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李聚奎:因何沒有參加55年大授銜?58年單獨補授上將軍銜

2020-12-10 佛系說史

1955年9月27日,為了表彰為新中國建立作出卓越貢獻的共和國將領們,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神聖的海陸空三軍首次授銜儀式。此次大授銜,我軍將誕生1048名開國將帥,其中包括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但是眾所周知的是,我軍一共有57名開國上將;為什麼會缺少兩位呢?原來王建安將軍和李聚奎將軍的軍銜分別是於1956年和1958年單獨補授的,加上他們兩人剛好57位。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李聚奎將軍為何沒有參加1955年的大授銜呢?

李聚奎,原名李新喜,1904年出生於湖南安化縣的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9月,北伐軍到達湖南時,李聚奎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第8軍(軍長唐生智)的工兵營,隨軍參加了波瀾壯闊的北伐戰爭。

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不斷的屠殺共產黨人,各地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為了挽救中國革命,1928年7月,李聚奎參加了彭德懷(湖南獨立第5師1團團長)、滕代遠(1團3營營長)領導的平江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參加黨小組會議時 李聚奎就堅定地表示:「我這一輩子跟黨是跟定了,黨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從此,無論多麼艱難困苦,他都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對黨的誓言。

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李聚奎將軍歷任紅6軍第3縱隊隊長,紅7、紅8師師長,紅31軍、紅9軍參謀長,129師386旅參謀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副司令員,太嶽軍區第1旅旅長,西滿軍區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兼西線後勤司令員、政委等職;參加了數不清的戰鬥,每戰身先士卒,立下了赫赫戰功。

尤其是1933年2月,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李聚奎在江西宜黃南部的大龍坪地區,挾大勝之威果斷指揮組織全師穿插包抄,以傷亡46人的較小代價,消滅了敵人一個師部及一個旅3000餘人,生俘敵52師師長李明。戰後,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高興地將他抱了起來,高呼「紅軍萬歲」!

還有1938年3月,山西境內的山西神頭嶺戰鬥,李聚奎(時任129歲386旅參謀長)作為陳賡將軍(時任129師386旅旅長)的助手,親自設計了伏擊地點——神頭嶺;首先以一個營的兵力奇襲日軍邯(鄲)長(治)大道(日軍重要補給線)上的兵站集結地黎城,吸引潞城日軍出城增援,然後在黎城和潞城之間的神頭嶺埋伏3個團的兵力,等著日軍進入包圍圈,最後進行圍殲。在李聚奎、陳賡將軍出其不意的攻擊下敵108師團、16師團各一部共1500人,不到2個小時就被全殲了。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李聚奎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部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解放軍後勤學院院長等職。為韓戰後勤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籌備組建了我國第一所專門培養後勤幹部的學府。

1955年7月,大授銜前夕,周總理緊急調任李聚奎出任剛剛組建的石油工業部部長,並率領大批的幹部、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奔赴大西北尋找油田(最終創建了克拉瑪依油田),因此離開了軍隊,與上將軍銜失之交臂。

1958年2月,李聚奎將軍重返部隊擔任總後勤部政委,因此被補授於上將軍銜。此後,歷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後勤學院政委(復建的)、中央軍委顧問等職。期間不顧年歲已高,積極參與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方針、政策和規劃的制定工作。

