關焦點

  • 臘月的傳統習俗,你知道幾個?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是臨近春節的最後一月。中國過年有很多傳統習俗,每天幹什麼老祖宗都已經安排好了。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多少?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那麼你了解春節嗎,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它有什麼傳說故事,春節的起源又是怎麼來的,這些你都知道嗎,接下來小編就跟你一起來認識我們的春節吧。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除夕了,你可知道除夕的由來和習俗?
    除夕到了,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祝大家萬事如意,心想事成!除夕,又稱大年夜,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故又稱年三十晚。「除夕」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即所謂的「歲窮月盡」。「除夕」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大臣周處撰寫的《風土記》。一、除夕的由來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沒,只在太陽落山後出來,半夜後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
  • 除夕是大年三十嗎?描寫除夕的詩詞有哪些除夕傳統習俗介紹
    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節日習俗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十大春節習俗盤點 帶你了解春節來歷
    當他看到人們穿得新嶄嶄的;吃著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幹,心裡十分生氣,便召來彌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間諸事,誰叫你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於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們的吃穿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一句話,說得玉帝閉口無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所以,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 【收藏】除夕到,盤點泉港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佳節,在中國民俗生活中的隆重程度,如同聖誕節之於歐美。春節的習俗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即在臘月用農獵物祭祀眾神靈和祖先,殷商時期年頭歲尾也延續這種祭神祭祖活動。雖然我國古代民間早已有過年的習俗,但那時並不叫春節,而是稱「元日」、「元旦」、「新年」。那時的春節,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時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
  • 春節習俗你知道多少?全國各地習俗大盤點
    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裡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裡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 春節習俗知多少(上)
    中國過年有很多傳統習俗每天幹什麼老祖宗都給我們安排好了馬上就快過年了你知道什麼是年味嗎
  • 上千年的智慧結晶,老祖宗留下的鍛鍊養身方法,你知道幾個?
    上千年的智慧結晶,老祖宗留下的鍛鍊養身方法,每一個都非常厲害,你知道幾個?隨著養身觀念的深入,越來越多人喜歡鍛鍊身體,但是很多人僅僅停留在普通的方式上,如:跑步、健身…對於老祖宗留下的更具價值的養身方法
  • 春節的習俗和由來,這些你都知道嗎?
    四、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歡迎查閱!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 【懂生活】春節回老家:你得知道的那些習俗
    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
  • 【春節習俗】都知道新年要貼對聯,那貼對聯的習俗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民間習俗也豐富多彩。春節作為中國文化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承載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情感。人民通過春節這個節日,辭舊迎新,喜納春瑞。春節裡面最重要的儀式感是什麼呢?除了放鞭炮、買新衣、吃餃子之外,當然就是每年除夕時候要貼的對聯啦!小的時候,除夕這天是過年之前最忙的一天。家裡的親人要準備當天晚上吃的餃子和其他飯菜,還有準備好春節裡面招待親朋好友時的飯菜。
  • 陝西各地市春節習俗及宴客菜單,你知道幾個?
    每年春節來臨,大雁塔都會舉辦雁塔鳴鐘祈福活動。跑騾車是渭南人祖輩「祈年成」和慶豐收的習俗,逢年過節或是有婚喪嫁娶、滿月、祝壽等喜慶活動時,騾車隊就會組織起來熱鬧一番。熱鬧非凡的漢中社火以「洋縣懸臺社火」和「協稅社火」最為有名。一般在春節時街鎮村巡迴表演,形式多樣。有懸臺芯子、高蹺、地社火等,以各種臉譜服裝扮演戲劇人物、場面,溶音樂、舞蹈、美術、雜技於一體。
  • 你可能不知道的馬來西亞華人的春節習俗
    5千年的中華文化之美外,也結合當地民俗文化演變了屬於自己當地的農曆新年歡慶習俗~在國外,春節期間最有年味兒的地方應該就數馬來西亞了。除了大家熟悉的新年慶賀方式,可能有你不知道,在馬來西亞,人們還有其他花樣過大年。有些來自中國五千年的古老傳統,有些則是結合了當地風俗後演變而成的獨特習俗。
  • 除夕 | 願新年,勝舊年!這些關於除夕的習俗,蜜拓蜜:你都了解嗎?
    不同地區,迎春接福,度過除夕的方式都各不相同,但這幾個風俗卻是除夕各項儀式中的重頭戲,爸爸媽媽們,在帶著孩子歡度除夕時,不妨為他們講解來歷,共度美好一天!蜜拓蜜了解到貼春聯 在除夕前,各家各戶都已經把應該完成的大掃除工作進行得差不多了。而今天一大早,清潔乾淨的門楣上,就等待著春聯的進駐了!先別急著貼,如果孩子問其您關於春聯的歷史,您知道多少呢?
  • 2021年春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2021除夕放假安排幾天
    2021年春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2021除夕放假安排幾天  馬上要到年末了,很多小夥伴都想知道2021年春節在什麼時候?春節要怎麼放假?一起和閩南網小編來看看吧。  2021年春節是2月12號,農曆時間是正月初一,星期五。  2020年除夕時間是2月11日,大年三十,星期四。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 春節十大習俗!你都知道嗎?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是多種多樣。  ①春聯和年畫  春聯出現在唐代。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英文版:關於春節的來歷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