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銜時,3名國軍將領授上將軍銜,為何傅作義、程潛未被授銜

2020-12-14 騰訊網

1955年9月,我軍對一批將領進行了授銜,評出了十大元帥、十大將軍和上將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人中,有不少是原國民黨的起義投誠人員。但是大家驚奇地發現,在這些人中,像傅作義和程潛這樣的原國民黨重量級人物並沒有得到授銜,而程潛過去的部下,陳明仁卻當上了上將。

其實這是因為,傅作義和程潛的「身份特殊」,而授銜的名額十分有限。於是上面決定,對於在地方任職的,以及不在軍中的人員,暫時不予授銜。

一、傅作義戰功彪炳

傅作義是國民黨陸軍將領中的作戰好手,他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27年以涿州之戰揚名,該戰役作為近代城市攻防戰範例,被載入軍事史冊。三十年代抗戰爆發,傅作義擔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帶領手下將士,捨身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在軍官動員大會上,呼籲愛國軍人,守土有責。他曾經說出,「嶽武穆38歲壯烈,我已過38歲,為抗日而死,無怨無悔」的名言。

在長城抗戰中,傅作義帶軍出師山海關,血戰守城,一共擊斃日軍246名。1935年4月因為抗擊日軍有功,國民黨嘉獎提升他為陸軍二級上將,獲得國民黨寶鼎勳章。隨後五年間,傅作義和部下帶著必死的決心繼續頑強抗戰。1937年,太原告急,閻錫山為保存實力,暗中將主力部隊調往臨汾。傅作義毅然扛下防守重責,帶著兩個旅的人馬,駐守孤城。隨後,日軍以數十架飛機、數百門大炮掩護,瘋狂攻城,太原岌岌可危。

眼看隨時有殉國的可能,傅作義給在榮河的老家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只要一息尚存,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為國捐軀,義無反顧。」並以孟子名篇激勵自己,「捨身取義」,告慰親族。隨後傅作義成功從太原突圍,掩護了衛立煌、孫連仲部安全撤離,立下大功。1937年12月,傅作義因功擢升國民黨陸軍上將,第2戰區北路軍總司令。

1939年底,日軍侵犯長沙,傅作義長途奔襲包頭,半個月殲滅敵人兩個團及援軍三百人,炸毀坦克汽車共計六十餘輛。第二年春天,日軍叫囂著要報復傅作義,召集三萬餘人馬,汽車千輛,侵佔五原。傅作義帶兵奇襲五原,血戰兩晝夜,擊斃日本水川一夫中將,大橋少佐等300日軍,並且把桑原特務機關連根拔起,同時殲滅了兩個偽軍師。

連續作戰大捷,轟動了全國,各黨派報刊紛紛發文表彰。傅作義因此被國民黨授予「國光勳章」,而這個級別的「勳章」在之前只有蔣介石一個人得過。後來在解放戰爭中,傅作義主動棄城投降,保護了古都北京,不受戰火的損毀。

由於1955年授銜帶有褒獎的性質,是把原有的將領全部提升了一個級別來授銜。傅作義原是上將,假如提升到元帥,就會讓到十大元帥的名額吃緊。再加上當時他主動要求擔任水利部的部長,已經不是軍職,所以就沒有授銜給他。

二、程潛的「輩分」高

程潛是同盟會的元老之一,他出生於1882年,16歲中秀才,22歲就加入了同盟會。論革命的資歷,比蔣介石還要老一些。二十年代初,程潛和蔣介石同為孫中山身邊的親信,相當於左膀右臂的地位。只是後來蔣介石走「夫人路線」,奪得了軍權,佔了程潛的上風。

北伐戰爭期間,蔣介石下野,並瘋狂製造了屠殺事件。程潛任第六軍軍長,接到武漢政府的秘令,逮捕蔣介石。程潛不相信蔣介石會分裂國民革命軍,以「事關重大「為由,拒絕執行逮捕計劃,並且試圖勸說武漢政府與蔣介石和好。

