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有4名起義的國軍將領被授少將,他們各有什麼貢獻?

2021-01-19 騰訊網

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此次一共授予了一千多名開國將領,那是個名將輩出的年代。這群將帥基本上都是從紅軍時期走過來的,不過也有一些例外。

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三位上將當初就是國民黨的一方大員,他們本來分別是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湖南省主席兼省「綏靖」總司令、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各自擁兵十萬以上,他們的起義保障了當初三個省的和平解放,為全國解放大業做出了貢獻。所以被授予上將,無論等級和功勞上都說得過去。

當初國民黨部隊投誠的將領非常多,但是被授予少將的只有四人,他們各是誰,各有什麼貢獻呢?

一、鄧兆祥

鄧兆祥1903年出生於廣東高要,1914年考入黃埔海軍學校第16期學習,此後一生都與海軍有關。在國內數個海軍學校進修後,又在1930年前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英國海軍魚雷學校深造。

長達十餘年的學習,讓他有著豐富的海軍知識,回國後從副部門長做起,一直到國民革命軍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部參謀、「長治」艦艦長等職。

從1948年5月開始擔任重慶號巡洋艦上校艦長,1949年2月25日,率部於上海吳淞口舉行「重慶艦起義」,從此成為解放軍的一員。

當年解放軍雖然在大陸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現代化戰爭還是跟不上時代,這麼一個優秀的人才,自然會得到重用。

此後鄧兆祥歷任安東海軍學校校長、青島海軍快艇學校校長、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等職。為新中國的海軍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因此1955年被授予了少將軍銜,後來在1981年,鄧兆祥還擔任過海軍副司令員。

二、林遵

林遵1905年出生於福建福州,他與鄧兆祥原因類似,也是海軍的特殊人才。

林遵1924年進入煙臺海軍學校學習,1929年前往英國,先後進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樸茨茅斯專科學校深造,1934年回國後一直做到了副艦長,1937年又再度出國,去德國學習潛水艇技術。

1939年回國後開始擔任海軍要職,解放戰爭中也是擔任著西沙南沙群島艦隊指揮官、海防第2艦隊司令,未與我軍有過什麼衝突。

林遵1949年4月23日率海防第2艦隊在南京笆鬥山江面起義,成為了解放軍的一員。此後擔任過軍事學院海軍教授會主任、海軍學院副院長等職,為新中國培養了很多優秀的海軍人才。

1955年林遵被授予少將軍銜。

三、魏鎮

魏鎮1895年出生於湖南邵東,1918年考入保定軍官學校,參加過北伐戰爭。他一直是對中國共產黨很友好的國民黨將領。

1927年擔任國民革命軍第19師第4團團長,時紅軍第四師副師長宋濤在海陸豐被粵軍圍擊,部隊損失慘重宋濤逃往湖南,魏鎮非但沒有抓他去領賞,反而把宋濤留了下來擔任副團長,被人告密後,魏鎮還頂住壓力資助宋濤去往香港。

在抗戰時期魏鎮多次率部重創日軍,尤其是在霍邱抗日時,接到家中急電「母逝、妻亡、女夭,速歸」,魏鎮強忍悲痛,沒有因私廢公,含悲率部激戰獲得全勝。

解放戰爭時期,白崇禧委任魏鎮為48軍軍長,魏鎮知道接受了這個職務,必然將會同室操戈,因此推辭之後馬上返回邵陽,擔任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兼寶永警備司令部司令。

任職期間專注剿匪還百姓安寧,並且營救了中共邵陽中心縣工委書記龍仲、多次釋放地下工作人員和進步人士、向中心縣工委提供軍政情報等等,挽救了很多共產黨員的性命。

1949年8月5日率部在邵陽起義,成為解放軍21兵團副司令員、第55軍副軍長,1950年12月率部去廣西剿匪,順利完成任務。

先前的保護及之後的剿匪有功,因此1955年魏鎮被授予少將軍銜。

四、張世珍

張世珍1902年出生於山西聞喜,1925年在國民黨第二軍第六混成旅當兵,1927年進入太原北方軍官學校學習,畢業之後基本上就跟隨著傅作義。

長城抗戰時期擔任420團1營營長,在懷柔與日軍進行血戰。全面抗日後,參加了忻口會戰、奇襲包頭、五原戰役等等,也是一條抗日好漢。

1949年9月19日在董其武的帶領下,於綏遠歸綏率部起義,部隊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7軍,張世珍出任37軍軍長。

1951年9月,三十七軍在張世珍率領下到達朝鮮泰川郡,接受了南市地區機場的修建任務,經過兩個月的時間順利完成任務,同年12月回國。

機場在抗美援朝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這份功勞,張世珍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當時被授予中將的也有三名國軍起義將領,你知道分別是哪三人嗎?

