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銜後,元帥、將軍對應工資級別,這位大將為何會低一級?

2020-12-14 明心讀文史

1955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我國在借鑑了蘇聯、朝鮮的軍隊建設模式和經驗之後,開始獨立自主地進行了我軍的軍銜改制,從此結束了我軍長期被國際說成是「有兵無將」的局面。

在1955年之前,我軍無論是第一次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軍,還是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解放戰爭中的人民解放軍,直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志願軍,都是實行的「官兵一致」,在軍裝上沒有什麼區別,就是部隊司令員來了,如果你不認識,也沒有見過,你也不會知道他就是當官的。

這種制度在戰爭年代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它區別舊軍閥、舊軍隊官兵的不平等性,對於部隊戰鬥力的提高也是有積極的意義。當然,從另一角度來講,對於部隊將領的安全也起到了作用。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則顯得很不適應,有時還會有點小尷尬。

如在韓戰結束後的板門店談判時,由於志願軍首長沒有軍銜,朝鮮人民軍將領在對美軍介紹時都不好說,只能說是「某某將軍」。這在後來被人家說成是我軍「有兵無將」,而通過此事之後,中央則進一步加快了我軍軍銜改革的步伐,並在1955年在全軍完成授銜。

我軍的軍官的軍銜共設4等14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實際未授)、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軍銜年度完成之後,接下來面臨的就是工資標準的問題,新中國開始制訂了建國後第一個行政級別工資標準。尤其是在部隊「定職、定級、定銜、定薪」之後,就會牽扯到每個幹部和家庭的切身利益,所以中央十分慎重。

當時的「四定」工作是由中央軍委和政務院(國務院)負責,周總理負責和領導這項工作,在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考慮到軍心民意和國情等因素,反覆修改,最終拿出一個方案,報主席審閱。

其中,1級工資為600元,人員為主席,只有1人;2級工資550元,人員為國家副主席;3級工資為500元,人員有陳雲等及和十大元帥;4級工資450元,人員為十位大將等人;5級工資400元,人員為各上將、各大軍區、省、部級正職等。

主席看完方案後,一連吸了幾支煙說:「我看不妥,這樣不利於團結,貧富差距要縮小嘛!」後來主席在會上詼諧地說:「你們讓我當大元帥,是把我放在火爐子上烤呀!1級就我一個人,那不合適。」他接著說:「我們把1級讓給馬克思、恩格斯,把2級讓給列寧、史達林,我和你們一樣,都是3級幹部嘛!」與會者一片笑聲和掌聲。

根據主席的意見,領導小組的同志一起對方案進行了修改,將行政級別定為從1級到24級,月工資從594元到45元不等,這個方案最終得到了批准。修改後的具體標準為:

1、2、3為國家級,工資為594元、536元、478元,人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十大元帥;4級工資425元,人員為十大將和國家副職;5級工資382元,人員為大軍區、省部級正副職及上將;中將為6、7級,工資為355元、310元;少將為8、9、10級,工資為277元、252元、217元。大校、上校為11、12、13級,工資為200元、177元、159元;中校、少校為14、15、16級,工資為141元、127元、113元;大尉營級為17、18級,工資101元、89元;連級上尉為19、20級,工資80元、72元;中尉、少尉、準尉為21、22、23、24級,工資為63元、57元、50元、45元。

方案中級與級之間最多相差50元,最少相差5元。因地區類別不同,同級地方幹部相差10到40元,軍隊幹部比地方幹部平均高出30充左右。同時,還對一些參加革命早、資歷老、戰功大但職務和軍銜較低的老同志,採取了「低職、低銜、高行政級」的評定方法。比如成仿吾同志,行政級別就評為5級,相當於上將和省部級正職。

在這次授銜評級中,大將的行政級別為4級,工資為425元。許光達大將在獲知自己被評為大將後,寫信給中央軍委、毛主席要求降為上將,最後沒被採納,仍被授予大將軍銜。但將軍再次要求將自己的行政級別由4級降為5級,最後,得到了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同意。因此,在十大將中,只有許光達的行政級別為5級,和上將同級。

許光達大將

1960年之後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陳雲同志帶頭提出給自己降級、降薪,主席拍手稱好說:「要降,我們一起降嘛!與全國人民共渡難關!」196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通知:行政三級的工資降20%、四級降10%、五級降8%、六級降6%、七級降4%、八級降2%、九級至十七級降1。於是一大批軍隊和地方幹部都降了薪,用來支援國家和人民。

事實上,這個工資標準我們還是比較熟悉的,一直執行到本世紀末,即使在國有企業幹部的工資標準也一直執行這個標準。也許有人會覺得50、45元非常低,其實那時我國的物價非常低,人民幣的購買力是非常強的,即使到了上世紀80年代,許多工人每月也就80元左右,也能養活一家三口的。