當時程潛只是命令手下防守南京,沒想到他手下的賀耀祖、楊傑均人早已投向蔣介石,結果導致南京失守。程潛發現之後,想要把第十九師調往武漢,結果差一點被蔣介石除掉。從此,二人結仇。之後蔣介石復職,閻錫山、李宗仁等人都持歡迎態度,只有程潛一人堅決反對,並說:反蔣是我一貫的主張,不因私人關係和個人利害有所變更。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部下都欲送禮祝賀。程潛公開在批示中寫道:蔣宋結婚無恥,別人送禮,也是無恥,我們要送禮,更是無恥之尤。蔣介石惱怒之餘想打壓程潛,於是提拔李宗仁來制衡他,引發了更大的不滿。隨後,李宗仁因故扣押了程潛,蔣介石喜出望外,趁機安排手下打散了程潛的第六軍。程潛被解除監視後,回家當了一名「寓公」。直到「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第二次通電下野,他才東山再起。

在抗日戰爭初期,程潛擔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抗戰全面爆發之後,程潛採取了擁護我黨的態度。蔣介石一直在找機會想動程潛,但是由於他的資格太老,蔣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藉口,只有頻繁調動他擔任虛職。1948年,蔣介石因內戰失利,導致國民黨軍隊損失慘重,第三次宣布下野。此時國民党進行「代總統」的競選,程潛也在候選人之列。他在國民黨軍政界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程潛本人心裡一直很清楚,他是不可能當上「代總統」的,他也不想當這個「代總統」。於是把選票投給了一直排擠他的桂系李宗仁。自己卻在1949年8月,與手下的陳明仁一起,在長沙起義投誠。程潛投誠之前,已經是國民黨一級上將。因為他是跟隨孫中山一路走過來的元老,底下人都稱他為「頌公」。此時再授予他「上將軍銜」,顯然不合適。

結語

1955授銜的目的是為了進行褒獎,因此給所有被授銜的人都提了一個軍銜等級。傅作義與程潛二人身份地位特殊,在解放前已經是上將,不可能再授上將銜,那樣會讓他們和自己從前的手下變成同一個級別,相當於變相降級。假如授他們元帥銜,會讓現有的元帥名額吃緊,也不妥當。另外,解放之後,傅作義和程潛二人都已經不擔任軍職,所以也就不授軍銜了。

