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我軍幹部級別的沿革

2020-12-14 華夏經緯網

幹部等級制度是軍隊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部隊的正規化建設、制度化管理、調整軍內各種人員之間的利益關係、調動廣大官兵的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我軍在戰爭年代,因受條件所限,始終沒有建立起幹部等級制度,物質待遇基本上官兵一致。中央軍委曾於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9年和抗日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兩度提出實行等級制度,但因「超過現有物質基礎」和大規模內戰爆發而被迫中止。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的物質基礎有了較大的改善,軍隊正規化建設開始起步。經過幾年的準備,我軍的幹部等級制度於1952年正式建立起來。此後,我軍幹部等級制度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四個時期:

新中國成立不久,我軍幹部等級制度的建立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950年9月,朱德總司令在軍委總幹部管理部全體會議上提出:「部隊三等九級的等級制必須建立,儘量爭取在明年的服裝上把階級標明出來。」這裡說的階級,就是軍銜等級。

同年11月,總幹部管理部召開全軍第一次幹部工作會議,重點討論了幹部的評級問題。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關於幹部評級工作的指示》,規定凡人民解放軍所屬陸、海、空軍各兵種,所有部隊、機關、學校,全體幹部均進行評定;凡任職三年的班長,及具有五年軍齡之警衛員、通訊員、電話員、偵察員、衛生員、駕駛員、老戰士等均可參加評級。並確定全軍幹部的評級工作於當年完成。後因中共中央提出整黨任務,為了使評級工作在思想、組織上作充分的準備,中央軍委又決定1951年進行試評,取得經驗,1952年結合整党進行。經部分軍區試評後,1952年4月根據總幹部部指示,全軍幹部評級工作全面展開,並於當年基本結束,正式建立了我軍幹部的等級制度。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第一次評定的幹部級別與現在幹部級別不同的是:第一,大軍區級高於軍委委員級。當時的軍委委員有20多人,而大軍區司令員、政委則不到10人(有些是司令員兼政委),所有的大軍區司令員和政委都是軍委委員。第二,軍以上為兵團,與當時部隊實際編制相同,野戰部隊為野戰軍(與大軍區同級)、兵團、軍、師;軍區為一級軍區(大軍區)、二級軍區(兵團級)、三級軍區(軍級)、軍分區(師級)。第三,兵團、軍、師、團均為正、副、準三級,各級正職為「正級」,副職為「副級」,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為「準級」。第四,最低一級為副排級。

此後,這一等級體系除了個別級別稍有調整,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1955年1月全軍軍官實行薪金制時,幹部等級取消了軍委委員級,從軍委主席至副排級共20級。1960年,軍委主席、副主席級改為元帥級,其他級別不變。

我軍1955年實行軍銜制後,軍人薪金仍以幹部級別為標準,軍銜沒起什麼作用。只是從1958年3月至1965年3月的軍官住房面積、1957年1月至1965年5月因公外出的交通席別上,是以軍銜為衡量標準的。其他福利待遇,仍是以幹部級別為基本標準的。

實行國家機關行政幹部級別時期(1965~1980年)

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中蘇關係破裂、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叫囂「反攻大陸」等重大經濟、政治事件。黨中央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發揚光榮傳統,密切黨群關係、幹群關係、官兵關係,縮小等級差別,防止修正主義。1964年,為了保持我軍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增強軍隊和地方的團結,軍委考慮減低軍隊幹部的薪金,同地方幹部適當拉平,並擬定了減薪方案,由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賀龍元帥和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到北戴河向毛主席匯報。1965年2月,中央軍委正式作出《關於改革軍官薪金制度的決定》,將軍官現行級別改定為國家機關行政幹部級別。當時稱為「減薪定級」。軍隊幹部減薪定級後的級別,設23級,但1、2、3級的工資額相同,實際上可以視為同一級。

軍隊幹部級別與國家機關行政幹部級別,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等級系列,因牽涉到軍隊幹部轉業到地方套改行政級別等問題,早在1953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在《關於軍隊轉業人員待遇問題的補充通知》中,對軍隊團以下幹部與國家工作人員的行政級別,首次做了規定。1957年7月,國務院重新公布《軍隊幹部級別與國家機關行政人員工資級別比照表》,對軍隊正師以下幹部與國家工作人員的級別比照,規定如下(其中團以下級別的比照與1953年的規定相同):

正師級,比照11級;

副師級,比照12級;

準師級,比照13級;

正團級,比照14級;

副團級,比照15級;

準團級,比照16級;

正營級,比照17級;

副營級,比照18級;

正連級,比照19級;

副連級,比照20級;

正排級,比照21級;

副排級,比照22級;

正班級,比照23級。

軍級以上幹部如轉業地方工作時,按其新任職務和本人的具體條件評定。

這次改行國家機關行政幹部級別,主要以原軍隊級別為依據,並參考幹部的任職。1965年2月,中央軍委對軍隊各級基準職務改定地方行政級別的定級幅度做了規定:

