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為何1956年單獨授上將?兩種說法,真因為驕傲翹尾巴?

2020-12-12 騰訊網

浴血三八線190:抗美援朝70年70人之王建安

作者:相忘於江湖

1956年,一位將軍被單獨開「小灶」,授上將軍銜。

這位將軍因為「舉報」許世友帶人出逃,被許世友一度斥為「叛徒」,多年老死不相往來。這位將軍雖然在抗日戰場、解放戰場威風八面,抗美援朝後期也輪換出場,可是卻與1955年大授銜失之交臂。

這位將軍,就是戰功卓著、個性鮮明的王建安,他資格很老,授銜卻很特殊,於1956年單獨補授上將。

一、愛學習的王建安

王建安,原名王見安,1908年出生於湖北黃安。

因為家徒四壁飯也吃不飽,王見安從很小四處乞討,14歲給地主王少山家裡打短工、放牛。可他從小好學,經常偷背三字經。16歲因為不甘被欺負,燒了王少山的房子,一個人跑到武漢直系軍閥吳佩孚隊伍當了兵,改名王建安。沒多久,吳佩孚為擴張部隊進犯湘鄂邊境。

在軍閥隊伍裡呆了2年的王建安,看不慣舊軍隊惡習,偷偷逃回了老家,自己召集了60多個農民組織了一個農協。憑藉人多力量大,在跟地主的鬥爭中終於挺起了腰杆。

1927年11月,王建安參加黃麻起義,第一個登上了黃安西北城牆。隨後,擔任紅軍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團政委。1933年,成為紅30軍88師政委。不久,出任紅4軍政委,與調任的軍長許世友成為一對搭檔。1936年10月,紅四長徵到達陝北,兩人一起進入抗大學習。

王建安

二、許世友眼裡的「叛徒」

1937年3月,抗大批判張氏,由於一些觀點過火,引發原紅四方面軍幹部的牴觸。耿直的許世友反對一棍子打倒,受到嚴厲批評。

許世友急火攻心,當場吐血,被送進了醫院。他一口氣無出消,聯合原紅四方面軍30餘軍、師、團級幹部,準備到大別山找張才千打遊擊。關鍵時刻,參與者王建安醒悟過來,將此事報告了抗大保衛處。抗大校長林彪聞訊,馬上帶部隊把這30多個將領捆了起來。許世友翻身上房,被副校長劉伯承勸了下來。

之後,主席兩次與許世友長談,終於感化了這員猛將,從此一生忠心不二。可是,「告密」的王建安在許世友眼裡成了「叛徒」,形同路人,王建安和一些鄂豫皖老戰友的關係,也變得很尷尬。

1938年,王建安出任八路軍津浦支隊指揮,打開了冀魯邊抗戰局面。10月,許世友結束抗大生活,出任129師386旅副旅長。第二年,朱老總在主席面前美言,也把他調到了山東根據地。

許世友

三、濟南戰役「將相和」

王建安、許世友都是有個性的人,兩人的「梁子」一結,就是11年。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個在魯南,一個在膠東,一個是8縱司令員,一個是9縱司令員,沒有直接的合作。

1948年7月,豫東戰役結束。剛到華北軍區的王建安被主席、朱總、周副主席召到西柏坡,當面聽取對山東戰場意見,並交代要團結許世友,拿下濟南府。主席戲言:打不下濟南,先斬許世友,再打你40軍棍。王建安當即表態:請主席放心,如果失了街亭我來請罪,官降三級。

表了決心,王建安馬上趕赴山東青州華野指揮部,向華野首長傳達了主席的指示,準備解放濟南的前期工作。在艾山溫泉養病的許世友,也星夜趕到濟南外圍。等王建安到達攻城指揮部,許世友主動握手,還擺上兩瓶高粱酒為他接風,一口氣先幹一瓶,王建安跟著一口悶,雙雄恩怨,化為無形。

預計20多天的濟南戰役,最終8天就結束了。戰後,「譚老闆」譚震林評價說:山東兩隻虎,一個廉頗一個藺相如,主席讓他們在濟南城下演了一出「將相和」。

1949年王建安與陳再道

四、抗美援朝「打醬油」

1952年2月,志願軍19兵團奉命抗美援朝。

楊得志路過山東,濟南軍區許世友熱情招待,大力支持,表示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自己個人津貼都可以捐出來。當楊得志說,朱老總還在北京等他,失落的許世友讓捎話給朱老總,「自己隨時待命」。

1952年8月21日,王建安出任9兵團司令,輪換宋時輪參加抗美援朝。此時26軍已回國,10月4日、11日,27軍、20軍也先後回國。九兵團麾下,換成了鍾國楚23軍、皮定鈞24軍。

九兵團參加了「冷槍冷炮」運動,戰果不俗,24軍還湧現出了「狙擊之王」張桃芳。1953年3月,21軍最後一個入朝,參加反登陸作戰。5月,許世友也姍姍來遲,到了三兵團。

