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渭區雙創家園社區:「5432」模式顯成效 獲國家級美麗搬遷安置區...

2020-12-14 華山網

(記者:王林)「十三五」期間,臨渭區建成4個集中安置社區,共搬遷貧困群眾2535戶10144人,其中雙創家園社區最為典型,該社區建設採取「5432」模式推進,總佔地620畝,布建東西兩大區域,西區以安置居住為主,東區以配套景區為主,共安置貧困群眾503戶2047人,達到了讓搬遷群眾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的。

「5」即規劃選址五靠近。一靠城區,選址在規劃的美好生活示範區核心區,距離中心城市僅2.5公裡;二靠集鎮,在關中環線東側,距離閻村集鎮僅1公裡;三靠工業園區,社區南側緊鄰創新創業基地;四靠景區,社區西側是5000畝的桃花源景區;五靠農業園區,社區周邊配建苗木花卉基地、獼猴桃產業園等5個農業園區。

「4」即四周配套設施齊全。社區內建設幼兒園、小學、醫療室、健身廣場、商業街區、社區服務中心等,周邊配建雙創中學、雙創醫院、創新公園、旅遊景區、工業園區,做到了學生上學、看病就醫、生活購物、娛樂休閒、上班就業、便民服務「六不出社區」。

「3」即脫貧保障三管齊下。一是實行先業後搬。利用工業園區、中小企業孵化基地、旅遊景區、社區四個平臺,開發就業崗位1600個,對使用貧困戶的企業,按每人每月300元予以補助,幫助有勞力搬遷戶至少「一戶一人」就業。二是實行保障性分紅。在雙創基地建設6萬餘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將主城區的中小企業搬遷進園,廠房租金按人量化分配,幫助每個貧困群眾都有一份分紅收益。三是實行土地流轉。在81個貧困村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建成扶貧產業園99個,優先流轉搬遷戶的土地,解決搬遷後顧之憂的同時保障群眾收入。

「2」即建設速度快、融合安置好。社區於2016年底開建,2019年底竣工,實行「統規統建、統貸統還、統招監理、統一管理」的「六統」模式,落實包聯領導、監理單位、施工單位、項目經理、標段安全員的責任,實現五年任務三年完。社區除安置貧困戶外,同時解決雙創基地建設被徵遷群眾安置問題,實現大融合安置。臨渭區易地搬遷典型工作先後被中省市主流媒體報導,雙創家園社區榮獲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美麗搬遷安置區榮譽。

