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安徽、湖南、貴州、浙江、陝西、海南、江西、寧夏等9個省份近期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9個省份《建議》中都提出了推進/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有8個省份《建議》中都提到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浙江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要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安徽、湖南、貴州、浙江、海南等省份《建議》中都提出要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十四五規劃建議為各省市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與重點發展內容,比如廣西省在《建議》中還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湖南省在《建議》中提出發展精細農業;貴州省在《建議》中提出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浙江省在《建議》中提出提高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水平;陝西省在《建議》中提出構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海南省在《建議》中提出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寧夏回族自治區在《建議》中提質發展高效種養業······
廣西壯族自治區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7.「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舉措。堅持全區一盤棋,強化開放引領,突出創新驅動,加快綠色發展,推動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科教振興。
——推動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紮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風貌發生根本性改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新型城鎮化引領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提升鄉村「形實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八、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34.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強化易地搬遷後續幫扶工作,推進大規模移民搬遷基層組織重構優化和社區治理。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機制,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推動粵桂鄉村振興協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
35.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按照前端抓科技支撐、中間抓生產組織、後端抓市場營銷的理念,實施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重大工程,推動特色農業規模化優質化品牌化發展。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農田水利設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加快畜牧業發展,壯大特色經濟林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打造一批千億百億農業產業集群,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園區提升工程。加大科技強農力度,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培育做強農業科技企業,加強農業創新團隊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生態種養模式,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用地安全利用。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實施新一輪縣域經濟提升行動,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高質量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強鎮強村。培育「廣西好嘢」等農業品牌,強化品牌營銷。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和農村電商。
36.紮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開展鄉鎮環境綜合整治,實施鄉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工程,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大力推進鄉村風貌提升行動,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紮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處理和汙水治理,實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房建設管控,提升建設品質。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深入開展鄉風文明建設。
37.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壯大工程,推進供銷合作社升級發展,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深入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升級推廣「田東模式」,爭創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試驗區。健全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提高農業保險覆蓋面和保障水平。
安徽省
七、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打造鄉村全面振興的安徽樣板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全面推進、分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推動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29.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各類違法亂佔耕地行為。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實施「皖糧」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工程,提高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實施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做好生豬穩產保供,建立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動綠色農產品種養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深化提升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啟動實施鄉村產業振興計劃,培育一批在全國叫得響、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打造百億級產值龍頭企業、千億級產值農業產業化集群。加強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貯藏設施建設。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動行蓄洪區適應性農業發展,打造皖北「大糧倉」、合肥都市圈農業現代化先行區、沿江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區、皖南山區和皖西大別山區現代特色農業樣板區。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爭創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實施糧食節約行動。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農村電商,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補鏈強鏈,豐富鄉村經濟業態。
30.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打造產業強、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百姓富的新時代幸福新農村。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編制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加大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投入建設力度。統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速農村公路聯網成環,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推進農田水利「最後一公裡」建設,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健全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實施數字鄉村行動。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促進公共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文化、社會保障、養老設施等資源向農村傾斜。因地制宜深化和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汙水治理「三大革命」,繼續實施村莊清潔、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村莊規劃建設提升「三大行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體規劃建設特色旅遊名鎮名村,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成長計劃,加強農民科技文化武裝,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完善村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文明鄉村。