相關焦點

  • 1955年,4名軍事起義將領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們是誰?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04字,閱讀約3分鐘1947年7月,我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隨著三大戰役的勝利,兩軍在實力對比上早已發生變化。
  • 1955年大授銜時,177名開國中將中有三位是原國軍將領,分別是誰
    1955年北京懷仁堂舉行了隆重的授銜儀式,近上千名將領獲得了將銜,而在177名開國中將中,有三位將軍非常特殊,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原來他們三位都是原國軍起義將領,那麼這三位開國中將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但是,有一點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國軍起義和投誠的將士,正是由於他們迷途自焚、早日幡然悔悟,站到了人民這一邊,才使得我軍的人民解放事業進行得很順利。他們的正義之舉,無疑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在起義或者投誠的著名國軍將領有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程潛、盧漢、龍雲、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高樹勳等等。其中有三位國軍將領取得了我軍的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嶽。
  • 1949年,國軍第19兵團起義,三位重要將領都是誰?各自有什麼態度?
    1949年5月15日,國民黨第19兵團司令張軫率領所部25000人起義,起義成功後,張部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1軍,由張軫擔任首任軍長。事實上,第19兵團在起義之前,主要有3位主要將領,他們分別是兵團司令張軫、兵團副司令兼127軍軍長趙子立以及128軍代軍長辛少亭,那麼,這3位將領都有著怎樣的人生?他們對於起義有著怎樣的態度?起義後有著怎樣的結局?
  • 國軍起義名將有哪些?後來授予什麼軍銜?有一位足可授元帥!
    上個世紀,一大批國民黨將領看清了蔣氏政權的反動本質,厭倦了無休止的內戰,義無反顧地和國民黨政府決裂,投入了人民的懷抱,從而獲得了新生。1955年解放軍大授銜,有多位棄暗投明的國民黨將領被授予了軍銜。其中有三位名將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的抗戰名將陳明仁、堅持綏遠抗戰的董其武、為和平解放新疆作出重大貢獻的陶峙嶽。
  • 他是國民黨起義將領,曾親率軍隊攻入漢城,1955年授中將軍銜
    為爭取曾澤生的起義,避免更多無畏的犧牲,組織調來十幾名雲南籍的幹部,朱德總司令更是親自寫信給曾澤生等人。在我軍工作人員的不斷努力下,曾澤生於1948年10月17日率部起義。自1946年6月底,國民黨全面撕毀《雙十協定》,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了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願,因此許多反對內戰的國民黨將領和士兵紛紛起義,脫離國民黨陣營參加解放軍,著名愛國將領高樹勳就是其中之一,他就曾在1945年10月率部在邯鄲前線起義。
  • 唯一一個參加過開國大典,又叛變的起義國軍將領是誰?結局如何
    900餘名中將級別高官。由於49年國軍兵敗如山倒,除了少數逃往臺灣外,大部分選擇了起義投誠,或是戰場被俘(被擊斃的為少數)。在所有起義的國軍中將裡面,大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生活待遇,給予一定政治地位,有的甚至繼續在軍隊中發揮作用。比如原國民黨軍60軍曾澤生軍長,起義後仍然是軍長,還在朝鮮戰場上立有戰功。
  • 1955年,有九大軍區司令員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誰?
    到了1955年,全國軍區重新劃分,原有的六大軍區改為十二大軍區(1956年又增設福州軍區)。這十二大軍區司令員都參加了1955年的授銜儀式,其中有九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那麼他們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瀋陽軍區,鄧華上將鄧華,1910年出生,湖南彬縣人。他早年參加了湘南起義,後來隨部隊上井岡山,開始了革命生涯。
  • 《亮劍》如果楚雲飛帶著89師起義,那麼在1955年時他會授什麼銜?
    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主要是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政治信仰,這種矛盾是無法調和的,但是如果一旦拋開政治觀念,他們倆絕對又會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  李雲龍在1950年時傷愈歸隊,同時被任命為C軍代理軍長,之後沒多久就去了南京軍事學院高級指揮系參加學習,1955年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1955年授10名元帥軍銜,為何會有11人享受元帥級待遇?