1953年夏季反擊戰,王建安九兵團、許世友三兵團以戰促和,奪取了多處韓軍營以上陣地。在7月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60軍配屬楊勇20兵團參加反擊作戰,24軍也配合反擊搞掉韓軍一些陣地。王建安和許世友雖然都是打醬油,沒過足打仗的癮,總算在抗美援朝戰場了卻一些遺憾。

王建安與粟裕等

五、單獨「開小灶」的授銜

1954年,王建安因高血壓危急,回國養病,之後到青島療養。第二年大授銜,被譽為「軍政雙全」的王建安,卻沒有出現在授銜行列。其中原因,一說是受到批判黎玉的影響,一說是因為驕傲自滿翹尾巴,被人建議授予中將。羅榮桓則公正裁決,堅持「等等看」。

1956年,王建安被單獨補授上將,隨後開始了「千年老二」的副職經歷。

1956年12月,王建安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是鄧華的副手。1961年10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是楊得志的副手。1969年,王建安復出後,又繼陳再道之後到了福州軍區,給韓先楚當副手。隨後,李志民也來到福州,一時間,福州軍區韓先楚、陳再道、王建安、李志民,號稱「四位上將鎮福州」。

開國上將王建安

王建安多年來一直擔任副司令,所以葉帥讚揚:不計較職務高低,任勞任怨,很不容易。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病逝,老伴牛玉清按照他的意思,喪事從簡,悄無聲息,甚至連幾個孩子和陳錫聯等老戰友都不知情。他的骨灰撒到大地,當年的放牛少年,回到了家鄉。

