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為了表彰為新中國建立作出卓越貢獻的共和國將領們,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神聖的海陸空三軍首次授銜儀式。此次大授銜,我軍將誕生1048名開國將帥,其中包括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但是眾所周知的是,我軍一共有57名開國上將;為什麼會缺少兩位呢?原來王建安將軍和李聚奎將軍的軍銜分別是於1956年和1958年單獨補授的,加上他們兩人剛好57位。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李聚奎將軍為何沒有參加1955年的大授銜呢?
李聚奎,原名李新喜,1904年出生於湖南安化縣的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9月,北伐軍到達湖南時,李聚奎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第8軍(軍長唐生智)的工兵營,隨軍參加了波瀾壯闊的北伐戰爭。
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不斷的屠殺共產黨人,各地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為了挽救中國革命,1928年7月,李聚奎參加了彭德懷(湖南獨立第5師1團團長)、滕代遠(1團3營營長)領導的平江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參加黨小組會議時 李聚奎就堅定地表示:「我這一輩子跟黨是跟定了,黨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從此,無論多麼艱難困苦,他都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對黨的誓言。
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李聚奎將軍歷任紅6軍第3縱隊隊長,紅7、紅8師師長,紅31軍、紅9軍參謀長,129師386旅參謀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副司令員,太嶽軍區第1旅旅長,西滿軍區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兼西線後勤司令員、政委等職;參加了數不清的戰鬥,每戰身先士卒,立下了赫赫戰功。
尤其是1933年2月,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李聚奎在江西宜黃南部的大龍坪地區,挾大勝之威果斷指揮組織全師穿插包抄,以傷亡46人的較小代價,消滅了敵人一個師部及一個旅3000餘人,生俘敵52師師長李明。戰後,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高興地將他抱了起來,高呼「紅軍萬歲」!
還有1938年3月,山西境內的山西神頭嶺戰鬥,李聚奎(時任129歲386旅參謀長)作為陳賡將軍(時任129師386旅旅長)的助手,親自設計了伏擊地點——神頭嶺;首先以一個營的兵力奇襲日軍邯(鄲)長(治)大道(日軍重要補給線)上的兵站集結地黎城,吸引潞城日軍出城增援,然後在黎城和潞城之間的神頭嶺埋伏3個團的兵力,等著日軍進入包圍圈,最後進行圍殲。在李聚奎、陳賡將軍出其不意的攻擊下敵108師團、16師團各一部共1500人,不到2個小時就被全殲了。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李聚奎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部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解放軍後勤學院院長等職。為韓戰後勤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籌備組建了我國第一所專門培養後勤幹部的學府。
1955年7月,大授銜前夕,周總理緊急調任李聚奎出任剛剛組建的石油工業部部長,並率領大批的幹部、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奔赴大西北尋找油田(最終創建了克拉瑪依油田),因此離開了軍隊,與上將軍銜失之交臂。
1958年2月,李聚奎將軍重返部隊擔任總後勤部政委,因此被補授於上將軍銜。此後,歷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後勤學院政委(復建的)、中央軍委顧問等職。期間不顧年歲已高,積極參與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方針、政策和規劃的制定工作。
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將軍逝世,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終年91歲。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