31.深化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銜接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執行公共利益徵地的相關制度規定。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鼓勵市縣設立鄉村振興投資基金。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積極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擴大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範圍。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推進閒置、廢棄以及低效利用的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復墾。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賦予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穩定並擴大重要大宗農作物保險覆蓋面,提高小農戶投保率,逐步提高特色險佔農業保險比重。縱深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
32.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率先構建防止返貧、應對相對貧困和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長遠發展的體制機制,在鞏固脫貧成果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分類做好脫貧攻堅政策統籌銜接,保持財力投入力度總體穩定。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健全針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繼續做好「四帶一自」產業扶貧。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積極探索經濟強縣與欠發達地區的結對幫扶、優勢互補新路徑,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派駐第一書記和鄉村振興工作隊,堅持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開展「萬企聯萬村」行動。
安徽阜陽潁上阜穎河生態農業示範帶總體規劃(國家級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湖南省
七、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7.發展精細農業。打造農業農村「百千萬」工程和「六大強農」行動升級版,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調控能力,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建設智慧農業。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實施優質糧油工程。按照「一縣一特、一特一片」的思路,做優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推廣生態畜禽養殖業發展,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特色產業。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全程全面標準化和質量控制。堅持農業綠色發展,淨化農業產地環境。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
28.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提升農房建設品位和質量,因地制宜推進空心房整治、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汙水治理和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擴面提質,創建一批美麗鄉村、秀美屋場、五美庭院。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29.深化農村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民合作社規範化水平和服務帶動能力,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徵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
30.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推進以市縣域為整體的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和管護,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發展農村電商。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普惠共享。規範發展一批特色產業小鎮。健全人才下鄉返鄉留鄉激勵保障機制,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
31.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工作,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堅持和完善對口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
貴州省
五、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高質量發展鄉村建設體系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持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以產業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11.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加快實現「輸血」脫貧向「造血」致富、數量達標向質量提升、政府主導向市場引導轉變,真正讓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機制,繼續加大就業、產業、教育、旅遊、生態、消費等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引導、技能培訓和技術指導。加強對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人口的常態監測、動態幫扶和有效防貧,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確保不返貧和不發生新的貧困。建立農村危房安全動態管理機制。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在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主動對接、積極爭取,用足用好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和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
12.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做大做強十二個重點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提高重要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底線,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穩定糧油種植面積,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及特色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因地制宜實施「稻+」多種模式。發揮森林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果、林禽、林菌、林藥、林蜂等林下經濟和林特產業。用好荒山荒坡,開發草地草場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深入推進藥食同源試點,打造一批黔藥區域品種和品牌。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建設一批高標準種養基地和農業現代化示範區。
13.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強化資金支持、科技服務、農業設施等保障,強化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和使用績效。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增加保險品種,提高特色優勢產業保險覆蓋面。健全現代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提高山地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強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整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和產出水平。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現代農業水利建設,因地制宜建設農田管網灌溉設施。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監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14.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加工強縣、強鎮。構建現代冷鏈物流體系,支持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初加工等設施。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產地市場等升級改造,建成出省重要樞紐農產品集散中心,打造省市縣鄉村五級現代農產品流通服務網絡。深化農產品產銷對接,培育壯大流通型龍頭企業、農村經紀人隊伍、農村電商三大銷售主力,拓展省內市場、東部市場、「黔貨出山進軍營」三大市場,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佔有率。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推動農業與文化、旅遊、康養等深度融合,推進全產業鏈、全供應鏈、全價值鏈建設,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15.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村莊規劃建設和風貌管控,打造鄉村振興「十百千」示範工程升級版和重點鄉村旅遊示範點。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汙水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分類推進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發展。保障農村發展和村民建房合理用地需求,嚴格農房建設管理,提升建設質量,保持鄉土風貌,推動文化傳承,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文化振興。