編輯:於小歡

初審:姜博

終審:李增平

相關焦點

  • 社區工廠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12月10日,在臨渭區閻村鎮雙創家園社區工廠,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工人們正在各自崗位上忙碌著加緊生產。 該社區工廠主要生產銷售各類襪子,產品全部出口。
  • 陝西省自然資源廳廳長薛建興一行來臨渭區調研
    7月30日,陝西省自然資源廳廳長薛建興一行到臨渭區閻村鎮雙創家園社區調研移民搬遷、生態修復等工作。渭南市市長王琳、副市長高振鑫、市政府秘書長王小平、副秘書長師東明、市自然資源局黨組副書記吳峰、臨渭區委書記劉寶琳、區政府副區長張佔權及相關單位負責同志陪同。
  • 鄂託克前旗馬場井村:全國美麗搬遷安置區
    鄂託克前旗馬場井村:全國美麗搬遷安置區 2020-12-15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治區婦聯赴山南市森布日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區開展蹲點調研
    為紮實開展山南市森布日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區「美麗家園 幸福人家」創建活動,近日,由自治區婦聯黨組成員、巡視員張莉蓉帶隊的區
  • 鄄城縣左南安置區:易地扶貧搬遷 搬出新生活
    再訪鄄城,此次的目的地為左營鄉的左南安置區——鄄城黃河灘區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3個安置區之一。2018年9月,鄄城縣丁楊寺、官寺2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的1955戶村民搬遷來此,結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  「沒想到這輩子能住上樓房。」村民吳修德告訴記者。吳修德一家五口住在左南安置區一套119平方米的新房裡。
  • 獲國家表揚!廣州科學城「雙創」成效大
    、成效明顯,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這是廣州科學城連續兩年(2018-2019)憑藉「雙創」成效獲得國家通報表揚。根據通報,廣州科學城將獲得由國家發改委組織實施的系列激勵措施。具體包括:2020年對「雙創」示範基地優先支持創新創業支撐平臺建設,在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對區域內符合條件的創新創業項目,優先推介與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對接;優先支持區域內創新創業成果在全國「雙創」活動周主會場重點展示;優先支持舉辦「創響中國」等重大活動,宣傳推廣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
  • 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兒童點亮快樂童年——「善行貴州·益童樂園...
    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省慈善總會會長陳敏在講話中指出,項目將全力整合貴州省慈善總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的渠道、資金、技術、品牌、機制等優勢資源,匯聚社會網絡愛心力量,在全省35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逐步建設「益童樂園」站點,為新型社區的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提供常態化、專業化的關愛服務。
  • ...345」社區治理模式做好搬遷後續扶持和社區管理「後半篇文章」
    沿河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啟動1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總規劃縣內搬遷安置5241戶24774人,跨區縣搬遷安置5616戶26315人,同步搬遷的非貧困人口3628戶16568人。為做好搬遷後續扶持和社區管理「後半篇文章」,採取「345」社區治理模式,取得了積極成效。「三強三抓」做實謀篇布局。一是強化政策設計,抓好組織保障。
  • 湖北舉行「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成效新聞發布會
    我省易地扶貧搬遷以集中安置為主。全省共建成安置區10359個,集中安置25.37萬戶67.47萬人,集中安置率為76.5%,其中最大的安置區——十堰市鄖陽區青龍泉社區共安置4155戶近1.5萬人;分散安置6.42萬戶20.76萬人,佔總搬遷規模的23.5%。  在做好安置房建設的同時,我們高度重視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完善。
  • 雲南馬龍多措並舉提前完成車馬碧水庫移民搬遷安置目標任務
    截至2020年6月底,車馬碧水庫淹沒區16個村(居)民小組16.35萬平方米移民舊房已全部拆除,實現提前一年時間完成搬遷安置目標任務。  政府主導 「一盤棋」統籌謀劃  「車馬碧水庫工程是馬龍人民幾十年的期盼,將造福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
  • 卯家灣安置區再迎321戶1443名搬遷群眾
    近段時間以來,魯甸縣卯家灣安置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搬遷入住,齊推進兩不誤。(搬遷車隊出發,群眾搬離大山,航拍:永善警方)中午時分,記者在卯家灣安置區現場看到,平坦寬闊的道路兩側掛滿鮮豔的五星紅旗,綠化樹上到處都是喜慶的紅燈籠,一幢幢房屋大氣整潔、錯落有致,整個安置區呈現出一片紅紅火火的喜慶氛圍。
  • 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打造易地搬遷社區十分鐘服務圈
    近日,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橋圩鎮溫暖小鎮易地扶貧移民安置區「老鄉家園」的住戶江錦梅說。橋圩鎮溫暖小鎮易地扶貧移民安置區是港南區「十三五」期間唯一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安置點位於橋圩鎮橋圩社區姚屋屯,項目於2016年12月開工建設,2017年12月項目主體竣工投入使用,項目完成投資8857.73萬元,累計安置房建設8棟382套。
  • 良慶區獲廣西2019年度市縣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二類縣區...
    近日,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通報2019年度市縣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結果,良慶區在全區「52個有扶貧開發工作任務的非貧困縣考核結果」中,獲二類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萬人以下的22個縣)「綜合評價好」等次第一名。
  • ...群眾滿意度達98%以上,貴州「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全面...
    據介紹,「十三五」時期,貴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92萬人(含恆大集團援建畢節新增搬遷4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7.8萬人,累計建成949個集中安置點,建成安置住房46.5萬套。隨著搬遷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由搬遷安置向後續扶持轉移、由完成目標任務向聚力提質增效轉移,不斷鞏固提升搬遷脫貧質量和成效。
  • 龍偉在寧南會東調研督導水電移民安置搬遷工作
    龍偉在寧南會東調研督導水電移民安置搬遷工作時強調加快推進各項工作落實到位確保移民群眾早日過上幸福美好新生活12月14日至15日,州委副書記龍偉深入寧南、會東兩縣,在松新南片區、白泥井、幹海子、花棚安置點、白鶴灘、大崇遷建集鎮等調研督導移民房建
  • 全州永歲鎮:多舉措創新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效
    ——水田新村的後期發展,將搬遷成效鞏固納入全鎮脫貧攻堅工作督查考評,創新績效考核,確保各項政策落實落細,讓群眾在搬得出的基礎上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創建「黨建+扶貧車間」模式,解除搬出戶後顧之憂永歲鎮針對不同的搬遷對象確定不同的幫扶模式,組合運用直接幫扶、委託幫扶等多種聯結途徑,讓貧困人口獲取多元化的生產經營、租金、薪金、分紅等收益。同時,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就業幫扶「五大工程」,即通過勞務協作輸出一批、就近就業消化一批、技能培訓提升一批、特崗開發兜底一批、吸納獎補穩定一批。
  • 湖南省報業協會「美麗湖南·沅陵行」——金山銀山看沅陵
    目前,辰龍關以成為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產學研科教遊示範基地、全省閒置土地綜合改革示範點,正在打造「湖南省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集聚區」。太安社區新家美採訪線路上的太安社區不一般。這個由沅陵縣委縣政府投入3.5億元建成的異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建有52座大樓,集中安置1391戶、5432名異地搬遷貧困群眾,是有名的「全國『十三五』美麗搬遷安置區」。今年6月26日,中央電視臺新聞時政頻道《朝聞天下》以「易地搬遷後的第一個端午節」為題,專題報導了這裡居民的幸福生活。
  • ...大山的孩子 貴州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學校建設
    關嶺第三中學是關嶺最大的易地扶貧安置點——同康社區的配套學校。作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建成後可以解決搬遷點1122名學生和周邊村寨678名學生入學問題,保障隨遷子女就近入學。  貴州各地、各相關部門聞令即動,加強部門協作和上下聯動,強力調度、強力督戰,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學校建設取得預期成效。  倒排工期制定掛牌督戰方案。
  • 英山獲評全國「易地扶貧搬遷成效明顯縣」
    本報訊 (通訊員沈牧)11月17日,從市發改委傳來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關於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英山縣榮獲「易地扶貧搬遷成效明顯縣」稱號。
  • 貴州大方縣:搬遷安置區的「騎手」
    大方縣奢香古鎮「古彝人家」小賣部的老闆陳國勇迅速關上門,走進了位於他鋪子對面的社區辦公室,主動請願參與到防控工作中來。 經過一番的「討價還價」後,社區決定讓他試試做一名臨時宣傳員。帶上口罩、插上黨旗、調試音響.......麻利做完準備工作,陳國勇便開始了奢香古鎮的「騎行環遊之旅」。 「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黨委政府把我帶進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