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3~6級;

副總參謀長,總政副主任,總後部長、政委,軍區、軍兵種司令員、政委,軍事科學院、高等軍事學院院長、政委:4~7級;

總後副部長、副政委,軍區、軍兵種、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兵團、海軍艦隊、軍區空軍司令員、政委:5~8級;

軍區、軍兵種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後勤部部長,兵團、海軍艦隊、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副政委,軍長、軍政委,省軍區、要塞區、守備區、海軍基地、艦隊航空兵司令員、政委:7~9級;

副軍長、副政委,軍參謀長、政治部主任:8~10級;

軍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師長、師政委,軍分區司令員、政委:10~13級;

副師長、副政委、師參謀長、政治部主任:11~14級;

師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後勤部部長,團長、政委:13~15級;

副團長、副政委、團參謀長、政治處主任:14~17級;

團副參謀長、政治處副主任,營長、教導員:16~18級;

副營長、副教導員:17~19級;

連長、指導員:18~21級;

副連長、副指導員:19~21級;

排長、司務長:21級、22級。

相關焦點

  • 大國威儀——我軍儀仗隊禮賓服沿革
    井延坡工作室|大國威儀——我軍儀仗隊禮賓服沿革■ 徐平 中國軍網CCTV-4《國家記憶》欄目每晚黃金時間8點正在播出10集電視片《大國儀仗》,反響熱烈,很多觀眾在感動儀仗隊光榮歷史的同時,也特別想了解儀仗隊服裝的變化。
  • 井延坡工作室|大國威儀——我軍儀仗隊禮賓服沿革
    在戰爭年代,我軍沒有專門的儀仗隊。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新中國外交事業的需要,我軍正式組建了儀仗隊。幾十年來,儀仗隊禮服也經歷了從無到有、不斷發展的歷程。我軍最早的儀仗隊還打著綁腿解放戰爭初期,我軍曾在延安臨時組建過一個儀仗隊。1946年初春,為迎接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上將,展現人民軍隊的力量,中共中央決定組建一支儀仗隊。
  • 功勳和榮譽:新中國成立七十年我軍的勳章、獎章
    頒發勳章、獎章是軍隊的一項重要獎勵制度,對於激發官兵的上進心和榮譽感,鞏固和提高部隊戰鬥力,具有重要作用,歷來受到各國軍隊的重視。我軍在戰爭時期,條件雖然艱苦,仍重視獎勵表彰作用,製作頒發了大量獎章、紀念章,廣泛開展了立功運動,極大地調動了官兵英勇殺敵的積極性,湧現出成千上萬的英雄模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頒發獎章逐步走向統一。
  • 新中國成立後,紅色特工紛紛歸隊,唯獨此人繼續潛伏了19年
    新中國成立後,很多潛伏在國民黨內部的紅色特工紛紛歸隊,重新獲得了正常的身份。但是有一個人,卻受命繼續潛伏,一直到19年後,即1968年才正式恢復身份。 這位特殊的紅色特工,名叫祁文山。
  • 他是原國民黨中級別最高的起義將領,我軍授銜後,他為何沒有軍銜
    解放戰爭期間,許多討厭內戰、熱愛和平的國民黨將領都選擇站在人民一邊,率領軍隊發動起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當時時任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的傅作義在這些國民黨起義將領之中是級別最高的。傅作義於1895年在山西臨猗出生,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
  • 1946年我軍痛失四位將星,使新中國少了四位開國將軍,他們都是誰
    因為在這一年,我軍折損了四位名將、愛將。如果這四位將領不犧牲的話,在1955年舉行的首次授銜儀式上,將會增添一位開國元帥、大將、上將和中將。那麼,這四位將星分別是誰?他們都有哪些過人之處呢?首先,第一位將星是葉挺將軍,按照他的資歷和貢獻,如果不犧牲的話,在155年必成開國元帥。眾所周知,北伐戰爭時期的葉挺獨立團,就曾打出了譽響國內外的威名。
  •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多少周年 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會有大閱兵嗎?
    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是在1949年的10月1日。2019年是國慶節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符合「十年一大慶」原則,應該會舉行閱兵。屆時哪些國家政要將出席閱兵?我軍又會有哪些先進武器裝備亮相……  @人民日報:【重磅!#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10月1日舉行】重磅!
  • 55年授銜後,元帥、將軍對應工資級別,這位大將為何會低一級?
    1955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我國在借鑑了蘇聯、朝鮮的軍隊建設模式和經驗之後,開始獨立自主地進行了我軍的軍銜改制,從此結束了我軍長期被國際說成是「有兵無將」的局面。如在韓戰結束後的板門店談判時,由於志願軍首長沒有軍銜,朝鮮人民軍將領在對美軍介紹時都不好說,只能說是「某某將軍」。這在後來被人家說成是我軍「有兵無將」,而通過此事之後,中央則進一步加快了我軍軍銜改革的步伐,並在1955年在全軍完成授銜。
  • 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概述
