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好像成為了一種新的職業。政府一聲號召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種子在全國萌發。可是你仔細想想,真的所有人都適合創業嗎?創業的基本規律和買彩票很像,成功的永遠是少數人,99%的人都是炮灰。作為一個行業觀察者,我總結了六件創業者應該知道的事。
如果只給一句忠告,那就是「沒錢別創業」以前的土豪是錢多,現在的土豪是花錢多。像雙十一這種一天虧下N套房的案子,沒錢還是不要參與了。有人說我可以找風投拿錢。現實一點來說,風投從來不會做雪中送炭的事,只會錦上添花。自己沒有底氣,很難拿到投資。就算他給你錢了,也會給出很多苛刻的要求。更重要的一點是,沒錢的人通常是賭上所有去創業,一旦失敗就被打回原形,面臨生存線的考驗。史玉柱只有一個,普通人翻盤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屌絲們總是希望通過創業改變生活。沒錯,創業的確會改變生活,但不要指望它會改善生活。事實上,哪個創業者不是每天最早到,最晚走,最操心、壓力最大的那一個。如果說創業真的是一個職業,那恐怕是投入產出比最低的一種了。
拿著沒有盈利模式的項目找投資人就是耍流氓做傳統商業的人最不能理解網際網路+的一點是:不管做多大都不賺錢,而且人家還賠的很開心。很多人看到滴滴打車模式的成功,於是也模仿「燒錢模式」,以期殺出一片市場。但打車這個市場十分特殊,其在一線城市屬於高頻、強需求,其成功也有資源整合的偶然性,因此它的成功經驗並不適合所有行業。
另外,回歸到商業本質,盈利是第一要義,哪怕是在比較特殊的醫療行業。最近有一家精神病醫院要上市,其主要的目標是要拿錢擴張。媒體在解讀的時候更多提及的除了95%的病床使用率以外,還有其超過40%的毛利率。掙錢沒什麼可恥的,即使是做慈善也要用商業的手段去做才更長久。
投資人的話不是真理,聽一聽就好了有一個關注B2B的朋友曾經很疑惑的跟我說:投資人不應該對行業很懂嗎?為什麼越聽越迷茫呢?我說那就對了。第一,不是所有的投資人都會去認真研究行業,他們只是看的項目比較多而已;第二,投資人的投資邏輯都有局限性,他所總結的道理並不是真理。
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拿B2B舉例,有的投資人說,我只投SKU多的,因為可以分散風險;有的投資人說,我從來不看SKU多的項目,越少SKU才越聚焦。一般創業者到這就迷茫了,可是你分析他們具體投資的項目就會發現,他們所總結的道理其實是適用於某一細分領域的創業的。至於這樣的道理是否適用於自己,還要創業者自己評判。
永遠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學會問問題一次閉門晚宴,主辦方選擇了十位買了高價票的創業者和一位商界的重量級人物面對面聊天。結束後創業者私下和我說,近兩個小時的晚宴,他覺得除了最後的合影,什麼都沒收穫到。其實不是大咖能力不行,也不是他不願意幫你,只是你提的那些諸如「能給我們公司提提意見嗎」之類的問題真是讓人沒法幫。
我給這位朋友提建議,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第一種,問方向。「您好,我們公司是做XXX的,盈利模式是XXX,未來希望走的方向是XXX,你覺得如何?」;第二種,問實際的問題。「您好,我們公司3個合伙人,什麼樣的股權分配比較合適?」;第三種,要資源。「您好,我們最近想和京東談一個戰略合作,您有東哥電話嗎?」諸如此類,每一個問題都有明確目的,獲得有用信息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一個看起來很美的概念並不會增加成功概率這是一個造概念的時代,也是一個毀概念的時代,O2O就是最好的典範。本來我們創造一個概念的初衷是為了交流方面。比如用O2O可以指代線上線下相互融合交流的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型。但太多人為了跟上潮流,沒想清楚真正的商業模式,生搬硬套也要掛上O2O。所以在今年才會出現一批血淋淋的死亡名單。
另一個例子,「醫+藥」閉環看起來很美,所以春雨醫生和叮噹快藥達成了戰略合作。但對於這種合作,我個人並不看好。道理很簡單,一個砸了8億做問診的和一個虧了6億做跑腿買藥的,他倆合作要是能盈利也真是奇蹟了。要提醒創業者的是,不要醉心模式。那些道理是給投資人和媒體看的,關起門來想清楚什麼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才最重要。
你需要的投資人是一個安靜的美男子曾經有一位發展不錯的創業者和我說,他的投資人對他最大的幫助,除了給錢以外,就是不添亂。沒錯,現在的投資人都太浮躁了,和投機者一樣,什麼賺錢就讓創業者做什麼,結果大多是揠苗助長。創業者雖然拿了投資機構的錢,也需要保證一定的話語權。畢竟,對於公司未來發展和競爭環境評析,創業者本人是最清楚的,其他人的話只能是輔助。
另外,千萬不要對投資人抱有太多幻想。很多人以為投資人可以像傳說中天使的那樣,輔導模式、輸送資源、給錢創業。可現實的狀況是:籤了協議拖著不給錢的就不少,給了錢不關心項目突然冒出來就指手畫腳的又一批,到最後發現,那些願意給錢又不太說話的安靜美男子才是真愛。
我尊重每一個創業路上的人,你們的激情、勇氣、魄力、眼光、堅持讓我敬佩。這是一個創業的好時代,作為媒體,我希望成為你們成功的記錄者和幫助者;這又是一個創業的壞時代,信息爆炸、泡沫肆意,作為媒體,我希望在你們頭腦發熱的時候讓你們回歸理性。不必著急,時間不會說謊,該來的總會來。
本文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億歐網,作者@東瓜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