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攝影前,有一個比較專業的知識要去了解,就是光線。經常可以聽到的一句話是「攝影就是用光的藝術」,而不是把錢用光的藝術。
攝影就是用光,指的是將光線表現的越好,就越能體現攝影師的功底,在剛開始學習攝影的時候,往往最關注的就是取景曝光之類的,隨著拍攝技術的提升,一定會開始關注光線。光在攝影中既是一個基本元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如果沒有光線攝影師就無法進行創作,在攝影使用的光,按照光源種類的來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自然光,現場光和人造光,自然光就是指天然光源發出的光,簡單來說就是太陽光,這樣就很好理解
現場光指的是攝影中只使用場景中已存在的光,而不是戶外的日光,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場光可以是家用燈光,壁爐的火光,或者霓虹的燈光,現場光還包括舞臺上打在芭蕾舞演員身上的聚光燈束,或者照亮情人臉龐的主光,現場光也包括透過窗戶射入室內的日光,換一句話說,現場光僅僅是場景中已有的光源,也包括射入場景中的日光光源,而不是另外加用的電子閃光燈之類的人造光源
與戶外日光或者攝影師人工照明相比,現場光通常要暗一些,因為攝影者特別要注意正確曝光,簡單概括一句話就是環境光,其實攝影光和現場光都屬於人造光線,但是攝影光只是指電子閃光燈,包括攝影用的led常亮燈和閃光燈,這裡說的主要是攝影用光的分類,如果按照生活知識來分類,主要就是自然光和人造光而已,而在攝影中將人造光分開,就不要糾結在這裡了。
這裡已經清楚了光的種類,那麼來說一下光的特徵,攝影離不開光線,那麼取景器裡將是一片漆黑,此外即使有了光線,景物也會由於受不同特質的光線照射而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因此攝影師對光線特質要有基本的認識,光線特質涵蓋的內容比較廣,如光線的強弱程度,光線的質感以及光比等,只有了解了光線的基本性質之後,才能在以後的攝影中從容地運用光線,拍攝出更好的作品
首先光線可以分為直射光和散射光兩種,直射光的光源為點光源,光線強烈,能夠使受光面和陰影之間產生強烈的對比,散射光是由面積較大的光源發出來的光線,光線較為柔和,光線直接照射到被照物體上,受光面清晰明亮,背光面形成明顯的陰影,這種光線就叫做直射光,直射光一般較強,光線質感較硬,多數情況下用於表現被攝體起伏不平的質地,以及被攝體的立體感,這裡找到一張圖來說明正午時分強烈的直射光,照射在小羊和人物上,使其背部明亮而背光面積形成陰影,皮毛的質感表現良好。
散射光沒有特定的方向性並且光線較弱,一般不會導致畫面產生非常大的明暗反差,因此畫面看上去十分柔和,由於散射光具有柔和的特性,所以多用於拍攝靜物和人像,以便使主體看上去更顯柔美,那麼在拍攝風景時,也可以利用散射光來展現風景畫面的層次感,拍攝人像尤其戶外人像的時候,可以利用散射光使人物的膚色更加自然,圖中即使用了這種光線拍攝人物,使人物的膚色呈現出一種柔和的美感,這裡要說一個小技巧,由於散射光多為軟光,不會在被攝體留下比較明顯的陰影,且能減弱被攝體表面的粗糙感,所以在拍攝老人可以使其更加年輕一些
這裡說到了直射光與散射光,再說一下光線的強度,光線的強度是指光源發出的光線的強弱程度,通常光線的強度取決於光源的亮度,以及光源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那麼在光源強度不變的情況下,光源距離物體越近,光線的強度就越大,距離物體越遠,強度就越弱。在距離一定的情況下,物體越亮表示光線的強度越強,反之則越弱。
在人物的正前方使用閃光燈進行照射,將閃光燈的閃光指數調高,同時使閃光燈距離人物比較近時,可以發現人物面部的亮度明顯增強甚至刺眼,通過調高閃光指數或者拉近閃光燈與人物之間的距離,都會獲得較強的拍攝光線,倘若在拍攝時將閃光燈的指數調低,同時增大閃光燈和人物之間的距離,此時光線強度看上去會明顯減弱,人物的面部也不再刺眼甚至偏暗,畫面反差不大,因此通過降低閃光燈指數和增強光源與人物之間的距離,都會削弱光線強度