相關焦點

  • 55年授銜時,曾有動議授傅作義大將軍銜,最後為何沒成行?
    55年授銜時,曾有動議授傅作義大將軍銜,最後為何沒成行?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從那時起,人們就對十大元帥十大將有了說不完的話題,討論最多的一點是,他們中的一些人是否具備享有這種殊榮的功績和能力。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 國軍起義名將有哪些?後來授予什麼軍銜?有一位足可授元帥!
    上個世紀,一大批國民黨將領看清了蔣氏政權的反動本質,厭倦了無休止的內戰,義無反顧地和國民黨政府決裂,投入了人民的懷抱,從而獲得了新生。1955年解放軍大授銜,有多位棄暗投明的國民黨將領被授予了軍銜。曾澤生其實,除了這些已經授銜的將領外,還有多位未授銜的國軍起義將領資歷遠在他們之上,有的資歷和大將相當,有一位足可授元帥!
  • 起義將領級別最高的一位,本來擬授元帥軍銜,勳章編號超過9位元帥
    在1955年我軍授銜時,國民黨軍起義將領最高的軍銜就是上將,其實在最高的版本中是有一位擬授大將軍銜的就是傅作義,按照級別傅作義肯定夠了,但他授銜時已經不在軍隊
  • 唯一在58年被授銜開國上將的是誰?為何55年不給他授銜?
    1926年,葉挺獨立團挺進湖南安化時,當地一個二十出頭、名叫李新喜的小夥喜出望外,決定投奔北伐軍。他激動地直奔橋頭河而去。這裡是北伐軍在安化的招兵站。負責登記的士兵問:「叫什麼名字?」李新喜答:「我叫李聚奎。」
  • 開國上將李聚奎:因何沒有參加55年大授銜?58年單獨補授上將軍銜
    1955年9月27日,為了表彰為新中國建立作出卓越貢獻的共和國將領們,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神聖的海陸空三軍首次授銜儀式。此次大授銜,我軍將誕生1048名開國將帥,其中包括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 董其武:傅作義部下起義將領,自認罪過很大,為何被授開國上將?
    1955年9月解放軍舉行首次授銜,55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中有3位是國民黨起義將領,董其武便是其中一位。起義前,董其武的正式軍銜為中將,解放軍首次授銜老幹部都普遍被壓低一兩級,董卻能升一級,這是不多見的。得知被授予上將的消息後,董其武受寵若驚,寫信給毛主席,直言自己罪過很大,不夠資格。毛主席則回復「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將」。
  • 唯一被兩次授銜的開國上將是誰?為何要對他進行第二次授銜?
    以洪學智將軍的資歷和戰功,55年授銜上將完全是實至名歸,如果他的資歷再高一點兒,甚至可以被授銜開國大將。洪學智,安徽金寨人,出生於一個貧寒家庭,讀完小學,就被送去當學徒,為家裡分擔壓力。他作戰勇猛,指揮果斷,多次出色完整作戰任務,擔任黨支部書記時,所領導的黨支部被評為紅四方面軍3個模範支部之一。擔任政治部主任時,他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成效顯著,多次受到方面軍領導的稱讚。
  • 授銜時,一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那麼,第一野戰軍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五五授銜時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總,在解放戰爭中臨危受命,率部在連續擊敗胡宗南,穩住了西北的局勢。自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後,我軍開始在西北戰場轉入戰略反攻,牢牢掌控了西北戰場的主動權,將胡宗南、馬家軍打得狼狽不堪,一敗塗地,最終順利解放了大西北。1955年,彭老總被授予元帥軍銜。
  • 通信院長黎東漢:師級幹部,55年大授銜時,因何被授予少將軍銜?
    1955年9月27日,秋陽高照,微風拂面,解放軍將領齊聚北京中南海,這裡正在舉行規模宏大、莊嚴肅穆的解放軍海陸空三軍首次授銜儀式;餘老——餘心青主持,毛主席、周總理等人親自為這些在戰爭年代中衝鋒陷陣、血染疆場、立下赫赫戰功的共和國將領們頒發將帥任命狀和勳章;到授銜結束,我軍一共誕生了1048名開國將帥
  • 1955年授銜,一名將對軍銜不滿遭到重批:第二年才補授中將
    1955年大授銜,根據我軍各級軍事幹部在戰爭年代的貢獻,進行了隆重的表彰和授銜儀式。然而授銜當天,有一位本該授予中將軍銜的四野名將,卻被從授銜名單中移除,直到第二年才給他補授了軍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五五授銜時,哪幾位原紅四方面軍的將領軍銜偏低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有軍職的軍隊幹部進行授銜,史稱「五五授銜」。其中此次授銜,全軍共有60餘萬名幹部獲得了準尉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中將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少將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
  • 授銜時,四野有七位軍長授上將,為何三野的軍長大多都是中將?
