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村頭,一棟棟樓房乾淨整齊;山上山下,一株株果樹苗茁壯成長……雲南省曲靖市馬龍區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通過指揮部統籌、維護民利、加大後扶項目等多項措施,實現了車馬碧水庫工程建設徵地移民搬遷後產業發展模式、人居環境、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徹底轉變。
車馬碧水庫移民搬遷入住的新樓房(9月28日攝)。
截至2019年12月底,車馬碧水庫工程建設徵地移民投資60434萬元,完成移民投資任務總額6.5億元的92.9%,涉及的9個移民集中安置點移民住房及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完成,移民已全部搬遷入住新居,並全面完成了搬遷移民513戶2125人的核定登記及上報。截至2020年6月底,車馬碧水庫淹沒區16個村(居)民小組16.35萬平方米移民舊房已全部拆除,實現提前一年時間完成搬遷安置目標任務。
政府主導 「一盤棋」統籌謀劃
「車馬碧水庫工程是馬龍人民幾十年的期盼,將造福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馬龍區委書記李偉介紹,車馬碧水庫位於雲南省曲靖市馬龍區馬過河鎮車馬碧村,是一座集農業灌溉、工業用水、生態補水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
水庫建成後,蓄水量達12449萬立方米,水域面積7.42平方公裡,將形成九曲迴環、山巒疊嶂、湖島相映的高原湖泊壯麗景觀,成為振興鄉村戰略,帶動區域旅遊業快速發展的源頭活水,有力助推馬龍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項目來之不易,只有將徵地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做在前、做細做實、不留後遺症,才能確保車馬碧水庫主體工程順利推進。」車馬碧水庫工程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張石飛說。
馬龍區委、區政府於2017年5月成立了由區委書記任組長、區長任副組長,區直27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並下設「一個指揮部、五個工作組」具體負責車馬碧工程建設、資金籌措、移民安置、信訪維穩、環境綜合整治、督查考核等工作。在馬龍區搬遷安置機構的基礎上,成立指揮部辦公室組成工作專班,形成協調指揮、工作步調和政策標準統一的工作格局。
指揮部結合馬龍區實際,制定了《車馬碧水庫工程建設徵地移民安置實施方案》,其中,在行政審批責任落實上實行「專人專職審批」和「綠色通道審批」,確保徵地移民安置行政審批手續及時快速處理;在移民工程實施工作中,壓實主管單位及產權單位責任,依法依規有序開展,確保項目實施安全。
尊重民意 切實維護移民利益
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指揮部統籌鄉鎮(街道)作為主體,依照法定程序委託規劃設計單位對9個移民集中安置點圍繞「美麗家園•移民新村」建設的標準,採取政府主導、移民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思路,以「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移民聯合建房」的模式啟動新村規劃建設。
移民新村生產用房配套基礎設施(9月28日攝)。
「只有切實保障了群眾的合法利益,群眾才會相信我們,才會配合我們,工作才能順利推進。」馬過河鎮黨委書記高保睿說。「在新村房屋設計方面,我們設計了3種戶型供群眾選擇,移民根據自家實際經濟情況確定戶型後,我們又擴展設計了一層、二層、三層、房屋基礎4種不同的層高建設模式供群眾選擇,我們還請村民推選有一定建房基礎的人員成立聯合建房委員會,負責房屋質量和工程進度的監督。」
同時,指揮部組織鎮村幹部20餘人配合移民局、設計院對前期調查成果的錯漏項進行核實,在土地和實物兌現方面為群眾彌補經濟損失380餘萬元。
2019年春節前移民搬遷入住時,生產用房還未建成,移民群眾把春節和搬家需要的家畜家禽提前宰殺,其餘採取變賣或寄養的方法,實現「裸搬」,全力支持水庫移民搬遷安置工作。
後期扶持 與新村管理並重
指揮部通過實地調研,結合移民生產生活實際,將移民生產用房配套基礎設施納入移民集中安置點,全面實現了9個移民新村人畜分居、廚衛入戶的目標。同時,建立健全村莊管理制度、村規民約,杜絕私搭亂建、亂倒亂排、亂推亂佔等不良行為,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走進馬過河鎮川洞新村村民活動室,樓牌上寫著「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9個大字。村民陸福正是村子裡的移民帶頭人,在自己學懂弄通政策的前提下,配合鎮工作組深入到全村51戶農戶家中幫助做群眾思想工作90餘次。搬遷完成後,陸福正又以黨員的身份加入了村莊管理委員會,到每戶移民家教農戶怎麼收拾物品,怎麼保持室內衛生,組織制定了村莊管理制度,做到了常態化保潔。
如今的川洞新村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實現了摒棄成規陋習到「愛家、愛山、愛水」的良好生活方式的轉變。
2019年,馬龍區投資308萬元實施了馬過河鎮川洞新村「美麗家園·小康庫區」移民新村建設後扶項目,按照移民搬遷與產業發展規劃思路,在移民安置區實施以馬龍蘋果為龍頭,花卉、蔬菜特色產業為帶動的產業布局,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截至目前,馬龍區蘋果種植面積已達5.2萬畝,下一步將擴展至15萬畝,使庫區一直以烤菸種植為主的單一產業逐步向多元化產業徹底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