    1955年,我軍推行軍銜制度,並授予了十位軍事家元帥軍銜。但是奇怪的是,雖然元帥軍銜只授予了十個人,但是享受元帥待遇的卻有十一個人。其實,原因在於:張雲逸大將也享受到了元帥的待遇。那麼,為什麼如此禮遇張雲逸?
  • 他是國軍兵團司令官,四個子女被胡宗南送臺灣,他仍率十萬人起義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許多國軍將領選擇在戰場上起義,加入解放軍,蔣介石為了防止手下將領起義,控制他們的親屬。有一位國軍兵團司令官,四個子女被胡宗南送到臺灣,他仍率十萬人起義。1944年,裴昌會率部向西安轉移,遭到了敵人的突襲,他的7位親人被日軍殘忍殺害。抗戰勝利後,裴昌會擔任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後任國民黨第七兵團中將司令官。1948年裴昌會率領部隊來到寶雞,此時他心生起義之念,正好碰到地下黨員李希三,表明了起義的想法,與中共取得聯繫。
  • 1949年國軍將領李文起義後,又趁機逃往臺灣,後來過得怎樣?
    1949年,我東北大軍在開國上將劉亞樓的指揮下,在29小時以內,就全境解放了天津。傅作義在女兒傅冬菊和秘書長閻漢文的勸諫下,認清形勢,決定與我軍秘密達成合作,打算率部起義。然而,國軍在經過三大戰役之後,兵敗如山倒,整個兵力防線全線崩潰。蔣介石對立場堅定,沒有起義的李文非常看重,深知他不是傅作義的對手,釀成這樣的後果也是束手無策,非戰之罪。而李文的忠心不僅逃過了戰敗的罪責,還被蔣介石委以重任,繼續委任他當了兵團司令,奔赴西南,配合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構築防線,而李文也並沒有辜負上級的信任。
  • 解放戰爭走向起義的將領,主要分成三類,而這一類起義的人數最多
    偌大的軍事集團,能夠在短短四年內就走向毀滅,除了內部將領不團結,腐敗以外,和蔣介石本人也有很大的關係。總而言之,一場解放戰爭打下來,蔣介石是輸得體無完膚。當然了,在蔣家王朝即將倒塌之前,也有不少國軍將領不願意成為蔣介石的陪葬品,最終走上了起義道路,說白了就是投誠。據統計,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國軍起義將領達到上百人。
  • 傅作義宣布起義後,哪三位國軍高級將領堅決反對?後來結局如何?
    1949年1月15日,隨著天津的國民黨守軍被解放軍殲滅,北平徹底成為了一座孤城。當時駐守北平的是傅作義,經過多次談判,他最終決定率部起義,使得北平這座千年古都免遭炮火的摧殘。但鮮為人知的是,起義過程並不順利。
  • 平津戰役後,兩位國軍將領成功逃走,最後蔣介石如何對待他們?
    這場平津戰役可以說是非常有戰略性的一場大型戰役,它的勝利最終讓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業大城市天津重新回到了我們人民的手中。而當時的傅作義將軍其實就是在這場平津戰役種宣布和平起義的,其實在平津戰役之後,有兩個國軍將領成功的逃走了,而且都是中將級別的高官,一個是國民黨第九兵團司令石覺,另一個是華北剿總副總司令的李文,這兩個將領在看到傅作義居然宣布起義,為此就急忙的拋棄自己的部隊選擇了逃跑,不然到時候確實是很可能要被我解放軍給俘虜了。
  • 1949年,國軍第16兵團宣布起義,兵團司令和3位軍長是誰?
    1949年12月16日,國民黨第16兵團在什邡城中宣布起義,六萬餘名官兵投入到解放軍麾下,加速了大西南的解放進程。那麼,16兵團司令長官和下屬3位軍長是誰?他們在建國後又怎樣的結局?
  • 在國軍中幹了3年還是個小班長,他率部果斷起義,後成開國中將
    在開學典禮上,孫中山給數百名新生講話,他說:「我們開辦這個學校,要用裡面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做救國救民的事業。」
  • 參加湘南起義的將帥有哪些?五五授銜時授予啥軍銜
    朱總和陳老總指揮了湘南起義。革命歲月中,兩位老總也是一直身居重要崗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955年,兩位老總毫無懸念的成為開國元帥,實至名歸。 林帥在湘南起義時,只是一位連長,並不十分引人注意。
  • 1975年,最後一批被特赦的黃維等國軍將領,後來怎樣了?子女如何
    解放戰爭中,國軍數百萬軍隊被我軍摧枯拉朽般打敗。在局勢基本明朗的前提下,一些國軍高級將領審時度勢,選擇了起義投誠成了起義將領,不但讓老百姓免於戰爭之苦,而自己也被優待。比如傅作義、曾澤生、吳化文、程潛、陳明仁等人。
  • 董其武:傅作義部下起義將領,自認罪過很大,為何被授開國上將?
    1955年9月解放軍舉行首次授銜,55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中有3位是國民黨起義將領,董其武便是其中一位。起義前,董其武的正式軍銜為中將,解放軍首次授銜老幹部都普遍被壓低一兩級,董卻能升一級,這是不多見的。得知被授予上將的消息後,董其武受寵若驚,寫信給毛主席,直言自己罪過很大,不夠資格。毛主席則回復「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