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連日來,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港口穆克蘭(Mukran)和停泊在70海裡外的俄羅斯鋪管船「學術切爾斯基號」(Akademik Cherskiy)之間,多艘遠洋補給船日夜穿梭,運送物資,為「北溪二號」復工緊鑼密鼓做準備。
因美國制裁已停工整整一年的北溪二號工程,真能如俄羅斯方面宣布的那樣不日復工嗎?中國有句俗話,叫「賣了孩子賣籠屜,不蒸饅頭爭口氣」。北溪二號,各方爭持不下,究竟是要「蒸饅頭」,還是要「爭口氣」?
北溪二號工程2014年動工,計劃投資總額95億歐元,其中一半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承擔,另一半由來自德國、法國、荷蘭和奧地利的歐洲5家能源公司提供。建成後,通過兩條橫跨波羅的海的1200公裡長管道,每年可以為歐洲提供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至2019年底,工程已完成94%,剩下還有大約60公裡管道需要架設,卻因美國施壓制裁被迫停工。眼看德國境內3公里海上管道鋪設許可年底就要到期,俄羅斯方面宣布,將動用自有的鋪管船,在近日復工。而美國國會立即針鋒相對,提出立法草案,宣布擴大制裁範圍,不僅將制裁施工企業,也將制裁相關保險公司。北溪二號,再度爬上權鬥巔峰,進入國際視野。
美國反對北溪二號,擺到桌面上的理由,是擔心歐洲對俄羅斯的依賴加劇。而更多的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反對的真正原因,是為了取代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向歐洲出售美國液化天然氣。事實究竟如何?
位於首都柏林的德國經濟研究所今年7月發表過一份研究報告,對目前歐洲天然氣供求關係作了全面分析。如果報告數據確鑿無誤,那麼不難得出,北溪二號,對於是否會加劇歐洲對俄羅斯的依賴、還是妨礙美國液化氣進入歐洲來說,都沒有外界認知的那麼重要。
報告說,目前歐洲聯盟的天然氣需求量每年約為4000立方米,85%進口,其中一半來自俄羅斯,近三分之一來自挪威,約10%來自阿爾及利亞。歐盟進口天然氣中,約85%是管道天然氣,15%為液化氣。液化氣雖然不受管道影響,但因為價格遠高於管道天然氣,尤其是運輸成本過高,歐盟以往進口主要以就近取材為原則,主要供應國是以卡達為主的中東國家和以奈及利亞為主的北非國家。俄羅斯、挪威和阿爾及利亞等管道天然氣公司,也供應一部分液化氣。從美國進口,是最近幾年的事。美國從2015年開始出口液化氣,打破了國際市場的格局。尤其近兩年,美國揮舞貿易制裁大棒,迫使歐盟大量進口美國液化氣,致使歐盟進口美國液化氣迅速飆高,但從天然氣的消耗總量來說,仍十分有限。
德國經濟研究所在報告中指出,所謂美國用液化氣取代俄羅斯管道天然氣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實現。從近期來看,歐洲出於減排目的採取能源轉型,把天然氣暫時作為取代煤炭和石油的重要能源。但即使沒有北溪二號,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也已十分充足,因烏克蘭多次以「斷氣」要挾俄羅斯和歐洲,俄羅斯早在2011年、也就是遠在克裡米亞半島危機之前,就已啟用北溪一號,很大程度上擺脫了不得不過境烏克蘭的尷尬。由此也可以得出,歐洲對俄羅斯該有的「依賴」已經存在,多了北溪二號,無非使歐洲和俄羅斯通「氣」更加暢快一點而已。
報告認為,要使美國液化氣成為歐洲天然氣供應主要來源,除非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完全掐斷俄羅斯對歐洲的管道天然氣供應,二是美國液化氣運往歐洲的運輸成本降低25%以上。出於經濟原因,這兩個條件恐怕都很難成立。
從中長期發展來說,天然氣同樣屬於《巴黎氣候協定》要淘汰的化石能源範疇,「斷氣」已是板上釘釘,不過時間早點晚點而已。報告借用模型計算結果說,2020年,歐洲進口液化氣對天然氣總消耗量的佔比約為30%,2030年將下降到20%,2040年降到12%。顯而易見,這已經是一個「過氣」的市場。
美國液化氣出口歐洲,目前只佔其總出口量的百分之十幾,從上述數據來看,將來也不可能有很大發展,歐洲市場本不應成為美國的必爭之地。相反,亞洲的液化氣需求量遠大於歐洲,價格也比歐洲更高,亞洲更應是美國的利益所在。而南美因距離較近運輸成本低,也應是美國關注的主要市場。
由此可見,美國不惜犧牲歐洲盟國利益,一再祭出制裁大棒,阻止北溪二號工程,目的主要是繼續打壓俄羅斯,同時警告歐洲的兄弟要聽話站好隊。換句中國俗話,顯然不是為了「蒸饅頭」,而是為了「爭口氣」,要保持一種美國老大的凌人「盛氣」,一種美國早就習以為常的欺凌天下的「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