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銜時,排在首位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都是誰?
軍銜制是世界各國軍隊為明確軍中指揮關係、激勵官兵士氣,而普遍採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軍隊管理制度。新中國成立六年之後,我軍首次正式實行軍銜制度,這也是國家給予各級軍官的崇高榮譽。
至今,十元帥、十大將我們仍耳熟能詳,但是,其間又融匯了多少人的酸辛,又飽含了多少革命先輩若谷的虛懷,今日將帥的榮光,又是經過多少往日槍林彈雨的洗禮才鑄就的,讓我們在字裡行間,去尋覓開國將帥的鐵骨風流,領略先輩們的高風亮節。
朱老總
朱老總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位居十大元帥之首,他一生嚴於律己,從不居功自傲,被譽為「人民的光榮」,其一言一行為廣大人民群眾,也為後人做出了光輝的表率。
朱老總雖然是元帥,可他在生活上,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連早上洗臉也捨不得多放水,他總是對服務人員說:「要注意節約,節約一滴水、一分錢。自來水不是自來的,不能浪費。有錢不能亂花,,要支援國家建設。」
平時,穿的都是舊衣服,破了補上補丁再繼續穿,連床上的被褥和床單都是用了二三十年打著補丁的,子女們和工作人員要給他換新的時,他總會說:「衣服被子只要整齊乾淨就好,補補能穿能蓋,何必買新的,給國家節約一寸布也是好的。這比戰爭年代好多了,那時一件衣服要穿多少年!」
「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惟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這是朱老總留給後人的蘭花詩,也是他本人的真實寫照。
粟大將
粟大將位居十大將之首,他在軍事生涯取得的成就不亞於任何一位元帥,得到老一輩革命家的高度讚揚。其一生三次辭帥,1945年讓了華東軍區司令員,1948年讓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1955年又讓元帥銜……被讚譽為「人才難得」。
粟大將在戰爭年代屢立奇功,縱觀其一生的戰例,不難發現他既能從戰略上縱覽全局,也能從戰術上精雕細琢;既會太極拳式的四兩撥千斤,又有張飛喝斷當陽橋的神勇之氣;他的軍事才華既得到了戰友們的首肯,又得到了對手的由衷欽佩。如果試圖用一個字來涵蓋他的軍事風格,或許一個「容」字勉強概括。因為中國有句成語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他既有戰略家的胸懷,又有戰術家的敏銳;既勇猛善哉,又足智多謀;既有超人的才華,又有謙讓的氣度;既高瞻遠矚,又洞察入微。
蕭克
在當年授銜的55位上將中,蕭克名列榜首,也許這並沒有表明他戎馬生涯的全部。
他19歲參加北伐戰爭,25歲擔任工農紅軍第八軍軍長,26歲成為湘贛蘇區的領導成員,任工農紅軍第六軍團軍團長,並奉命率六軍團先遣西徵,參與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他29歲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成為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方面軍領導人。新中國成立後,蕭克任解放軍訓練總監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等職。
不僅如此,他還是軍中少有的儒將,可謂集將軍、軍事教育家、學者、作者、詩人、書法家於一身,德高望重,令人折服。
徐立清
徐立清,是177位開國中將之首,安徽金寨人,1910年出生,19歲參加工農紅軍,擔任過紅四方面軍紅四軍政治部主任,並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徵;抗戰時期曾擔任八路軍129師政治部組織部長;解放戰爭時期,曾擔任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政委、第一野戰軍一兵團政委。新中國成立後,徐立清將軍先後擔任總幹部部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濟南軍區和成都軍區政委。
按照授銜條件,身為正兵團級的徐立清應該被授予上將軍銜,可他三番五次地給黨中央寫信,請求不要上將軍銜,在全軍傳為佳話。當時在正兵團級幹部中,徐立清是僅有的幾名中將之一,其他都是上將。
解方
在55年授予的798名少將中,解方少將位居首位。很多人對於解方少將不是很熟悉,他原名解沛然,青年時期被張學良派往日本留學,回國後在張學良部隊任職,曾任國民黨部隊第五十軍第一一四師參謀長。1936年4月加入中共地下組織,4年後根據黨中央的決定撒出國民黨第五十軍,到達延安時受到熱烈歡迎。一次,主席幽默地說:「解放同志,你已經回到家裡來了,你的名字就改為『解方』好了,不要再『解放」了。
抗美援朝期間,解方是彭任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任參謀長,在三年多的艱苦卓絕的戰爭中,他協助彭老總指揮作戰,為奪取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解方將軍精湛的指揮藝術,卓越的外交才能,在我軍的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