相關焦點

  • 開國上將王建安:因何沒有參加55年大授銜?56年單獨補授上將軍銜
    原來王建安將軍和李聚奎將軍分別是於1956年和1958年被單獨補授上將軍銜,加起來剛好57位。李聚奎將軍是在大授銜前夕(7月)被周總理急調出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尋找石油去了;因此才與上將軍銜失之交臂,直到1958年重回軍隊,才被補授上將軍銜。那麼王建安將軍又是因何錯過了55年大授銜呢?
  • 這位傳奇戰將,被補授開國上將軍銜!死後沒進八寶山事出有因
    可是1955年9月27日授予的1048名開國將帥軍銜的戰將之中,並沒有他。而他是1956年補授的開國上將。他,也因此成為新中國補授開國上將「第一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讓不少人至今還不明其中的真正原因。這位補授開國上將軍銜的戰將,就是王建安。通過深入學習和調查研究,我認為至少有這樣的四個問題要搞清楚。
  • 上將王建安、參戰大滿貫:他要求子女從簡,但為何無人追悼?
    革命初期1908年,王建安出生在湖北黃安。從小家庭生活困難,經常受到地主欺凌,為了防止欺負,他開始習武,小有成就。1943年,王建安調任魯中軍區司令,先後殲滅偽軍部隊及攻陷魯中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臨沂,至此在山東的日寇基本消滅,為抗戰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而臨沂的戰鬥也是山東地區首次取得攻堅戰的勝利。
  • 山東兵團改編為第七兵團,為何王建安擔任司令員,而不是許世友?
    在解放戰爭初中期,我軍常常會根據戰場形勢發展的需要,組建單獨承擔地域作戰任務的兵團。這種兵團和1949年2月全軍統一改編之後組建的兵團,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別。
  • 開國上將李聚奎:因何沒有參加55年大授銜?58年單獨補授上將軍銜
    1955年9月27日,為了表彰為新中國建立作出卓越貢獻的共和國將領們,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神聖的海陸空三軍首次授銜儀式。此次大授銜,我軍將誕生1048名開國將帥,其中包括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 上將王建安:病床上指揮作戰,為何72歲病逝後,無一人前來弔唁
    1955年9月,在授銜的55位上將名單中,並沒有王建安,對於此引起了各種猜測。 王建安早年就參加革命,軍內職務又高,從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無一缺席,至於為何沒有在55年授銜上將,他的兒子王海波倒是給出了答案。
  •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授銜1000多位將軍,為何有兩位是後來補授的
    原來呀,因為兩位非常有資格入選上將資格的將軍,因為特例而被暫時放在了上將之外。但是,後來,因為情況變化,他們又被特意提出來,加入了上將的行列中。那就是分別在1956年和1958年,各補授了一位上將軍銜,這樣就是57位上將。
  • 1955年授銜時,此這兩人不在名單之中,後來為何被稱開國上將?
    1955年在解放軍首次授銜時,有兩個人不在名單之中,後來卻都被稱開國上將。 當時,中央軍委授予的上將軍銜共55人,但後來人們都知道,我國的開國上將共有57位,很顯然還有2人是後補的,但也被稱為開國上將,他們分別是王建安將軍和李聚奎將軍。
  • 上將王建安:病床上指揮作戰,72歲病逝,無一人前來弔唁
    王建安,新中國的開國上將,只是這位將軍,他的軍銜並不是在1955年的時候,和眾多的開國將軍一起授予的。他的上將軍銜,是在1956年的時候,單獨授予的。要說這原因,也和他本身的人物性格有關係。在他病逝的時候,沒有一人前來弔唁,這是怎麼一回事?
  • 皮定均帳下第一猛將:明明已經退休,後來為何被授上將?
    1988年,全軍恢復軍銜,有17位老將軍被授上將,這是軍銜恢復後的最高榮譽了。這17位老將軍,當然都是戰功赫赫,久經沙場,但是他們還有一個必須的共性,那就是當時都是在職的高級將領。已經退休的、已經離休的,不參與授銜。
  • 他是和許世友搭檔的軍政委,到八路軍中指揮兩個營,終成開國上將
    徐向前總指揮曾經評價說,紅八十八師是整個方面軍的精銳部隊之一,而王建安就曾經是紅八十八師的政委。長徵之前,王建安升任紅四軍政委。紅四軍那是紅四方面軍的看家部隊啊,徐向前本人就曾經當過紅四軍的軍長。王建安到來後,紅四軍的軍長是王宏坤,開國上將,後來換成了許世友,當然也是開國上將。
  • 王建安上將的兩個姐姐為何終身不嫁?
    王少三為兒子請了一個私塾先生教書,王建安經常躲在書房外偷聽。久而久之,王建安不但能熟背「人之初、性本善」一類「三字經」,而且還學會了寫字。這事讓王少三的兒子知道了,很不高興,一次竟故意把痰吐在窗外的王建安身上。王建安順口說了句「養不教,父之過」,王少三的兒子氣得向其父求救。氣急敗壞的王少三罰王建安跪下,再也不準他去聽講。王少三的兒子倚仗老子的權勢,時常藉故欺負王建安。
  • 第三野戰軍八虎將,全是開國上將,有一位後來成為國防部長
    他們是:葉飛、許世友、宋時輪、王建安、張愛萍、陳士榘、鍾期光和傅秋濤。1955年大授銜時,他們全是開國上將。(前排左一為張雲逸大將,左二為葉飛上將,左三是陳毅,左四是項英)第三野戰軍主要是由新四軍演化而來的。而葉飛是新四軍戰將的最佳代表,他是福建南安人。抗日戰爭時期,葉飛是新四軍第1師第1旅旅長兼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他是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司令員。
  • 紅軍時期倖存的6位軍團長中,4位授元帥軍銜,為何他只授上將?
    紅軍時期,一般是指1927年黃麻起義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此期間,紅軍經歷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起義,隊伍不斷壯大,先後誕生了10個軍團。然而這10個軍團的軍團長,倖存的只有6位。那麼這6位都是誰?其中4位是元帥,1位只被授予上將軍銜。 紅一軍團軍團長朱老總、林總
  • 「一百年也不要驕傲」「永遠不要翹尾巴」
    從1953年12月到1954年3月,毛澤東領著一個小組在這裡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草案初稿,史稱「西湖稿」。「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北山街館區的門口。圖片來源:新華網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成立以毛澤東為主席的憲法起草委員會。
  • 上將王建安:病床上指揮作戰解放濟南,72歲病逝,無一人前來弔唁
    也正是因為這次脫節,開始了陳錫聯與王建安長達半個世紀的糾葛。時任紅4軍政治委員的王建安也因為受到戰爭的影響被擊傷,所幸,那顆冰冷的子彈僅僅是擦過他的皮膚,所以他的傷勢並不是特別嚴重。也是因此,他便被派在隊尾前行,即可以讓他進行防禦,又能收攏殘兵。
  • 唯一在58年被授銜開國上將的是誰?為何55年不給他授銜?
    負責登記的士兵其實只是隨口一說,他萬萬沒想到,自己一語成讖,眼前這個其貌不揚的年輕小夥,後來真成了赫赫有名的將星。完成登記後,李聚奎被分到國軍第八軍工兵營第一連,跟隨大軍繼續北伐。北伐勝利後,國民黨叛變革命,濫殺無辜,激起了李聚奎的憤怒。
  • 55年授銜時,3名國軍將領授上將軍銜,為何傅作義、程潛未被授銜
    1955年9月,我軍對一批將領進行了授銜,評出了十大元帥、十大將軍和上將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人中,有不少是原國民黨的起義投誠人員。但是大家驚奇地發現,在這些人中,像傅作義和程潛這樣的原國民黨重量級人物並沒有得到授銜,而程潛過去的部下,陳明仁卻當上了上將。
  • 授銜時,四野有七位軍長授上將,為何三野的軍長大多都是中將?
    ——文天祥《過零丁洋》1955年,新中國舉行授銜儀式,四野18位軍長,有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反觀三野,16位軍長,有10人被授予中將軍銜,3人被授予少將軍銜。說到這裡,很多人心裡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為何野戰軍之間軍長軍銜差別這麼大?首先來看看四野7位被授予上將軍銜的軍長履歷。
  • 此人有12年的抗日生涯,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1918年,閻錫山為了訓練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創建了山西學兵團,也被稱為斌業中學。這所學校共成立12個年頭,共有5000多人從這裡畢業,大都充實到閻錫山的晉軍。其中有一人可以算是這些學員中的佼佼者,卻一直沒有成為閻錫山的部下,但此人卻是一位擁有12年抗日生涯的抗日名將,建國後還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個人就是董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