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個能夠拿起又不斷放下的過程,如果你肯放下,你就能有機會拿得,有舍才有得。拿起是責任,放下是智慧。拿起是成熟,放下是胸懷。拿起要擔當,放下要坦然。能拿起則拿起,該放下時放下。
拿得起,是一種擔當;放得下,是一種灑脫。人生糾結的,不是該拿起,還是該放下,而是什麼該拿,什麼該放。拿得起、怎麼拿、拿多少是責任和擔當,放得下、放什麼、放多少是智慧和膽量。拿起與放下之間的選擇就是命運的方向。一切皆因果,佛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無論對錯,倔強地扛著,就是一種擔當,爽快地放下,便是一種灑脫。選擇的結果,後悔才是錯。
所以,做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
一、拿起是一種擔當、是一種責任!
沒有誰腳下的路,一生平坦到頭;沒有誰胸中的心,一生純粹到底;沒有誰頭頂的天,一生永遠蔚藍。
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瑣碎,總給人一種應接不暇的感覺,總想擇一處清靜,躲在無人打擾的角落裡與世隔絕,不過,只是想想而已,該面對的還得面對,該扛起的時候,就要扛起。
人生在世,無時無刻不在選擇。從該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走哪條路,到競崗、競聘,無一不是在做出選擇。有些是毛遂自薦,主動爭取來的,有些是迫不得以勉強接受的。無論怎麼樣,既然拿起了,就應是一種擔當、就是一種責任。
無論大事小事麻煩事,選擇了去解決、去承受,就是一種拿起。拿起,能激發出比平時更大的工作激情,釋放出比平時更強的戰鬥能量,獲得更豐厚的人生價值回報。敢於拿起的人,都是有擔當的人。有擔當的人,具有自己的判斷力,出現任何問題都不會怕事;有擔當的人,具有自己的責任性,在困難重重時不會臨陣脫逃;有擔當的人,具有自己的價值觀,不會好大喜功;有擔當的人,具有自己的是非觀,不會推卸責任。
越王勾踐為了拿起復興國家的責任,十年臥薪嘗膽,甘願給自己的敵人夫差做馬夫,吃的苦頭、受的磨難大家可想而知,這不正是說明拿起是一種擔當嗎?如果說他不用拿起對國家復興的責任,那他還需要吃那麼多苦頭嗎?
從社會的角度,拿起是一種勇於承擔。這是一種精神,一種肩負,一種承諾,一種堅持。人類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拿起的過程。回溯我們的發展史,看看無數肩負起歷史使命的人,艱苦奮鬥,從未言棄,他們的拿起是如此之難,如此可貴。
從個人方面來看,拿起,需要多種能力。沒有勇氣,你將無法面對困難而拿起;沒有決心,你只能在是否拿起面前徘徊不定;沒有理智,你無法正確拿起所需事物;沒有奮鬥,你必將半途而廢無法拿起。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無論拿起將歷經多少磨難,我們終會勇敢地拿起,並為之不懈奮鬥。涅槃重生之後,拿起一度中斷的工作,只為了實現人生的擔當。只想在有限的生命時空中,以自身之光照耀他人。雖然光亮有些小,雖然時光可能短,但能實現自己的擔當,亦是一種幸福的感受。
二、放下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成長
有些時候,我們需要面對一些取捨,要是說拿起了,意味著擔起一份責任,那麼放下,就意味著一種成長。人活一生總會有一些事情放不下,其實,學會放下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
古有相對論,在得到一些的時候,必定會失去一些,利弊總是相對存在,我們能做的是權衡利弊,折中考慮,有些事情,就好比抓在手裡的沙子,越是握的緊,越是流的快,與其看著一點點的流失,不如張開手掌,珍惜沙仍在手心的時刻,把握現在,這才最真實。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包袱,不要給自己太多的束縛,總是要學會放下一些,輕裝面對未來,時刻展現最美好的自我。人無完人,人嘛,活到老學到老,所謂得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只有不斷的充實自我,武裝自己,才能讓自己適應各個身份。