    今天咱們欣賞一下【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這個話題,接下來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好了,進入正題: 軍服是軍人穿在身上的身份證,軍銜是軍人級別和軍兵種信息的體現,也是部隊管理和識別的需要。
  • 新中國成立後,在金門陣亡的三位國軍副司令是誰?
    解放戰爭勝利後,蔣介石雖將餘軍退往臺灣,但金門已成為襲擾大陸的前線。新中國成立後,國軍不願守孤島,經常在我沿海地區攻擊過往船隻。僅1953年至1959年,國軍就發動炮擊攻擊2000多次,死傷沿海地區居民500多人,攔截擊毀國內外大小商船245艘,涉及10多個國家。
  • 新中國成立後,被錯殺的2位同盟會元老,還掛上將軍銜,他們是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可是社會環境卻並沒有就此安定下來。曾經的土匪、惡霸隱藏在民間,國民黨留下的大批特務也在進行著各種破壞。據說在1950年初到秋天的大半年時間裡,就有數萬名幹部和普通百姓遭到了殺害。
  • 戲曲·四川曲劇 | 新中國成立後的新興劇種
    戲曲·四川曲劇 | 新中國成立後的新興劇種 2020-12-22 1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級戰備」對我軍是怎樣一種情況,新中國成立以來也只有幾次
    事實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西方的封鎖,我國曾經有過十分艱難的歷史時期,也因此軍人更是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在我國軍隊動員上,一般分為四個等級,其中一級、二級、三級、四級戰備分別對應不同的情況,對應可能發生戰爭狀態下,我軍的應對方式。
  • 我軍歷史上三次知識青年從軍潮
    新中國成立初期,青年學生響應祖國號召,積極參加各類軍事幹部學校學習。資料圖片 毛澤東曾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 抗美援朝時期: 十萬學生兵,披上新戎裝,打擊野心狼,衛國保家鄉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由單一陸軍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轉變。建國之初,我軍發展到500多萬,其中幹部僅46萬,加上支援地方建設,幹部缺口較大。
  • 對越反擊戰我軍陣亡的最高級別軍官,被越軍狙擊手狙擊,壯烈殉國
    戰爭從1979年的2月持續到3月中旬,我軍一舉攻克越南20餘城市和縣鎮。就在我方取得勝利,宣布撤退之時。我軍53256部隊的副師長趙連玉,被一名化裝成「農民」的狙擊手襲擊,中彈身亡。趙連玉副師長是「對越自衛反擊戰」陣亡烈士中,軍銜級別最高的軍官。一、勝利班師,卻遭暗算1979年3月初,「對越自衛反擊戰」接近尾聲。
  • 吉林省舉辦省(中)直離退休幹部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演唱會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謳歌偉大祖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引導老同志共抒愛國情懷、共唱祖國新貌,展現老同志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程中的新風採,由中共吉林省委老幹部局主辦,吉林省直屬機關老幹部活動中心承辦的「我和我的祖國」——省中直離退休幹部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演唱會於9月24日上午在活動中心劇場精彩上演。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幹部局局長郝國昆出席活動並致辭。
  • 孫春蘭:新中國成立後第五位女副總理
    孫春蘭:新中國成立後第五位女副總理 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3月19日 15:39 A-A+   資料圖:2015年12月,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舉行。時任中央統戰部部長孫春蘭出席大會並代表中共中央致賀詞。
  • 新中國成立後,糧食緊缺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花費了極大的力氣來解決糧食問題,逐漸恢復了戰亂以來遭受到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力。但到1953年,糧食嚴重緊張的情況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糧食年度內,國家共收入糧食547億斤,支出587億斤,赤字40億斤。
  • 科普解析:什麼級別才能被授予中將軍銜?中將是什麼級別的幹部?
    眾所周知我軍的軍銜中最高為上將級別,而將軍中又分為上將、中將、和少將,上將是很稀少的,只有軍委和大軍區級的才可以,少將就比較多一點,而中將似乎是我們聽的比較少的一種軍銜,今天就聊一聊中將軍銜一般在我軍中都是擔任什麼職務。
  • 戲曲·四川曲劇|新中國成立後的新興劇種
    四川曲劇又稱曲藝劇,是重慶市新興的戲曲劇種之一,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曲藝四川清音和四川揚琴發展形成的新劇種,流行於重慶以及除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藏族自治州以外的四川大部分地區。歷史沿革1950年左右,瀘州、內江、南充等地的一些曲藝工作者,將一些曲藝曲目按角色(生旦淨末醜)進行化裝表演,搬上戲曲舞臺,借鑑戲曲演出形式進行表演。此後,這一形式逐漸在川中各地流傳。如四川清音曲目改編的稱為「清音戲」,據四川揚琴曲目改編的稱為「揚琴戲」等。另有採用花鼓唱腔的,稱「花鼓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