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將軍逝世,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終年91歲。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開國上將王建安:因何沒有參加55年大授銜?56年單獨補授上將軍銜
    1995年9月的大授銜中,我軍誕生了1048名開國將帥,其中包括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大家注意,眾所周知,我軍共有57名開國將帥,那麼缺少了那兩位呢?原來王建安將軍和李聚奎將軍分別是於1956年和1958年被單獨補授上將軍銜,加起來剛好57位。李聚奎將軍是在大授銜前夕(7月)被周總理急調出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尋找石油去了;因此才與上將軍銜失之交臂,直到1958年重回軍隊,才被補授上將軍銜。那麼王建安將軍又是因何錯過了55年大授銜呢?
  • 唯一在58年被授銜開國上將的是誰?為何55年不給他授銜?
    解放戰爭時期,李聚奎歷任冀熱遼軍區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兼西線後勤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後勤部第二部長等職。1955年,新中國舉行首次授銜,以李聚奎的資歷,授銜上將問題不大。事實上,當時給李聚奎所定之級別,也是副兵團級。
  • 1955年授銜時,此這兩人不在名單之中,後來為何被稱開國上將?
    1955年在解放軍首次授銜時,有兩個人不在名單之中,後來卻都被稱開國上將。 當時,中央軍委授予的上將軍銜共55人,但後來人們都知道,我國的開國上將共有57位,很顯然還有2人是後補的,但也被稱為開國上將,他們分別是王建安將軍和李聚奎將軍。
  • 李聚奎:紅軍的開路先鋒,下級是上將楊得志,為何缺席55年授銜?
    他是我們中國工農紅軍的開路先鋒,曾是陳毅的心腹愛將,一度讓蔣介石對他恨之入骨,因為他連續俘虜了兩個國民黨師長級高官,在抗美援朝中他甚至還被美國司令渴望相見,在1955年授銜中,連他曾經的下級楊得志都被授予了開國上將,為何他卻缺席了授銜儀式呢?
  • 這位傳奇戰將,被補授開國上將軍銜!死後沒進八寶山事出有因
    可是1955年9月27日授予的1048名開國將帥軍銜的戰將之中,並沒有他。而他是1956年補授的開國上將。他,也因此成為新中國補授開國上將「第一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讓不少人至今還不明其中的真正原因。這位補授開國上將軍銜的戰將,就是王建安。通過深入學習和調查研究,我認為至少有這樣的四個問題要搞清楚。
  • 55年授銜時,3名國軍將領授上將軍銜,為何傅作義、程潛未被授銜
    1955年9月,我軍對一批將領進行了授銜,評出了十大元帥、十大將軍和上將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人中,有不少是原國民黨的起義投誠人員。但是大家驚奇地發現,在這些人中,像傅作義和程潛這樣的原國民黨重量級人物並沒有得到授銜,而程潛過去的部下,陳明仁卻當上了上將。
  • 八路軍三大將星隕落, 如果參加55年授銜, 分別授元帥、大將、上將
    1955年9月舉行舉世矚目的授銜儀式,直至1964年為止,共有1614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其餘皆是中將和少將軍銜,這代表著國家和人民的認可,是一份輝煌的榮譽,然而,在解放軍22年武裝鬥爭中,有無數好戰友倒在戰場上,他們的功勳同樣受得起這些軍銜和獎章。
  • 唯一被兩次授銜的開國上將是誰?為何要對他進行第二次授銜?
    以洪學智將軍的資歷和戰功,55年授銜上將完全是實至名歸,如果他的資歷再高一點兒,甚至可以被授銜開國大將。洪學智,安徽金寨人,出生於一個貧寒家庭,讀完小學,就被送去當學徒,為家裡分擔壓力。解放戰爭時期,洪學智歷任遼西軍區副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司令員、四野第十五兵團第一副司令員等職,先後參加了中長路阻擊戰、四平保衛戰、東北三次攻勢作戰、平津戰役、渡江戰役、湘贛戰役、廣東戰役等一系列重要戰事。因此,僅憑以上資歷和戰功,參加55年授銜,洪學智將軍都足以被授上將軍銜。
  • 1955年授銜時,年齡大的前5位開國上將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儀式在國務院辦公地點中南海順利舉辦。此次授銜,共產生10位開國元帥、10位開國大將、55位開國上將、175位開國中將以及798位開國少將。開國上將是將軍中的骨幹力量,他們的革命歷史源遠流長。
  •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授銜1000多位將軍,為何有兩位是後來補授的
    原來呀,因為兩位非常有資格入選上將資格的將軍,因為特例而被暫時放在了上將之外。但是,後來,因為情況變化,他們又被特意提出來,加入了上將的行列中。那就是分別在1956年和1958年,各補授了一位上將軍銜,這樣就是57位上將。
  • 截止2020年7月24日,開國少將還有多少在世?2019年已去世五位
