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開始啟動的十四五規劃,在十月底的五中全會上通過審議,這意味著十四五規劃工作的全面推動。可以判斷,明年一季度兩會將審議正式稿,緊接著二三季度會出現各種密集地落地政策,又一個全新的徵程即將正式啟程。雖然中國已經歷經了13個五年規劃,但「十四五規劃」依然具有很多與歷次規劃不同的背景。
十四五規劃五個大背景
具體來看,十四五規劃有五個明顯的大背景:
第一,這是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後的第一次五年規劃。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有一個說法值得我們注意,在描述當前國際形勢時,用了「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幾個簡單的詞語,背後則是整個全球經濟博弈的暗流湧動,在這背後包括三個關鍵變化:一是疫情常態化影響全球產業鏈分工、貿易促進和合作交流;二是經濟發展逆全球化帶來各種伴生的貿易摩擦、區域衝突甚至大國的全球利益選擇;三是國際政治多極化,其中最大的變量就是中美關係。
這意味著世界經濟重心的分散和轉移正在深刻變化,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都面臨著重大變革,未來幾年,美國大概率要重啟TPP2.0(即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601099,股吧)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的升級版),並大力推行數字美元的落地,這些都是本次規劃中的重要經濟變量。
第二,中國經濟已經具備了較大的體量基礎,構成了對十四五規劃展開的重要依據。
十三五這五年中,中國的GDP規模從67萬億人民幣上升到99萬億人民幣,增長32.32%;2019年中國GDP佔美國的比重已達到67.02%,逼近1995年日本/美國71.34%的歷史高點。
同時,過去五年,中國人均收入從8000美元提升到10000美元以上;中等收入人群首次突破4億,成為了全球中等收入人群最大的國家。這導致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9.9%降低至不足1%;國內需求對經濟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已有的經濟體量,無疑會影響整體十四五規劃的走向。
第三,十四五規劃正處於第四輪科技產業革命的邊緣,新科技將成為最關鍵的變量。
回顧前三輪科技革命,第一輪(工業化)和第二輪(能源)中國基本處在惡補階段,第三輪是跟進與迎頭趕上(信息技術);即將到來的第四輪科技革命(物聯網、5G、區塊鏈、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新科技領域的一股重要力量,雖然不能說中國具備多少領先優勢,但整體科技基礎已處於中國經濟階段的最高水平,甚至出現局部領先,如華為的5G布局、人民幣的DECP布局等。
這一輪科技革命,大概率將影響全球經濟未來50-100年的全球經濟競爭格局,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航天技術、材料應用、生物科技、機器人、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等,各個領域都將影響十四五規劃的布局與內涵。
第四,中國當前經濟結構中比較明顯的結構性問題與矛盾,也將是十四五規劃的重點問題。
雖然中國經濟體量已經巨大,但依舊問題很多。農業生產技術落後,部分種子技術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全國40%的人口是農業人口,但僅僅生產了10%的GDP。
許多工業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原料依靠進口;產業供應鏈效率低下,重生產輕流通,重製造輕服務,物流成本、庫存成本居高不下。
金融結構不夠合理,融資難融資貴仍然存在。石油對外依賴達到70%,人均水資源水平低。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和醫療資源技術滯後、總量不足,生態環境問題尚未徹底解決。
實際上,當前中國經濟比歷史的任何時期都需要全球經濟的支持。這些問題都是十四五規劃中亟待解決或者改善的問題。
第五,這是「新時代思想」提出後的第一個完全五年規劃。
這意味著這一次的五年規劃的整體性、全面性可能都要高於過去。本次十四五規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GDP中心主義被繼續弱化;這背後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二是第一次在五年規劃中提出了未來15年的目標,即2035目標。
因為工作關係,我本人也參與了部分地方與國企的十四五規劃編制與研究工作。一個明顯的感覺是,這一次的五年規劃的前瞻性、聯動性、協調性要明顯增強,中央-部委-區域經濟-省市縣區-各個重點產業-國企央企-事業單位-相關職能機構,均有十四五規劃,所謂「一張藍圖繪到底」,十四五規劃,應該是目前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略規劃活動。
只有站在以上五個核心的背景上,才能正確與全面的認識十四五規劃所能帶來的機會與影響。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靜態地看待十四五規劃的綱要內容。因為十四五規劃工作從2019年就啟動了,所以我們必須結合2019年以來的各項配套政策在全面理解未來五年的經濟規劃思路,包括此前的要素市場化改革、科創板的推出、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建立現代流通體系等等,具有內涵式的關聯。