十二、加大重點領域改革力度,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動力
44.深化農村改革。紮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村「三變」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探索承包地「三權分置」多種實現形式。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振興計劃。推進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積極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健全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機制。推進供銷社改革。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
十五、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58.切實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分類推進新形勢下農村、城市、機關、學校、國有企業、公立醫院、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等領域黨組織建設,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常態化開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培育選樹先進典型,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有戰鬥力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立健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制度機制,在具備條件的地方穩妥推進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居)民委員會主任「一肩挑」。實行村黨組織書記縣級備案管理制度,建立派出「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長效機制。做好發展黨員和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重視基層、關心基層、支持基層,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傾斜。加強鄉鎮基層政權和服務能力建設。
浙江省
六、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
堅定不移走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行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構建城鄉新格局,鞏固提高城鄉融合發展水平。
28.提高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水平。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糧食生豬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工程,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三位一體」高質量為農服務體系。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三農」基礎研究,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人才建設,打造高能級農業科創平臺,全面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完善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發展智慧農業,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加快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發展現代漁業。發展壯大鄉村主導產業,豐富鄉村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9.以深化「千萬工程」牽引新時代鄉村建設。全域實施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創建行動,高標準開展鄉村規劃設計,持續優化鄉村布局,推進鄉村片區化、組團式發展,做大做強中心村,強化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加快建設數字鄉村,提擋升級鄉村基礎設施,鞏固提升農村居民飲用水標準,高水平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打造鄉村物流體系。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新型農民,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發揮新鄉賢積極作用。
30.深化城鄉融合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深入推進「兩進兩回」,爭創全國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實施新時代鄉村集成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辦法。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實施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有效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深化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鞏固提升村級集體經濟,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深化財政支農體制機制改革。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和用好農業保險。
浙江安吉縣筆架山農業高新區(先導區)(全國唯一一個「兩山論斷」理論實踐試點縣、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縣、省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陝西省
七、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調結構、優布局、促改革,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十八)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高糧食單產,確保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500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1200萬噸以上。健全農業生產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積極發展和推廣應用智能農機具,提升農業良種化水平,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氣象災害、病蟲害防治體系。強化重要農產品保障供給,調優畜牧養殖結構,推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市場監測預警,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和應急調控體系。開展糧食節約行動。
(二十九)構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按照「綠色循環、三產融合、科技支撐、品牌引領」的思路,做大做強以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為代表的「3+X」特色現代農業,打造富硒食品、茶葉、中藥材、小雜糧、魔芋、食用菌等一批區域性特色產業,形成若干規模化氣候標誌、地理標誌產品和集中產區。紮實開展農產品加工和質量提升行動,重點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工程,積極發展現代園區,發展智慧農業、創意農業等鄉村經濟新業態,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示範園建設,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
(三十)紮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優化村莊功能布局,提高鎮村建設管理水平。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水、電、路、氣、訊等建設,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強化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保障,開展「十縣百鎮千村」鄉村振興試點。加強歷史名村、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汙水無害化處理,加大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力度,推動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打造山清水秀、宜業宜遊的美麗宜居鄉村。加大職業農民培養力度,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三十一)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徵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健全農村閒置土地和撂荒地管理利用機制。推進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鼓勵城市工商資本下鄉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
