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今天之前,你覺得減肥拿起又放下這件事只有你自己,那麼看到知乎上的這些提問你就發現了你並不孤獨。
當你在第n次減肥又在n次放下時,你還可能會有一懷疑自己懷疑人生的感覺。
當我們開始減肥時,一般是這樣的:
當夏天快要來臨時、當你要去參加相親時、面基心儀的男神之前、看到電視劇中一個偶性身材好到爆的穿著美美的衣服時、又或者出去買衣服跟別人都在試衣然而別人有著魔鬼身材時這一瞬間刺激下,你想減肥,很想很想於是你開開始在網上尋找食譜、請教各路大神、在某寶上買減肥產品藥衣服或者你開始管住嘴邁開腿還真的起了效果,你在兩天內瘦了兩三斤然後有天別人去吃火鍋了,路過街邊你突然覺得雞排前所未有的香,突然什麼都想吃然後某天你繃不住了,開始高熱量模式,大吃大喝放下了跑步運動,回家葛優癱然後你發現體重又恢復如常、甚至比之前重了兩三斤然後你心裡隱隱作痛我還是意志力不夠我真是廢了,連減肥都搞不定感覺十分沮喪,我還是減不下來去吃頓火鍋安慰自己一下然後在某一天某個刺激之下,你又開始減肥然後又放下一顆心被折磨得千瘡百孔···············
在繼續進行下面的論述之前,我希望大家都來誠實的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真的認真思考過減肥這件事嗎?真的認真了解過它的原理、規則、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後才開始減肥嗎?
或者你自己竟習慣性的怕傷害自尊心忽視那一次次拿起放下的不是減肥,然後繼續安慰自己還是意志力不夠而不是別的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為什麼意識到自己在拿起又放下很重要?
因為從心理學上看,改變這件事,唯有意識的改變才能促進深層次的改變發生,直面現實不自欺欺人時你才會更理性對待生活,然後你才會慢慢去嘗試尋找應對問題的靠譜方法。
講到這裡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面對改變失敗這件事,不是讓我們去責怪自己,責怪並沒有什麼好處,只會更加讓你否定自己,然後把改變,類似於減肥這件事潛意識的歸結為讓你感覺痛苦一類的事。
我們正確對待減肥拿起又放下這件事你可能會面對自己的痛苦感、難過感、糾結感、自責感、甚至還有其他難以表述的感覺,但相信我那些反覆循環的路也不是白走的路,而現在的這種感覺也不是壞事
它最大的意義是我們應該有一個認知,最重要的認知——就是減肥這件事也有與之相關的知識對應的方法論的,如果對減肥沒有足夠知識支撐和了解一般人很難成功瘦下。
大多數人普遍覺得減肥拿起又放下減不下來是自己沒用或者沒有意志力?
可減肥這件事,拿起放下不是真的我們意志力不夠嗎?
在探討減不下來這件事之前,我們更應該從胖的源頭說起。
「為什麼有人喝涼水都長肉,有人卻怎麼吃也長不胖?」
早有研究證明,肥胖,和其他許多疾病一樣,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遺傳因素,也有後天環境,尤其是生活習慣包括飲食和運動習慣的巨大影響。遺傳方面,許多先天性疾病,比如唐氏症候群、小胖威利症、先天性瘦素缺乏等,表現就是肥胖及其他許多機體功能異常。不同人種,肥胖的比率也大不相同。
根據美國2014年的統計數據,全美成人中有35%的人屬於肥胖,非洲裔人群中這一比例為48%,拉美裔為43%,白人為33%,亞裔最低,僅有12%。雖然亞裔遺傳性肥胖的比例很低,可近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西方式高熱量食品的流行(比如漢堡、薯片、冰淇淋等),亞裔中肥胖的人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小胖子越來越多,這顯然就是後天環境的影響,與改變的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如果小明有明確的肥胖家族史,他的胖,顯然有遺傳的成分;但他胖到某種程度,和他一起生活的沒有肥胖家族史的妻子也一樣胖,這就一定與他們的飲食、生活習慣有關了。
你看,胖這件事,其實和基因也有很大關係。基因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只能干預後者,我們的飲食生活習慣。
更新認知:反覆減不下來,是因為代謝出了問題