    這也是我國首次大規模的授銜,有元帥十人、大將十人、上將五十五人、中將175人以及少將798人。本來還想在元帥之上設置一個大元帥,最後被委婉地推辭了。後來,還進行過幾次補授儀式。1956年,王建安補授為上將,聶鶴亭補授為中將;1958年,李聚奎補授為上將,賀誠補授為中將。
  • 我國首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後來授銜上將,為何副部長沒有授銜?
    正因為軍銜非常重要,所以各個國家對什麼樣的人授什麼樣的軍銜都非常慎重,新中國成立後,中央開始了評定軍銜的工作,因為軍銜代表了地位和貢獻,由於當時的部隊出來的將領太多,所以軍銜評定機構有一個原則上的規定:凡已經分配到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再授軍銜。
  • 李聚奎:紅軍開路先鋒,下級是楊得志,為何他沒參加授銜儀式?
    作為我們中國工農紅軍的開拓者,曾經是陳毅的心腹大患,他曾經連續俘虜了兩位非常優秀的國民黨師長,在抗美援朝時甚至被美國司令想要與他見面,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就連他的親信楊得志也被授予了上將軍銜,為什麼他沒有參加這次授銜儀式?
  • 55年授銜,他為何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並且享上將待遇?
    55年授銜,他為何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並且享上將待遇?在新中國開國將軍中,同時具有黃埔軍校和留蘇經歷的並不多,許光達大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還是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最年輕的大將,年僅47歲。許光達,湖南省長沙縣人,1925年入黨並進入黃埔軍校學習,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在革命隊伍中可謂岀生入死,福大命大。1932年在擔任紅三軍第九師二十五團團長時,他居然上了夏曦領導的「肅反委員會」的黑名單,大戰己經打響,保衛人員卻來抓捕他,若不是在血戰中身負重傷,他必然就會在「火線肅反」中被殺掉。
  • 1955年授銜,一名將對軍銜不滿遭到重批:第二年才補授中將
    1955年大授銜,根據我軍各級軍事幹部在戰爭年代的貢獻,進行了隆重的表彰和授銜儀式。然而授銜當天,有一位本該授予中將軍銜的四野名將,卻被從授銜名單中移除,直到第二年才給他補授了軍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55年授銜,他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為何享上將待遇
    55年授銜,他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為何享上將待遇 在新中國開國將軍中,同時具有黃埔軍校和留蘇經歷的並不多,許光達大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還是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最年輕的大將,年僅47歲。
  • 55年授銜,他本沒有軍銜,但主席說:上將名單一定要有他!
    為了表彰那些功勳赫赫的開國功臣,55年我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不過原則上,已經離開軍隊系統的將領,就不參與授銜了。如曾任華中軍區司令員的張鼎丞,第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此時都與授銜擦肩而過,否則一位大將一位上將,但事事都有例外,有一人55年已是副省長,但在主席過問下,被授予上將軍銜,此人就是閻紅彥。
  • 王建安為何1956年單獨授上將?兩種說法,真因為驕傲翹尾巴?
    ,授上將軍銜。這位將軍雖然在抗日戰場、解放戰場威風八面,抗美援朝後期也輪換出場,可是卻與1955年大授銜失之交臂。 這位將軍,就是戰功卓著、個性鮮明的王建安,他資格很老,授銜卻很特殊,於1956年單獨補授上將。 一、愛學習的王建安 王建安,原名王見安,1908年出生於湖北黃安。
  • 83歲入黨的開國上將董其武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時,55位高級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
  • 楊得志上將的上級,55年前執行任務未授頭銜,三年後因功授上將
    "李聚奎名垂青史,一生立下了無數戰功"在1955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授軍銜,這個時刻絕對是值得銘記一生的,那些在戰場上拼死保衛國家的人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那一年大約有六十萬的人得到了準尉以上的軍銜,不過也有人錯過了這次的授軍銜,而這一錯過就是三年,在1958年的時候才獲得了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