    ——文天祥《過零丁洋》1955年,新中國舉行授銜儀式,四野18位軍長,有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反觀三野,16位軍長,有10人被授予中將軍銜,3人被授予少將軍銜。說到這裡,很多人心裡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為何野戰軍之間軍長軍銜差別這麼大?首先來看看四野7位被授予上將軍銜的軍長履歷。
  • 八路軍三大將星隕落, 如果參加55年授銜, 分別授元帥、大將、上將
    1955年9月舉行舉世矚目的授銜儀式,直至1964年為止,共有1614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其餘皆是中將和少將軍銜,這代表著國家和人民的認可,是一份輝煌的榮譽,然而,在解放軍22年武裝鬥爭中,有無數好戰友倒在戰場上,他們的功勳同樣受得起這些軍銜和獎章。
  • 開國上將王建安:因何沒有參加55年大授銜?56年單獨補授上將軍銜
    1995年9月的大授銜中,我軍誕生了1048名開國將帥,其中包括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大家注意,眾所周知,我軍共有57名開國將帥,那麼缺少了那兩位呢?原來王建安將軍和李聚奎將軍分別是於1956年和1958年被單獨補授上將軍銜,加起來剛好57位。李聚奎將軍是在大授銜前夕(7月)被周總理急調出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尋找石油去了;因此才與上將軍銜失之交臂,直到1958年重回軍隊,才被補授上將軍銜。那麼王建安將軍又是因何錯過了55年大授銜呢?
  • 此人在國民黨起義的將領中地位高,資歷老,為何沒有授到軍銜
    解放戰爭中,許多國民黨將領在戰場上起義,他們不少人後來成為了開國將軍,其中還有三位開國上將:董其武、陶峙嶽、陳明仁。此人在國民黨起義將領中地位最高之,資歷也較老,但卻沒有授到軍銜,這是為何呢?此人名叫程潛,出生於1882年3月31日,湖南省醴陵縣北鄉長連衝村人,生在一個耕讀世家,16歲通過童試成秀才,1900年進入長沙嶽麓書院,後來棄文習武,1903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湖南武備學堂。1904年程潛被保送留學日本,次年加入同盟會,成為孫先生的追隨者。
  • 1955年授銜時,年齡大的前5位開國上將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1955年首批授予的55名開國上將主要是1952年評定的正兵團級幹部,也有德才優異的副兵團和準兵團級幹部,還有個別已轉業到地方的級別相當於正兵團級的幹部。解放戰爭中,董其武在傅作義的幫助下,率綏遠省國民黨軍政人員4萬餘人起義,創造了解放戰爭中的「綏遠方式」。建國後,董其武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擔任第69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時56歲。
  • 授銜時,東野司令部十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啥軍銜
    四野的高層相比較東野,人員變動較大,而從東北人民自治軍到東北野戰軍,高層變動相對較小,計有十位高級將領,長期擔任這支部隊的高層,負責指揮各大戰役,他們都是誰呢?授銜時分別是啥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1955年,羅帥被授予元帥軍銜。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東野參謀長劉亞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紅軍,做到了中央紅軍的師長,成為人民軍隊的一位高級將領。抗日戰爭時期,劉亞樓被組織上派往蘇聯,前往伏龍芝軍校學習,成為了一位軍事理論非常高的軍事家。回國後,劉亞樓在東北協助林帥,指揮東野從黑龍江打到亞熱帶的海南島,建立了無數功勳,1955年,劉亞樓被授予上將軍銜。
  • 他是原國民黨中級別最高的起義將領,我軍授銜後,他為何沒有軍銜
    解放戰爭期間,許多討厭內戰、熱愛和平的國民黨將領都選擇站在人民一邊,率領軍隊發動起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當時時任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的傅作義在這些國民黨起義將領之中是級別最高的。傅作義於1895年在山西臨猗出生,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
  • 授銜時,這五位擔任過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為何沒有授予軍銜
    授銜時,四大野戰軍的司令員全部授予元帥軍銜(不算代司令員粟裕),而副司令員的授銜情況卻頗為不同。五五授銜時,擔任過四大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們一半都是大將或上將軍銜(不算兼任的陳老總),粟裕、張雲逸、肖勁光都是開國大將,而張宗遜、呂正操則是開國上將。但是我們發現,趙壽山、先念同志、高同志、李運昌、周保中五位將領都沒有授予軍銜,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的資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