之前有這樣一個朋友,她的減肥經歷可以說非常的早,從大學就開始減肥。注意飲食,並且每天去健身房鍛鍊至少一小時。那時候,體重基本還在可控的範圍。工作以後,太忙,鍛鍊時間減少,體重慢慢就越來越重。這些年她試過各種不同的減肥方法,有時候甚至是讓自己幾乎什麼都不吃,也瘋狂鍛鍊過,體重卻只能下降那麼一點點,一旦她稍有放鬆,又噌噌地長了回來,甚至比以前更重。
她萬分苦惱地說:「我並不是一個又懶又饞的人,我已經很努力了,可為什麼減肥對我這麼難呢?」
很多人認為,肥胖是因為自己意志力不夠,管不住自己的嘴,缺乏運動鍛鍊導致的,都是自己自控力不夠、意志力不夠。
其實不對。
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發現,肥胖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種代謝紊亂的疾病。體重的增加或減少,並不全是因為能量和個人意志力,而是與體內控制進食及代謝的多種激素有關,尤其是一種叫作「瘦素」(leptin)的激素。許多肥胖者體重難以下降,很大原因是因為體內存在著「瘦素抵抗」(leptin resistance)。很久以來,人們(包括醫生和科學家)一直以為身體內的脂肪只是一個簡單的儲存多餘熱量的地方。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脂肪除了儲存能量,它其實還是一個活躍的內分泌器官,分泌多種激素,調節它自身的合成。
瘦素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它於1994年由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弗來德曼教授首先在實驗老鼠身上發現,然後在人體中也發現了這一物質。它由脂肪細胞所分泌,體內的脂肪越多,分泌的瘦素也越多。瘦素通過血液到達腦部,作用於控制進食的下丘腦區域,告訴大腦「我已經有這麼多脂肪了,不需要更多了」,從而抑制食慾,調節能量代謝,進而使脂肪合成減少,體重下降,也因此獲名「瘦素」。接下來對先天性嚴重肥胖患者的研究發現,他們因為基因的缺陷,身體不能合成瘦素,體內瘦素嚴重缺乏,大腦根本接收不到「已有足夠脂肪」的信號,於是過度進食,代謝減慢,脂肪合成增加,身體越來越胖。而當給這些患者注射瘦素後,他們的肥胖均明顯減輕。
所以,你看肥胖並不是我們簡單的愛吃、懶惰或者個人缺乏意志力所致,而是一個複雜的代謝性疾病。
那麼我們如何真正減肥成功,減一些就是一些,讓減肥這件事也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踏雪無痕?反覆反彈?
那些通過飲食和鍛鍊成功減肥的人,使用減肥藥物的人,或者通過減肥手術減肥的人,體重下降後都會遇到平臺期,不少人還會有不同程度的反彈。減過肥的人都知道,減肥並不難,難的是維持減掉的體重,保持不反彈。
正像前面討論過的,每個人的體重都是能量攝入和消耗之間的平衡。當體重下降後,尤其是除脂肪以外的淨體重(主要是肌肉含量)下降後,基礎代謝率會降低,每日的能量需求減少,攝入和消耗在一個更低的水平達到新的平衡。你的身體是非常聰明又靈活的,它會自動調節。
這個時候,你如果還跟以前吃得一樣多,動得也一樣多,你的體重卻不會像剛開始那樣繼續下降,甚至可能小幅度反彈。要打破這個較低水平的新平衡,就必須更嚴格地限制總熱量的攝入,以及通過運動消耗更多的能量。
此時,運動的作用至關重要。有氧運動可以消耗體內的脂肪,力量訓練可以增加肌肉的含量,從而確保「減肥」減的是脂肪而不是肌肉,這些都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對抗因體重下降而導致的基礎代謝率下降,甚至還有現在很流行的hiit高強度間歇運動都有效果,高強度間歇運動與之相關的還有一個很迷人的概念叫做過量氧耗,後面再給大家普及。
以上才是我們減肥不成功的深層次原因。
寫在最後
減肥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補充相關的知識和方法論。而好身材是可以選擇的。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既然一再拿起一再放下都不怕,那麼再次拿起,然後認認真真的了解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恐懼呢?
更多科學減肥知識更新,關注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