放下不是迴避,放下更不是逃避,做到拿得起放的下,是一份灑脫,是一種成長。人生就像一杯清茶,放下才能品出清甜和香鬱。從容的面對人生,放下的過程,也是得到的過程。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鬆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這就是放下的智慧。
不能放下來更多就不能扛起來更多
當你能超越人,就能駕馭人,你能超越物,就能駕馭物。當你站在世間萬物之上的高度去俯視世間,你的理解便與眾不同。正因為不能駕馭,不能超越,所以被眼前的局所局限。真正的企業管理應該從簡,你站在國家、行業的高度,以未來社會的可能性來審察自己的企業,那時候你的眼界和思維就和別人不同。不斷地超越自己來看待問題,這就是修行。
要以事物的理去了解事物的相,從事物的本質去了解事物存在的規律,要從世間的生老病死去看待人的一期存在,從事物的成住壞空,去看待事物的終極不變規則。你一定要超越它的相上去了解它,就好像說,我們做老闆,底下有幾千人,每個人狀態、性格都不一樣,如果有人和你衝突,就想把他開除掉,今天把這個人開除掉,明天把那個人開除掉,最後剩下誰呢?孤家寡人一個。你如何去包容這些人,每個人都有問題,都有缺點和不足,你如果能包容他們,那所有的人都能為你所用。你的境界一定要超越他們才能包容他們,你要超越他們才能駕馭他們,你被他們的好壞、喜怒、是非等等左右的時候,就無法超脫出來。
我想每個老闆都明白這個基本道理,但是一有類似情況我們就走不出來:人家一讚嘆你,便認為自己了不起,人家詆毀你,就活的很痛苦。這是沒有超越名,超越利,超越地位、權力、愛欲,超越我們一切內心執著的東西,你只有超越它們才能駕馭它們,不然就會被其捆綁,成為俘虜和奴隸。大家明白嗎,當你把身體放下了,你的身體才能健康,當你把親情放下了,你的家庭才更和諧,當你把事業放下了,你的事業才更有起色,當你把孩子放下了,他才能更好地成長。
大道至簡,人只有越活越簡單,才能越自在。而簡單的過程,就是不斷放下的過程,放下執念,放下得失,放下自我。
放下是一種胸懷,放下是一種境界,放下是一種戰略。捨得捨得,沒有舍哪有得。人的一生是不斷選擇的一生,選擇什麼的同時又必須放下些什麼,然而也有我們人生永遠不能放下的些什麼。放下是心態的選擇,是生活的智慧。放下,可以放飛心靈,還原本性。進退從容,積極樂觀,必然會迎來光輝的未來。
三、拿起與放下的意義
真正意義上的拿起與放下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拿起什麼、放下什麼,需要樹立信念與信心,經過不斷地磨練與修為,認識到什麼是該拿起的、什麼是該放下,需要經過練就堅強與豁達,付出辛勞與汗水,學會怎樣才能拿得起、如何才能放得下。
對家有愛的人懂得拿起責任、牽掛、包容,放下背叛、忽視、猜忌,對人友好的人懂得拿起關愛、理解、支持,放下冷漠、隔閡、偏見,對工作有負責的人懂得充滿信心與忠誠,恪守職責與信任,克服困難與障礙,甘於平淡,樂於奉獻。拿起我們固有的優良品質、工作作風,拿起擔當與情懷,放下慵懶與情結,拿起正氣與自信,放下妥協與自負,拿起堅持、放下懈怠,用熱愛和付出為事業最好的注釋。
拿放,即捨得,一舍,一得,再舍再得。人只有懂得拿放,才能真正成熟起來,而懂得拿放的時機,則將變得不平凡起來。
拿起與放下的小故事
日本松下通信工業公司在60年代曾經拿出巨額資金,用在大型電子計算機開發上。1964年,公司總裁松下幸之助忽然宣告停止這個項目。公司職員全部難以理解,覺得這般半途而廢是錯誤的做法。
松下幸之助這樣分析:當時,大型電子計算機市場幾乎被IBM壟斷,富士通、日立等公司也正在為搶佔市場而費盡心機,此時涉足其中很難取得成果,公司的決策已經出錯,繼續錯下去,就可能滿盤皆輸。
事實證明松下幸之助的決定是明智的,他勇於放下最終成功。他們既沒有與IBM抗爭,也沒有與富士通、日立為伍,而是專注於發展企業傳統產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關注「楊無言」和優秀的人一起成長,做一個思維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