再說一個非常重要的光比,光比是整個理論中最重要的一環,所謂的光比是指被攝物體受光面亮度與陰影面亮度的比值,常用受光面亮度/陰影面亮度的比例關係來表示,光比越大畫面的明暗反差則大,光比小則反差小,光比的大小決定著畫面的明暗反差以及影調的構成,其實說白了就是亮的地方到底多亮,暗的地方到底有多暗,亮暗放到一起反差有多大,結合圖片就有更好的理解了
在暗光環境下對被攝物體的局部進行拍攝,使畫面形成大光比,利用大光比能夠體現出被攝物體的質感,同時給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拍攝於女性相關的題材使用小光比進行體現,這樣可以讓人物的膚色更加自然一些,小光比可以讓畫面具有柔美的特點
說到光比就要談到寬容度,經常能聽到一句話就是哪個相機的寬容度很好,那麼什麼是寬容度呢?寬容度就是容納靜物亮度反差的範圍,人眼的寬容度很大,膠片的就要差一些,而CMOS傳感器就要更差一些,表現出來就是人眼看到的畫面中白色的細節,可能拍攝出來就是死白一片,同樣人眼看到的黑色細節,在拍攝出來後就可能是死黑一片
以圖片為例,圖中是人眼看到的景色,另一張圖片是相機拍出來的景色,看到的可能亮處沒有那麼亮,暗處沒有那麼暗,但是一拍攝的話,不是亮處慘白就是暗處漆黑,那麼在實際拍攝中遇到這種大光比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其實有五個解決的方法,第一方法就是,白的地方讓它白,黑的就讓它黑,例如在拍攝逆光人像的時候,如果正常曝光人臉一定是黑的,所以增加曝光補償讓人臉正常,不過背景可能就死白,這是沒有辦法的,其實逆光拍攝也可以拍攝成剪影的效果,正常曝光或是減一點曝光補償讓人物死黑,這樣就可以拍攝出剪影的效果來,不過要注意一點,拍攝剪影最好是展示人物的輪廓,這樣出來的效果會非常好看,如果是面對鏡頭拍攝剪影,出現的畫面將是一坨黑色,都分不清正面還是背面。遇到這種光比比較大的情況,再問自己是想要什麼樣的效果,如果想要人物清晰那麼背景白就白,但是想要展示環境的話,把主體變成剪影也是蠻有藝術感的,這裡就要進行合理的取捨。
第二個方法就是提亮暗部,壓暗亮部,只要在前期用好光線,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拍攝逆光人像的時候,可以給人補光提亮主體,這樣就縮小的光比,補光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反光板閃光燈等,圖中的夜景人像,如果按照普通的拍攝,肯定是人物正常背景慘白,這就和上面說到的一樣,但是圖片中人臉是亮的,而且背景相對來說也是正常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拍攝的時候利用了現場光,這樣就起到了補光的效果,其實夜景人像就是這樣一個道理,要利用好現場的光線進行補光
拍攝風景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個問題,天空很亮的時候,會使用一些能夠壓暗亮部的方法,例如使用中灰漸變濾鏡,所謂的中灰漸變濾鏡就是前面放一個鏡片,一半灰一半透明,灰色擋住天空,遮擋住光線,這樣天空的進光量就會減少,而比較黑的地方是透明鏡片覆蓋的,並不會減光,這樣就達到了降低光比的效果,這就是前期利用道具來降低光比,讓畫面的明暗過渡比較舒服
第三種就是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時間,逆光拍攝可以換成順光,不要執著在同一個地方,陽光下反差大的話就挪一個地方,中午的光線比較強可以在下午16點來拍攝,總之要避開大光比的情況出現
第四種方法就是HDR的效果,概念性的東西就不多說了,這個方法是偏向於後期的技巧,通過拍攝多張不同曝光的照片,選擇過曝照片的暗部,正常曝光的中減掉部分,欠曝部分的亮部組合起來,可以通過相機也可以通過後期軟體來製作,在相機的說明書中就有。
第五種方法叫做拉上拉鏈,擰下遮光罩反扣在鏡頭蓋上,蓋上鏡頭蓋,關閉相機,拉開相機包的拉鏈,把相機放進去,然後拉上拉鏈,告訴自己,光線不好的時候就不要拍了。看似開玩笑的背後是最嚴肅的,一個嚴謹的攝影師往往避免自己處於大光比的強反差環境中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對光比有了一定的理解,而且也提到了五個在室外拍攝時應對大光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