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啦!
那些年俗,
你還知道多少?
「過年」是一個多麼讓人嚮往的字眼……小時候可能就是盼望穿新衣服,放鞭炮,拿壓歲錢,長大了則是盼望放假!回家!
說到過年,很多人會覺得現在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好像就是吃吃飯,逛逛街,打打牌,看看電視,難道除了這些就沒有別的了嗎?!今天安全君就帶大家回味一下我們的老祖宗們是怎麼過年的……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已經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
正月裡的傳統習俗,從初一到十五,幾乎每天都有新花樣,今天就來說說前七天的習俗,讓孩子們了解一下,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年。
過年
習俗
除夕:大年三十晚上熬一宿
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對於每家每戶來說,別的門飾可以忽略不計,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春聯。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也預示著來年的好兆頭。有些地方還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在門上。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合家團圓的一天。年夜飯是除夕,乃至整一年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家每戶的年夜飯都置辦得非常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在北方,大年三十這天一定要吃餃子,還會在餃子中包上花生或其他果仁,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陪伴大家一起守歲的還有春晚,從1983年起,春晚已經陪伴大家走過了35個年頭。
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初一:正月初一拜大年
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戶戶都會放炮,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稱為「滿堂紅」。寓意著新的一年開門大吉,紅紅火火。
接下來,就是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據說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間相互道賀。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吉祥的話語,親朋好友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另外傳說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因此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
初二:正月初二回娘家
在這一天,已婚的女兒們會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親戚以及好友。
在舊時代,人們認為「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所以他們一般不能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回家吃團圓飯。不過現在社會,男女平等,大家也不會非常較真的遵循這樣的習俗了。
初三:穀子生日、小年朝、赤狗日...
正月初三又稱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初三又稱赤狗日,據說是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兇事。所以,這一天要足不出戶,留在家中。古時,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防止招惹口舌是非。不過,現在這個風俗也被慢慢的淡化,大家依舊會在這一天,出門訪友。
正月初三,還是「穀子的生日」,所以在這天家家戶戶會祈年,而且不能吃米飯,不然會影響來年的穀物收成。
初四:正月初四迎灶神
大年初四~又稱為「羊日」,經常說的「三羊開泰」就是指的這個,是吉祥的象徵。傳說灶王爺在今天要來查戶口,所以不宜出遠門。家家戶戶要吃折羅,「扔窮」。
「送神早,接神遲」,詳細說就是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不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全家一起吃「折羅」,或許這個說法現在的人比較少聽到了。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寓意來年不愁吃穿、招財進寶。
迎灶神。相傳大年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初五:正月初五來破五
舊時,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允許搞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
在過了初五之後,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稱此日為「破五」。
人們早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這天,大家一般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初六:大年初六開門營業
按照漢族習俗,初六是店鋪大開張的日子,放鞭炮象徵著今年的生意會紅紅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舊時,老闆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噹噹,大吉大利」之意。
正月初六,在舊時是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初七:大年初七人人都過生日
大年初七「人日」,又叫「人勝日」「人慶」等,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人人都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菜羹。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來年大豐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初八應該重新打起精神,開始努力工作了。
這些都是傳統的習俗,有些已經被我們所摒棄,有些還保留著。
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同樣一個春節,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除了吃團圓飯、看春晚、放鞭炮還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甚至奇葩的習俗。
安全君說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麼你們家鄉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來,一起曬一曬!
來源:學生安全教育平臺
原標題:《【除夕】老祖宗留下的春節習俗,你和娃知道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