(三十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強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的幫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完善後續產業帶貧益貧機制,高質量實施消費扶貧,加強扶貧資產運營管理和基礎設施管護,推動扶貧產業提質增效。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促進扶貧政策向常規性、普惠性和長效化轉變,促進政策並軌、機制融合、產業升級、力量統籌。爭取一批脫貧縣列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推動蘇陝扶貧協作、津陝對口支援全方位升級。
九、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四十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堅持強基礎、立支柱、上水平,紮實推進 「一縣一策」、 「一園一業」,培育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板塊,形成一批工業強縣、農業大縣、生態旅遊名縣。加快以縣城為主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縣域產業園區,提高縣域產業承載能力,引導產業集約節約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促進城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向周邊農村地區延伸,推進未落戶農民工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政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海南省
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立足海南自由貿易港包含廣大農村地區的實際,聚焦農業高質量發展和深化農村改革,大力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3.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地力水平。建立重大水利項目綜合評價機制,推動現代化灌區建設,提升水利基礎設施服務農業發展的水平。深入推進「五基地一區」建設,發展熱帶水果、花卉、冬季瓜菜、特色養殖和海洋漁業等特色高效產業。增加橡膠、檳榔、椰子產值,鼓勵種植熱帶特色中草藥,打造屯昌、白沙、保亭等南藥生產基地。推進畜禽養殖業轉型升級,支持文昌雞、生豬等產業現代化發展,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引導漁民「往岸上走、深海走、休閒漁業走」,加快推動漁港建設,支持深海網箱養殖。深化品種管理和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改革。加強「兩品一標」培育認證(登記)保護工作,著力增加優質高效綠色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打造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省。打造國際熱帶農產品加工、儲藏、冷鏈物流和交易中心。構建省、市縣、鄉鎮三級農產品運銷實體網絡,積極培育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
24.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重要位置,提升「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水平。統籌制定全省村莊和居民點現代化、產業化、旅遊化改造提升計劃,確保農村和墾區發展與自由貿易港建設同步推進。打造一批旅遊小鎮、椰級鄉村旅遊點。加快制定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標準體系,確保新一輪村莊規劃應編盡編,優化村莊空間布局,引導農村集中居住。保護傳統村落、歷史名村、黎苗村寨、紅色村寨、濱海漁村,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對生態環境敏感區域、潛在地質災害區域居民點實施易地搬遷。持續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汙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加快推動新型為農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村管理服務智能化。完善「一核兩委一會」鄉村治理機制。加強農村地區法治建設。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25.持續深化農村農墾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全耕地保護和補償制度。紮實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不同權屬、不同用途建設用地合理比價調節機制和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有序發展「共享農莊」。大力引進和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健全農業保險和風險防控保障機制,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動農信社體制機制改革,提升農信社支農服務能力和質效。
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激活經營機制,按照墾地融合發展的原則,深入實施農墾「八八戰略」,推動墾區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土地資源資產化資本化,打造重要國有資本投融資平臺。穩步提升海墾集團盈利水平,提高服務保障能力,發揮綜合運營商作用,積極參與鄉村振興。
26.確保廣大農民共享自由貿易港建設成果。建立並完善廣大農民參與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機制,實現農民穩定就業和增收,確保自由貿易港建設新增就業崗位充分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紮實推動共同富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保持過渡期內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防止返貧和新增貧困。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積極構建解決相對貧困機制,實現超常規舉措向常態化幫扶轉變。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
江西省
九、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走前列
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走出一條具有江西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
26.打造新時代「五美」鄉村。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建設彰顯產業興旺之美、自然生態之美、文明淳樸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諧有序之美的新時代「五美」鄉村。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地區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工作,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完善提升農業產業扶貧保險、防止返貧致貧保險等有效機制,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增強內生發展能力。完善農村社保和救助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統籌推進城鎮扶弱助困工作。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落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進一步鞏固糧食主產區地位。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力度。深入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工程、農業全產業鏈提升工程、林下經濟發展行動,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冷鏈儲運等關鍵環節,培育壯大鄉村旅遊、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業態。加快綠色有機農產品示範基地試點省建設,加強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和管理,進一步提升「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影響力。探索公益性推廣和經營性服務融合發展機制,增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加快推動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大力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高質量發展,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徵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徵收範圍。調整土地出讓收益城鄉分配格局,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持續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持續開展村莊整治和美麗宜居示範建設,進一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重點提高自來水、公共照明、客運、快遞網點等覆蓋面。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汙水治理,開展村莊和庭院美化,提升農房建設質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完善多功能農村便民公共服務平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大力弘揚文明鄉風。
27.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國家和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完善城市人才、工商資本、科技成果入鄉機制。推動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區分公益性和經營性設施建立產權所有者管護機制,落實管護責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並軌、標準銜接,推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和鄉(鎮)村醫生「縣管鄉用」「鄉聘村用」,建設縣域內教育聯合體和醫聯體。
寧夏回族自治區
