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一大批國民黨將領看清了蔣氏政權的反動本質,厭倦了無休止的內戰,義無反顧地和國民黨政府決裂,投入了人民的懷抱,從而獲得了新生。1955年解放軍大授銜,有多位棄暗投明的國民黨將領被授予了軍銜。
其中有三位名將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的抗戰名將陳明仁、堅持綏遠抗戰的董其武、為和平解放新疆作出重大貢獻的陶峙嶽。
被授予解放軍中將軍銜的也有三位:1946年5月率部於河南鞏縣起義的孔從周、遼瀋戰役中在長春起義的原國民黨第60軍軍長曾澤生、以及被蔣經國稱為在「總統(蔣介石)身邊隱藏時間最長、最隱秘的隱形將軍」韓練成。
另外,還有廖運周、鄧兆祥、張世珍、林遵、魏鎮等5位被授予少將軍銜。5位少將中,張世珍授銜後第二年即去世,廖運周、魏鎮授銜後轉到地方工作,而鄧兆祥、林遵兩位海軍將領則繼續為新中國的海軍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其實,除了這些已經授銜的將領外,還有多位未授銜的國軍起義將領資歷遠在他們之上,有的資歷和大將相當,有一位足可授元帥!
第一位就是大家熟悉的抗戰名將傅作義。他是山西榮河人,參加過辛亥革命,畢業於保定軍校第五期步兵科,葉挺、陳誠都是他的學弟。傅作義雖然不是蔣氏的嫡系,然而在國軍中的地位一直是較高的。抗戰前期,他已經是陸軍二級上將,到了1938年12月,升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當時的八路軍總司令朱總也是戰區副司令員長官。
抗戰結束後,傅作義以傑出的軍事能力被老蔣重用,擔任華北「剿匪」總司令,成為名副其實的「華北王」,同樣,也成為1948年新華社公布的43名戰犯之一。不過,在平津戰役中,傅將軍最終以民族大義為重,選擇了和平起義,並隨後促成了綏遠的和平解放。所以,無論是在抗戰中,還是為建立新中國的解放事業中,傅作義都是大功臣。不過,因為後來授銜時傅作義基本不在軍隊工作了,所以並未授銜。論資歷,傅作義至少是大將。
接下來的兩位是一對表兄弟,就是滇軍的兩名首腦龍雲和盧漢。龍雲比朱老總還大了兩歲,也是畢業於雲南講武堂,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1945年以前,長期掌管雲南的軍政大權,號稱「雲南王」。而他的表弟盧漢,年輕時和龍雲一起參加民主革命,也一直在龍雲手下任職,曾率60軍參加過臺兒莊戰役,抗戰後期任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等職。1945年10月,蔣氏讓盧漢接替龍雲,成為最後一任「雲南王」。盧漢在國軍中也是二級上將。
1949年8月,龍雲在香港發表聲明,正式宣布起義,同年12月,盧漢在雲南通電起義,這一對表兄弟都投向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如果他們要授銜,論資歷,盧漢和大將相當,龍雲的級別甚至高於大將,因為他和元帥們一樣,曾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國軍起義將領中,資歷最深的是程潛,遠在傅作義之上。
程潛是湖南醴陵人,國民黨的元老,1905年就參加了剛成立的同盟會(國民黨的前身),辛亥革命中,他是黃興的得力助手,協助黃興指揮炮兵反攻漢口。護國戰爭中,被推舉為護國湘軍總司令。論年齡資歷,在國民黨內,起初他都高於蔣某人。
程潛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第三次護法運動,幸虧有程潛的幫助,孫中山才得以在廣州立足。孫中山創建黃埔軍校,最初的校長人選就是程潛。抗戰時期,程潛是最早的五大戰區司令長官之一(其他幾個分別為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何應欽),要知道,抗戰中朱老總的最高職務是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程潛是也是國民黨軍中為數不多的一級上將(相當於元帥)之一。
所以,程潛起義後,在新生的人民政府中擔任了副國級領導人,得到了應有的尊重。程潛這個級別,可以和朱老總、彭老總相當,如果要給他授銜,只有元帥才配得上他。
#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