聲明:內容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55年授銜結束,毛主席對粟裕說:你擔的大將銜,幹得卻是元帥活
    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1955年9月27日下午2時30分,國務院宣布將粟裕、徐海東、黃克誠等10位將領授予大將軍銜,並在同日下午5時舉行授銜儀式。當時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曾力挺粟裕,在聽聞元帥名單中沒有粟裕,便向中央建議粟裕將軍打仗厲害,應授元帥軍銜。
  • 八路軍三大將星隕落, 如果參加55年授銜, 分別授元帥、大將、上將
    1955年9月舉行舉世矚目的授銜儀式,直至1964年為止,共有1614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其餘皆是中將和少將軍銜,這代表著國家和人民的認可,是一份輝煌的榮譽,然而,在解放軍22年武裝鬥爭中,有無數好戰友倒在戰場上,他們的功勳同樣受得起這些軍銜和獎章。
  • 古今中外的軍銜,元帥與將軍有什麼區別?為何和平時期無元帥?
    同時,最高級別軍銜也是平常人包括軍迷群體關心的話題,大家喜歡討論元帥和將軍這些高級別軍銜,很少有人去關注每一名列兵軍銜的軍人。那麼,元帥與將軍有什麼區別呢?相信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都考慮過。最大的不同,其實就是戰時和和平時期授予標準的區別。元帥一般在戰時授予,讓一名大將軍掛帥出徵了,授予他元帥軍銜,也就不為過。
  • 55年授銜:誕生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十大元帥竟有4位請求降銜
    同日下午2時30分,周恩來總理在隆重舉行的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將軍軍銜的典禮上,  分別把授予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的命令狀一一授予了粟裕等在京的將官。  這一天,是將永遠載入史冊的一天,這是共和國的首次授銜,我們的新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將軍和元帥,更為驕傲的是,這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有了第一位女將軍——李貞。
  • 55年授銜時,排在首位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都是誰?
    55年授銜時,排在首位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都是誰?軍銜制是世界各國軍隊為明確軍中指揮關係、激勵官兵士氣,而普遍採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軍隊管理制度。新中國成立六年之後,我軍首次正式實行軍銜制度,這也是國家給予各級軍官的崇高榮譽。
  • 55年授銜時,曾有動議授傅作義大將軍銜,最後為何沒成行?
    55年授銜時,曾有動議授傅作義大將軍銜,最後為何沒成行?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從那時起,人們就對十大元帥十大將有了說不完的話題,討論最多的一點是,他們中的一些人是否具備享有這種殊榮的功績和能力。
  •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取消了大將和元帥軍銜?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取消了大將和元帥軍銜?軍銜制度是一項國際性的軍事制度,是國家授予軍人以區別其等級、地位、權力、責任、榮譽待遇的稱號和標誌的制度。中國人民解放軍曾於1955年頒布實行軍銜制度,它曾對促進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後,軍委的老帥們即開始考慮我軍恢復軍銜制的動議。
  • 55年授銜,最後辭世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是誰?當時多大年紀
    55年授銜,最後辭世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是誰?當時多大年紀如今,距離中國人民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經過去70多年,這場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取得的偉大勝利,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如今,儘管抗戰的硝煙早已散盡,但那段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歲月,卻時時縈繞在每位中華兒女的心頭,久久不能忘懷。
  • 紅軍十位軍團長,活到授銜不是元帥就是大將,為何他卻是上將?
    也就是說,活到建國後參與授銜的紅軍軍團長只有5人,分別是紅一軍團的林總、紅二軍團的蕭克、紅三軍團的彭老總、紅六軍團的賀老總和紅十五軍團的徐海東。這五人大家都不陌生,彭老總、林總和賀老總後來都是開國元帥,徐海東則是開國第二大將。但令人不解的是,都是軍團長,為何蕭克卻是唯一的上將呢?我們接著往下看。蕭克出生於1907年,湖南嘉禾縣人。
  • 東北抗聯創始人之一,後成四野副司令員,55年為何沒有參加授銜?
    在抗戰勝利後,抗聯隊伍又投入到東北解放戰爭中,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巨大貢獻,但在建國後的55年授銜中,十大元帥和十大將都沒有抗聯出身的將軍,仔細留意的話在57位開國上將中也沒有來自抗聯的將軍,甚為遺憾。
  • 1955年授銜,新四軍跟八路軍相比,元帥少一個,但大將多一個
    1955年授銜,八路軍出了九位元帥,新四軍只出了一位:陳老總,很多人說新四軍太虧了。真的虧嗎?今天咱就來說說新四軍高級將領們的軍銜。 首先,咱要弄明白一個基本常識,就是路軍相當於集團軍(八路軍後來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下轄兩到三個軍,所以八路軍的級別要比新四軍高一級。