三、奮力擔當時代新使命,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15.提質發展高效種養業。以龍頭企業為依託、以產業園區為支撐、以特色發展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品類、提品質、打品牌,做實做強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調整種養業結構,聚焦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葡萄酒產業放大產區優勢、提升品牌價值,枸杞產業地理品牌保護、產品精深加工,奶產業強化品牌經營、形成規模效應,肉牛和灘羊產業創新營銷模式、擴大消費半徑,加快「葡萄酒之都」、「枸杞之鄉」、「高端奶之鄉」、「高端牛肉生產基地」、「灘羊之鄉」和高品質蔬菜示範基地建設,打造集研發、種植、加工、營銷、文化、生態於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實施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建設高標準綠色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有序適度推進農業土地流轉,因地制宜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發展,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多載體、多層次、多渠道營銷網絡體系,促進特色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從產品到名品、從種養到養生鏈式發展。加快建設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科技下鄉、人才下沉、服務「三農」機制,加強農技推廣機構、隊伍和能力建設,創新農業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提升縣域農業科技服務綜合集成能力,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和精準服務,促進農機裝備更新換代,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提高農業科技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
九、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黨的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29.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強化惠農強農政策。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提升收儲調控能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高效農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有條件的縣區建設農產品加工綜合園、融合發展示範園,引導有條件的城鎮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建立農業產業鏈與農民利益鏈聯結機制,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0.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突出鄉村建設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位置,加快補齊鄉村建設發展短板。推進村莊規劃建設,統籌縣域城鎮發展布局和服務功能,因情分類推進用地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探索「空心村」治理新機制,提高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經濟性和便捷度。實施村莊基礎設施改善工程,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垃圾處理和汙水治理,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發揮「兩個帶頭人」作用,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和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提升行動,鼓勵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興業。
31.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深化新時代農村改革,不斷激發農業農村內生動力。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推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強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全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支持發展鄉村普惠金融,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
32.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脫貧摘帽作為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創新接續發展支持政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把脫貧縣作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在產業發展、項目資金方面予以傾斜,精準實施金融支持、產業獎補、就業創業幫扶等措施,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落實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農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工作,穩妥解決戶籍、社保、教育、醫療等轉接問題,統籌做好壯大產業經濟、加強技能培訓、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整治人居環境和促進社會融入等重點工作,確保移民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支持紅寺堡區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脫貧致富示範區。堅持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推動閩寧對口協作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水平,實施民營企業「百企興百村」行動。
十、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取得新成效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力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形成區域協調、山川共濟、城鄉融合的發展新局面。
33.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相統一,整體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實施空間規劃工程,以主體功能區為基礎,以「一帶三區」總體布局為架構,加快完善區市縣三級國土空間規劃,推動總詳專三類規劃有機銜接、協同配套,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優化國土開發保護格局,發揮區域生產生活生態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保護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逐步有序轉移人口,科學合理調整優化生態功能布局。
34.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立足區域產業發展基礎、資源環境容量、開放開發潛力,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完善區域政策體系,推動區域錯位發展、協調發展。北部地區堅持綠色發展、率先發展,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要素密集、資源富集、人口聚集,提高人口承載力、經濟帶動力、創新引領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區和全區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中部地區堅持生態優先、修復固本,重點推進封育保護、生態建設、防沙治沙,因地制宜發展高效旱作節水農業、林果業和沙產業,打造生態保育和旱作節水示範區。南部地區堅持涵水養水、增加綠量,注重治山理水、顯山露水,實施「四個一」林草產業發展工程,做好綠色生態挖掘轉化、放大增值的文章,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生態經濟、休閒旅遊,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35.促進城鄉融合一體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統籌城鎮規劃、建設、治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高城鎮要素吸引力、綜合承載力,輻射帶動農村一體發展。優化城鎮布局,合理確定城鎮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和功能定位,加快建設以銀川為中心的沿黃城市群,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增強市轄區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力,發展以鄉鎮為節點的城鄉工農綜合體,構建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協調發展新體系。增強小城鎮銜接城鄉、聯動工農功能,打造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提升城市品質,突出以綠蔭城、以文化城、產城融合、人城和諧,優化功能布局,完善配套設施,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和社區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市政公用設施、智慧城市建設等提級擴能,長效治堵治髒治亂治汙,推進物業管理規範化、人性化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併舉、因城施策,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落實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政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城鄉一體,推進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構建城鄉快捷高效的交通網、市政網、信息網、服務網,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