  • 55年授銜,他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為何享上將待遇
    55年授銜,他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為何享上將待遇 在新中國開國將軍中,同時具有黃埔軍校和留蘇經歷的並不多,許光達大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還是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最年輕的大將,年僅47歲。
  • 55年授銜,他為何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並且享上將待遇?
    55年授銜,他為何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並且享上將待遇?在新中國開國將軍中,同時具有黃埔軍校和留蘇經歷的並不多,許光達大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還是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最年輕的大將,年僅47歲。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他身負重傷連開四次刀,子彈卻仍取不出來,生命岌岌可危,賀老總派人把他送到上海地下黨控制的醫院裡治療,險些被國民黨特務暗殺在手術臺上,後又被暗中送到蘇聯治療,終於歷盡劫波把那顆距離心臟僅十公分的子彈取了出來,保住了性命。在蘇聯傷愈後。他於1937年回國,在以後的革命戰爭中他屢建奇功。
  • 唯一在58年被授銜開國上將的是誰?為何55年不給他授銜?
    抗戰全面爆發後,李聚奎被任命為著名的八路軍三八六旅之參謀長,該旅旅長是開國大將陳賡。解放戰爭時期,李聚奎歷任冀熱遼軍區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兼西線後勤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後勤部第二部長等職。1955年,新中國舉行首次授銜,以李聚奎的資歷,授銜上將問題不大。
  • 1955年被授大將的十位開國功臣,每月工資多少?說了你可能不信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我軍內部是沒有軍銜制度的,關於領導關係的定位,主要靠職位大小,不過在韓戰之後,中央借鑑了蘇聯和朝鮮的管理模式,在全軍實行軍銜制度,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實行行政等級制度,不過關於實行軍銜制和行政等級制的消息一出,立刻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畢竟每個人的工資會與軍銜和行政等級掛鈎,關係到每一個幹部家庭的切身利益
  • 1955年大授銜,10位大將都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位?
    011955年,新中國舉行了隆重的授銜儀式,獲得元帥軍銜的有10個人,獲得大將軍銜的也是10個人。有不少人好奇,這些元帥大將在紅軍時期誰的級別最高呢?今天筆者就來先說說10位大將誰級別最高。02首先說粟裕將軍。說到他,很多人會覺得他是在後來越表現越出色。其實,在紅軍時期級別就很高了。參加過南昌起義,後來跟朱德去了井岡山,經過不斷成長,當上了紅四軍參謀長。再後來,成為了紅10軍團參謀長。
  • 55年授銜時,3名國軍將領授上將軍銜,為何傅作義、程潛未被授銜
    1955年9月,我軍對一批將領進行了授銜,評出了十大元帥、十大將軍和上將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人中,有不少是原國民黨的起義投誠人員。但是大家驚奇地發現,在這些人中,像傅作義和程潛這樣的原國民黨重量級人物並沒有得到授銜,而程潛過去的部下,陳明仁卻當上了上將。
  • 如果授銜是在建國時: 十大元帥最應該花落誰家
    粟 裕:解放戰爭中與林彪同名兩位軍事天才,淮海戰役功臣,1945年曾婉拒了中央任命的華中軍區司令員的職務,堅持由張鼎丞擔任,自己只任副司令員;1948年又婉拒了中央任命的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的職務,堅持由陳毅擔任,自己只任代理司令員,1955年授銜之前婉拒了元帥軍銜,只列為了大將之首,以其建國時的鋒芒正露及卓越的戰功列入元帥之列無可厚非。
  • 粟裕將軍戰功赫赫,1955年,為何不是元帥,而被授予大將?
    粟裕大將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領,先後指揮領導了多次戰役。關於這些戰役,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一直以來,關於粟裕大將的軍銜問題,一直被大家所熱議。因為很多人認為從戰功來說,粟裕大將已經足以授予元帥軍銜,因為在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粟裕大將的表現是非常突出的。
  • 陳賡革命資歷雄厚,為什麼55年沒被評選上元帥,大將也只是第四?
    陳賡將軍是開國將軍中排名第四的大將,清光緒二十九年出生於湖南將門陳家,其祖父系湘軍將領。自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來鞠躬盡瘁,為民族解放事業和黨的發展事業立下汗馬功勞。這樣一位優秀傑出的將領在1955年授銜儀式上卻只被授大將將銜,無緣元帥,並且大將中也只排到第四。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本期暴走大歷史人物專欄為您獨家揭秘。陳賡將軍幼年就讀於泉湖村一家小私塾,九歲那年又就讀於當時鎮裡有名的譚家私塾,之後在湘鄉一所高等小學堂繼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